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致萧子升的三封书函
毛主席致萧子升的三封书函(一九一六年)
(一)
致萧子升
信〔1〕(一九一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升兄赐鉴:
今朝九钟抵岸,行七十里,宿银田市〔2〕。主人与予有故,颇安适焉。四肢之怨虽深,而灵台之乐殊甚。洗尘振衣,捉管为书,回想昨霄今早,情景宛在,感念奚如!中途寡所见闻,然略可得而述。近城之处,驻有桂军〔3〕,招摇道涂,侧目而横睨,与诸无赖集博通衢大街,逻卒熟视不敢问。证以校内所见,信乎两粤睹〈赌〉风之重也。七里铺、姜车〔4〕一带,有所谓护国军〔5〕二股:一苏鸣鹄所部,约千二百人;一赵某所部,数略同。联手成群,猬居饭店,吃饭不偿值,无不怨之。细询其人,殊觉可怜,盖盼望给资遣散而不得者也。其官长亦居饭铺,榜其门曰某官,所张檄告,介乎通不通之间焉。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今夕书此,明日发邮,在涂两日,二十九前后当达左右,欲以取一笑为快,少慰关垂也。
泽 白
二十六日
根据手稿刊印。
注释
〔1〕此信无写作年月。从毛泽东1916年6月24日致萧子升信中所说“明日开霁,决行返舍”等语联系起来看,当写于同年同月。 萧子升,见本书第17页注〔2〕。
〔2〕银田市,应为银田寺,镇名,离韶山冲约30里,原属湘潭县,现属湘潭市韶山区。
〔3〕桂军,泛指广西军阀部队,这里指陆荣廷于1916年宣布反袁独立后所组成的军队。
〔4〕姜车,应为姜畲,镇名,原属湘潭县,现属湘潭市湘江区。
〔5〕护国军,原为蔡锷1915年12月在云南策动讨伐袁世凯时组织的军队的称谓。后各省讨袁军队,也多用此名称。
(二)
致萧子升信(一九一六年七月十八日)
升兄足下:
十二日在湘潭发一函〔1〕,不知到否?兹又七日矣,心有所触,敬为吾兄述之,亦前约也。湖南问题,弟向持汤督〔2〕不可去,其被逐也,颇为冤之,今现象益紊矣。何以云其冤也?汤在此三年,以严刑峻法为治,一洗从前鸱张暴戾之气,而镇静辑睦之,秩序整肃,几复承平之旧。其治军也,严而有纪,虽袁氏〔3〕厄之,而能暗计扩张,及于独立,数在万五千以外,用能内固省城,外御岳鄂,旁顾各县,而属之镇守使者不与焉,非甚明干,能至是乎?任张树勋〔4〕警察长,长沙一埠,道不拾遗,鸡犬无惊,市政之饬,冠于各省,询之武汉来者,皆言不及湖南百一也。南北军兴〔5〕,湘为斗场,省城波浪迭兴,当春夏之交,危险万状,而能镇定不挠。矿警一役〔6〕之后,学生多逃,下谕不可辍课,请款即发,此岂巽懦蹙蹜者所克办哉!筹画独立,尤具苦心,先授意望云亭〔7〕,使之独立,然后计退北军,调归所部,联络黔桂,一旦响应。袁氏不幸早死矣,使战事延长,则四川与湘省独立之功,不在云贵首义之下,岂特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南北成败之枢纽在是焉耳。党人憎之,憎其媚袁也,然汤曷尝媚袁哉?汤之见猜于袁,非一日矣。初不准其扩兵,继派曹锟〔8〕以监之,继又派沈金鉴〔9〕以掣其权。其杀人万数千也,亦政策之不得已耳。彼江宁冯氏〔10〕之杀人,比此谁多少?其击吴江,荡江阴,如刈草芥耳。谓其制造民意,逢迎袁恶,污浼善类似矣。然云、贵、广西诸省,曷尝无此等事哉!图远者必有所待,成大者必有所忍,护国之目的,不如此不足以达之,以此为罪,非知大计者也(杀人、污善二事,在严格的伦理学则当别论)。此次出逃,前书论其愚,正唯其愚,故不得谓之诈。其汉口通电〔11〕,多系实事,有兵万余而不战,惧糜烂也;有财而不取,惧遗患也(湘人宣布罪状〔12〕,谓其卷款数百万,恐未必然)。要之,汤可告无罪于天下,可告无罪于湘人,其去湘也,湘之大不幸也。何以云现象益紊也?汤之招致桂军,好意也,而桂军叛之,此非必陆荣廷〔13〕之意,追汤至于湘阴,劫其饷械,连同省中所掠,捆载而归,报纸所称“文明军队,班师凯旋”者也。即如弟校,寸草皆为拾去,小学有湘军残械,以八人守之,彼乃尽取去,又缚八人者而欲杀之。故去桂军,人人以为如去虎也。程潜〔14〕醉心权利,统兵来省,声势赫然,既与曾继梧〔15〕为仇,又与陶忠恂〔16〕作敌。唐蟒、龙璋〔17〕之徒,乘之以兴,咸欲哜都督一脔以为快,各自招兵以张其势力。程、陶纵其部下,在距城某地大战两昼夜之久,设无刘公〔18〕出而维持,早已焦烂不可收拾矣。民政府、民政厅同时并立,各自发号,各自施令,怪不可闻。七月初七,乱徒捣巡警署,警卒逃散,枪械劫去。十余年惨淡经营之成绩,一旦荡然无存。筹备十余日矣,尚复不能站岗。赌徒猬起,淫风火炽,商埠警权,几为外人所得,秩序之坏极矣!汤既去,暴徒弹冠相庆,憾前之被压也,四捕调查,捕则杀之。十七日追悼杨德邻〔19〕,缚六人欲杀之以为祭,有阻得免。呜乎,此法兰西恐怖时代之现象也。士生其间,慎哉立身。弟在湘潭,逡巡不敢来省,得友报始至,诚畏之也。各属劫长官拒知事之声,纷然起矣。宁乡知事丁象益,鄂人而汤委者也。有易孔昭盗首谢文彬所委,谢死易遂下狱。兹易得龙璋委任,乃煽其余党公电逐丁而代之。都督今数易矣,又有易人之说。当独立时,认汤为督,旋逐去之,欢迎陆荣廷。陆未至,而曾代。及程潜至,又不得不下台,遂公举浏阳军官,参议员、省议员、公民团及各绅商,通电列名者数十百人也,旋忽相惊以伯有〔20〕。陈宦〔21〕来,北军数万至岳州,又开会议,又迎陆荣廷,久之无事,则又公举黄克强〔22〕。怪哉湘事,真莫名其妙矣!由此观之,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也。兄乡居,谅欲闻其详。是非自有公论,弟于他事多恕,独于湘局实愤愤不能平于心。恐招过。不可令他人见,阅后摧烧之,幸甚。余容后续,鹄企箴规。即颂署安。不宣。
弟 泽东敬白
七月十八日
根据手稿刊印。
注释
〔1〕湘潭发一函,指1916年7月12日毛泽东由家返校途经湘潭县城时向萧子升所寄之信。 萧子升,见本书第17页注〔2〕。
〔2〕汤督,指汤芗铭(1886—1975),字铸新,湖北蕲水(今浠水县)人。汤化龙之弟。时任湖南都督,积极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5月29日,被迫宣布湖南独立。7月4日晚,从长沙仓皇逃走。
〔3〕袁氏,即袁世凯,见本书第26页注〔6〕。
〔4〕张树勋,字竹桥,湖南宁乡人。1914年10月至1916年7月任湖南省警察厅厅长,后任河南省警务处长。
〔5〕辛亥以后,军阀混战,南北对峙,湖南当军事之冲。北洋军阀为制服两广,企图盘踞湖南;南方军阀则以湖南为北进阵地。北来南去,南来北去,各系北洋军以及黔军、桂军、湘军等都出入湖南,战祸兵灾,接踵而至,湖南人民深受其害。
〔6〕矿警一役,指1916年5月14日湖南矿警督办郭人漳,率矿警二营进驻长沙几处街巷,意欲推翻汤芗铭,自任都督之事。
〔7〕望云亭,湖北宜昌人。1915年8月任湖南零陵镇守使,屡次电劝袁世凯称帝。及至1916年5月17日,宣布郴州、永州独立,自称护国军湘南总司令;又通电宜章、桂阳、资兴、汝城各县,脱离北京政府。
〔8〕曹锟(1862—1938),字仲珊,天津(今天津市)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清末为袁世凯所辖京畿陆军第三镇统制。辛亥革命后,任北洋军第三师师长,驻岳阳。护国战争爆发后,该师进入戒备状态,以图镇慑南方。
〔9〕沈金鉴,字叔詹,浙江吴兴人。1915年9月至1916年6月,任湖南巡按使。
〔10〕江宁,即今南京。冯氏,指冯国璋(1857—1919),字华甫,直隶河间人。1913年“二次革命”时,率军攻占南京,被袁世凯任命为江苏都督。后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
〔11〕汉口通电,指1916年7月7日汤芗铭在汉口发出的通电。电中说明“离湘宗旨”,“意在退兵弭变”,并自称“有兵不战”,“有财不取”,以掩人称“汤屠户”诸端劣迹。
〔12〕罪状,指《护国军湖南总司令程潜布告汤芗铭罪状》。其中罗列“汤芗铭在湘十大罪恶”:一、吞没巨款,紊乱财政;二、惨杀无辜,力长元恶;三、蕃植游探,流毒社会;四、纵恃北军,蹂躏人民;五、摧残教育,毒戮士林;六、酷用毒刑,绝灭人道;七、滥用私人,秽乱吏治;八、盗卖矿产,次第卷逃;九、出入警跸,阻绝交通;十、援结败类、败坏风俗。
〔13〕陆荣廷(1859—1928),字干卿,广西武鸣人。清末曾任广西提督等职。辛亥广西独立,被推为副都督,旋任都督。护国战争期间,于1916年3月15日宣布广西独立,任都督兼广西护国军总司令,曾派军进入湖南。1916年7月6日,北京政府曾一度任命陈宦为湖南督军兼署省长,未到任前,由陆暂兼任,均未到任。
〔14〕程潜(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同盟会会员。1913年任湖南军事厅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1916年春任湖南招抚使,自滇入湘,被举为护国军湖南总司令。此时率部进驻长沙。
〔15〕曾继梧(1873—1943),字凤冈,湖南新化人。同盟会会员。1912年任湖南新军第三师师长。1916年6月任湖南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汤芗铭逃走后,率军进入长沙,同年7月暂代都督。
〔16〕陶忠恂,原系北洋军将领,汤芗铭离湘后,陶尚有部分队伍留在长沙城外,时曾继梧编制湘军,陶部拟扩充为第三师,任师长,并以朱泽黄、周则范分任旅长。程潜到达省城后,部队也驻城外,1916年7月14日与陶部发生冲突,互战两日。信中所指程、陶大战两昼夜,即指此事。
〔17〕唐蟒(1887—1954),字圭良,湖南浏阳人。唐才常之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历任岳州镇守使、湖南都督府参谋长、湘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参谋长等职。 龙璋(1854—1918),字研仙,湖南攸县人。清末举人。曾与胡元倓等在长沙创办明德学堂,资助华兴会、同盟会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曾任西路巡按使,都督府民政司长。1916年7月上旬被湖南军政各界联合会议推为湖南民政长,未到职。
〔18〕刘公,指刘人熙(1844—1919),字艮生,自署藯庐,湖南浏阳人。曾任广西道台。后设立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又任法政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任湖南民政司长。曾电促王芝祥策动陆荣廷宣告广西独立。1915年投入反袁(世凯)驱汤(芗铭)运动。次年7月6日,被湖南各界联合会议推举为临时都督,19日北京政府任命暂代湖南督军,25日又任命兼代湖南省长。
〔19〕杨德邻(1870—1913),字性恂,也作杏生,湖南长沙县人。曾任国民党湖南支部政务研究会会长、谭延闿都督府财政司司长。因坚决主张反袁,1913年10月13日被湖南查办使汤芗铭杀害。
〔20〕相惊以伯有,出自《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谓郑人畏伯有鬼魂作祟。后以“相惊伯有”形容无故自相惊扰。
〔21〕陈宦(1876—1939),字二庵,也作二安,湖北安陆人。1912年任北京政府参谋部次长,为袁世凯所宠信。1915年2月,督理四川军务,率北洋军三旅入川。次年5月22日,因西南各省先后讨袁,被迫宣布独立。旋为川军驱逐出境。此时被大总统黎元洪任为湖南督军兼署省长,遭湘人抵制,未果。
〔22〕黄克强(1879—1916),原名轸,字廑午,也作庆午,后改名兴,号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县)人。1903年在长沙发起组织华兴会,被举为会长。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旋被各省代表公举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南北和议后,任南京留守。“二次革命”时就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败后再次亡命日本,坚持反袁。袁世凯死后,黄兴回到上海。1916年7月下旬,被湖南军政各界通电公推为湖南督军,黄无意于此,乃荐谭延闿以自代。同年10月31日病故。
(三)
致萧子升信(一九一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升兄〔1〕足下:
十二日由湘潭发一函,十八日由校发一函,皆详述时事,不知有遗落否?盼复不至,曷胜延企。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2〕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3〕义,□段氏〔4〕之中枢斡运,黎公〔5〕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各省虽尚有不服命令者,如山西之拒沈铭昌〔6〕,福建之拒胡瑞霖〔7〕,广东之攻龙济光〔8〕,四川陈周之争〔9〕,湖南之逐汤芗铭〔10〕。除湖南之动出无理外,其余或缘帝制关系,或因势不得已,有可原焉。中央举措,究可佩服,任任可澄〔11〕为滇省长,戴勘〔12〕为黔省长,罗佩金〔13〕为桂省长,蔡谔〈锷〉〔14〕督蜀,陆荣廷〔15〕督粤。调去陈宦、周骏、李烈钧〔16〕,李加以中将勋二位〔17〕,可谓善于调处者矣。前书言湘人取们罗主义〔18〕以便其私,不,举刘〔19〕幸言中矣。蔡谔〈锷〉亦已赴任,惟粤之龙、李皆去,此与川局相同,为愚虑所不及。
湖南问题始终不赞成,既略详前书,兹又有可述者焉。一般暴徒无故将汤逐去,都督已经两易,刘已真除代理,应如何服从中央,静候简人。乃又公举黄克强〔20〕,欲独出风头,行分治制。故举龙璋〔21〕为民政长,终以舆论攻击,悬之空中,令人笑其滑稽。近乃迫唆议会重举之,以请于中央。然黄请之既久,请龙亦已数日矣,并不见中央命令,吾意必难应允。此种自推长官风气,极不可开。本省人作本省官,其害甚大。在湖南尤有特别情形,前车不远,即在辛亥。今兹目前之祸,又显而易见,倾侧、构陷、钻营之风大竞。民政厅日出知事一批或数批,本不应更而更之。湘潭知事张其钜,到任未逾月,称贤能,今易人矣。榷运局已易三人,初一人以运动人,旋他人又运动得委而代之,兹中央又委一人至。造币厂则更四人,尚未定,皆数日间事。弟校校长委彭政枢,学生大愤,欲拒之而未能。刘、吴长者,而所为如此,皆暴徒之过。刘与谭组安〔22〕书云“度日如年”,盖实语也。此略举一二,余可概见,几何不如俗人所云“打开脑壳”乎!前书言暴徒乘机报复,有所谓“国事同难会”者最横行,捕杀人不辨黑白。军人政客,气焰万丈,稍有帝制嫌疑者,即斥去之。施文尧竟枪毙矣。弟昔曾与暲兄书,言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谓此次竟演此恶剧。又湘之独立,至昨日始取消,盖事事称怪焉。
前言附和帝制者,不可穷惩,虽然,其诸罪魁祸首,为塞后患、励廉耻起见,又何可不治,庶几震竦天下之耳目,而扫绝风霾腥秽之气。故拿办八人令〔23〕下,人心奇快。阅报至此,为之惊骇。此衮衮诸公,昔日势焰熏灼,炙手可热,而今乃有此下场!夫历史,无用之物也。居数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败盛衰之迹岂少,应如何善择,自立自处?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24〕之徒,奈何皆不足为前车之鉴?史而有用,不至于是。故最愚者袁世凯,而八人者则其次也。此次惩办,武人未及,如段芝贵、倪嗣冲、吴炳湘〔25〕等,皆不与于罪人之数,舆论非之,即八人者,闻亦多逃矣。
近日朝野有动色相告者一事,曰“日俄协约”〔26〕。此约业已成立,两国各尊重在满蒙之权利外,俄让长春滨江间铁路及松花江航权,而日助俄以枪械弹药战争之物。今所明布者犹轻,其重且要者,密之不令人见也。驻日公使有急报归国,《大公报》登之,足下可观焉。大隈阁〔27〕有动摇之说,然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满蒙去而北边动,胡马骎骎入中原,况山东已失,开济之路已为攫去,则入河南矣。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吾之内情,彼尽知之,而吾人有不知者;彼之内状,吾人寡有知者焉。吾愿足下看书报,注意东事,祈共勉之,谓可乎?
西方似无大烈之战,据经济家从经济上观察,战事不能再延一年。现在德、奥始终未败,鞑旦海峡始终未破,塞、比、门三国〔28〕已亡,自去冬罗马尼亚加入后,同盟国声威更振,协约方面则屡思耸动葡萄牙、希腊,然至今未动云。
墨乱〔29〕未已,美以兵力干涉,喧传已久,然未见实行,反有墨乱徒侵入美南部,恣杀民人之事。威尔逊〔30〕任期已满,正在选举中。候补者威尔逊、许士、罗士福〔31〕。有举威者,芝加高则举许。许,大理院长,主和平与威同。美人忌罗氏雄杰,罗亦自知不胜,乃宣告让许。吾意美人既不愿加入欧战,又扩张兵备之事,舆论尚未成熟,故此次非威即许,政策既不变,则威不妨联任。至罗当民国元年与塔虎脱〔32〕竞争,由共和党〔33〕裂为进步党〔34〕,以此使民主党〔35〕之威尔逊坐收渔人之利。犹忆其往某处演说,怨家刺之,血流肠溃,犹从容演说毕乃就医,未尝不叹其勇且壮!闻其春秋盛,雄奇迈往之气未衰。愚意此刻非彼用武之时,欧洲非彼用武之地。彼之时,乃十年以后;其地,则太平洋耳。日美战争之说,传之已久。十年之后,中国兴会稽之师〔36〕,彼则仗同袍之义,吾攻其陆,彼攻其海。既服三岛,东西两共和国亲和接近,欢然为经济食货之献酬,斯亦千载之大业已。今之退让,殆亦有见于此乎!
湘城报纸近无虑七八家,《大公报》〔37〕殊有精神,以仄于篇幅,不能多载新闻。《湖南公报》〔38〕纯系抄录,然新闻为多。近日海上诸名流演说,如孙中山〔39〕之地方自治等,长哉万言,殊可益智,《湖南公报》载之,而《大公报》不见。又如《时报》〔40〕著名访员之通函,该报亦向不录,为可惜也。此数日载有天坛宪法草案〔41〕原稿,此可摘下,而议会之议事录,亦可注意焉。
书此既竟,接足下及暲兄〔42〕大示,始知前两书均未达览,承寄银市信〔43〕,亦未奉到。盖初九日在家动身,正兄言旋不久,尚在途中耳。在校颇有奋发踔励之概,从早至晚,读书不休,人数稀少,天气亦佳,惟甚畏开学上课。暲兄在原地教学甚善。望时惠箴规,借益愚陋。现在兵已退去,前所以能住,升兄知之也。余意不尽,敬颂
日绥。
弟 泽东白
七月二十五日灯下
根据手稿刊印。
注释
〔1〕升兄、指萧子升,见本书第17页注〔2〕。
〔2〕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接任大总统职,宣布恢复民国元年临时约法,重行召集国会,裁参议院,改政事堂为国务院,以段祺瑞为内阁总理。南方的军务院于7月15日宣布撤销。
〔3〕此处和下处空缺字,疑为“大”字和“及”字。
〔4〕段氏,指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1912—1916年历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袁世凯死后,以国务总理统治北京政府。
〔5〕黎公,指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篡改约法,设参政院时,黎被任为院(议)长。袁死后,由副总统接任大总统。
〔6〕沈铭昌,字冕士,浙江绍兴人。历官河南豫东观察使、山西省长、内务次长、财政次长,山东省长。
〔7〕胡瑞霖,字子笏,湖北江陵人。时被任命为福建省长。
〔8〕龙济光(1868—1925),字子诚,云南蒙自人。彝族土司。清末历任广西提督、广东陆军第二十五镇统制。1913年奉袁世凯命攻占广州,任广东都督。反对护国战争,率部攻桂、滇,后又被迫宣布广东独立。袁世凯死后,时被任为广东都督兼巡按使,遭到滇、桂护国军的反对。后率部占据海南岛。
〔9〕指陈宦、周骏在四川的权力之争。1916年5月22日,陈宦被迫宣布四川独立,改任都督。两日后,袁世凯任命重庆镇守使、川军第一师师长周骏为崇武将军,署理四川军务,讨伐陈宦,攻占成都,旋因护国军西上而退走。袁世凯死后,6月25日陈宦离川赴京,周骏率部进据成都,自任都督。
〔10〕汤芗铭,见本书第46页注〔2〕。
〔11〕任可澄(1878—1945),字志清,贵州安顺人。曾创办贵州优级师范学堂、法政学堂。护国战争期间,任云南都督府右参赞。时被北京政府任为云南省长。
〔12〕戴勘,应为戴戡(1880—1917),字循若,贵州贵定人。唐继尧督黔时,任都督府参赞、贵州巡按使。1915年任参政院参政。同年冬赴昆明,任护国军第一军右翼总司令,率部入川。袁世凯死后,任四川军务会办、四川省长。1916年7月6日由黎元洪任命为贵州省长。
〔13〕罗佩金(1878—1922),字镕轩,云南澄江人。同盟会员。1909年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在南宁龙济光部任随营学堂总办,后赴昆明,历任新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监督及七十四标标统等职。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光复昆明,旋任南征总统官、军政部长、南防军总司令。1915年底参加护国运动,任第一军总参谋长。旋任广西省长。1920年出任迤南巡阅使。后被唐继尧杀害。
〔14〕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早年入湖南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等。戊戌政变后赴日本留学。后在江西、湖南军事学堂任教职,又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陆军小学堂总办等职。1911年与革命党人在昆明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任云南军都督。1915年12月25日与李烈钧、唐继尧等发动护国战争,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举兵入川。袁世凯死后,被任为四川都督兼民政长。不久去世。
〔15〕陆荣廷,见本书第47页注〔13〕。
〔16〕周骏,字吉珊,四川金堂县人。曾任四川重庆镇守使、代理四川将军。李烈钧(1882—1946),字协和,江西武宁人。同盟会员。历任江西新军第五十四标一营管带、云南讲武堂教官和陆军小学堂总办。武昌起义后任九江军政分府参谋长。旋被推为安徽都督。次年改任江西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时在湖口宣布独立,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1915年冬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率部由滇经桂入粤。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总参谋长。
〔17〕据当时北京政府授勋条例,有大勋位、勋一位、勋二位等勋位等级。
〔18〕们罗主义,今译门罗主义,指美国总统门罗于1823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任何欧洲列强不得干涉西半球的事务。
〔19〕刘,指刘人熙。见本书第48页注〔18〕。
〔20〕黄克强,即黄兴,1916年7月底,刘人熙暂代湖南督军时,湖南军政各界通电公举黄兴为湖南督军。参见本书第48页注〔22〕。
〔21〕龙璋,见本书第47页注〔17〕。
〔22〕谭组安,即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畏三,湖南茶陵人。1909年任湖南谘议局议长,为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1911年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二次会议,任主席,并与汤化龙等发起成立“宪友会”;10月22日长沙起义后任军政府参议院院长、民政部长;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被害后,任都督。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长。1916年8月北京政府委为湖南省长兼督军。
〔23〕1916年7月14日大总统黎元洪下令惩办洪宪帝制祸首杨度、孙毓筠、顾鳌、梁士诒、夏寿田、朱启龄、周自齐、薛大可等八人。但以后均无结果。
〔24〕王莽,字巨君,汉元城人。平帝时为大司马。屡次捐地献钱,收揽民心;树立党羽,笼络儒生。平帝死,立孺子婴为帝,自称摄皇帝,三年即真,改国号曰新。纷事改革,法令苛细,连年征战,劳役频繁,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绿林军攻陷长安,王莽被杀。参见本书第31页注〔5〕。曹操(155—220),字孟德。汉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灵帝中平元年,以骑都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后起兵讨董卓,建安元年迎献帝至许都,先后击灭袁术、袁绍、刘表等,统一黄河流域。位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子丕代汉称帝,追尊操为太祖武帝。司马懿(178—251),字仲达。三国魏温(今河南温县西)人。为曹操父子重用。曹丕时,任大将军。曹芳即位,他以太傅与丞相曹爽同辅政。嘉平元年,杀曹爽,自为丞相,独揽国政。至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谥懿为宣帝。拿破仑,指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梅特涅(1773—1859),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和首相。1848年维也纳三月革命时被驱逐,亡命英国。
〔25〕段芝贵(1868—1925),字香岩,安徽合肥人。辛亥革命时,被袁世凯委为武卫右军右翼翼长,旋护理湖广总督,次年被任为驻京总司令官,继任拱卫军总司令、察哈尔都统。1913年任陆军第一军军长。1914年改任湖北都督,又督理东三省军务兼奉天巡按使。1915年9月,拥袁称帝。后任京畿警备总司令、陆军总长。1920年直皖战争中任皖系前敌总司令,失败后逃匿天津。倪嗣冲(1868—1924),字丹忱,安徽阜阳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之一。辛亥革命时,任河南布政使帮办军务。1913年任安徽都督,后改安徽巡按使。支持袁世凯称帝。后拥护段祺瑞。1917年为“督军团”倡乱的祸首,支持段祺瑞武力统一全国,派兵入湖南。1920年皖系战败后被解职。吴炳湘,字镜潭,安徽合肥人。曾任京师警察厅总监,积极鼓吹袁世凯复辟帝制。
〔26〕日俄协约,指1916年7月日俄再订关于分掠满蒙权益的协约。
〔27〕大隈阁,指日本大隈重信于1914年再任首相时第二次组织的内阁。该内阁曾胁迫中国北京政府接受旨在并吞中国的二十一条。
〔28〕塞比门三国,指塞尔维亚、比利时、门的内哥罗(即“黑山”)三国。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现均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成员共和国。
〔29〕1913年墨西哥韦尔塔发动政变,推翻马特洛政府,捕杀马特洛,自任总统。美国以韦尔塔亲英,拒予承认。1914年,以卡兰沙为领袖的自由党推翻韦尔塔政府,由卡兰沙继任总统。1916年3月,由波兴将军统率之美国干涉军入侵墨西哥,但因墨西哥人民坚决抵抗,干涉军于1917年2月撤退。
〔30〕威尔逊(1856—1924),美国民主党人,1913—1921年任美国总统。
〔31〕许士,即查尔斯·伊万斯·休斯,曾任纽约州州长,当时任最高法院陪审法官。罗士福,即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美国共和党人。1899—1900年任纽约州州长,1901年当选副总统,同年麦金莱总统被刺死后,继任总统。
〔32〕塔虎脱,今译塔夫脱(1857—1930),美国共和党人。1901—1904年任菲律宾总督,1904—1908年任美国陆军部长,1909—1913年任总统。
〔33〕共和党,美国两大政党之一,1854年由联邦党演化的辉格党(自由党)筹政治势力组成,长期同民主党轮流执政。
〔34〕进步党,指西奥多·罗斯福于1912年因参加竞选所组建的民族进步党。
〔35〕民主党,原为民主共和党,1828年成立,为美国两大政党之一,长期与共和党轮流执政。
〔36〕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于前473年兴师攻灭吴国。会稽为越国建都之地,“兴会稽之师”,即指吴越交战的这段历史,后常以此喻兴兵报仇雪耻。
〔37〕《大公报》,指湖南《大公报》,由刘人熙、贝允昕主办,李抱一、龙兼公、张平子等曾先后担任主编。该报于1915年9月1日创刊,1927年3月2日被查封,1929年5月21日复刊;日本占领长沙时,于1944年6月16日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1日复刊、最后于1947年12月31日停办。
〔38〕《湖南公报》,日报,1912年4月创刊于长沙。最初由共和党员允昕任主编,李抱一、黎锦熙、张平子等任编辑。1913年转为进步党机关报。刘腴深、黎锦熙曾任总经理和总编辑。袁世凯窃国后,该报拥护袁世凯、汤芗铭。1916年袁死后停刊。
〔39〕孙中山(1866—1825),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创办《民报》,宣传革命,创立三民主义学说,并领导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去职,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发动护法战争,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孙中山1916年在上海就地方自治多次发表演说,如7月5日《在沪尚贤堂茶话会上的演说》,17日《在沪举办茶话会上的演说》,都谈及地方自治。
〔40〕《时报》,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狄葆贤(楚青)创办。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支持和资助,1904年6月13日发刊于上海。1921年由黄伯惠接办,1939年9月1日停刊。
〔41〕天坛宪法草案,原名《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因在北京天坛祈年殿起草而得名。1913年“草案”制成,主要规定政府组织采用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当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攫取大权,阴谋称帝,以武力解散国会,“草案”即被废弃。
〔42〕暲兄,指萧子暲。见本书第17页注〔4〕。
〔43〕银市信,指投寄湘潭县银田寺转毛泽东的信。
————录自《毛泽东早期文稿》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