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的农村走向新型集体化
《中国农村六十年反思及未来走向—集体化仍将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主流》一文在网上发表后,得到了各地许多读者的回应,总的看法是肯定集体化的优越性,希望通过集体化道路造就更多的华西村、刘庄村、南街村,也有人对此缺乏信心,顾虑较多,认为家庭经营这么多年了,人心早已散了,集体经济早已垮了,集体主义思想已被个人主义取代,恐怕难以组织实施。的确,单讲这些不变的条件,组织人们走集体化道路一定会困难重重,甚至寸步难行。然而,任何条件都是可以改变的,当现实条件发生变化并且有利于实施集体化时,将会出现另外一种不同的情形。就此,结合农村的现状及农村发展的历史,我不断进行反思,觉得要想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华西、刘庄、南街等新型集体化村的发展之路,就必须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一、纠正以往一贯不符合实际的误导。集体化能否成为农村的发展主流,首先取决于群众的觉悟和官方的正确引导,而目前对集体化的优越性认识仅仅局限于民间范围内的议论,官方在公众场合及主流媒体一般避而不谈,只是一味强调家庭经营的好处,指出家庭承包土地的政策长期不变,认为这一政策是农民的选择,这一长期不变的导向显然不符合实情,为此,我在《中国农村六十年反思及未来走向》一文中作了具体的说明。
二、尽快总结华西、刘庄、南街等新型集体化村的经验和做法。尽管官方对华西、刘庄、南街等新型集体化村的业绩给予肯定,却始终没有认真总结这些村的经验和做法,也没有找准以往集体化成败的原因,更没有推广他们奉行的集体化道路。因此,外界对这些村的了解和认识远远不够,人们只看到了这些村的富有,并认为他们的富有是因为有一个好带头人,至于这些带头人又是依靠什么使这些村走向共同富裕、走向文明和进步,则很少有人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因而也就看不到集体化的优越性,更找不到以往集体化成败的真正原因,只有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好带头人,认为自己的出路要么死守小岗村的道路,要么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于是,当小岗村的路越走越窄时,大批的农民放弃土地走向城市。结果,导致农村土地荒芜,城市压力增加。
三、制定扶持新型集体化的一系列政策。群众对集体化的积极性一方面来自于群众的觉悟,另一方面来自于政策的推动。离开政策的扶持,即便群众的觉悟再高,都难以激发出最大的热情。事实上,改革以来,农村集体化事业陷入困境并形成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由扶持集体转为扶持个体和私营,如:农民最关注的资金投入,包括信贷业务都转向了个体和私营。
四、选拔一批有集体事业心的人才担任村官。除了政策这一重要因素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决定着集体化事业的成败,那就是干部。新型集体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新型集体化村的辉煌业绩既在于他们坚持了集体化的发展方向,并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了集体化,又在于他们的干部能为集体化事业不断的做出巨大的奉献。因此,我们必须从农民、大学生和干部队伍中选拔一批有集体事业心的人才担当集体化事业的领导重任。这项工作理应成为新农村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我们很难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以上四点是农村走向新型集体化的前提条件,有了这些条件,集体化才有可能实施。但如何实施,实施的好坏,将最终关系到农村集体化的成败。为此,实施集体化一定要认真反思以往集体化工作中的失误,深刻总结华西、刘庄、南街等新型集体化村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尽量避免失误,不走弯路。这里,我提出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切记防止急躁冒进。以往集体化工作失败的最大问题是急躁冒进,这一问题最容易导致我们的工作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实事求事的原则,结果往往是成效甚少,群众积极性受挫。“大跃进”就是惨痛的教训,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无论我们的主观愿望有多好,但群众觉悟总是先后不同且程度有别,各地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基础、历史原因及现实问题等客观因素都有差异,因而走向集体化也有先后,并且相当一部分村仍将长期停留在家庭经营阶段,这并不影响未来农村发展的主流,千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强迫他们,一定要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耐心的引导他们,等待他们的觉悟。为此,实施新型集体化的工作不下指标,不论实施集体化的村有多少,只论成败评定一个地方的工作好坏,力争实施一个、成功一个。对于实施工作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情况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此外,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切实培养好典型,如我们确定新型集体化村的试点,应当首先考虑是否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群众整体觉悟高的村;第二,自然条件便于实现机械化或资源开发适宜集体合作的村;第三,干部选派得力的村。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现有新型集体化村的积极性,因为这些村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依靠自身内部的力量发展状大起来的,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无疑对整个农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二、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教条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做法,不仅不一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有时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以往“农业学大寨教条化”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一种做法在一个地方能行通,在另一个地方则不一定能行通,如中国革命采用苏联城市暴动的做法,那是绝对不能成功的,因此,我们学习新型集体化村的经验和做法,务必结合当地实际,适合的采用,不适合的要创新。我认为新型集体化村的共同经验是两个坚持,即坚持集体化的发展方向;坚持集体化经营下的不断改革。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而他们的发展思路、起步方式、发展壮大所选择的产业项目,以及设立决策的机构,实行决策的运行方式,采用的管理办法、激励机制、分配办法等却是不完全相同的。对此,我们不一定完全照搬照抄,要结合一个村的具体情况有所选择、有所创新。讲到创新,我想到南街村醒目的标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好人,公私兼顾是庸人,损公肥私是坏人”。通过公与私的关系,将人化分为五等,改变了过去好人和坏人的化分标准,这个提法不但新颖,而且比较符合实际,容易被人接受,从而能团结和激励更多的人。这一创新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生产自主,管理自定。以往集体化时代,由于经济决策过分集中,导致一个村的生产失去了自主性,其生产几乎完全依照上级政府逐级下达的指标执行,集体的生产决策受到明显的限制;由于当时的政策对农民活动管得过紧,使农民失去了很多自由,忽视了农民应有的自由活动及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引起农民的怨恨。两种因素严重制约了集体化的优越性,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新型集体化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农村改革后国家改变了以往统得过死、管得过紧的做法,因而实现了集体生产自主、集体管理自定。因此,实施新型集体化应继续坚持这一做法,政府不宜过多干预他们的生产决策,也不宜过多干预农民的活动,主要依靠集体内部的机制和管理办法进行决策和管理。政府主要工作应放在宣传大政方针政策,把握发展大局,提供服务信息,保证三农扶持资金到位,协调处理好违纪违法事件。
四、科学决策,合理分配。只有科学决策,才能避免盲目蛮干,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合理分配,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新型集体化村把握的最好,从而在他们的内部营造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其中最明显的特征:一是发展了大面积的生态农业,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二是村庄建设统一按高标准的规划实施,实现了农村生活城市化的标准;三是教育免费、医药免费、住房免费及部分生活所需免费。四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收入有别,悬殊不大;五是生活有度,工作有序。相反,许多地方忽视了科学决策和不合理分配,只顾追求眼前的个体利益,不顾众人的长远利益。如:允许私人开采地矿资源的决策,造成了地矿资源的严重破坏,同时,造成了分配明显的不合理,并导致了贫富悬殊、两级分化,最终引发越来越多的群体突发事件。因此,应把科学决策、合理分配作为衡量实施新型集体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上有关实施新型集体化的问题和意见,是本人的一些初步看法,不够全面,也不一定正确,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作者系山西省代县县委党校副校长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