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昼夜的疾驰,穿越楚水巴山,从暮春的北国燕地便来到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山城重庆,一个夏意盈盈生机勃勃的城市。
来自全国各地的乌有之乡网友们带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开始了一次重庆红色之旅,它包括了对重庆模式的探寻,对五个重庆的体验,对薄熙来重庆新政的感知。
短短的三、四天时间,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凑,以期最大限度地了解重庆近几年来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几天来,我们相继来到了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缅怀革命先烈,来到重庆市公安局参观打黑除恶成就展。同时,全国各地的朋友们编成七个小组下去搞调查,有的去了农村,有的去了工厂,有的去了大学,有的去了面临拆迁的社区,更多的是和普通市民交流以及和当地专家学者的座谈,气氛热烈,发言恳切,交流活动经常持续到午夜时分。
百闻不如一见,确实是不虚此行。总体的观感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对重庆革命历史的探寻,二是对重庆新政的认识,三是对全国各地红色网友致知力行作风的赞佩!
歌乐山地处山城西部,如一道屏障,风景洵美。渣滓洞、白公馆坐落在歌乐山风景区的腹地,现在是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六十多年前它却是一个杀人的魔窟,在解放前夕这里集体屠杀了众多的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牺牲时大多年仅二、三十岁。《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就是其中的幸存者,他家世显赫,哥哥是国民党兵团司令,他自己是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被捕时刚刚二十四岁。在解放前夕,数次放弃家人的营救,拒写悔过书,他珍视自己的信仰和人格,毅然回到牢房。鉴于党组织的破坏绝大多数是因叛徒的出卖,他总结出地下党工作的经验教训即狱中八条,至今依然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而他在文革中的遭遇也让人扼腕和深思。
散落山间的一处处建筑,外表似乎是公馆别墅,而里面却是杀人的魔窟。杨虎城将军及秘书一家(小萝卜头)就是在松林坡戴公馆遇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阳光灿烂、人潮涌动,但走进这里,依然有种难以言说的阴森可怖的感觉。要奋斗就要有牺牲,对于机会主义者来说,他们是随时做着两手准备的。而歌乐山烈士陵园里埋葬着都是有着坚定信仰有着献身精神的铮铮铁骨的硬汉。《烈火中永生》的电影里曾演到许云峰就义前和特务头子徐鹏飞的对白:徐鹏飞心虚而狰狞地恐吓道:“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见自己的胜利,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我不知道此时此地,许先生到了末日,又是何心情?”许云峰无动于衷地笑了笑。“这点,我完全可以奉告。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受尽旧社会的折磨、迫害,终于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回忆走过的道路,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满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许云峰慢慢站了起来,走到徐鹏飞面前,直视对方,再次微微露笑。“你此刻的心情,又是如何呢?也许你可以逃跑,可是你们无法逃脱历史的惩罚。”预言应验了,这些杀人恶魔不管藏在什么角落都很快被绳之于法,也是在这
参观打黑除恶成就展带给我们以巨大的震撼。来到位于江北区的重庆市公安局,那气势宏伟的建筑,庄严肃穆的氛围,严谨有序的作风,立刻让所有的人肃然起敬。虽然是五一假期,但是依然有大量的工作人员等候着,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广场上停着罚没的高级轿车,展厅中陈列着收缴上的各种枪械、刀具和赃款赃物。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一支五六式冲锋枪和一把泛着寒光的大刀,可见黑恶势力的猖獗。联想到那些惨不忍睹的图片,铁的事实证明重庆的打黑风暴是来得多么及时、多么果断、多么必要!
在调研和座谈活动中,所有七个小组的成员都早出晚归,挤公交,乘轮渡,上山下乡。重庆的气候闷热,山城的道路崎岖,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愿放过这难得的考察机会,不辞辛劳,有的甚至顾不上吃饭。我所在的小组就有年近七旬的老教授,也有人们印象中养尊处优惯了的体制内人员,但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令人赞叹。我们广泛接触了工人、商贩、职员、军警等,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对重庆这几年社会治安好转予以赞扬,但也反映了不少短期内难以改变的问题,诸如就业、收入、住房等等,体制外的人反映出谋生的艰难。总而言之都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那些问题,有些依然是相当严峻的问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从国家政策面上做出深刻的调整,例如国民待遇双轨制、国有集体企业私有化、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僵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的半殖民地化、公务员队伍的整肃等等,都很难在一个局部一个区域获得根本性的改变。正如重庆当地一位老同志所言:“重庆还没有定性,只是在发生变化,向好的方向转变。”就是这样还引起了那么多质疑,“打黑”担心成为“运动”,“唱红”说是政治作秀。打击黑恶势力,传播高尚的思想和价值观,这原本是有良知的主政者分内的事,他们只是做了正常人做的正常事。多年的积非成是,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唯利是图,物欲横流。重庆市刚刚做了一些扎实的不合流俗的工作就引来众多的赞誉和非议,引来各派人士的过度诠释,这个现象值得深思。真正读懂重庆、客观地评价重庆,是我们考察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一个判断:敏锐地肯定它的理论和行动突破,也要现实地认清它的局限。
在重庆的日日夜夜是难忘的,人到中年的我仿佛又焕发了青春,理想主义的光芒感染着彼此。学习,实践,团结,进取。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
等闲莫道东风晚,丹心一片向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