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五)

火烧 2015-09-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围绕对称经济学术语表第五部分展开,涵盖对称平衡论、国民创新体系、使用价值、价值规律及线性思维方式等内容,深入解析其在经济领域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五)

 

  对称平衡论 把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看成事物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的理论。在社会发展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发展看成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称平衡论把对称看成动态的非线性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具体反映。对称平衡论是科学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国民创新体系 由国家有利于知识、科学、技术创新与创新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制度、体制、政策、基础设施环境和国民的创新素质组成的系统。国民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区别在于:国民创新体系突出了国民的创新素质与民间的创新精神、创新成果的重要性,体现了创新体系的多元化特征。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就是使用价值。产品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只有实现的价值才有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的价值才是实现的价值。过剩产能,卖不出去,没有实现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几千万套空置房,卖出去了,但不在使用,没有使用价值;假冒伪劣产品、豆腐渣工程虽然买出去了,也在使用,也没有使用价值。靠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堆积起来的GDP也是泡沫GDP。使用价值的质是满足人的需要,量是衡量使用价值大小的各种尺度。通常所谓的抽象价值即无差别地按时间来计算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是衡量使用价值量的一种标准,而不是惟一的标准,更不是价值本身。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规律。使用价值的价格由使用价值的量决定,使用价值的量由稀缺度决定,稀缺度由供求关系决定,供求关系由主客体关系决定。在知识经济时代,主客体关系由效益决定。因此,使用价值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经过了以客体为中心同主体的统一,以客体为中心同主体的分裂,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分裂,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统一四个阶段。知识经济将是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统一。

 

  线性思维方式 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质的抽象而不是本质的抽象,并以这样的抽象为认识出发点的、片面、直线、直观的思维方式。形式逻辑只是知性逻辑,但如果把其作为思维方式就是线性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握复杂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和规律。

 

  对称思维方式 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的,对称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把对称逻辑作为思维方式就是对称思维方式。对称思维方式实现了思辨性与实证性的统一,是解开悖论的唯一科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思维方式 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指导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经济学思维方式必须是对称逻辑的非线性思维方式。

 

  逻辑 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包括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逻辑。

 

  逻辑思维 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

 

  逻辑学 研究思维规律的学问。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抽象逻辑—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形式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知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

 

  数理逻辑 形式逻辑形式上符号化、数学化的逻辑,本质上仍属于知性逻辑的范畴。

  

  数学模型 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建构的科学或工程模型。

 

  辩证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理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含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两大类型或两个阶段。

  

  矛盾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从知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思维规律的学说,包括分析与综合两种类型、两个阶段。分析是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综合是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矛盾逻辑是辩证逻辑的初级阶段,是形式逻辑向对称逻辑转化的中间环节。

  对称逻辑 既指对称的思维规律与思维方式,也指研究人的整体思维规律的学说。对称逻辑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逻辑。对称逻辑是辩证逻辑的高级阶段,是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作为整体的逻辑,对称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称逻辑学 对称逻辑的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对称逻辑学是逻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是辩证逻辑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对称逻辑学使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得以统一而形成完整的逻辑学体系,对人类的思维规律作出统一完整的说明。

 

  悖论 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实际上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内容、形式、对象范围的混淆。真正的悖论在形式逻辑框架中是自洽的,因此不能把传统的逻辑错误看成悖论。正因为悖论在形式逻辑框架中是正确的,所以在形式逻辑框架中无法解悖,要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

  

  悖境 相互矛盾的局面。如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同时存在,银行有钱不放贷同时企业无钱不开工,房子供过于求却房价居高不下。

 

  抽象 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分为质的抽象和本质的抽象。分析形成质的抽象,综合形成本质的抽象(也叫具体的抽象)。作为科学体系出发点和人对事物完整的认识,只能是本质的抽象(具体的抽象)。质的抽象只能是本质的抽象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作为完整的认识,更不能作为科学体系的出发点。

  科学 反映客观规律的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其对象是客观规律,内容是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

 

  经济理性 解释经济现象、探讨经济本质、思考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基础 即经济学基本理论,经济学中其他理论都是其推导出来,包括经济学体系出发点与经济学根本方法。在科学的经济学中,经济学基本理论就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包括经济学公理与经济学定理。但西方经济学作为政治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经济学,所以西方经济学只有经济学基本理论,没有经济学基本原理。

 

  经济学理论 由经济学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经济学逻辑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与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即经济学科学真理,内容是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是复杂经济现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经济学原理 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包括经济学公理与经济学定理两个层面。只有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才有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构成经济学科学真理的内容,语言构成经济学原理的形式。原则上用任何一种语言表述同一经济学原理等价。

 

  经济学的出发点 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科学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

  公理 不证自明的、作为一门科学出发点的该门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它是一门科学涉及领域的最深层次的本质的反映,包含这门科学所有其他原理的萌芽,这门科学所有其他原理都是这个公理的展开。

 

  假设 没有得到理论和实践验证的设想。

 

  经济学公理 用命题表达的经济现象最深层次特殊本质的抽象。

 

  经济学定理 由经济学公理推导出来、用命题表达的经济现象次深层次特殊本质的抽象。

 

  市场的逻辑 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反映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律。

 

  金融的逻辑 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金融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律。

 

  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的存在。人的意志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属于意识的存在。人想象的、虚幻的东西也是一种存在,属于意识的存在。虚拟世界也是一种存在,是人的意识世界的外化(不是物化),本质上仍然是意识的存在。但虚拟世界的载体(互联网的硬件设备)是物质的存在。

 

  客观存在 物质的存在。

 

  物质 意识之外的存在。

  实体 由要素、结构组成,能承载属性和关系的相对独立的存在单元,包括物质实体与意识实体。

 

  实在 实际存在的东西,与虚幻的存在相对而言。

 

  客体 与主体相对而言的存在,包括物质客体与意识客体。

 

  主体 与客体相对而言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存在。

 

  纵深学科 研究具有纵深关系的各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相对主义 只承认事物相对性不承认事物的绝对性的本体论和只承认真理相对性不承认真理的绝对性的认识论。是诡辩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基础。

 

  不可知论 从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出发,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本质的哲学理论。

 

  可证伪性 命题能够被事实和逻辑否定的属性。

 

  思辩性 人的思维能够通过逻辑推导证明或证伪命题的性质。

 

  科学规律 通过概念的特定联系表现出来的主观思维的规律,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客观规律 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展开来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实证性 存在论范畴,事物的存在性质,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指命题能够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得到证明的性质。经济学的实证性是指实际经济效益对经济学理论的证明,是价值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经济学的实证性蕴含了必然性与规范性。

 

  必然性 因果论范畴,事物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规范性 目的论范畴,事物存在的应然性质,回答“怎么样”、“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道德尺度 以道德、应然、合理的标准衡量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的价值性。

 

  历史尺度 以客观、必然、真理的标准衡量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的价值性。

 

  对称辩证法 以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以思辨与实证的统

  一为功能和归宿的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对称规律 不同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必然性,是事物发展

  的根本动力。

  

  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对称的范畴。主体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人 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抽象经济人 把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抽象化为自私自利,把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抽象化为自私自利的理性经济人。

 

  道德人 把按照道德准则行事和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统一起来的主体。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自私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和社会,是对人的本质片面抽象的结论。

 

  道德理性 自觉按照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办事的信念。

 

  财富理性 把财富看成有价值的东西的信念。财富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直观形态,因此有别于金钱理性。

 

  丛林理性 把市场经济看成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辩证理性 用对称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理性 通过创造新价值实现资源再生的理性。创造理性中资源配置是资源再生的环节、手段而非目标。

 

  选择理性 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理性。

  对策理性 在信息对称基础上依靠智慧进行决策的思维方式。

 

  博弈理性 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依靠猜测进行决策的思维方式。

 

  文化理性 从文化层面看事物的思维方式。

 

  技术理性 从技术层面看事物的思维方式。

 

  整体理性 用整体论的视野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还原理性 用还原论的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工程理性 用工程论的视野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工匠理性 用模型论的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实证理性 认为只有可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的思维方式。庸俗经济学的实证理性就是实惠理性。

  

  实证主义理性 认为只有经验现象可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的思维方式。是经验主义思维方式。

  意识形态理性 从政治立场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在阶级社会,政治立场就是阶级的立场。

 

  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