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趣味学党史

火烧 2009-10-0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通过趣味方式学习党史,讨论党建元帅和大将,结合历史背景与人物评价,帮助读者重温党史,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贡献。

趣味学党史

有关元帅和大将的帖子,网上一直很火,在评功勋论业绩的争论和再评价中,实际上重温了中国革命史,表明网友对中共党史不仅感兴趣,而且相当熟悉。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有“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的讨论可以深入一下,在武装斗争元帅、武装斗争大将的基础上,评评党建元帅、党建大将和统战元帅、统战大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历史,重温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前不久评选揭晓的《双百人物》,其实就可以看作是党史的另一种辅导读本。

考虑到元帅授衔时间在1955年,在对党建元帅、统战元帅的推荐和评论中,也要以这个时间为坐标。比如任弼时,虽然七大已经是“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但因1950年就去世,就不能评;同样如高岗,虽然新中国成立时官居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但已于1954年分裂党自杀身亡,当然也不能评。

1955年授衔时,已经在地方任职的老革命家通常没有再评元帅或将军,如邓小平、杨尚昆等;因此,在评党建元帅和大将的时候,已经在军队授衔的也不再上榜,如乌兰夫等人后来长期在地方工作,而当时已评为上将或中将,就不列为候选人。

根据这些原则,网友心中应该有一份名单了。先回顾一下毛泽东麾下的武装斗争元帅和大将。

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

接下来看看党建元帅,先抛出一份名单,请网友指正,讨论。

元帅: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陈云、邓小平、彭真、康生、张闻天、林伯渠、李富春。

1、刘少奇。假定1955年授衔,刘无疑排在第一名。他虽然在党内资历并不老,但从1945年党的七大起,就开始作为毛泽东的副手出现,一直到1966年,都处于接班人位置。期间,1954年高岗想拉他下马,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实际上是向他挑战,毛泽东都力保他,尽管后来毛泽东越来越不满意中央一线领导人的方针政策,但对他还是给予了最大的信任,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仍选他为国家主席。毛泽东坚持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一直希望能骑马走黄河,并写一部中国革命的书,为此60年代初已经在做一些准备工作,他向外界如苏联领袖赫鲁晓夫和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明确透露刘少奇是接班人,就是对刘既能让国家迅速富强又能永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掌好舵寄有厚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后来刘也让毛最失望,因此“文革”爆发。

2、周恩来。周屈居第二,是相对于1955年这个时间坐标来评定的。纵观整个毛泽东时代,周恩来无疑是毛泽东最忠诚、最得力、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如果说“文革”有赢家的话,这个人就是周,甚至可以说“文革”成全了周,他由此超凡入圣。毛与周的友谊,可以同马恩相提并论,虽然马恩之间也曾有误会。有人总拿毛泽东没有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说事,其实很多文章都回忆到了毛泽东这时病重,也走不动了的事实。即使周病重,毛没去医院看望,也可以这样理解,毛不喜欢做寿,他曾说长一岁,实际上就少活一岁了。以他的性格,去看病人实则是在给病人增加压力,所以周越病重,毛越会在意去看的效果,我们也没有看到毛去看过其他病重战友的史料。我们现在看到的材料是,毛不仅让秘书随时关注周的病情,而且有一件史料更要提醒大家注意:1976年元旦,人民日报刊发了毛的两首词《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这两首词写于“文革”前的1965年,毛泽东自注是“受党内大姐所迫”写的,这个大姐就是邓颖超。在周病危期间,刊发这两首词意味深长,国家多事之秋,既是向老战友也是在向全国人民传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在传达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同时原词是应邓颖超要求而写,也是在向周本人表达一种深情。周、邓在病房读了这两首词忍不住笑了,而且还轻唱了《国际歌》,说明他们也理解了毛的深意。

3、董必武。董排在陈云、邓小平前面,不仅因为他是同毛泽东一起党内仅存的两位建党领袖之一,而且也在于他是同朱德一样虽然“位高权不重”却一直处于高位的国家领导人。他同时还是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康生一起仅有的五位从党的七大到十大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后期,董老还出任过国家代主席。

4、陈云。陈排在邓小平前面,因为陈的地位在党内历史上一直高于邓小平,任弼时去世后,陈云被增补为“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现在有人总说毛泽东整人,毛泽东要整就会整陈云,因为他一直觉得陈云右;要整就会整刘伯承,因为红军时期博古集团排挤毛依靠的红军将领就是从苏联回来的刘伯承,但是这两人在“文革”期间都一直是中央委员,而且都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毛泽东允许同志间有不同意见,承认“山头”,但“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

5、邓小平。邓排在陈云后,尽管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邓成为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但陈云是党中央副主席,职务仍然高于邓小平。不过当时作为中央五大局一把手进京,邓“一马当先”官居总书记职位,说明毛泽东已经将其作为第三梯队领导人培养,即使“文革”中被打倒,毛泽东还是把邓小平和刘少奇分开看待,这样才有邓的三落三起。“文革”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现代人没法下结论,建国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没有否定发动“文革”的初衷,毛泽东将其看作是一生做的两件大事,他也认为有错误,打倒一大片,应该“三七”开,希望心目中的接班人邓来牵头做结论,但邓不愿意,所以“文革”最后以毛泽东、周恩来最不愿意看到的血雨腥风交班结束。如果邓当时就采取他后来遵循的对“‘文革’益粗不益细”原则做结论,那么党和国家就极有可能不会出现后面的几次折腾,他本人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就更加顺理成章和名副其实了。

6、彭真。彭与康生历史上都从事白区工作,两人都在七大耀眼升起,但在八大,彭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作为邓小平的副手,一度被认为是副总书记,而且同时担任北京市委书记。

7、康生。康排在彭真后,虽然康生同陈云一样,七大前就做过中央政治局委员,还做过王明的副手长驻莫斯科,又是九大中央政治局常委,十大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但在八大上仅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历史上长期分管组织和中央社会调查部工作,被称为中国的“贝利亚”,专门负责整肃党内高级领导人。

8、张闻天。张新中国成立时虽然仅是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八大政治局候补委员,但他在遵义会议后曾在中央负过总责,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也是七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因此倘是1955年授党建元帅衔,张当会有资格。

9、林伯渠。林是长征五老之一(另四人是董必武、吴玉章、谢觉哉、徐特立),但五人中除董老外,林老在党内的地位最高,他是七大和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员。

10、李富春。李是同周恩来、蔡和森等一同留学法国的党内元老,在党内人际关系很好,无论是战争年代在中央做党的组织工作,还是建国后在国务院副总理任上做财经工作,他都是一位忠厚老诚受人尊敬的兄长,他也是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员。

再看大将。同武装斗争一样,元帅好排座次,大将更难评判。相对科学和简易的办法仍是以在七大和八大的地位来衡量。1945年召开的七大和1956年召开的八大相隔11年,从七大可以观察其当时的威望和推前10年至1935年的资历,从八大可以观察1955年所处的地位和推后10年至1965年的受重用程度。根据这个思路,还是先抛一份名单。

大将:王稼祥、李先念、杨尚昆、陆定一、陈伯达、薄一波、习仲勋、柯庆施、李维汉、蔡畅。

1、王稼祥。王虽不是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员,但是在八大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长征途中,作为六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在遵义会议上坚定地支持毛泽东,并与毛泽东、周恩来组成新的中央军事三人小组。同时,历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无论是在党的七大还是在“文革”时期,毛泽东都特别提到了王稼祥的历史功绩。新中国成立时,王出任中国首任驻苏大使,这在新生的共和国向苏联一边倒的年代,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他后来长期担任中联部部长,在冷战时期,中联部部长比外交部长还忙。

2、李先念。李不仅是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而且西路军西征失败后,是他组织余部转战新疆回到延安,从此一直受到中央重视。如果说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旗帜性人物,李则成了红四方面军最受器重的人物。解放战争时期,他挺进中原,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工作。建国后,在地方诸侯中,李地位上升最快,从1954年开始任国务院副总理至1980年辞去该职,历经历次运动而不倒。他是党内唯一从党的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连续五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高级领导人,还做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文革”后,他第一个出任国家主席,还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职务。

3、陆定一。陆历史上一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早年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主编《中国青年》,长征时主编《红星》报,抗战时期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时,陆以中央宣传部长身份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任弼时为司令。建国后继续担任中宣部部长,是八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还出任过副总理。“文革”前,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文化部部长。“文革”初打倒“彭(真)、罗(瑞卿)、陆、杨),陆的位置仍排在杨尚昆前面。“文革”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常委。

4、杨尚昆。杨早年留学苏联,红军长征时期,担任红三军团政委,与聂荣臻一个级别,比邓小平职务高。虽然曾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分子,但分化得较早,毛泽东转战陕北时,除了让刘少奇与朱德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外,还有一个第三梯队,就是让叶剑英与杨尚昆一起组成中央后委。排在李先念、陆定一后面,是因为建国后,他的职务一直比李、陆低,虽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但仅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后补书记。“文革”后,杨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出任过国家主席。

5、陈伯达。陈与陆、杨一样,早年都有留学苏联的经历,他回国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先后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并出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著有《中国四大家族》《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成为在中共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也因此能以秘书和理论家身份当选八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虽是老夫子,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遭国民党飞机轰炸遇险,他立了一大功。国庆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提到了这段史事,许多情节以真实人物出现,当然还没有提到陈伯达。“文革”中,他因与林彪走到一起倒台,毛泽东政治上批他,生活上还是关照他的。

6、薄一波。薄早年主要从事兵运等工作,曾3次入狱。抗战初期很有影响的山西“牺盟会”和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就是他参与组织领导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建国后,出任新中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并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是八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排在陈伯达后,没有特别理由,主要是从倒推十年看,“文革”爆发初,薄是最先被打倒的领导人之一,而此时陈伯达却受到相当的重用。“文革”后,薄复出国务院副总理,还两度被选为中顾委副主任,他也以最后一位谢世的中共元老著称。

7、习仲勋。习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担任过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1950年任中宣部部长兼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由于刘志丹、谢子长战争年代牺牲, 高岗1954年落马,习事实上成了陕甘边根据地的一面旗子。习排在薄后,是因为虽都是国务院副总理,但薄是八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文革”后,习仲勋曾当选为中共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还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8、柯庆施。柯在党内被称为柯老,其实1902年出生的他在党内同志中年纪并不大,有此称呼是因为他是当时党内唯一健在的见到过列宁的高级干部。柯在历史上主要做地方省党部负责人,还出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要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在八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建国初期的经历看,他与陶铸差不多。陶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期任过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建国后出任广东省委书记,“文革”爆发初,还一度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名列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成为中共中央第四号领导人。但如果放在1955年考量,柯更有优势,据说毛泽东还曾有意让柯做总理。

9、李维汉。李曾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后与周恩来、蔡和森一道赴法勤工俭学,酝酿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著名的“八七”会议即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组成中共临时中央局。延安时期,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从1948年起,李一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直至1964年底。与李立三不同,虽然都曾在历史上执行过左倾路线,但李立三是代表性人物,建国后李立三做劳动部部长,主要领导全国总工会工作,而李维汉长期主管党和国家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如果这时评选党建大将,李维汉有竞争力。

10、蔡畅。与武装斗争不同,党的建设方面如果要授元帅或大将的话,应该考虑女性领导人。蔡在中共妇女领袖中排名仅次于向警予和杨开慧,略高于邓颖超。蔡与其兄蔡和森参加过“新民学会”,并赴法勤工俭学,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之一。向警予牺牲后,她一直任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全国妇联主席,她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邓颖超任主席。她还是全国人大第四、五届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关于统战元帅和统战大将,亦先抛一个名单出来。

统战元帅:

宋庆龄、李济深、张 澜、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张治中、邵力子、何香凝、陈嘉庚。

统战大将:

傅作义、程潜、蔡廷锴、蒋光鼐、谭平山、沈雁冰、章士钊、李德全、许广平、柳亚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