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消灭货币的理由(9)

火烧 2009-12-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深入分析马克思对纸币流通规律的论述,指出纸币与金货币在流通中的本质区别,强调纸币价值由流通数量决定,揭示纸币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批判错误的货币流通观念。

消灭货币的理由(9)
——理解马克思纸币论(三)
   当马克思论述了纸币的特征和流通规律以后,就对金货币和纸币进行了比较。马克思的结论是:“在价值符号的流通中,那支配实在货币在货币流通的一切法则似乎都反过来了,颠倒过来了。”这种颠倒表现在:
   第一,“如果说,金的流通是因为金有价值,那么,纸票的有价值是因为纸票流通。”金本身是特殊的商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包含人类的劳动能力,因此有价值。所以,金的流通是因为金有价值。相反,纸币本身虽然也是劳动产品,但是它的价值可以认为是无价值。它的交换价值是由政府印制在上边的强制通用的交换价值决定的,它只有进入流通才有价值,不进入流通即就是印上一个亿也是废纸一张,例如人们印的鬼票子一万亿一张,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只能归鬼使用,对人毫无价值。所以,纸币有价值是因为纸币流通。
   第二,“如果说,已知商品的交换价值,则流通中的金量决定于它自己的价值,那么,纸票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纸票的数量。”如果我们知道一件衣服値十元价值(价格)那么,金铸币的含金量就决定于它自己的价值。因为政府铸造金币的时候是按照它的含金量标注的。相反,一件衣服値十元,那么纸币的价值就是由市场中的流通数量决定的。如果数量多,那么纸币中的价值就少,用的纸币的数量就多(例如二十元)。
   第三,“如果说,流通中的金量随商品价格的涨跌而增减,那么,商品价格似乎是随流通中纸票数量的改变而涨跌。”因为按照金铸币的流通规律,流通中金铸币的总数量是由商品的总价格确定的,所以,流通中的金量随商品价格的涨跌而增减。商品总价格上涨,金币量就增加,商品总价格下跌,金币量就减少,把金币变成金条。相反,纸币的价值是随着数量的增或减而减或增,所以商品价格是随流通中纸票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第四,“如果说,商品流通所能吸收的金铸币有一定的数量,因而流通中的货币量的交替地发生紧缩与扩张乃是必然法则,那么,似乎纸票不论多少都可以纳入流通。”因为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是永远不会变化的,所以商品价格也不会变化,由商品总价格决定的金铸币必然就是有一定的数量,流通中的金币量是随着商品总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金币量交替地发生紧缩与扩张乃是必然的法则。相反,纸币的价值是由投入流通中的数量决定的,不受任何限制,所以,纸币不论多少都可以纳入流通。
   第五,“如果说,国家发行铸币只要低于名义内容百分之一克冷就已经是贬低了金银铸币和损害了它当做流通手段的机能,那么,国家发行那种除了金属的铸币名称以外连金属的什么都没有的无价值的纸票,倒是作了完全正确的措施。”因为国家铸造金铸币的时候完全按照金铸币的含金量标注金铸币的。如果国家按照低于名义内容百分之一克冷铸造铸币,那么就已经是贬低了金铸币的价值,当人们用这种贬低了的铸币,就损害了它当做流通手段的机能。相反,国家发行毫无价值的纸币,倒是解决了这个矛盾,因此倒是作了完全正确的的措施。
   第六,“如果说,金铸币显然只有在商品价值本身用金量计算或表现为价格的时候才代表商品价值,那么,价值符号似乎直接代表商品价值。” 金铸币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只有当金铸币和商品交换表现为价格的时候才代表商品价值,不和商品交换就不代表商品价值。相反,因为纸币投入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商品(不交换就是废纸一张),纸币的数量又决定的纸币的价值,纸币的价值又决定着商品的价格。所以,纸币直接代表着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从以上的对立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由此可以明白,那些片面地、根据强制通用的纸币流通来研究货币流通现象的观察家,必然对货币流通的一切内在法则发生误解。实际上,这些法则在价值符号的流通中,不仅颠倒了,并且消失了,因为,当纸币以适当数量发行时,纸币所完成的运动并不是它当做价值符号所特有的运动,而当它当做价值符号所特有的运动,不是从商品形态变化直接产生出来的,倒是从纸币与金的正确比例的破坏中产生出来的。”可以看出,马克思在150年前已经预见到人们对金铸币和纸币的规律发生误解,把金铸币的流通规律硬是说成纸币的流通规律。所以马克思告诫后人:价值规律的经济规律、法则,在纸币的流通中不仅颠倒了,并且消失了!我们的改革开放的理论不就是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吗?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不仅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而且也坑害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该死的纸币!!!
   劳动者2009年12月22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