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要想了解中共,我们可以读些什么书?
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本书,作者是金冲及教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
这本书的题目比较长,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是关于另一本书《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谈话记录。《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1991年出版的,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全部历史的第一部著作,也是迄今为止评价最高的党史作品之一。《七十年》一书是由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编写的,小组由杨尚昆任组长,胡乔木、薄一波任副组长,后来又增加了邓力群、胡绳两个副组长。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编写的胡乔木长期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被称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一本书的历史》就是讨论、修改《七十年》过程中的谈话和研讨记录,虽然篇幅不大,但几乎全部是围绕热点、难点和有争议问题展开的,单刀直入,所以几乎句句都是“干货”。
《七十年》是1991年出版的,《一本书的历史》是2014年出版的,从这两个时间节点,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意义。
1991年正赶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上大部分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对西方的迷信和对自己历史的虚无主义。特别是这时候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成为党内外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混乱的一个关键时期。在《一本书的历史》开篇就提到编写《七十年》一书的背景,即国际上有人提出“历史的终结”、“社会主义实验的破产”,国内也有人感到困惑。1990年中共中央部署写《70年》,就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怎样一个党,中国共产党70年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它做过些什么,对国家和民族发挥了什么作用……分清是非,对人们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回答”。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环境下编写这样一本书,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政治性,还要直面党史上的敏感问题,那么,当时这些“大佬”是怎样思考的呢?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看点。
而《一本书的历史》出版的2014年,则完全是另外一幅历史画卷。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增加,中国国内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自信心急剧增加,同时,关于“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中国道路是否可持续、可推广”的讨论在国内外也蔚然成风。其中既有理性务实的观点,也有偏向这个极端或者那个极端的观点,可以说,中国的社会思潮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百家争鸣、风云激荡的局面。
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自己有没有主心骨?有没有对历史使命的高度清醒和自觉?决定了中国能不能继续成功地走下去。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当下重大思想和政策问题的争论,都离不开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因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多次强调要学习历史,提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而同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现在离历史的距离更加久远,当时的一些决策的效果,可以更加清楚地进行比较、评判,在这种情况下,出版《一本书的历史》,绝不仅仅是对历史发言,我们读起来这本书,会感到很多地方都是在直接针对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发言。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看点。
这本书分六部分,分别是提出编写任务、拟定大纲、在玉泉山修改初稿、中央批准出版、举行出版座谈会等场合的会议记录。由于是原汁原味的谈话记录,所以内容有跳跃性,从建党前到文革、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都有涉及。这里举我随手翻到的几个例子,供大家了解这本书的风格。
例如,15页胡绳认为,不能把历史说得一片漆黑,比如“大跃进”是严重错误,但是建国到1964年之间的大中型企业,三分之二是大跃进期间开工或建成的。16页他又说到,包产到户也不能说明建国初期搞合作社就是错误的,中国农村过去没有合作社的经验,资本主义国家倒有合作社,要总结合作社在哪些方面起了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时候,很多还是靠过去搞的农田水利建设。
61页等处,胡绳回顾了中苏决裂过程中毛泽东的思考,他说,和苏联决裂,毛主席做了许多工作,和抗美援朝一样很难下决心,当时干部中间对苏联存在着很强的崇拜心情。所以最初不公开讲,内部讲话才说到这一点。
65页等处,胡绳谈到,1956-1966年之间是很复杂的十年,不能让人感觉,文革是一下突然发生的,其实是有其历史来由的。不过,他并不同意费正清等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中谈到的,中共内部存在两条路线,一条是依靠官僚、一条是依靠群众的分歧,他认为“这是臆测”。
全书也多次谈到了如何写文革,对应该如何看群众运动、群众的作用有一些分析。
另外,虽然这是1991年的谈话,但是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77页胡绳谈到,要讲1984年之后四年徘徊,“XXX1984年说农业过关了,直到1989年农业又徘徊,这是重要的教训”。另外,还多处谈到了如何评价80年代主持经济工作的领导人所犯的错误。
最后,这本书既然是工作会议的记录,也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教材和范本。胡乔木、邓力群、胡绳都是公认的文章大师,他们在这本书中讲到的,如何布局谋篇、组织材料、对敏感问题如何论证得出结论,火候都十分老到,对实际工作有借鉴的价值。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