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市场经济中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火烧 2014-12-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探讨市场经济中追加资本的形成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分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扩大再生产中的作用,强调剩余劳动在生产资料积累中的关键地位。

  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承担者,对于它的占有者,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是不费分文的。他们用不着按任何方式预付货币或商品,就可以得到它。预付,在重农学派看来,就已经是在生产资本的要素上实现的价值的一般形式。因此,第Ⅰ部类资本家预付的,不外是他们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工人不仅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们保存了不变资本;不仅用一个新创造的具有商品形式的相应的价值部分,为他们补偿了可变资本价值;而且,工人还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向他们提供了一个以剩余产品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他们通过相继出售这种剩余产品,形成了货币贮藏,形成了追加的可能的货币资本。在这里考察的场合,这个剩余产品从一开始就是由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构成的。这个剩余产品,只有在B、B′、B″等等(Ⅰ)的手中,才执行追加的不变资本的职能。但是,它在出售以前,在货币贮藏者A、A′、A″(Ⅰ)的手中已经是潜在的追加的不变资本了。如果我们只考察第Ⅰ部类方面的再生产的价值量,那末,我们就仍然处在简单再生产的范围内,因为没有使用追加资本来创造这个潜在的追加的不变资本(剩余产品),也没有使用比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耗费的更多的剩余劳动。在这里,区别只在于所使用的剩余劳动的形式,只在于它的特殊的有用方式的具体性质。它是用来生产Ⅰc的生产资料,而不是用来生产Ⅱc的生产资料的,是用来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而不是用来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前提是第Ⅰ部类的全部剩余价值作为收入花掉,即用在第Ⅱ部类的商品上;所以,它只不过是由那种以自己的实物形式重新补偿不变资本Ⅱc的生产资料构成的。因此,为了从简单再生产过渡到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的生产要能够少为第Ⅱ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而相应地多为第Ⅰ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完成这种过渡往往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是,由于第Ⅰ部类的有些产品可以作为生产资料在两个部类起作用这一事实,完成这种过渡就容易些。

  由此得出结论:如果只考察价值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在简单再生产内部生产出来的。简单说来,这种物质基础就是,直接用在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上的、用在第Ⅰ部类潜在的追加资本的创造上的第Ⅰ部类工人的剩余劳动。因此,A、A′、A″(Ⅰ)方面潜在的追加货币资本的形成,——通过相继出售他们的不需要任何资本主义货币支出而创造的剩余产品,——在这里也就只是追加地生产出来的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货币形式。

  潜在的追加资本的生产,在当前的场合(因为我们将会知道,这种追加资本还可以按完全不同的方法形成),不外是表示生产过程本身的现象,即生产资本的要素在一定形式上进行的生产。

  因此,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在流通领域许多点上的大规模生产,不外是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的多方面的生产的结果和表现,这种生产资本的形成本身并不是以产业资本家方面的任何追加货币支出为前提的。

  A、A′、A″等等(Ⅰ)方面的这个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向潜在的货币资本(贮藏货币)的相继转化,是由他们的剩余产品的相继出售引起的,因而是由没有购买作为补充的反复进行的单方面的商品出售引起的,这种转化是靠反复从流通中取出货币以及形成与此相应的货币贮藏来完成的。这种货币贮藏,——金生产者是买者的场合除外,——决不包含贵金属财富的增加,而只包含到目前为止处于流通中的货币的职能的改变。以前,它作为流通手段执行职能,现在则作为贮藏手段,作为正在形成的、潜在的新货币资本执行职能。因此,追加货币资本的形成和一个国家现有贵金属的数量彼此之间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

  由此还可以得出结论:已经在一个国家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包括并入生产资本的劳动力,即剩余产品的创造者)越多,劳动的生产力,从而生产资料生产迅速扩大的技术手段越发展,因而,剩余产品的量无论在价值方面或在价值借以体现的使用价值量方面越大,那末,下列二者也就越大:

  1.A、A′、A″等等手中的剩余产品形式的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和

  2.A、A′、A″手中的要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产品的量,即潜在的追加货币资本的量。因此,如果说,象富拉顿这样的人,不想知道普通意义上的生产过剩,而只知道资本即货币资本的生产过剩,那就再一次证明,甚至最优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制度的机构。

  如果由资本家A、A′、A″(Ⅰ)直接生产和占有的剩余产品是资本积累即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基础,——虽然它要到B、B′、B″等等(Ⅰ)手中,才实际以这种资格执行职能,——那末,当它还处于蛹化成的货币的形式,作为贮藏货币,作为只是逐渐形成的潜在货币资本时,它是绝对非生产的,它在这个形式上虽然和生产过程平行进行,但却处在生产过程之外。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死荷重。渴望利用这种作为潜在货币资本贮藏起来的剩余价值来取得利润和收入的企图,在信用制度和有价证券上找到了努力的目标。货币资本由此又以另一个形式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进程和巨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已经执行职能的资本(剩余产品就是由于它执行职能而产生)的总额越大,转化为潜在货币资本的剩余产品的量也就越大。但是,当每年再生产的潜在货币资本的量绝对增大时,这种资本的分裂也就会更容易,因此,这种资本可以更迅速地被投入一个特殊的企业,不论这个企业是在同一个资本家手中,还是在另一些人(例如参加遗产分配的家庭成员,等等)手中。在这里,货币资本的分裂是指:完全离开原有的资本,以便作为新的货币资本投入一个新的独立的企业。

  剩余产品的卖者A、A′、A″等等(Ⅰ)取得的剩余产品是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这个生产过程除了在简单再生产上也需要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外,并不以进一步的流通行为作为前提,其次,他们因此为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提供了现实基础,并实际生产了潜在的追加资本,相反地,B、B′、B″等等(Ⅰ)的情况却不同。1.A、A′、A″等等的剩余产品,只有在B、B′、B″等等手中才实际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执行职能(我们暂且把生产资本的另一个要素,追加的劳动力,即追加的可变资本撇开不说);2.这种剩余产品要到达B、B′、B″等等手中,还需要一种流通行为,即他们必须购买这种剩余产品。

  关于第一点,这里应当指出,大部分剩余产品(潜在的追加不变资本)虽然是由A、A′、A″(Ⅰ)在当年生产的,但是要到下一年,甚至更晚的时候,才能够实际在B、B′、B″(Ⅰ)手中作为产业资本执行职能;关于第二点,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流通过程所必需的货币是从哪里来的?

  既然B、B′、B″等等(Ⅰ)生产的产品本身重新以实物形式进入同一个生产过程,不言而喻,他们自己的一部分剩余产品,就会相应地直接(没有流通作为媒介)转化为他们的生产资本,并且作为不变资本的追加要素进入这个过程。但是,与此相适应,他们也没有把A、A′等等(Ⅰ)的剩余产品转化为货币。撇开这些不说,那末货币又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他们曾经和A、A′等等一样,通过出售各自的剩余产品,形成了他们的货币贮藏,而现在他们已经达到了目标:现在他们以贮藏货币积累的、还仅仅是潜在的货币资本,应当实际作为追加的货币资本来执行职能。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只是在这里兜圈子了。问题仍然是:B等等(Ⅰ)以前从流通中取出并积累的货币是从哪里来的?

  然而,我们从考察简单再生产中已经知道,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手中必须有一定量货币,以便交换他们的剩余产品。在简单再生产中,仅仅作为收入用于消费资料的货币,会按照各该资本家为交换各自商品所预付的货币的多少,回到各该资本家手中;在扩大再生产中,同样的货币会再出现,但是它们的职能改变了。A等等和B等等(Ⅰ)将交替地提供货币,以便使剩余产品转化为追加的潜在的货币资本,并且交替地把新形成的货币资本作为购买手段再投入流通。

  这里唯一的前提是:国内现有的货币量(假定流通速度等等不变),既要足以适应能动的流通的需要,也要足以适应贮藏货币的储备的需要。因此,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个前提在简单的商品流通中也是必须具备的。不过贮藏货币的职能在这里是不同的。现有的货币量也必须更大,1.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一切产品(新生产的贵金属和生产者自己消费的少量产品除外)都是作为商品生产的,所以必须通过蛹化为货币的阶段;2.因为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商品资本的量及其价值量,不仅绝对地增大,而且无比迅速地增大;3.因为日益增大的可变资本必须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4.因为新货币资本的形成和生产的扩大同时并进,因而它们的货币贮藏的材料必须是现成的。——以上所述,如果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阶段,即金属流通占主要地位,而兼有信用制度的阶段,是完全适用的,那末,对于仍然以金属流通为基础的信用制度的最发达阶段,也是适用的。一方面,贵金属的追加生产,只要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就会不仅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而且在极短的时期内扰乱商品价格。另一方面,整个信用机构不断地忙于用各种操作、方法和技术设施,把现实的金属流通限制在一个相对地日益缩小的最小限度,这样,整个机构的人为性质以及扰乱正常的进程的机会也会相应地增加。

  把潜在的新的货币资本用作能动资本的B、B′、B″等等(Ⅰ),可能彼此购买和出售他们的产品(他们的部分剩余产品)。在正常的情况下,为剩余产品的流通而预付的货币,按照B等等为他们各自的商品的流通而预付的货币的同一比例流回到他们各自手中。如果货币是作为支付手段流通的,那末,在这里只是当买和卖彼此不能相抵时才支付差额。但是重要的是,各处都象这里一样,首先要假定最简单最原始形式的金属流通,因为,这样一来,流出和流回,差额的抵销,总之,在信用制度内表现为有意识的调节过程的一切因素,才会表现为独立于信用制度之外而存在的东西,事物才会以自然形式,而不是以后来所反映的形式表现出来。

  追加的可变资本

  因为以上我们只考察了追加的不变资本,所以现在要转入考察追加的可变资本。

  在第一卷,我们已经详细地论述过,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劳动力总是准备好的;在必要时,不用增加所雇用工人的人数,即不用增加劳动力的量,就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因此,这里暂时没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论述,而只要假定,新形成的货币资本中可以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部分,在应该转化时总会找到劳动力。我们在第一卷还论述过,一定量的资本,没有积累,还是能够在一定界限之内扩大它的生产规模。但是,这里要讲的是特定意义上的资本积累,因此,生产的扩大,要取决于剩余价值到追加资本的转化,也就是要取决于作为生产基础的资本的扩大。

  金生产者能够把他的一部分金剩余价值,作为潜在的货币资本来积累;只要达到必要的数量,他就能够把它直接转化为新的可变资本,而不必为此先出售他的剩余产品;同样地,他能够直接把它转化为不变资本的要素。但是在后一种场合,他就必须找到不变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或者象以上说明的那样,假定每个生产者都是为存货而生产,然后把他的成品送往市场,或者假定每个生产者都是为订货而生产。在这两个场合,都是以生产的实际扩大为前提的,也就是以剩余产品为前提的;在前一个场合,剩余产品是实际存在的,在后一个场合,剩余产品是潜在地存在的,是能够供应的。

  劳动者2014年12月19日

  

  

  市场经济中第Ⅱ部类的积累

  ——资本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的运动和作用(37)

  我们要比较详细地考察一下第Ⅱ部类的积累。

  Ⅱc方面的第一个困难,即怎样由第Ⅱ部类的商品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化为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与简单再生产有关的。让我们采用以前的公式:

  (1000v+1000m)Ⅰ和

  2000Ⅱc交换。

  假如第Ⅰ部类的剩余产品的一半,即1000/2m或500Ⅰm,再作为不变资本并入第Ⅰ部类,留在第Ⅰ部类的这部分剩余产品,就不能补偿Ⅱc的任何部分。它不转化为消费资料(在转化为消费资料的场合,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的这部分流通中发生的,是实际的互相的交换,也就是双方的商品换位,这不同于以第Ⅰ部类的工人作为媒介的1000Ⅱc由1000Ⅰv进行的补偿),而要在第Ⅰ部类本身内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来用。它不能同时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完成这个职能。资本家不能既把他的剩余产品的价值花费在消费资料上,同时又对这个剩余产品本身进行生产消费,即把它并入他的生产资本。因此,和2000Ⅱc交换的,已不是2000Ⅰ(v+m),而只是1500,即(1000v+500m)Ⅰ。这样,500Ⅱc就不能从它的商品形式再转化为第Ⅱ部类的生产(不变)资本。于是第Ⅱ部类就会发生生产过剩,过剩的程度恰好与第Ⅰ部类生产已经扩大的程度相适应。第Ⅱ部类的生产过剩也许会这样严重地反应到第Ⅰ部类上,以致第Ⅰ部类的工人用在第Ⅱ部类消费资料上的1000,也仅仅是部分地流回,因而这1000也不是以可变的货币资本的形式回到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手中。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将会发觉,仅仅因为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企图,就连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也会受到阻碍。这里还要注意,第Ⅰ部类事实上只有简单再生产,公式中列举的要素只不过为将来的扩大,比如说下一年的扩大,进行不同的组合罢了。

  有人可能企图回避这个困难,认为放在资本家仓库中、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资本的500Ⅱc,远远不是生产过剩,相反地,它代表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的要素,这个要素一直被我们忽视了。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储备必须在许多点上积累起来,因此,必须从流通中取出,这部分地是为了有可能形成第Ⅰ部类的新货币资本,部分地是为了使逐渐消耗的固定资本的价值暂时保留在货币形式上。但是,因为在公式的表述中假定,一切货币和一切商品从一开始就只是处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手中,不存在商人、货币经营者、银行家,也不存在只消费而不直接参加商品生产的阶级,所以,在这里,必须在各该生产者本人手中不断形成商品库存,以便使再生产这个机器继续运转。因此,第Ⅱ部类的资本家仓库中的500Ⅱc代表的,是消费资料的商品储备,有了这种商品储备,就能使再生产中包含的消费过程连续进行,在这里也就是从一年过渡到下一年。在这里,还处在卖者同时也是生产者手中的消费基金,不能在今年用光,以致明年从零开始;即使是从今天到明天,这样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商品库存——虽然它的数量会有变动——必须不断地重新形成,所以我们第Ⅱ部类的资本主义生产者必须拥有货币准备资本,使他们有可能继续进行他们的生产过程,尽管他们的生产资本一部分暂时要凝结在商品形式上。按照假定,他们是把全部商人业务和生产业务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他们也必须拥有追加的货币资本,这种资本在再生产过程的各项职能由各种资本家独立执行时是处在商人手中的。

  我们对于上面这种说法的反驳是:1.这样的商品储备及其必要性,对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所有的资本家来说,都是适用的。把他们作为单纯的商品卖者来看,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他们卖的是不同种类的商品。第Ⅱ部类的商品的储备,是以第Ⅰ部类的商品先有储备为前提的。如果我们忽视了一方面的这种储备,也就必定忽视另一方面的储备。但是,如果我们把两方面都考虑到,问题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2.如果在第Ⅱ部类方面,今年结束时给下一年留下了商品储备,那末,同样在第Ⅱ部类方面,今年开始时也从上一年得到了商品储备。因此,在分析年再生产时,即把再生产还原为它的最抽象的表现时,我们必须把这二者都扣除。我们既然把全部生产列入今年的生产,那也就把今年转到下一年的商品储备包括在内,但是,也就在另一方面把今年从去年得到的商品储备扣除,因此事实上是以一个平均年度的总产品作为我们分析的对象。——3.我们在考察简单再生产时并没有碰到这里所要回避的困难,这一简单事实就证明,我们在这里涉及的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只是由于第Ⅰ部类的各要素之间(就再生产来说)有了不同的组合,没有这种组合的变化,就根本不可能发生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劳动者2014年12月19日

  

  市场经济是人类的灾难!

  ——资本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的运动和作用(38)

  吴市场把市场经济说成是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对生产要素和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形式,这是不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必然得出结论!这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简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然的结论!

  资本主义的前提是:劳动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或者说工人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产生了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资本家,和丧失生产资料的工人。一方面,资本家为了赚钱,把货币作为预付资本投入市场,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通过领大部类的产品交换,收回了成本并赚到了比预付资本还多的钱。另一方面,工人不仅为资本家生产了可变资本价值,而且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了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绝对不是什么配置资源的商品经济形式,而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运动形式,是商品资本的交换形式!在这种交换中,资本家自己把货币投入交换中,通过交换货币又重新回到资本家手中!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交换的实质!

  在当今的世界里,尽管人们对马克思不理解甚至对马克思进行侮辱!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像讲故事一样,一环套一环地向人们讲述了资本的循环过过程和周转过程,讲述了商品资本的交换过程。这些故事原原本本地就发生在当今的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中,就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这些故事就是当今全世界的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全世界的一切资源的运动都要服从这些规律!全世界70亿人的活动(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服从这些规律!所以世界各个国家出现的一切社会弊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经济萧条、世界战争等等等等,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产生的!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以我对《资本论》的理解把马克思讲有关资本的故事原汁原味地在网上发表!我的目的是告诉人们: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只能给人们带来灾难!而绝对不会给人们带来福音!不仅无产阶级深受其害,就是资产阶级也深受其苦!工人和資本家同樣在苦惱時,工人是為他的生存而苦惱,資本家則是為他的死錢財的贏利而苦惱。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无产阶级写的福音书,无产阶级多数是上不起学的人,无产阶级能听懂的,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一定能听懂!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的专家们,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能听懂!一切资产阶级也一定能听懂,只不过是,他们立场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即使他们听懂了!他们尽管驳不到马克思讲的故事,但是他们也要无理辩三分!

  劳动者2014年12月19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