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易延年的怪论(12)
驳易延年的怪论(12)
——弄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易延年网友问我,“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为什么是错误的?我的看法是,这些规律确实是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开始阶段确实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到一定阶段,就不适合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事实证明了这些规律。问题是,为什么开始适合到后来就不适合?其中必定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造成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适应的一面,又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一面。适应和矛盾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同一内容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样看来,第一,斯大林的错误在于,他把同一内容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割裂开来,他强调的是适应的一面,忽视的是矛盾的一面,他只利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合的一面,抛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一面,因此他只看见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不愿看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一面。第二,一切资产阶级,一切政治经济学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致富,为了竭尽全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以便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它们关心的仅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从来就没有承认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会发生矛盾。但是必须记住;生产的主体就是劳动者阶级,就是被统治着阶级,就是无产阶级。他们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别人生产,生产的产品不是归自己所有而是归别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发展的越快,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就越穷。所以,从生产的第一天起,这种矛盾就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齐头并进。这个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以当我们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同时研究这种矛盾的发展情况。事实是:斯大林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重点,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作为重点。因此,斯大林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所以,斯大林仅仅把“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就是错误的。
因为从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发表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家门、主流媒体直到今天,还是坚持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仅仅记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合的一面,忘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一面,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造成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和共产党的失败,造成了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名副其实的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我们应该弄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参与共同生产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总之,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我认为马克斯在这里把生产、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等这些概念清楚明白的简单明了告诉人们。斯大林为了建立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把这些概念弄得面目全非,甚至不惜歪曲。现在我就根据马克思的这个指示谈谈我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一方面为了弄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看看斯大林是怎样使用这些概念的。
第一,关于生产。
生产就它的一般形式或者说抛开它的社会形式来说,生产就是生产劳动过程,生产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就是自然规律给人这个自然物质规定的活动方式或运动形式。这和自然规律给地球规定的绕着太阳转动的运动形式是同一性质。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是地球的生命活动。那么劳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因此生产劳动、生产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只要你是人!就得在短暂的一生中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实现自己的劳动的生命活动!除非你把自己排除在人之外!人靠自然界活着,人的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因此,生产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就是人类利用双手和制造的工具把自然物变成生活资料的过程。生产就是制造产品的过程。生产既是生活资料以及生产工具的生产,又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因此,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生产和消费是直接的同一。
生产就它的社会形式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居民共同生产劳动的生产形式;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奴隶在皮鞭驱赶下的生产劳动形式;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农奴在徭役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形式;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在监督下的生产劳动形式。自从奴隶社会诞生5000年以来,人类社会就把人群划分为阶级社会。这个阶级社会的共同点就是:生产劳动这个人的生命活动,一方面变成了异化劳动,由此产生了劳动的人群和不劳动的人群,并由此产生了私有财产,形成了私有制度。人类就是在私有制度下生活了5000年。另一方面,在私有制度的统治下,异化劳动成了广大劳动者的专业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不自由的活动,而且是只能劳动不能享受。劳动者由此变成了社会的奴隶。相反,不劳动的人群的活动变成了专事统治、专事管理的活动。他们只是享受,不事劳动。所以他们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斯大林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中谈到的生产的三个特点,既没有谈到一般生产的特点,也没有谈到生产的历史的社会形式的特点。上述的那些特点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事实。不谈哪些特点怎么能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呢?斯大林谈的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呢?他谈的是:生产永远不会长久地停留在一点上,而是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中;他谈的是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他谈的是新的生产力以及同它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不是离开旧制度而单独发生,不是在旧制度消灭以后,而是在旧制度内部发生的。试问斯大林的生产的这些特点唯物在什么地方呢?谈的是生产条件吗?不是的!谈的是生产过程吗?不是的!谈的是阶级社会的生产吗?不是的!所以,斯大林不是从唯物的观点谈社会生产,而是从主观臆断抽象地谈生产的特点,难道这还能叫历史唯物主义吗?我看只能叫历史唯心主义!
第二,关于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总称。第一是指劳动生产能力:“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资本论》。第二是指自然力(水力、畜力、风力电力、磁力、热力等等)。社会生产力就是共同活动的集体力。社会生产力既是科学的力量,又是在生产过程内部联合起来的社会力量,最后还是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面去的技巧。
马克思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做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以发展而愈以成为人类的历史。由此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12.28.》
马克思还说:“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里马克思说的是,社会生产力是由前一代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是前一代人们创立的社会形式。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后一代人只是把前一代人传下来的的生产力当做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些传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一方面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奴隶社会传下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封建社会传下来的,改革开放的生产力是由毛泽东时代传下来的。因此,资本主义只不过是把前一代传下来的生产力当做原料来为资本主义生产服务,并改变这些传下来的生产力。改革开放只不过是把毛泽东时代传下来的生产力当做原料来为改革开放的生产服务,并改变这些传下来的生产力。所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一代接一代地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结果。但是,旧的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因此,这种观点只能在历史上看到元首和国家的丰功伟绩。资产阶级看待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是这样,中国主流媒体看待改革开放的生产力也是这样。他们隔断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历史,贪天功为己有,蔑视甚至否定前一代人创造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功劳!
现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改革开放中,都在谈论发展生产力,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在要问什么是发展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
所谓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就是发展科学利用自然力。所谓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发展共同活动的集体力、协作力,就是发展把科学用到生产中改造生产工具的能力。但是资产阶级把劳动生产能力,把科学发现的自然力,把利用科学制造的一切生产工具的生产能力统统、全部都当做资本的生产力。因此资产阶级把发展生产力仅仅理解为发展资本的生产力。
如何发展生产力呢?发展劳动生产力,就是不断提高“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也就是,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从小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工人进行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就是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使用机器和自动化操作,以便减轻人的体力劳动负担。也就是发展集体劳动协作劳动以便提高劳动的效率,生产的效率。但是资产阶级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呢?他们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损害工人的身体健康来发展资本的生产力!他们不是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而是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考试制度为资产阶级培养奴才,并以高额的学费,把大部分居民排除在学习知识之外,来发展生产力!他们利用商品货币这个怪物把生产变成赚钱的工具,变成赌博来发展生产力!因此,资本主义根本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在破坏生产力!首先破坏人本身这个生产能力,其次破坏前一代传下来的和继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斯大林把生产力抽象为生产工具和人,他不分析这种生产工具的社会性质,他不分析人的社会性质。因此,斯大林在这里实际上就抛弃了人分为阶级这个现实。从而就走向了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第三,关于生产方式
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反杜林论》。可见生产方式就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就是,生产的是产品,是社会成员共同生产,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需要,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产品交换(由于各部落自然条件不同,在部落之间进行产品交换,那种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所以在那里不存在等级更不存在阶级;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就是,生产的是产品,生产是奴隶在奴隶主的皮鞭下像牲畜一样为奴隶主生产的方式,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奴隶主的生活需要。产品交换(包括奴隶的交换)是在奴隶主之间进行的。交换是简单商品交换,货币在交换中既是价值的尺度,又是转瞬即逝的交换手段。在这里人们需要的是商品,而不是货币;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的是产品。生产是农奴在徭役经济体制下无偿地为地主贵族皇权生产的方式,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地主贵族皇权的生活需要。产品交换是在地主贵族皇权之间进行,这里交换也是简单商品交换,货币在交换中既是价值的尺度,又是转瞬即逝的交换手段。在这里人们需要的是商品而不是货币。在封建社会的手艺人那里,在城市的行会制度下,简单商品生产才出现,接着出现了简单商品经济,从而价值规律在这里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简单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中从来没有取得统治地位!在奴隶社会财富是以奴隶为主的私有的动产形式,在封建社会财富表现为私有的土地的不动产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生产的是商品,是价值。生产是在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资本家的监督下生产的方式。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为了剩余价值。这里不再是商品交换,而是资本的交换。在这里,货币不再是价值的尺度,而是物质财富的代表。在这里价值规律已被生产价格规律取代。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纸币的规律是由它的发行数量或者流通中的数量决定的。超过市场需要的量就产生通货膨胀。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几个基本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解决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说的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怎样交换产品的方式。
第四,关于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在生产中人们发生的这些联系和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在生产过程中,1,劳动者与雇主的关系(奴隶劳动,奴隶主不劳动;农奴劳动,地主贵族皇权不劳动;工人劳动,资本家不劳动)。2,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奴隶与工人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农奴还有仅够维持生存的一点土地)。3,雇主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奴隶本身,形成奴隶主所有制;地主贵族皇权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奴占有很少量的土地,形成地主贵族皇权所有制;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形成资产阶级私人所有制。)4,雇主与雇主的关系(包括、分工、信用、货币、竞争、市场等关系)
生产者相互间发生的这些生产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共同生产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列宁对人类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做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表述:世界各国所有一切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发展,是这样向我们表明这种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常规和次序的:起初是无阶级的社会——父权制原始社会,即没有贵族的原始社会;然后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即奴隶占有制社会。奴隶制在两千年前占有完全统治的地位。奴隶主和奴隶是第一次大规模的阶级划分。前一集团不仅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即土地和工具,尽管当时工具还十分简陋),并且还占有人。这个集团就叫做奴隶主。从事劳动并把劳动果实交给别人的人则叫做奴隶。
在历史上继这种形式之后的是另一种形式,即农奴制。在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奴隶制发展成了农奴制。这时社会基本上分为农奴主-地主和农奴制农民。人与人的关系的形式改变了。奴隶主把奴隶当做自己的财产,法律把这种观点固定下来,认为奴隶是一种完全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农奴制农民仍然遭受阶级压迫,处于依附地位,但农奴主-地主不能把农民当做物品来占有了,而只占有农民的劳动并强迫他担任某种劳役。
后来,在农奴制社会内,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出现,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阶级即资本家阶级。从商品、商品交换、货币权力中间产生了资本权力。在十八世纪,更正确些说,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世界各地发生了革命。农奴制在西欧各国被排挤掉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划分仍然存在,同时保留着农奴制的各种遗迹和残余,但是阶级划分基本上具有另一种形式。
资本占有者、土地占有者、工厂占有者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中始终只占人口的极少数,他们支配着全部国民劳动,就是说,使全体劳动群众受其支配、压迫和剥削;这些劳动群众大多数是无产者,是雇佣工人,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全靠出卖双手、出卖劳动力来获得生活资料。在农奴制时代分散的和受压迫的农民,在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时候,一部分(大多数)变成无产者,一部分(少数)变成富裕农民,他们自己雇佣工人,成为农村资产阶级。
你们应当时刻注意到社会从奴隶制的原始形式过渡到农奴制、然后又过度到资本主义这一基本事实,因为只有记住这一基本事实,只有把一切政治学说纳入这个基本范围,才能正确评价这些学说,认清它们的实质,因为人类史上的每一个大的时期(奴隶占有制时期、农奴制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都长达几千年和几百年,包含许许多多的政治形式,各种各样的政治学说、政治见解和政治革命,要认清这一切异常繁杂的情形,就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问题。见列宁《论国家》。
斯大林是列宁的战友,不会不知道列宁这段关于生产关系的历史的论述。他不去分析历史上的生产关系,硬是把生产关系抽象为“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互相交换其活动’;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他这样做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抛弃划分阶级的历史事实。因而就不会像列宁告诫人们那样把阶级划分“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问题。”
我以为只要我们弄清了生产、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些已被斯大林弄得面目全非的概念,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就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当前我们的社会问题。也就可以认识改革开放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奋斗目标,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或者说把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当成耳旁风,是从根本上、从原则上背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岌岌可危的!近年来的中国无法克服的社会弊病,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劳动者
2009-10-6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