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智库”还是“内裤”

火烧 2009-04-11 00:00:00 时代观察 1037
文章通过对比智库与内裤的双关,探讨古代门客制度的演变,涵盖李园、刘邦等历史人物的智囊作用,揭示古代智库的复杂性与影响力。

  虽然现代人给智库派生了很多名称:智囊团、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说白了就是古代的门客。流品芜杂,门客既有破落的贵族子弟,也有不甘于贫贱的底层游民。门客五湖四海、五花八门,有道家、有墨家、有儒家、有法家、有阴阳家、有纵横家;有的精通法术、有的精通谋略、有的精通制造术、有的精通权术、有的精通方术、有的精通幻术、魔术、有的精通辩术、也有的徒会鸡鸣狗盗之术。

  门客们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比如孟尝君的门客,虽然只会鸡鸣狗盗,危难中却救了孟尝君性命。古代但凡想有一番建树的人物,一般是来者不拒,兼收并蓄。这些门客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有效的发挥了智力资源整合的优势。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门客既可以成人之美,帮助主人开创惊天动地的伟业,也可以走向反面,比如楚公子春申君的门客李园。

  历史上成就最大的门客就是李园,《资治通鉴》讲这段历史的时候活色生香,为血腥的中国历史涂上了一抹艳影。李园把美人计用到了最高境界,吕不韦的美人计是偷梁换柱,李园的美人计是移花接木,吕不韦后来的结局很惨,李园则“功成名就”,从门客一跃成为楚国的摄政王。李园的美人计是历史上反客为主的精典范例。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著名智库,首屈一指的当数刘邦的智库,刘邦不学无术,全靠了这些智囊人物出谋划策。刘邦的智库汇聚了政治、军事、经济诸多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从整体战略的构想出发,为刘邦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建议和设想。首先是政治上收拢人心,入关以后迅即废除秦朝苛法,分田到户,赈贫抚流,同时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罪,伤人及盗抵罪。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政治上搞对了,其他工作就有了保障。和刘邦集团比,项羽在政治上实属低能儿,先是一把大火烧毁了民心,继而活埋20万俘虏再失军心,最后杀掉怀王让各路诸侯都起了反心。

  军事上刘邦集团也同样出色,一是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做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二是军事打击和政治分化相结合,事实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集团更多的是分化敌人,而不是与敌人死打硬拼。这是个无本之利的买卖,一头削弱了敌人,一头壮大了自己,一反一正,赚了双倍。而霸王从中却损失了双倍,等于花钱给别人养着军队。三是避实击虚,闭其锋芒击其弱势、闭其所长击其所短,闭其主力击其余部。四是打谈结合,边打边谈,谈谈打打。五是重视运动战,在野外歼敌。六是分散敌人,有效的削减项羽重兵集团的优势。七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并重。八是两翼牵制、南北夹击、中央突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邦所以能屡败屡战,功在萧何,在楚汉之战中,萧何主要帮刘邦做了三件事,一是整顿社会秩序,二是建立二线部队,三是抓农业生产。经过萧何的努力,根据地建设井井有条,前线能不断得到兵员和战略物资的补充。居于这个原因,刘邦虽然屡屡吃败仗,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失利,而从长远和全局看,刘邦集团的实力越来越大。此长彼消,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大智库是曹操的智囊团,这个智库规模庞大,粗略统计就有87人,其中核心谋士有9人,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围绕这个核心圈还有三十六人,其中就包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杨修和后来出了大名的郭淮。这些谋士才干各个不逊诸葛亮,假如曹操不是过于自负和多疑,摆开三路大军分别由操自己和司马懿、郭淮率领,灭蜀、吞吴大业岂能轮到晋武帝。

  历史上评价曹操有用人之能,其实要两分才对,曹操善用武将,对谋士则疑多于用,倘或他的智库交给刘备,凭空多出几十路大军来。曹操与刘备的区别是,曹操善用武将而不善用谋士,虽兵多将广而不能取孙、刘;刘备善用谋士而不善用武将,常常把武将用错了地方,关羽守荆州是错一,赵云大材小用是错二,魏延智勇双全当武将用是错三。刘备集团本就人才匮乏,又使用不当,不败非天幸,乃是因为敌人同样无用人之明。

  秦王李世民的智库少而精,只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可不要小看这18个人,表面上看整天吟诗作画、饮酒对弈,实则眼睛都紧盯着皇帝宝座呢。《隋唐演义》上说隋末有十八条好汉,这都是说书人编的,真有其人有其事的18条好汉,都藏在李世民的文学馆里,“玄武门之变”就是这些人帮助李世民精心策划和发动的。

  排第四位的是朱元璋的智库。朱元璋生逢乱世,天下人才辈出,义旗一举,知识分子云聚而来。但朱元璋的智库是个异数,多数人品格上都很低劣,他们缺乏儒家文化的人性修炼,腐败堕落的一蹋糊涂。朱元璋刻意打造亲民爱民的政府,他在位31年里,下诏减免税赋和赈济灾民达70多次。朱元璋治军之严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有违令扰民,必戳以徇”(《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朱元璋和知识分子的矛盾其实也就是来自这里。

  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深刻的生命体验,他们的存在主要是物欲性质的,同时这也是他们人生追求的发动机。在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很少能看见自我超越这种现象,他们好像天生就是物质的奴才,读书破万卷也罢,十年寒窗也罢,仅仅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在明清两代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有明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只出了两个超人,一个是海瑞、一个是李贽。

  与汉唐和宋代比,明代知识分子总体上是不及格的。朱元璋个人生活很简朴,宫殿没有雕梁画栋,花鸟鱼虫一概禁止,一日三餐基本上是重复的,两碟炒肉,几样蔬菜、米粥、窝头,没有大鱼大肉,更没有山珍海味。朱元璋严禁地方官员给他送礼,他喜欢吃金华的香米,就弄来稻种,发动内臣在皇家苑林开了十几亩水田自己种。但是,朱元璋手下的文武大臣竟无一人喜欢像他那样的生活。

  明朝立国不久,官场上就刮开了腐败风,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事屡见不鲜。朱元璋最初的想法是以教育和疏导感化文武大臣,为此他亲手编撰了《醒贪简要录》,书中苦口婆心、:天下刚定,百姓财力困乏,比如初飞之鸟不能拔其羽毛。同时联系历史教训尊尊告诫:朕过去在民间,每每见到县官儒生们因阔费事,胥吏徇私枉法,让百姓无法生存,这是改朝换代的原因。

  可是朱元璋推心置腹,下边人却充耳不闻。既然连皇帝的话他们都可以不听,朱元璋大开杀戒也就在所难免。明代知识分子中,据说刘基是最有见识的,不妨听听他是怎样评价朱元璋杀戮行为的。刘基出仕之前与宋濂有过一番对话,宋濂说:朱元璋所到之处,减免百姓税赋,对骚扰百姓的军队严加惩处,他心地很善良,这应该算仁政吧。刘基说:善良不等于仁政,心地狠毒的人也可以施行仁政,那是为了打江山、保社稷所必须。

  刘基的潜台词显然是说,客观上对老百姓好不能算仁政,只能算善良,对知识分子好,那才叫仁政。同时他把朱元璋善待百姓看成了为了打江山、保社稷的需要,而没有看到朱元璋心底里的确有爱民之仁。所以刘基认为,朱元璋善待百姓的主观动机不纯,不过是借此收买民心。刘基未免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从这里看,刘基所以有那样的悲剧人生,伏笔早在他出仕之前就已经埋下了,因为他根本就不懂得站在百姓的利益上思考改朝换代。而这也正是朱元璋比他那些大臣们高明的地方。

  所谓智库,顾名思义就是一群有智慧的人,那么什么又是智慧呢?智慧显然是不能狭义理解的,而应该放在宏观层面分析才行。莱维·巴特拉是美国的智囊级人物,他在《1990年大萧条》一书中说:占美国人口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超过了40%全部最下层人民的收入,占美国人口1%的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比90%的底层人民——即人口总数减去10%——所拥有的还要多。这是个不祥的数字,它向我们发出了有关未来事件的警告。

  在这本书的后边莱维·巴特拉提出建议说:我们应该开始根本的改革,这既是根治社会弊病又是根治经济弊病的有效药物。改革将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以及一个理想的经济体系,我看这个经济体系应具有如下特征:1、最低工资能满足一个家庭的食、住、衣、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基本需要。2、这个经济体系对每个人提供足够的物质鼓励,使他们努力工作,享用他们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成果。3、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低,但增长率高。4、该经济体系所受到的外力的骚扰达到最低限度,从而没人会遭到过度的艰难困苦,这种不可预测的打击造成的艰苦定期的困扰着一个社会。5、税收制度公平而没有漏洞。

  比之莱维·巴特拉的建议,另外一些智囊人物提供的建议则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边是极少数人不厌奢靡的消费地球,一边是大多数人遭遇失业、失去住房、失去生活来源。而那些原本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因为得不到社会救济,在贫民窟里不得不靠捡拾垃圾为生,那些天真的儿童只有一条内裤遮体。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不这样发问,这种只能保障穷人穿内裤的智库到底是什么水平的智库,如果这也算智库,不妨改叫内裤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