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
——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一、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内在矛盾
●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分离。在西方,不论是认识的对象还是信仰的对象,人与上帝之间都是天人相分的关系。“西洋近代史中一重要的事,‘我’及‘非我’既分,主观客观之间,乃有不可逾越之鸿沟,于是‘我’何能知‘非我’之问题,乃随之而生,于是知识论乃成为西洋哲学中重要组成部分。”①
●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中,主导思路则是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在中国人之思想中,迄未显著的‘我’之自觉,故未显著的将‘我’与‘非我’分开,故知识问题未成为中国哲学上之大问题。”②在中国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追求的是“尽心知性则知天”“天人合一”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中西哲学的根本不同,是超越精神。西方哲学的超越精神是宗教的。其结果,一方面形成天人分离的二元论,另一方面形成了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形成西方国家产生近代科学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动力。中国哲学的超越意识是将超越的对象归属于内在的心源。其结果,一方面是“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最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③
●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冯友兰正确指出了中西哲学的根本不同是超越精神,指出了哲学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他试图统一中西哲学的方法,也只是以西统中,以西释中,不自觉地把中国哲学看成西方哲学的例证。
●造成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冯友兰对中西哲学只是静态的横向比较,而不是用五度空间的方法进行时空层次统一的融会整合。因此,他虽然正确指出了中西哲学范式的根本差异,却错误定位了中西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的相互关系及其社会功能。因此必须扬弃冯友兰。
………………………………
①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②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③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3页。
●中国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计划体制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宗法制度、官本位、人身依附关系和行政化的学术方式、行为方式,限制了人的创业精神、人劳动的自由自觉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创业自由和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将缺乏内在的灵魂,思辨与实证、天与人之间将缺乏内在的联结。中国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而在于以官统学的一元社会结构。
●“天人合一”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中国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发源地,西方是“天人合一”的实践者。这根本上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构限制了“天人合一”。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促进了“天人合一”。
中国的思维理论同中国的思维实践也是不对称的。“天人合一”需要用五度空间的方法来完整把握研究对象,而注经式的研究方法、考证方法则破坏了这种完整性。
●从分别来看,中西各自的思维结构、实践结构、社会结构之间是不对称的,从整体来看,人类的思维结构、实践结构、社会结构之间是对称的。只有用五度空间的方法才能完整把握这种作为人类整体的对称结构。
二、实践模式与哲学范式
●范式:学说的坐标。哲学范式:开展哲学研究、建立哲学体系、运用哲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哲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哲学范式,有人类总体的哲学范式,东方的哲学范式、西方的哲学范式,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范式,不同哲学家的哲学范式。前者制约后者,后者引领、展现前者。
●实践模式决定哲学范式。如果说,哲学是肘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实践模式则是时代精神的母体。整体制约部分。任何特定的哲学范式,都是特定的实践模式的产物,并构成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哲学范式与实践模式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的转换,靠实践模式的转换来整合;实践模式的转轨,靠哲学范式的转换来催化。
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实践模式的转轨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其他范式转换的前提,也是其他学科范式转换的本质和依据。
哲学范式与其他科学范式是对应的。
●实践模式通过思维方式决定哲学范式。
哲学范式的转换,以思维方式的转换为前提。思维方式的转换,靠哲学范式的转换来完成。
实践模式、思维方式、哲学范式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同实践模式之间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是哲学“悖论”的消解、哲学范式的转换、科学范式的转换。
哲学的“悖论”,是哲学发展的契机。
●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中的“实践”过于宽泛,虽然可以笼统地建立起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连接的桥梁,但对于思辨与实证的统一,却不能提供有说服力的论证。
●中国哲学范式同西方哲学范式的融合,必须以中国实践模式和西方实践模式趋同为基础。
创业,就是这样的实践模式。
人类二次创业,就是这样的实践模式。人类二次创业,不但使人类的劳动方式趋同,而且使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趋同。哲学范式的趋同,就是人类实践模式趋同的必然结果。哲学范式的融合,就是哲学范式趋同的必然结果。
以创业为基础,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为动力,吸收西方哲学发展的成果,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方式将成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促进当代科学的发展。
●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
从一般实践向主体实践转化。
从主体实践向创业实践转化。
从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转化。
从物质实践为主向精神实践为主转化。
通过人类实践模式转轨,人类实践模式趋同。
●人类二次创业实践的特征:
主体的、积极的。
价值的、效益的。
创造的、再生的。
和谐的、永续的。
整体的、趋同的。
●创业,是计划体制下的实践模式向市场体制下的实践模式的转轨;以创业为基础,才能实现实践模式的转轨、哲学范式的转换。
只有创业的实践,才是非异化的、主体的劳动。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成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桥梁。
●创业,使实践成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相统一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一个环节,实践的哲学意义都是不充分的。
一次创业,是实践论向认识论的延伸。
二次创业,是认识论对实践论的提升。
只有这种提升,才使实践得以分化、催化,从而实现从非主体向主体、弱主体向强主体的转化。因此,二次创业,实践论不但不排斥认识论,而且以认识论为前提。反过来,也只有以二次创业的实践为基础,才能实现认识论的正确性、自洽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人类二次创业实践,体现了“天人合一”,确证了“天人合一”,实现了“天人合一”。
实践模式的转轨,必将带来哲学范式的转换。
三、五度空间观与哲学发展
●冯友兰的中西哲学观的不对称,告诉我们必须把时间、空间、层次统一起来,研究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理清哲学发展的整体脉络。
●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问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他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五度空间理论,突出了人在“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中的主体地位,用人的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哲学的五度空间方法与模式,就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以人类二次创业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为指导,以主体性和科学性相统一为原则,吸收最新的哲学与科学成果建立起来的科学、规范、全新的哲学研究和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也为理清人类哲学范式发展的基本脉络提供了全新的、科学的坐标。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
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问可以相互转化。
在这里,时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不同民族、区域)、层次(不同哲学范式)是相互对应(对称)的。时间、空间、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它们相互之间的对称是动态的。
对称空间观是五度空间观的本质。
●哲学范式的转换,既是人类时空转换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对称哲学既是同人类社会五度空间发展相对应的产物,又是考察人类五度空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对称的实践模式,产生对称的哲学范式。
●哲学发展的逻辑:
中国哲学一西方哲学一中国哲学。
对称一知性一理性一对称。
中国哲学在头尾两个阶段较发达,西方哲学在中间两个阶段较发达。
●中西哲学在时间上的先后转化,是通过空间上的相互催化来实现的。在近现代,是通过以西释中来催化中国哲学,使之抽象化、世界化;在当代,是通过以中化西,来提升西方哲学,使之天人合一,使之真正具备形而上学功能,使形而上学的思辨性走向实证性,使认知性与操作性得以统一,真理、合理和审美得以统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得以统一,哲学的抽象性和整体性得以统一,从而完成哲学发展的大圆圈。
●中西哲学,只有先后之分,无高下不同。中国哲学史是世界哲学史的组成部分、人类哲学史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哲学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是同义语,“中国哲学”与“在中国的哲学”是同义语。它们同哲学或哲学史的关系,都是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承认哲学的民族性;另一方面,这哲学的民族性、偶然性正是哲学的世界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展开,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把二者割裂开来,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只承认共性,甚而把这共性等同于西方哲学,把西方哲学看成哲学的标准模式,更是错误的。
●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哲学都是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一般的哲学内容的统一。这一般的哲学内容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具体体现在时空的统一上面。人类不同民族的哲学在空间上的不同排列,恰恰体现了时间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不同阶段的哲学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自然历史过程,一方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而背离;另一方面,又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里有一个特殊和一般、偶然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这种人类哲学发展内在的、稳定的、深层次的结构,遵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并不偏爱某个民族某种语言。
●静态的、横向的比较,必须转化为动态的、纵向的发展链条。无论是“同”还是“异”,都必须在此统一链条中合理定位。因此,与其说通过横向比较找出中西哲学的同异点,还不如用逻辑的历史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
●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已逐步走向融合;在西方哲学范式中,人与世界也逐步走向统一,世界只是人活动于其间的世界。
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绝对的,分离是相对的。西方现代的哲学思想和东方古代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是人类哲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一回事。但无论是现代化还是世界化,都不是西化,也不是以西释中,或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中西方哲学的融合贯通。这种融会贯通,是中西方哲学的扬弃、综合、升华,是时空相统一的人类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其结果,是以意识为中心同物质相统一、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统一、思辨为中心同实证相统一的对称哲学。
四、自由自觉的劳动与对称哲学
●儒家的超道德不离日常的人伦道德,冯友兰称之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道家的超越也是即世的超越,冯友兰也称之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证真如的境界……,证真如的境界,以及得道的境界,都是所谓同天境界”,冯友兰同样称之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①
●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宇宙观、天人观上的对称。
●对称的思维方式,源于中国哲学的价值观。
西方哲学的“意义”是逻辑上的自洽和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中国哲学的意义是价值,即对人的有用性。非功利主义的哲学观造成了西方哲学主客观的对立和不对称,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造成了中国哲学主客观的统一与对称。
………………………………
① 冯友兰:《冯友兰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328页。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主体价值观、劳动价值观、自由自觉劳动的价值观。
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天道相遥契的人道,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极高明而道中庸,能做到即世的超越,只有自由自觉的劳动。
极高明而道中庸,具备“万物皆备于我”的宇宙情怀,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
●创业,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可操作的、现实的、具体的、真正的自由自觉的劳动。
没有创业,“实践”过于空洞。没有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过于抽象。二者既没有科学的理论意义,又没有现实的操作意义。
●实践模式一哲学范式——对称哲学。
对称哲学使哲学内在于实践之中,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一种模式。对称哲学是人类创业实践模式产生出来的哲学。只有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才使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得以统一,成为一对对称的范畴,所以对称哲学也可称为创业哲学。
●创业,是以知识运营为龙头,以对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对资源的可再生开发为基础,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二次创业以知识运营为主导。
在知识运营过程中,使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得以对称,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得以同构,思辨与实证得以统一。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创业的基础上。没有创新一创造一创业,一切思辨都只能是概念游戏。
只有创新一创造一创业,才能为思辨与实证的统一、天与人的合一提供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论证,为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提供最后的说明与论证。
●对称哲学使哲学成为人类二次创业活动中知识运营的第一个环节,抽象思维能力成为第一生产力,哲学成为真、善、美的统一,哲学由形而上学成为实证科学。
●对称哲学是科学哲学与主体哲学的统一。对称哲学通过扬弃西方科学主义为主流的哲学,使中国传统哲学的出世与人世得以统一,使“天人合一”建立在科学的、实证的、可操作的基础上。
在对称哲学中,发展哲学、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都得以扬弃。
宏观的对称:一次创业,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
二次创业,从高级到低级的文化。
●微观的对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称,生活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对称,本体论、历史观、价值论、认识论、逻辑学的对称,五度空间框架内自然、社会(人)、意识的对称。
●对称的哲学范式——
对称哲学的范式是对称的范式。
对称哲学的范式是直觉的范式。
对称哲学的范式是抽象的范式。
对称哲学的范式是整体的范式。
对称哲学的范式是文化的范式。
“文化”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是自上而下的整合、渗透、运营。
●“最根本的是对称的范式。正好像对称的实践模式产生对称的哲学,对称的哲学产生对称的方法与对称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