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易延年的怪论(2)
驳易延年的怪论(2)
——易延年的怪论
我承诺驳易延年的怪论,但是当我实际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有两大困难:第一,易文太长,不易掌握其要领。第二,繁体字太多,对年轻人产生困难。因此,我得首先把易文的基本要领简单而又系统不违背作者意图的怪论尽量用简字体整理出来。这就要求易延年网友给以认可。
驳易延年的怪论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易延年的怪论的形成是以毛泽东的实践,以邓小平的理论,以改革开放的实际,以世界资本主义的事实为根据的。因此驳易延年的怪论对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有现实的意义和历史的意义。所以尽管我没有时间,我也必须实现我的承诺。
当我进行整理的时候,发现很多论据是不能删掉的。因此不得已基本要领还是长了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敬请网友们谅解。
在我未反驳之前,谈谈我对这篇怪论总的看法。
1,这篇怪论在现在出现,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进入资本主义以后,在中国加入世界资本主义以后,必然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不是过时了?必然要回答社会主义国家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必然要回答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入资本主义?易延年的文章就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写出来的。
2,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家们,中国的理论家们,中国的主流媒体,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是采取不敢承认的态度,采取欲盖弥彰的思维方式。这种态度是不诚实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是唯心的思维方式。易延年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的是诚实的态度,他把世界资本主义,把中国的资本主义按他的理解和盘端出来,他是怎样想就怎样说 。所以我说易延年办了一件大好事:帮助中国人们了解了资本主义是个什么样子(虽然是在表面上)。
3,易延年是在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是中共党员,我想他对毛泽东是有感情的。但是他为什么说毛泽东是黑太阳呢?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红太阳呢?这是因为他的主题是:资本主义还要经历几千年,资产阶级是历史的主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依靠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按照这个主题,毛泽东要消灭资本主义,是违背他所说的历史规律,因此是黑太阳。相反,邓小平遵守他的历史规律发展资本主义,因此是红太阳。
4,易延年的长篇怪论中心议题是什么呢?就是: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理想的生产方式,因此,它的存在是几千年。资产阶级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人,因此,要为资产阶级翻案。
易延年的立论根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社会是由它的内容和形式组成的。
人类社会的内容是由“社会的基本内容”构成的。社会基本内容包括(1)广义的社会生产力即社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性质和发展水平。(2)广义的社会消费力即社会成员一切消费性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在第(2)部分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成员整体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是富裕还是贫穷,是提高还是降低。二是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内在矛盾——贫富差距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是平等的共同贫穷,还是贫富两极化,还是平等的共同富裕,以及它们的发展程度。
人类社会的形式是社会基本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这里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由社会内容决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又是两个方面的统一体,(1)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它是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2)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易延年以此为根据,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基本社会和六个基本历史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长久的历史阶段。论证了资产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人。论证了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社会主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误。论证了毛泽东是黑太阳,邓小平是红太阳。
这就是易延年的长篇大论的全部内容。
5,易延年的材料既包括邓小平的理论,也包括改革开放的事实,既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材料,也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实践材料。易延年就是使用这些材料来佐证自己的怪论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经验来检验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如果这些材料不是真实的,那么反驳易延年的怪论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这些材料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接受易延年的怪论——当今世界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资本主义。接受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认识资本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者是坚持资本主义!或者是消灭资本主义!坚持资本主义就是资产阶级的任务,消灭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任务。并以此来判断个人、政党、国家、社会的实践、行动,是资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呢?还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是在为资产阶级服务呢?还是在为无产阶级服务呢?这里我们应该感谢易延年网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判断标准(尽管是表面现象)。
6,我是对易延年的怪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因为他只是从表面现象看待资本主义。但是我极力推荐易延年的怪论,只是因为他把世界资本主义和改革开放的资本主义的现象相互联系起来,完全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分析资本主义。他采用的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他采用的是改革开放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否认的事实。对于这些事实,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事实,是否定不了的。在人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的时候,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没有理解的时候,在中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奋斗目标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接受这些事实,并把资本主义看作是发展生产的最好的方式。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家们、中国政治经济学家们、中国社会学家们、中国主力媒体对这篇文章,不予反击保持沉默。相当一部分网民对这篇文章表示支持。这个现象说明,易延年的事实完全有针对性,是从世界资本主义的实践中,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个现象说明易延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话实说。
7,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那么请认真地看看这篇文章。如果世界资本主义的现状,如果改革开放的现状就是易延年分析的那种现状,那么我们就知道什么是世界资本主义,就知道改革开放的资本主义。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人们都说要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行斗争,都说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都说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都说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但是联系到具体的事实时,就又不承认是资本主义。这就是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易延年的功劳就是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
8,反驳易延年的怪论,采用亚斯密关于资本的定义是不行的,因为易延年就是采取的亚斯密关于资本的定义。采用斯大林关于资本的定义也是不行的,因为斯大林保留了资本的大前提商品经济。反驳易延年的怪论,只能采用恩格斯关于资本的定义:资本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运动、过程。因为易延年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这一点,没有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是不存在的,没有资产阶级的用钱赚钱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是不会像马克思说的“資产阶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創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9,对于资产阶级来说,易延年的怪论是对资本主义很好地总结,因此应该感谢易延年网友。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易延年的怪论是一篇很好的反面教材,它可以帮助无产阶级认识什么是资本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想要消灭资本主义,必须知己知彼。不了解资本主义怎么消灭资本主义呢?正是因为人们不了解资本主义,所以,才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毒害下,把资本主义误认为就是社会主义。这个教训是深刻的。现在易延年为我们勾画了很详细的资本主义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不去研究这个图画呢?所以我三番五次地把易延年的怪论在网上发表,就是为了帮助广大劳动者阶级认识资本主义,从而进行无产阶级消灭资本的伟大行动。至于易延年贬低马克思主义,咒骂毛泽东,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从来就没有承认过,因为他们承认马克思主义,就是向自己开炮!就是消灭自己!给毛泽东脸上抹黑咒骂毛泽东是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者们的惯用伎俩,毛泽东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就是要和资产阶级对着干,指望他们肯定毛泽东那是白日做梦。在这里,我还建议广大网民们,不要对易延年网友采取恶意、攻击、谩骂的态度。因为他为我们了解资本主义作出了很好的贡献,他说出了改革开放的资本主义的本质。我们应该感谢他!
劳动者2009.9.16.
易延年的文章要点 (想认真研究该文的人请看易延年的原作)
目录:
甲,易延年的怪论基础
乙,易延年怪论的应用
第一个应用,证明资本主义长达数千年
第二个应用,为资本主义翻案
第三个应用,为资产阶级翻案
第四个应用,为资本主义总危机翻案
第五个应用,证明马列主义的理论失误
第六个应用,证明当代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国家
第七个应用,证明资本主义国家比社会主义国家优越
第八个应用,证明毛泽东是黑太阳,邓小平是红太阳
甲:易延年的理论基础
易延年的文章一开始引用邓小平的话:“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這个問題也要解放思想。”“現在的方針政策,就是對『文化大革命』总結的結果。最根本的一条經驗教訓,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會主义和共產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易延年解放思想大胆假设开始了他的弄清社会主义的研究。
易延年单刀直入否定人类历史的“五阶段论”,并开门见山地提出“人类历史上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已的生命期。”他认为“从公元前3100年左右,埈及首創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475年,古代中国在春秋戰国之交首創封建国家,奴隶社会在古代中国灭亡,奴隶社会的最短生命期达2625年。从公元前475年古代中国首創封建国家,到1581年荷兰首創资產阶級国家并取代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最短生命期也有2056年。如果以1649年英国建立資產階級国家作為封建社最短生命期的終點,封建社会的最短生命期即為2124年。而且,奴隶社會和封建社會僅僅是私有制社會的低級階段。因此,整个私有制社会低級階段的最短生命期長达4680余年。然而,作為私有制社会高級階段的資本主义社会,其最短生命期却僅僅只有336年!如果以英国首創資本主義社會的1649年作為資本主义社会最短生命期的起點到資本主義社會最短生命期的終點1917年,私有制社会高級階段僅僅只有268年!可見,這兩者之间的反差是何等之大,又是何等的不正常!” 接着易延年说道:“人们看到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后即以空前未有的高速度推动着社会生產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說,「資产阶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創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在度过兩次世界大戰的短期危机后变得更加兴盛发达,苏联开创的社会主义兴起仅僅几十年,便出現大多數苏式社會主义国家的徹底崩溃,其他大搞公有化、平均化的种种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效法資本主义,迅速溶入全球化的資本主义市场經济。即使在全球資本主义金融危机的今天,完整形態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效法資本主義的國家也遠比金家王朝統治下的、基本不效法資本主義的、貧困但卻相對標准化的傳統社會主義國家~朝鮮富強得多,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也富裕得多,人民的民主自由度則更是高得多。”这里易延年以资本主义高速推动的社会生产力作为他的怪论建立的起点和基础,提出他的疑问:“难道高速高效地推动生產力发展和社會进步的資本主义社会的最短生命期真的如此短暂?难道代替資本主义社会的社會主义社会竟是如此落后而衰弱不堪的社會?我们現在看到的社会主义社會,究竟是不是足以代替資本主义社会的那种真正的社會主义社会?俄国十月革命以來所建立的种种社会主义国家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什麼样的社会和国家才是真正能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社會主义社会?究竟什麼样的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會主义国家?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歷史階段的划分是否存在著嚴重的理論失誤?由此出发,也就使我們不能不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辯証唯物主義的主要根本原理,联系歷史、現实和未來,對這一系列根本問題重新進行認真的探討。”
易延年认为人类社会按照五个阶段划分存在“严重的弊端和偏差”。他认为“人类社會是社会基本内容和社會形态的結合体。社會的基本內容是社會生產力的性質和发展水平、社會成員物質文化生活的性質和发展水平。社會基本內容對社会歷史階段的划分更加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須从社會基本內容和社會形态的结合上將人类社會的基本历史階段划分為:1、原始共贫社會,包括原始共产主义社會和原始社會主义社会;2、貧富兩极社会,包括地主主义社會和資本主义社會;3、高級共富社会,包括社會主义共富社會和共產主义共富社會。取代資本主义的那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本貭就在于,它是已經实現了(而不是尚未實現)高級共富和基本公平化相結合的社會和社會制度。”这里易延年提出了“社会基本内容”这个概念,并从此建立了他的全部怪论的基础和核心。易延年按照社会基本内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基本社会和六个基本阶段 ”。
易延年的社会基本内容是:“社會的基本內容則應包括兩大基本要素及其內在矛盾所規定的运动过程。它又分为兩部分:(1)广义的社會生产力即社會物貭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力的性貭和发展水平。(2)广义的社會消費力即社會成員一切消費性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这兩部分中当然也包括了直接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人类生活环境的优化和改善。而第(2)部分又包含两方面﹕一是社會成员整体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是富裕还是贫穷,是提高还是降低,以及貧富的程度、升降的程度;二是社會成員物质文化生活的內在矛盾~貧富差距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是平等的共同贫穷,还是贫富兩极化,還是平等的共同富裕,以及它们的发展程度。”
为什么要用社会的基本内容划分人类历史呢?他说“首先,从最终目的看,人类依靠社會的一切要素所進行的全部生產活动和一切活动、人类所建立的一切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人类对生产力的特別重视,说到底,其最终目的都是為了人类自身的生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自覺地、有目的地、積极主动地圍繞着提高人类的物質文化生活這个中心轉。這也正是人类社會和动物世界的本質區別。正如马克思所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不僅無階級社會如此,階級社會也同样如此。剝削阶級依靠自已掌握的一切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它所建立的一切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最終都是為了使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富裕高貴的物質文化生活。資本主义生產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但資產階級追求剩余价值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為着滿足自身和家人的各种物貭文化生活的需求。只不過同奴隶主和封建主階級相比,資產階級對于追求剩余价值所代表的物質文化財富的那种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要遠遠大得多并且沒有止境。同样,被剝削阶級依靠自已拥有的一切所進行的一切活動,最終也是為了自已和家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過得盡可能好一些,使自已和家人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次,从最终歸宿上看,任何一个社会的生產力的性質和发展水平总是要体現在這个社会所取得的物質文化成果上,最終也肯定要体現在社会成員物質文化生活的性質和发展水平上;否則,這种生產力對于人類就沒有任何意义。第三,更重要的是,从最终成效上看,人类依靠自已掌握的一切所進行的生产活动和一切活动、所建立的一切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否取得了真正的成效,最終也只能看它們實踐的結果是否真正有效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否則,它們對于人类社會的進步和发展同样沒有真正的意义甚至有害。因而只有体现在社會成員物質文化生活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才是人类衡量生产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所取得的成效的最终尺度。所以,从实现以人為本的最终目的、最终歸宿和最终效果或最终尺度上讲,社會成員物質文化生活的性質和发展水平实际上是人类社會的中心內容,它對于社會历史阶段的性質和历史阶段的划分,遠比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把它作為社會歷史階段划分尺度的中心和最终尺度既是以人為本的真正体現,也是最客觀、最准确的標准。”
易延年大胆假设的三大社会的特征是:“作为基本历史阶段的这三大社会六个阶段各有其基本特征。
一、原始共贫社会及其两个阶段
1、人类社会约产生于377万年前。(这里不讨论其准确时间)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时到贫富两极社会产生的公元前3100年左右,近376.7万年,为原始共贫社会。从基本内容上看,其特征为﹕(1)社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力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低级阶段,即基本上处于石器时代,而且发展很缓慢。(2)这种生产力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在整体上处在低级阶段,并且提高很缓慢;另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只能过着既很贫困但又公平化即平均平等化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不这样,社会成员就会大批地饿死冻死,原始社会就只会走向衰亡而不能发展。所以,这种共同贫困的生活是人类在当时那种很低的生产力和物质文化条件之下,自然而然地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从社会形态上看,上述社会内容决定著原始共贫社会只能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维护平均平等化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一起,构成这个社会的社会形态。
2、原始共贫社会的低级阶段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阶段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时的377万年前起,到西亚两河流域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灭亡,并且首先开创了原始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元前9000年左右为止,约经历376.1万年。从基本内容上看,其特征为﹕(1)社会生产力处在极低的阶段,即从旧石器时代直到中石器向新石器转变的时代,并且发展极其缓慢。(2)这种生产力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其低下,一方面在整体上极其低下,提高极其缓慢;另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只能过着全面公平化即全面平均平等化而又极其贫困的物质文化生活。从社会形态上看,上述社会内容决定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只能建立以生产资枓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平均分配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一起,构成当时的社会形态。当然即使这個阶段的平均平等化也绝不是绝对的平均平等化,而只能是相对的平均平等化。
3、原始共贫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原始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我国史学界深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的束缚,因而从来没有将它从长达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中单独划分出来。然而正如从贫富两极社会和阶级社会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消灭了贫富差别和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共富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共富社会一样,从原始共贫社会的低级阶段即没有贫富差别和阶级差别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入贫富两极社会即实行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阶级社会,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原始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原始共贫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发展异常缓慢,因而这个过渡阶段的社会内容要发展到贫富两极社会的社会内容也必然相当缓慢漫长。特别是原始共贫社会长达数百万年,它所经历的这个相当缓慢的过渡阶段当然也不可能太短,没有几千年的时间显然是不可能完成这一过渡的。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看,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经历376万多年的缓慢发展,到公元前9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晚期,西亚两河流域首先开始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原始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正是在那里首先出现了生产力由中石器时代向新的更高阶段~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出现了生产经济代替攫取经济的“农业革命”,种植农业和畜牧业代替了采集和狩猎经济,其后又出现了手工业。而这种生产经济的出现本身就是以生活剩余即剩余产品如牲畜和粮食在较长时间至少是几个月内不能消费为前提的。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方面,还出现了最初的历法、数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发明了纺织、陶器、舟车。随著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增长,贫富生活差别、私有财产也开始出现和增长。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开始进入金石并用的时代,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也开始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随著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生活剩余的显著增多,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公有制被日益成长起来的私有制逐步取代,部落冲突中的俘虏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生产中的奴隶,贫富分化的加剧也使氏族内的贫民开始沦为债务奴隶。随著私有制对公有制的不断瓦觧和取代,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奴隶和奴隶主数量的不断增长,社会成员也随之日益分裂为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由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首先创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奴隶制国家,这表明,原始共贫社会即公有制的无阶级社会,巳经在埃及首先演变成了贫富两极社会即私有制的阶级社会,原始社会主义社会也随之在埃及首先灭亡。可见,在历史上,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贫富两极社会之间的这一过渡阶段经历了将近六千年,它比人类社会至今为止所经历过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和都更加漫长。因此,它完全可以同未来必经的高级社会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共富社会一样,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历史阶段。同时,将这个历史阶段明确划分出来,既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有助于我们将现代公有制社会、人类未来必经的高级社会主义社会同它联系起来,对「社会主义的本资」做出更为科学的对比、概括和分析。
从西亚两河流域首先进入原始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元前9000年,到埃及首创奴隶制国家,进入奴隶制的地主主义社会,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在埃及灭亡的公元3100年,原始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短生命期约5900年。从基本内容上看,其特征为﹕(1)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力仍然低下,大部分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进入金石并用和金属工具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比以往更显著,更活跃,但仍相当缓慢。(2)这种生产力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在整体上仍然低下,但巳出现生活剩余及其缓慢增长;另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过着基本公平化即贫富差距较小而又贫穷的物质文化生活,贫富差距正由小到大逐步扩展,但尚未达到贫富两极化的临界点。从社会形态上看,这种低下的社会内容决定着这个社会只能建立以生产资料原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公平化的主流生产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主流上层建筑一起,构成当时的主流社会形态。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生活剩余的显著增长,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一部分强势成员逐步先富起来,以占有土地和奴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同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萌芽形态,也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
所以,原始共贫社会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原始贫困和公平化相结合的社会。原始共产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最低级的原始贫困同全面公平化相结合的社会和社会制度。原始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次低级的原始贫困同基本公平化相结合的社会和社会制度。这里的基本公平化就是指既消除了贫富两极化但又存在着贫富差距。”
“二、贫富两极社会及其两个阶段
1、在原始共贫社会基础上产生的贫富两极社会,其最短生命期为﹕从埃及建立奴隶制国家的公元前3100年左右,到未来世界上首创出社会主义共富国,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灭亡之时。从基本内容上看,其特征为:(1)相对于原始共贫社会和高级共富社会,它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力处于中级阶段,即处于金属工具趋于成熟的时代到生产力尚未高度充分发达之间的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则由比较缓慢走向迅速发展。这里所说的“生产力尚未高度充分发达”是指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尚不足以让全体社会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过上“高级共富”的物貭文化生活。(2)这种生产力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其整体生活水平处于中级阶段,即已出现较多的生活剩余但又尚未实现整体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富裕,而其整体生活水平的改善则由比较缓慢走向比较迅速;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差距则处在贫富悬殊的两极化阶段。
由于贫富两极社会整体上的生产力和物质文化基础尚未达到高级阶段,这就决定了这时的社会既不可能过上整体性的高级富裕物质文化生活,更不可能过上“高级共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但也不可能长久地过那种平均平等化而又中等的物质文化生活。因为在这个阶段中,社会产品对于社会成员的边际效用一直处在较高的水平,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财富尤其是逐步增多的剩余产品和与之相关的利益越来越成为各个社会成员尽力追逐竞争的对象和努力奋斗的内在动力,而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又比原始共贫社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强制性地过度平均平等化,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过上平均平等化的中等物质文化生活,那就必然起到奖懒罚勤、奖劣罚优的作用,必然因严重挫伤人们追逐财富和利益的动力而严重损害效率,必然导致社会成员逐步走上不求上进,共同懒惰化、低劣化的共同贫穷道路,导致整个社会的衰落和沉沦。所以,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只有让各个社会成员各显神通,让一部分强势成员先富起来,让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地位先提升起来,才能激发强势成员为保持和发展其富裕高贵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和竞争,才能促使弱势成员为追求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进而为追求强势成员所享有的那种富裕高贵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和竞争,才能带动整个社会沿着强势成员所开辟的道路更迅速地前进。而这种竞争的一般趋势又必然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使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分化为贫富两极。正因为如此,在社会内容处于上述中级阶段的条件下,形成和保持贫富两极的生活,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又是刺激和促进人类生存竞争,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尽管它也会同时产生种种不公平的副作用,但同那种无论强弱优劣,奋斗不奋斗,奋斗好坏全都一律过着均等化的生活相比,它又确实能推动人类社会更好更快地前进。也正因为如此,贫富两极社会代替原始共贫社会,野蛮残酷的奴隶社会代替基本公平化的原始社会主义社会,才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
在贫富两极社会期间,由于贫富两极化的过度发展,也曾引起过无数次弱势阶级的反抗、起义乃至革命,在一段时间内对贫富两极化的过度发展起到过抑制和矫正的积极作用。但无论是奴隶起义、还是农奴和农民起义,都难以建立起消灭了贫富两极化的公平化社会。即使相对最先进的被剥削阶级~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暂时建立起基本消除了贫富两极化的基本平均化的社会,也根本无法健康持久地运行,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毛泽东曾发动“文化大革命”,试图铲除“党内资产阶级”、“官僚主义者阶级”及其再产生的土壤,来扭转这一铁定的社会周期律;但结果,却只是在中国上演了一幕惨烈的历史大悲剧。其根本原因也在这里。苏联、东欧乃至亚非拉形形色色大搞社会主义平均化的国家,兴起仅仅几十年,便迅速走向崩溃,其根本原因同样在这里。甚至西方搞“福利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缩小贫富差距的平均化方面走过了头,也不得不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其根本原因还是在这里。
贫富两极社会的上述特定的基本内容也就决定了这个社会只能建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维护社会成员贫富两极化生活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一起,构成这个社会的社会形态。
2、贫富两极社会的低级阶段是地主制社会,它包含了传统划分中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或农奴社会)。从埃及首先创建奴隶制国家进入地主制社会的公元前3100年左右,到荷兰首先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封建社会灭亡的1581年,地主制社会的最短生命期约为4680余年。
这里之所以要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划分为统一的地主制社会,并将其划分为贫富两极社会的低级阶段,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又与贫富两极社会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基本内容上看,(1)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主义社会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仍然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生产工具都处在包括铁器在内的金属工具时代,社会生产基本上是手工劳动的小生产,社会经济都是短缺性经济、粗放型经济、区域性经济,社会经济的主体都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农业经济,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发展都比较缓慢,长期没有重大突破。因而它们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又都有着性质上的根本区别。(2)这种生产力决定着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从整体上比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又都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其改善也都比较缓慢,甚至常常因为天灾人祸而陷入短缺性经济危机。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贫富差距都已进入贫富两极化阶段,但贫富分化的程度和速度又远不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那样迅猛。
从社会形态上看,上述内容决定着地主制社会只能建立以生产资料地主所有制和地主对劳动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占有为基础的维护贫富两极化的地主所有制生产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一起,构成这种社会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作为不同层次的地主制社会,其统治阶级都是占有社会大部分土地的地主阶级,都以地主阶级对土地的高度占有和对劳动者某种程度的占有作为整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以资产阶级对资本的高度占有和不占有劳动者人身的雇佣劳动制作为基础。地主阶级包括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都更多地依靠超经济强制,而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却主要靠经济强制。在地主制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但不占统治地位,而且一直处于其低级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仅发达,不仅非常迅速地取得了统治地位,而且进入了它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乃至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当然,同属地主制社会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由原始共贫社会先过渡到低层次的地主制社会~奴隶社会,直到奴隶社会灭亡后,再进入高层次的地主制社会~封建社会。但这两种社会形态的主要差别也仅在于剥削者对劳动者人身占有程度的差别。而在其它方面的区分则并不严格。因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根基~生产力都是使用铜器或铁器等金属工具进行手工劳动的小生产,只要生产力发展到足以进行独立的个体劳动并能创造出剩余产品的水平,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共贫社会瓦觧后也可以不过渡到奴隶制,而建立封建制生产关系。例如,三世纪时,随著金属业的发展,在地广人稀难以对俘虏集中管理的条件下,处于原始共贫社会瓦觧过程之中的日尔曼人,让大量俘虏以既是奴隶又是自耕农的地位,独立耕种土地,独立成家,同时向他们收取地租。这种「奴隶」实际上获得了部分人身自由,其地位和封建农奴极为相似。又如,七世纪初,从原始共贫社会正在向贫富两极社会过渡的阿拉伯人巳经使用铁器,加上来自外部的先进封建生产方式的影响,穆罕默德在其所征服的地区就直接建立了封建生产关系。这类情况本身就表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高低层次上的区分并不太大。我国史学界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上之所以分歧最大,争论最多,争论时间最长,其源盖出于此。因此,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起划分为贫富两极社会的低级阶段~地主制社会,显然是合理的,适当的。
3、在地主制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新社会是贫富两极社会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其最短生命期为:从荷兰首创资产阶级共和国的1581年,到未来世界上首创出社会主义共富国,资本主义社会在共富国内灭亡之时。从基本内容上看,其特征为:(1)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力由较低阶段进入较高阶段,由低速发展阶段首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突出地表现在:手工劳动的小生产迅速转变为机器大生产和社会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科技文化不断出现日新日异的重大的革命性突破。(2)这种生产力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在整体上已由较低阶段进入较高阶段,由较慢的改善转变为较快的改善,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贫富差距,在迅速走向极端的贫富两极化之后,在保持贫富两极化继续存在的前提下,开始在缩小贫富差距和扩大贫富差距这两种趋势的来回波动中前进,而愈到后期则愈向着缩小贫富差距的方向发展,从而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建立奠定着基础。从社会形态上看,上述内容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只能建立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为基础的维护贫富两极化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一起,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
所以,贫富两极社会或阶级社会本质上是处于中级阶段的社会基本内容即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发展但尚未获得高度充分发展从而必然与贫富两极化、与社会成员分化为不同阶级相结合的社会。这就正如马克思所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三、高级共富社会及其两个阶段
中国的一代伟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强调指出:“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就指明:富裕、消除贫富两极化、贫富差距的存在,都是真正能取代资本主义的那种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东西。
1、实际上,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在贫富两极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新社会~高级共富社会。从基本内容上看,其特征为:(1)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社会生产力已进入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高级阶段,即社会生产力已发达到足以让全体社会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过上高级共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度充分发达阶段,并已进入全面迅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这种生产力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在整体上已进入高级富裕阶段;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贫富差距,已结束两极化而进入公平化的新阶段。从社会形态上看,上述内容决定着这个社会只能建立这样的高级共富生产关系:足以在整个社会统一调节生产和分配,从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过上公平化即没有贫富两极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并以这样的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一起,构成高级共富社会的社会形态。正像原始共贫社会的公平化是必然同全体社会成员的“原始贫困”结合在一起的,未来的高级共富社会的公平化也是必然同全体社会成员的“高级富裕”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既然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内容经过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漫长发展过程才产生出的高级阶段,因而它必然是生产力已充分发达到了足以保障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总体性质进入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那种高度充分发达;否则,它实际上就仍然处在社会的中级阶段而不是真正的高级阶段。另一方面,它也必然是实现了消除贫富两级化的公平化社会;否则,它就仍然只是贫富两极社会的一个阶段。所以高级共富社会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已经实现了高级富裕和公平化相结合的社会。但这种公平化已不再是对原始共贫社会那种公平化的简单回复,而是更高阶段的回复。至于高级共富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另作专题论述。
2、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新社会,是高级共富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其最短生命历程为:从未来世界上首创出社会主义共富国,开创出社会主义共富社会之时起,到共产主义共富社会建立之时止。从基本内容上看,其特征为﹕(1)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力已进入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即高度充分发达的阶段,并已进入全面迅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这种生产力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从整体上已进入高级富裕阶段和全面迅速改善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已实现了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从社会形态上看,上述社会内容决定着这个社会只能建立足以在整个社会统一调节生产和分配,足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过上基本公平化即既没有贫富两极化而又存在着适度贫富差距的高级富裕物质文化生活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一起,构成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社会形态。
所以,只要切实从社會內容和社會形式相結合特別是着重从社會基本內容上去考察,真正的社會主义制度绝非像吴敬璉先生所说的,「是一种追求共同富裕的理想和能夠保证这一理想逐步实現的社會制度」,而是在已经高度充分发达了的社會生產力之上建立的足以在整个社会统一调节生产和分配,从而保障全体社會成員当前和今后都过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的社會制度。社會主义的真正本質就在于,它是已经实現了高级富裕和基本公平化相结合的社會和社會制度,而不是尚未實現但未來將會實現高級共富的那种社會和社會制度。「高級裕」、沒有贫富两极化但仍有贫富差距的「基本公平化」、「已經实現」這三条中缺少了任何一条,都不是能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真正的社会主義制度,也不是能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真正的社会主義社會。邓小平关于「社會主义的本質,是觧放生產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剝削,消除兩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已經達到共同裕」,更不是巳經「达到高級共同富裕」的表述,是中国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既是中国共產黨人对社會主义认识的一大飞跃,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並且,这种局限性至今仍很难克服。但人們對社會主义的認識絕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鄧小平當年的認識水平上,因為它决不是人類對社會主义認識的頂峰!
3、在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新社会是高级共富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共富社会。从基本内容上看,其特征为﹕(1)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力极其发达,并更全面、迅速、协调地发展。(2)这种生产力决定著这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在整体上极其富裕,并且更全面、迅速、协调地改善;另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实现了高度公平化的极其富裕,富裕到足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各种物质文化生活的正常需要。从社会形态上看,上述内容决定着这个社会只能建立以生产资料共产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实行按需分配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一起,构成共产主义共富社会的社会形态。所以,共产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巳经实现了极其富裕和高度公平化相结合的社会和社会制度。
上述划分表明,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性质实际上分为三大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和六个基本生活阶段:原始共贫生活,包括原始共产主义﹙共贫﹚生活和原始社会主义﹙共贫﹚生活;贫富两极生活,包括地主主义﹙贫富两极﹚生活和资本主义﹙贫富两极﹚生活;高级共富生活,包括社会主义共富生活和共产主义共富生活。正是因为人类所做的一切其最终目的、最终归宿和最终效果都必须体现在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上,因而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也就集中地体现了三大社会和六个基本社会历史阶段的性质。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对社会历史阶段的性质和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尤其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一个社会如果实现了高级共富生活,那也就集中地表明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已经进入到了高级共富社会。因为高级共富生活的实现本身就表明了,这个社会的基本内容即生产力已经充分发达到了不仅足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整体高级富裕,而且足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没有贫富两极化的高级富裕,否则整个社会的「高级共富」生活就无从实现。同时,这个社会既然巳经实现了整个社会的“高级共富”生活,也就表明这个社会必然建立起了与此相适应的“高级共富”的社会形态;否则整个社会的“高级共富”生活也无从实现。如果仅仅实现了所谓的生产力高度充分发达,但却并未实现整个社会的“高级共富”生活,这个社会也就并未进入高级共富社会,这种所谓的生产力高度充分发达显然是虚而不实的。如果仅仅实现了社会成员整体生活的高级富裕,同样不能表明这个社会巳经进入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因为它很可能仍然处在贫富两极社会的末期。如果离开高级共富生活去建立“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那只能是一种有其名无其实、有其形无其实的社会主义,人民并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可见,我们过去完全撇开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去划分社会历史阶段,去确认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偏差是多么的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基本内容既包括了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也包括了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其中当然也就包括了人类生活环境的优化和改善。而且,社会基本内容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成果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成果。正因为如此,社会基本内容和社会形态在不同阶段上相互结合的性质,也正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以人类社会的上述三大社会六个基本阶段,实际上同时也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阶段:文明程度最低的是原始共产主义文明,再逐步发展为原始社会主义文明、地主主义文明﹙包含奴制文明和封建制文明两个层次﹚、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共富文明和共产主义共富文明。
上述三大社会六个阶段即原始共贫社会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贫富两极社会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高级共富社会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都具有以下共同的根本特征:(1)从总体上看,它们在自己那个阶段中是全世界的主流社会、根本社会。(2)它们都是相当长期的历史阶段。(3)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全局必经的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称之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历史阶段。除此之外,人类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些社会,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等,都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历史阶段,而是局部性、短期性、过渡性的阶段。”
乙,怪论的应用
第一个应用:证明资本主义长达数千年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看首创新型基本社会形态必具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说﹕「无论哪里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表明,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社会型态的建立,至少必须具备两个缺一不可的前提。(1)物质前提: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即新的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基础已经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即已经发展到了新的更高级的阶段了。(2)历史前提:旧的低级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经过充分的发展,巳进入衰老衰亡阶段了,即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巳经充分发挥出来了,再也容纳不下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力了。
从基本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看首创新型基本社会形态必具的基本前提。
西亚的两河流域之所以能成为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代替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首创地区,就是因为它当时巳经具备了这两个前提。首先它巳经具备了成熟的物质前提。其次,它也具备了历史前提。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经历了极其漫长的376.1万年的充分发展,随着剩余产品、贫富差距和私有财产的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社会形态也巳进入了衰老衰亡阶段。
公元前31OO年左右,首先创建奴隶制国家并用奴隶制地主社会形态代替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埃及同样巳经具备了首创新型基本社会形态的这两个前提。首先,其生产力巳从人类社会的低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工具时代。其次,它也具备了历史前提。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经历了漫长的5900年左右的充分发展,随着金属工具对石器工具的取代,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生活剩余的显著增多,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公有制被日益成长起来的私有制逐步瓦解和取代,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奴隶和奴隶主数量不断增长,社会成员此时已分裂为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这表明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巳经进入衰老衰亡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代替封建制的地主制社会形态同样具备了上述两个前提。最先开创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代替封建社会形态的是欧洲的荷兰和英国。首先,两国革命前都巳产生了新的更高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物质基础。它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 随着生产力出现的上述革命和向新的更高阶段的飞跃,两国也都具备了首先实现资本主义贫富两极物质文化生活﹙整体生活由较低阶段进入较高阶段,由较慢的改善转变为较快的改善;贫富生活差距迅速走向极端的贫富两极化﹚所必须具备的新的更高的物质基础。其次,两国革命前,地主制社会经过充分发展后已进入衰老衰亡阶段。革命前的尼德兰和英国的封建社会形态已经腐朽衰老,地主制社会形态在全世界经过四千六七百年的充分发展巳经首先在尼德兰和英国腐朽衰老,它再也容纳不下已经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力,地主制封建生产关系正在被新的更高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而走向衰亡。
首创真正能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形态的国家,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缺一不可的基本前提。
物质前提:其生产力已经高度充分发达,发达到其「物质存在条件」足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能过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共富社会既然是经过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极其漫长充分的发展才达到的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已经实现了高级富裕和基本公平化相结合的社会,那么它必定已经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高级发达和「物质存在条件」的高级富裕,从而足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过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这里所说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富裕,当然不是当代人眼中通常意义上的那种高度富裕,而是社会产品对于广大社会成员的边际效用大大降低了的高度富裕,这种边际效用的降低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已不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享受,不再是效率而是社会公平,并因而有了用选票、公民投票等方式积极支持创建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强烈要求。同以往其它新型基本社会形态的首创不同,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形态的首创不仅需要充分的物质基础,而且特别需要充分的精神文化基础。这是因为: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后,科学技术已愈耒愈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物质产品的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愈来愈多地依赖精神产品来转化为物质产品的生产力;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越来越充分的满足后,人们必将越来越注重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首创社会主义共富社会所必须的贫富差距的大幅度缩小和公平化趋势的充分发展,也有赖于精神文明的高度充分发展。而这样高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基础能不能通过剧烈的社会革命来迅速完成呢?显然不能。因为社会革命至多只能靠公有化、平均化去消除贫富两极化和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却绝对无法用超高速大跃进在短时期内超高速实现上述那种社会生产力的高级发达和物质文化基础的高级富裕。而且,实践早已证明,这类脱离生产力性质的超高速社会革命和超高速大跃进,反而只能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这样高的物质文化前提只能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循序渐进地逐步创建和逐步成熟起来。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充分的发展已经进入衰老衰亡阶段,再也容纳不下已经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力和社会内容。当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充分发展,其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基础已经高度充分发达富裕到足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过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之时,当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有了创建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强烈要求之时,它在客观上也就表明,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社会在这些国家已经走到了尽头,这种旧的社会形态再也容纳不下这些国家已经发展到新的更高阶段的生产力和社会内容了。
要在世界上首先創建出社會主義共富社會形態或社會制度除了上述兩個一般前提外它還必須具備一個特殊的前提,那就是:社會主義共富社會形態只能在佔多數的主要的資本主義先富國中首先實現和統一實現,而不可能在個別的、少數的 、非主要的國家中分別實現。這就要求這些國家那時都必須具備上述兩個基本前提。其主要原因在於:1、這種轉變不可能在任何後富國中首先實現,而只能在先富國中首先實現。因為這種真正以社會內容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共富社會的實現,必須以社會生產力高度充分發達到其「物質存在條件」足以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現在和今後都能過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級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為前提,因而當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面臨這種巨大社會變革時,只有當時世界上巳經先富起來的國家才有可能首先做到。而且,這種以社會內容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共富社會又不可能由後富國通過短期內的超高速社會革命和超高速大躍進去實現,因而首先具備上述前提的國家,只能是當時先富起來的那些資本主義國家,而絕不可能是任何後富國和落後國。2、個別的、少數的、非主要的先富國不足以應對社會主義變革的消極後果。因為它們如果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後,要首先建立社會主義共富社會,必然要對原來存在的資本主義貧富兩極化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大變革,進行較大幅度的平均平等化調節。而這種大變革必然導致降低強勢成員的進取性,助長弱勢成員劣惰性的副作用,從而降低社會的效率,必然導致資金、財富、人才等的大量外流外逃,從而也降低共富國在全球的競爭力。而那時的經濟全球化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無疑已經相當發達,個別的、少數的、非主要的先富國必然難以對這類外流外逃進行有效的控制,同時也難以克服這種大變革帶來的其他消極作用。因此,這種社會主義共富社會的建立,反而會明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降低社會成員的生活水準,使之成為不受歡迎的和沒有生命力的社會制度。
當全球佔多數的主要的資本主義先富國﹙包括少數最富裕的國家﹚經過更加漫長得多的發展歷程,其生產力已經充分發展到足以實現其全體社會成員的高級共富的物質文化生活之時,情況就不同了。第一、資本主義社會已獲得了非常充分的發展,相應地其生產社會化也必然會獲得非常充分的發展而進入高度充分發達的新階段,這在客觀上必然要求衝破民族國家的界限,把這些國家建成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共富國,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更有效地統一調節社會的一切生產和分配。第二、這些先富國的生產力既然已經充分發達到足以實現其全體社會成員高級共富物質文化生活的水準,效率問題顯然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相應地消除貧富兩極的公平化問題,必然變成更加突出的社會問題而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因此,這些國家要繼續向前不斷發展,客觀上也必然要求把對全社會的公平化調節推向更廣大的範圍,推向佔多數的主要的先富國,去創建統一的社會主義共富國和共富社會。第三、也只有佔多數的主要的先富國共同在全球建立起統一的範圍廣大的社會主義共富國和共富社會,從而實際上充分控制了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在這個基礎上,它才有足夠的能力和條件去約束和應對資金、財富、人才等的大量外流外逃。第四、這種足以控制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的龐大統一的社會主義共富國的建立,也必然會大大增強它的規模效益、內部調控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協調力和宏觀效率,從而抵銷它在微觀效率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因此,它也就有能力保障社會生產力更健康、更順利地發展和全體社會成員實際生活水準的更大改善,從而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大大增強其吸引力和向心力。
個別的、少數的、非主要的先富國也不足以擺脫高度全球化了的全球資本主義社會。因為即使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和變革,這類國家在其國內實現了全體社會成員貧富差距較小的相對共同富裕,但由於那時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水準也已經達到高度發達的水準,這少數先富國國內的共同富裕,僅僅是高度全球化了的全球資本主義兩極社會中最富裕的那一極。而且,這一極的國內「相對共富」,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依靠它在全球化市場經濟中先富起來的雄厚資本優勢獲得的,是建立在對週邊大多數後進國人民的資本主義剝削之上的,是以「地球村」中的大多數後進國及其大多數人民的相對貧困為前提的,因而是以全球資本主義貧富兩極化為基礎的。因此,無論這類國家國內社會怎樣公平化,都無法擺脫它作為全球資本主義貧富兩極社會中最富裕的那一極的這一本質特徵。所以這類國家實際上仍然是全球資本主義貧富兩極社會的一部分。
當全球佔多數的主要的先富國經過更加漫長的發展過程,已經足以統一創建社會主義共富社會之時,其他在全球僅佔少數的的次要的後進國也經歷了成熟資本主義社會的更加漫長的發展過程,其社會生產力和物質文化基礎也有了相當高的發展。而且全球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總的趨勢是:隨著效率的不斷提高,愈到資本主義社會後期,全球貧富兩極的差距愈是向著縮小的方向發展。再加上後發國後發優勢的作用,剩下的少數非主要的相對後富國與全球佔多數的主要的先富國之間的貧富差距到那時也會顯著縮小,先富國利用資本優勢對後富國的剝削程度也隨之顯著減經。更重要的是,全球佔多數的主要的先富國這時也無法再把自已的相對共同富裕建立在對僅有的少數次要的後進國的剝削之上。即使還有這類剝削,比重也已經比較小,因而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的性質。相反,率先實現了社會主義共富社會的龐大共富國,還更有條件,也更有可能去幫助少數次要的後進國及其人民。更重要的是,既然原來的全球佔多數的主要的資本主義先富國都巳經建立起統一的社會主義共富社會,那麼,這時整個世界的主流社會、根本社會也就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社會主義共富社會,因而它同時也就宣告了少數人、少數國家特別富裕,大多數人、大多數國家相對貧窮的全球資本主義貧富兩極社會的崩潰。所以,只有這時建立起來的共富社會才是真正擺脫了世界性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貧富兩極社會的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
正是由於從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向社會主義共富社會形態的轉變必須具備上述兩個一般前提和特殊前提,而資本主義社會在相當漫長的時期內尚不可能具備這些前提,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
第二个应用: 为资本主义翻案
1、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首先经历一个扩大贫富差距的长期历程
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前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同时就是一个在原有的贫富两极基础上发生新的更加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历程。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极少数经济政治强人组成的强势阶级~资产阶级通过追逐和榨取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通过资本的集中和垄断,迅速将国内的大部分资本和财富集中到自己的手中,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和越来越富裕的那-极。而另-方面,雇佣工人阶级和在竞争中逐步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中小地主、中小资本家等弱势阶级和群体,则迅速陷入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之中,成为贫困的另-极。经过較长时间的发展即使雇佣工人阶级以及其他弱势阶级和群体的绝对贫化逐步消除了,其相对贫困化的趋势也仍然还存在很长的时间。
资本主义社会前期在全世界的发展历程同时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之间急剧两极分化的历程。一方面,在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少数资本主义先行国不仅剥削本国人民,而且凭借血腥的暴力、廉价的商品、雄厚的资本对世界上的广大弱小国家和地区大肆进行侵略、扩张和掠夺,使自己成为先富起来的资本主义强国,成为近现代世界越来越富裕的那-极。另-方面,大多数变革不力和变革迟缓的弱小国家则迅速沦为这些资本主义强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沦为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近现代世界贫穷的另-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福利社会的推进,其国内贫富差距有所缩小,从而使贫富两极化过度发展的趋势得到控制,尽管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通过民族解放运动走上了民族独立和复兴的道路,但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贫富两极分化在世界更广大的范围仍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少数先富起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各国中最富裕的那-极,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穷落后的低收入国家则成为贫困的另-极;占世界人口极少数的先富起来的全球垄断资产阶级成为全球社会中最富裕的那-极,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则成为贫困的另-极。
目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取代前资本主义关系的过渡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仍在继续,特别是激烈的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仍在不断地发展并将长期存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正在不断地向踪深发展,因此,全球的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扩大的趋势仍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2、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缩小贫富差距的曲折、缓慢、漫长的历程
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发展既然是一个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过程,那么,它中后期要从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即巳经实现了高级共富的社会,就必定要经历一个生产力高级化的过程即社会生产力从中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过程;与此同时它也必定要经历一个社会生活基本公平化的过程即贫富差距从悬殊的贫富两极化走向基本消除贫富两极化的过程。而这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的作用。第一种是为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为了调动社会成员充分发挥其才智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效率,逐步推进生产力的逐步高级化,那就不能不让一部分强人先富、大富起来,扩大贫富差距。这种趋势基本上是通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自发实现的。第二种是为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贫富两极化过度发展所造成的种种危机,那就不能不扶贫抑富,取富济贫,抑制和缩小贫富差距,逐步推进社会生活的公平化。这种趋势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自觉实现的。
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发展趋势的运行具有以下规律性。
﹙1﹚两种趋势相互制衡,交替强化。
一方面,为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强力制约着为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剩余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下必然要尽力追求效率,让一部分强人迅速先富、大富起来,迅速加剧贫富两极分化。但这种为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的持续过度发展,必然导致弱势阶级的过度弱化,甚至使弱势阶级丧失起码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必然破坏生产和消费的正常比例关系和相对平衡的社会关系,因而必然严重损害社会的稳定运行、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直至引起严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危机,并反过来严重损害效率。由于人类不仅具有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而且具有趋利避害的高度自觉性,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然会转而强化和发展为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扶贫抑富,取富济贫,抑制和缩小贫富差距。例如,在刚刚从封建社会中诞生的私人资本主义阶段的前期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两极化的趋势明显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一部分经济政治强人迅速先富起来,效率迅速提高,贫富两极分化随之迅速加剧,但总体上还未达到严重过度化并引起社会危机的程度。到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扩大贫富两极化的趋势出现日益严重的过度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空前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原本为着追求效率而让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也就不能不受到强力制约,不能不转向强化和发展为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正是适应这种转变的客观要求,从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处在严重危机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为强化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以下两种变革:在社会矛盾特别尖锐的资本主义薄弱环节,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弱势阶级通过剧烈的暴力革命,推翻了过度贫富两极化的现存社会,杀富拉平,建立起了矫枉过度的苏式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资本主义链条的大多数强势环节,则通过温和的自我革新,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取富济贫,抑制垄断资产阶级的过度掠夺,保护和扶助无产阶级等弱势群体,缩小过度悬殊的贫富差距,增强公平化成份,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重新走向繁荣。这后一种变革突出地表现为,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的实施,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推行,企业国有化和「福利国家」在欧美国家中的兴起。尽管这两种变革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它们又都是在矫正贫富两极分化的过度发展,都是在强化和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公平化趋势,增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公平化成份。
另一方面为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也强力制约着为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如前所述,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尚未高度充分发达,尚不足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共富的时候,财富和与之相关的利益依然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所要努力追逐竞争的主要对象,社会成员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又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客观历史条件下,过份强化和发展为追求公平而缩小以至取消贫富差距的趋势必然起到奖懒罚勤、奖劣罚优的作用,必然造成另一种更恶劣的不公平,必然因严重挫伤人们追逐财富和利益的动力而严重损害效率,必然导致社会成员逐步走上不求上进,共同懒惰化、低劣化的共同贫穷道路,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衰落和沉沦。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尤其是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和自觉性必然会转向强化和发展为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去扶强励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扩大贫富差距。例如, 20世纪70年代,不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其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化依然存在,但由于缩小贫富差距的公平化趋势走过了头,同样日益明显地损害了效率,出现了普遍性的「滞胀」。在情况更严重的苏式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效率受到过度平均化的损害更严重得多,因而普遍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短缺性经济危机,并引起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正是这种形势,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式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不向着扩大贫富差距以提高效率的趋势倾斜和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80年代以来,从英国开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和对社会福利的普遍收缩;苏联和东欧的苏式国家则通过「苏东剧变」推翻了苏式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社会。;中国、越南、老挝等原苏式国家则开始效法资本主义,发展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改革过度公有化、平均化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让一部分强人先富、大富起来,迅速扩大了贫富差距。
由上可见,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和高度自觉性,当那种为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过度发展并达到一定的极限而造成严重恶果时,人类必然会通过强化另一种趋势即为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将其拉回来,当后一种趋势过度发展达到一定的极限而造成严重恶果时,人类又必然会通过强化前一种趋势再将其拉回来,从而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2﹚两种趋势的适度发展可以推动效率和公平的相互促进和均衡发展。当资本主义社会中为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被控制在社会生产力、物质文化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制度所能容纳的适当限度内时,它确实能强有力地刺激效率尤其是微观效率的提高,使生产力和物质文化基础获得迅速的发展,从而为缩小贫富差距的发展趋势奠定强有力的物质文化基础;当资本主义社会中为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被控制在社会生产力、物质文化基础和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制度所能容纳的适当限度内时,它也能促进效率尤其是宏观效率的提高,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平衡发展。总的说来,当资本主义社会在保持贫富两极化和维护效率的基础上在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基础容许的范围内适度地缩小贫富差距时,效率和公平就能够相互促进,均衡发展。这早已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历史所证实。
﹙3﹚为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只能在上述两种趋势的来回波动、相互抵销中缓慢前进。
从总体上看,当为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前进的时候,为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便呈后退之势;反之,当后一种趋势前进的时候,前一种趋势便呈后退之势。由于这兩种相反的趋势必然相互制恆,交替強化,这就必然使贫富差距的缩小只能在贫富差距的扩大→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来回波动、相互抵销中曲折而缓慢地前进。
那么资本主义社会能不能做到在保持贫富两极化和维护效率的基础上在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基础所能容许的范围内广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节长期适度地缩小贫富差距呢?如果它能够做到,岂不就能避免贫富差距的来回波动和相互抵销了吗?岂不就可以有进无退地缩小贫富差距了吗?但在社会的现实中这却是办不到的。因为:第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趋势本身并不能自发地调节贫富差距和贫富两极分化,它只有运行到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过度化并因此而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危机的时候才足以形成阻止其继续恶性发展的力量和趋势。第二、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剩余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和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下,资产阶级必然会本能地无止境地扩大著贫富差距,只有无产阶级等弱势阶级的反抗威协到他们的统治和根本利益的时候,他们才能改弦更张。而无产阶级等弱势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又容易本能地趋向于无止境地追求公平化的过度发展。第三、即使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党派、不同政治力量上台执政,其宏观调节的趋向也会改变。受财阀势力影响更大的右翼势力上台执政,通常容易倾向于更多地维护财阀势力的利益而扩大贫富差距;而受无产阶级等弱势阶级影响更大的左翼势力上台执政,通常又容易倾向于更多地维护弱势阶级的利益而缩小贫富差距。第四、没有全球性政府的存在,对全球贫富两极分化的宏观调控是困难的、迟钝的、缓慢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都表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过度分化的合理调控,并不是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来自发地实现的,而是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合理的宏观调节来实现的。相对而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这样的调节,由于没有全球性政府的存在,由于要受国家主权等等因素的强大制约,因而必然会出现严重偏差,大幅度降低在全球范围内缩小贫富差距的速度。第五、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在不同条件下在广大范围内进行宏观调节的复杂性,因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进行这类宏观调节都会出现难以避免的失误所造成的来回波动。
正因为贫富差距的缩小既要在生产力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去逐步推进,又要受到为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的强力制衡,更要在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缩小之间反反覆覆地来回波动、相互抵销中曲折缓慢地推进,因此它的推进必然相当缓慢。而且基本消除贫富两极化的高级富裕还要在全世界占多数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统一实现,才能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这个过程也就必然相当漫长。
﹙4﹚两种趋势的发展和交替强化并不是等比例运行的,愈到后期,总的趋势愈是向着基本消除贫富两极化的方向逐步缩小。
这两种趋势的发展和交替强化并不是等比例运行的。如果它们是等比例发展、等比例交替强化的,人类社会就只能永远仃留在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社会。但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中,必然更看重和追求效率,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前期比之于它后期的发展必然更多地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迅速加剧的趋势。然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高度的发展,社会产品对于广大社会成员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此时,效率的重要性和人们对于效率的追求必然越来越多地让位于公平的重要性和人们对于公平的追求。因此,追求公平而缩小贫富差距的趋势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超过追求效率而扩大贫富差距的趋势。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那些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先富国必然更多地表现为贫富差距逐步缩小的趋势,从而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从总的最终趋势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逐步走向基本消除贫富两极化从而最终被社会主义共富社会所代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又是一个相当曲折、缓慢、漫长的过程。
3、从资本主义社会和地主制社会历史任务的对比中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期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每一个历史阶段客观上都担负著在自已的「胎胞里」为下一历史阶段的产生创造「物质存在条件」即奠定社会内容的基础使之在自已的「胎胞里成熟」的历史任务。地主制社会的历史任务就是为地主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奠定社会内容的基础,就是要创造和发展出以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代表的半社会化生产,把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从中低级阶段推向中高级阶段。由于地主制社会的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因而从公元前3100年埃及进入地主制社会的奴隶制阶段到工场手工业在世界各国近现代社会中被大工业所取代,它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用了约五千多年。而整个地主制社会的最短生命期则长达4680余年。
然而,从地主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仅仅是贫富两极社会内部的部分质变,而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转变却是从贫富两极社会向高级共富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本质不同的两大社会之间的根本质变。所以,首创国从资本主义贫富两极社会向社会主义共富社会转变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即在全球首先是在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国家中创造出高度充分发达的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过上基本公平化的高度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比之于从地主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所担负的历史任务,显然要宏伟巨大得多。尽管如此,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比地主制社会要快很多很多,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能比地制主社会更快地完成自已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就可以快得多,而不需要用4680余年甚至五千年。
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完成其历史任务,比之于地主制社会完成其历史任务所要经历的路程却又曲折缓慢很多很多。这是因为,地主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只是贫富两极社会内部的转变,因而它根本不用担负为消除贫富两极化奠定基础的历史任务;而资本主义社会却必须担负起为最终消除贫富两极化奠定基础的历史任务。而且,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的前期,又必然会首先经历一个贫富两极差距在全球范围大大扩大的长期历程,然后又要经历一个由悬殊的贫富两极化走向基本公平化的长期历程。更突出的是,它完成这后一历程,既不是时快时慢地推进,更不是直线式地向前推进,而是时退时进,在相互抵销中非常曲折缓慢地推进。这当然会大大延缓延长资本主义社会完成其历史任务的进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即使不比地主社制会完成其历史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但也不会短很多,其最短生命期同样也不会比地主制社会的4680余年短很多,而是会比较接近。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无法完成其历史任务,在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其基本社会内容尚无法达到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充分发达的基础上让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这种特定的社会内容也就决定著资本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社会。
4、从社会形态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期
由于社会历史阶段转变的完成要以社会形态的转变基本完成为标志,因此,要相对准确地弄清资本主义社会的寿命,还必须弄清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最短生命期的终点。
一种社会形态的生命期,就是它从产生到灭亡的全过程。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里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说,一种社会形态何时终结,取决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容纳程度,一种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也取决于它赖以产生的物质存在条件是否成熟,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否达到新的更高阶段。按照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形态一定要与社会基本内容相适应,社会形态对社会基本内容又有反作用,适应时就促进社会基本内容的发展,反之就阻碍其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其发展。这就表明,同属于贫富两极社会又同属于私有制阶级社会的地主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生命力,取决于它们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容纳程度。也就是说,哪里种社会形态对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发展的适应性质和适应程度越强,它创造出的生产力必然越多越大,它能容纳的生产力也越多越大;而它创造出的生产力越多越大,能容纳的生产力越多越大,它能允许和容纳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时间当然也越长,那么,它的生命期也越长;反之,其生命期也越短。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比地主制社会形态创造出的生产力越多越大,也就表明它对生产力及其变化发展的适应性质和程度越强,能容纳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时间也越长,因而其生命期理应越长;反之,则应越短。总之,它们是正相关联的关系,而不是与此相反。
然而这两者之间又不是正比例关系。因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之所以能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正是因为它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能创造出比后者更多更大的生产力。例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尽管同属于贫富两极社会、私有制阶级社会和地主制社会,但后者比前者的社会形态中所创造的生产力却更多更大,这种对生产力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正常增长,乃是封建制社会形态取得同奴隶制社会形态相同相近生命期所必须具备的必要素质和必要条件。因为封建制之所以能取代奴隶制就是因为它比奴隶制更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它要取得奴隶制社会形态的正常生命期,它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必须维持这种正常增长。否则,它连奴隶制社会形态那样的正常生命期也无法取得。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比地主制社会形态下所创造的生产力越多越大,其生命期越长。」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能成立:即前者比后者对推动生产力发展所创造的成就,不仅有常规性的增长和飞跃,而且有超常规的巨大增长和飞跃。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同时也就获得了强化其生命力,延长其生命期的超常巨大的物质优势、科学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人类历史上,地主制社会的生产力一直只有比较缓慢的发展而又缺少重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从总体上看,它没有突破手工劳动的小生产,没有突破短缺性经济和粗放型经济,没有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狭窄的区域经济,更没有实现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就使地主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文化财富的增长也只能是比较缓慢的,有限度的,常规性的。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地主制社会却第一次开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对推动生产力发展所创造的巨大成就,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是地主制社会形态所望尘莫及的。是它,实现了从手工劳动的小生产到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的飞跃;是它,实现了短缺性经济向相对过剩经济的飞跃;是它,实现了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飞跃;是它,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飞跃,再进而向知识经济的飞跃;是它,实现了区域性经济向全球化经济的飞跃;也是它,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超常巨大的飞跃,而且在数量上也创造了超常巨大的增长。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8〕而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一百多年里,资产阶级的统治所创造的生产力,又远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更加巨大得多。据统计,从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全世界的社会生产力增长了约一百倍,仅在最近一个世纪中,全球经济的总规模就从1万亿美元增加到30万亿美元。而这一切还仅仅是资产阶级在全世界逐步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至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未来进入更完整、更成熟、更发达、更久远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将对生产力发展创造出的难以估量的超常巨大的成就,那就更是地主制社会形态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正是生产力的这种超常巨大的飞跃和增长,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获得比地主制社会形态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长的生命期奠定了巨大而坚实的基础:(l)它为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从而为生产力的更加巨大的发展奠定了巨大坚实的基础;(2)它为更加富有成效地不断自觉地完善、调整、改革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奠定了巨大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3)它为大幅度地改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大大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巨大坚实的基础。而资产阶级对科学文化的掌握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又远远高于历史上的地主阶级即奴隶主和封建主阶级,因而它必然会更加自觉地利用其巨大而坚实的物质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不断的自我调节中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维持和巩固自已的统治地位,从而把延长资本主义社会生命期的可能性变成为现实。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容尚未完成根本质变,单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对生产力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方面讲,它的寿命完全可以比地主制社会形态的五千多年更长得多,其最短生命期也完全可以比地主制社会形态的4680余年更长得多。
5 、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期
现在我们再将上述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从总体上来考察和计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期。尽管单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对生产力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方面讲,它的最短生命期和全部生命期完全可以比地主制社会形态更长得多,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期和最短生命期最主要的还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内容的发展所引起的根本质变决定的,而资本主义社会又是一个生产力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其最短生命期和全部生命期不可能比地主社会长很多,而是应该短很多。但另一方面,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然而要在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先富国建立进入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富国和共富社会,仍然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曲折、缓慢、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长寿性至少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共同形成的,因而它同地主制社会长达数千年的生命期和最短生命期也就会比较接近,而不会相差太过悬殊。
(1)、资本主义社会在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首先经历一个贫富两极分化扩大的长期历程。即使极少数先富国国内贫富两极的差距在时退时进中有所缩小,甚至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的差距有时也可能缩小,但资本主义社会在其最初的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中﹙包括已走过的1581年至现在的四百二十多年﹚在全球范围内,从总体上看,仍然处在贫富两极差距的扩大期而不是缩小期。而且我们至今仍未看到这個扩大期的尽头。
(2)、当全球贫富两极的差距不再扩展了,但要让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资本主义先富国普遍达到社会生产力高度充分发达,发达到足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能过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度,这个过程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且这种高级富裕又必须是社会产品对于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先富国的广大社会成员的边际效用已经降低到了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有了积极支持创建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强烈要求的程度。更为突出的是:这些国家整个社会的贫富两极的差距还要逐步缩小到消除贫富两极化,实现基本公平化,这个过程就更是一个相当曲折、缓慢、漫长的过程。如果在实现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先富国生产力高度充分发达和物质文化生活高级富裕的同时,能够直线前进式地缩小贫富差距,这个过程也许只要几百年就可能实现。如果在实现这种高度充分发达和高级富裕的同时,能够时快时慢地曲线式地向前逐步缩小,那么,要在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国家结束资本主义社会,开创社会主义共富社会,也许一两千年就有可能实现。然而由于这种贫富差距的缩小是以时退时进,反复抵销的运行方式推进的,因而这个过程就会反复经历三部分运行时间:差距扩大的时间、差距缩小的时间、差距稳定而近于「零缩小」的时间。尽管全球贫富差距的扩大走到极限后,全球资本主义社会总的趋势是愈到后期愈向着缩小贫富差距的方向发展,因而缩小贫富差距的总趋势绝不会抵销到「零缩小」或「负缩小」,但由于在上述三部分时间中,只有「缩小时间」大于「扩大时间」的那一小部分时间,才是真正向着贫富差距缩小方向发展的「正缩小」时间,因而这个运行过程所增加的大部分时间实际上都是贫富差距抵销为「零缩小」的时间。所以它比前两种运行方式必然要长很多很多。正因为如此,单是这一运行过程就很难在一两千年內完成,而是少则两千多年,甚至更长。
(3)、资本主义社会最短生命期的终点又是以社会主义共富国取代资产阶级国家为标志的,而这种取代又只能在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先富国中同时实现和统一实现。然而要把仍然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异、文化差异、制度差异、民族差异、宗教和信仰差异及其它许多差异的众多资本主义先富国统一成一个国家和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那就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融合磨合过程,因而它也会明显延迟社会主义共富国的建立即资本主义社会最短生命期终点的到来。
(4)、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贫富两极社会、私有制阶级社会,充满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也不可能不犯错洖,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当代人无法预料的种种挫折而产生的曲折性,从而损害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的进程,损害贫富差距缩小的进程。这种曲折性势必延缓社会主义共富国和共富社会到来的进程,从而推迟资本主义社会最短生命期终点的到来。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一個总的判断和予测,1581年至今资本主义社会仅仅是在全球扩大贫富差距的历程就已经历经428年,而这种在全球继续扩大贫富差距的的历程至今仍看不到尽头。至于它在未來以时退时进,反复抵销的缓慢运行方式向高级共富的社会主义社会推进,在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先富国统一创建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历程,又必定比其扩大贫富差距的的历程更加漫长。因此,即使一切顺凤顺水,从1581年算起,要在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先富国同时建立起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富社会,最少也得一千多兩千年吧!需知,人类社会基本历史阶段的改变是绝对不可以搞毛式大跃进的!当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短生命期也绝不可能比地主制社会的最短生命期4680余年更长,而只能明显更短。因此,这个最短生命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说來大约长达兩三千年。
邓小平生前曾经做过这样一个估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注9〕后来他还再次明确肯定了这里说的就是「几十代人」。而中国人历来把30年作为一代,几十代就是二十代到九十代。以此推算,六十七代就是2千多年。邓小平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既包括了毛泽东时期的那种苏式社会主义制度,也包括了邓小平时期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在后文中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专题剖析的结果表明,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只是相对落后的苏式社会主义制度向中国历史上相对最先进的中国式社会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桥梁。如果说在中国巩固这类形式上的社会主义,包括它所演变出来以资本主义为主导以社会主义为輔助的中国式资本主义制度,从1956年底算起,尚且可能需要两千年,那么,以开创资本主义社会的1581年为起点,要在全球占多数的主要的国家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富国和共富社会,让资本主义社会走到它最短生命期的终点,那就绝不是一两千年内可以实现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断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寿命在正常情況下大约长达兩三千年的论断一点也不过分。
诚然,「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短生命期大约长达兩三千年」仅仅是在理论论证基础上的推断,它最终要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去验证。即便是自然科学家经过最严密的科学论证对地球、太阳的寿命所做出的予测,又何尝不需要由地球、太阳自身的发展史去验证呢?我们至今仍然非常推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恩格斯,甚至在声言「避免」「予言」时,在未经论证的情况下,在他1891年给倍倍尔的信中,也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寿命的如下予言:「你说我似乎曾经予言资产阶级社会将于1898年崩溃。这是一个误会……这样一个腐朽成旧的建筑物,当它实际上巳经过期之后,如果风平气稳,它还可以支撑数十年。因此,我当然要事先避免作这类予言。」〔注10〕但资产级级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實证明,即使在狂风巨浪的条件下,过了「数十年」之后,不但整个世界的「腐朽成旧的」资产阶级社会没有崩溃,就是任何一个进入完整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国家也没有崩溃。一百多年后的资产阶级社会反而扩展到了世界更广大的范围,而且更成熟,更繁荣、更发达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大师们的这类论断和预言同样是一错再错。既然如此,为什么就不允许我们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进程出发,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去重新探讨、分析、推断、予测和论证,而硬要去盲从迷信呢?
第三个应用, 为资产阶级翻案
一, 資產阶級是最富于进取性、革命性的阶級,
1,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包括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是包括奴隶社會和封建社會在內的地主制社會的统治阶级。相对于后來產生的資產阶级,地主阶級具有明显的寄生性、保守性、封闭性。这种特性从根本上講主要是由地主阶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主制剝削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
(1)地主制剝削主要是依靠对土地的高度占有和对劳动者人身的占有进行超经济剝削,具有很强的寄生性。
(2)地主制經济中,从地主阶級方面來說,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获取地主阶級富有生活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他们对使用价值的追求必然要受到地主及其家庭成员生理需求极限的制约,因而是有限度的。因此,当地主制社会的生产发展到地主阶級生理需求极限得到滿足的程度,推动他们进取的內在动力也就会日益降低,并因此而日趋保守。同时,地主阶级加强剝削的手段,也不是主要靠提高科学技朮水平去提高劳动生产率。奴隶主对奴隶加强剝削主要靠棍棒皮鞭,靠延長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封建主剝剝农奴和农民主要是靠加重地租、徭役和高利貸剝削,同样是主要靠延長农奴和农民的勞动時间和勞动强度。這类寄生性、残酷性很强的剥削,不仅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很有限,奴隶、农奴和农民的承受力也很有限,這就在客观上大大地制约了地主阶級的进取性。
(3)地主制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經济之上的。这种经济是严重缺乏优胜劣汰竞爭机制的封闭性經济,它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因而它必然形成封建主、奴隶主等地主阶級以及奴隶、农奴、农民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4)地主阶級的核心部分~大地主阶級主要是政治軍事强人,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主要來自軍功、官位、权势和世袭等級制,而不是靠經济竞爭的成功取得的。因而他们更热衷于追求軍功、官位、权势和世袭等級。少数靠自身能力成長起來的中小地主,则主要热衷于兼并更多的土地以及占有更多的奴隶和农奴,并很难进入地主阶級的核心部分。因此,地主阶级尤其是它的核心部分普遍缺少资产阶級那种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內在动力。
2,資產阶級
和地主阶级不同,在資本主义經济中成長起來的资产阶級,則具有很强的进取性、革命性和开放性。
(1)從總体上看,資产阶級是在优胜劣汰的激烈市场竞爭中最善于適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优秀者、强势者、成功者组成的阶級。它用积极进取、开放的資本主义经济剝削取代了寄生性、保守性、封闭性很强,且更多地依赖超经济强制的地主制剝削。
(2)資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或剩余价值。因而它不受資本家及其家庭成員的生理需求极限的限制,是沒有止境的。為此,資產阶級必然会永无止境地进取、开拓和创新。隨着生产社会化、科学化的日益发展,資產阶級加强剝削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地依靠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對剩余價值。這种手段的潛力是沒有止境的。所以,資產阶级的进取性、创新型革命性是剩余价值規律這一强大内在动力推动的必然結果。
(3)資本主义經济总体上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充滿着优胜劣汰的激烈市场竞爭。它同时又是不斷从外部吸取营养的开放型经济。為了战胜竞爭对手,求得生存空间并不斷发展,就必須不斷地进取、开拓、创新和向外发展。所以,資产阶级的进取性、创新型革命性和开放性是市场竞爭規律這一強大外部压力作用的必然结果。而其开放性則是它的进取性、创新型革命性的对外延伸。
(4)在資產阶級民主制国家,資产阶級的核心部分~大資产阶級的經济政冶地位基本上都不是靠軍功、官位、权势和世袭等级取得的,而主要是靠自身在市场經濟竞爭中的成功取得的,因而他们遠比地主阶級更富于进取性、创新型革命性和开放性。如美国的比尓.蓋茨、香港的霍英东和李嘉诚、台湾的王永庆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因此,在追求利润的强大內在动力和市场竞爭的强大外部压力的推动下,必然使資本主义生產具有无限扩大和无限创新的趋势,从而不斷創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而資產阶級要在經济上无止境地发展下去,不斷地战胜竞爭对手,也必然要不斷地对生產工具进革命,不斷地对不適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全部社會关系进行革命。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說:「資產阶级除非对生產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斷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列宁則指出:「資本主义不可能有一分钟原地不动。它必須前進,再前進。」所以,在人类历史上,只有資产阶級才是真正不斷革命的阶級,是进取性、革命性、开放性最强的阶級。正是這种特性,使資产阶級对物質文化財富的追求,对生產工具的变革,对科学技术文化的創新发展,对領土、资源和市场的扩张,对生產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变革永无止境。
在當今世界上,由于西方普遍征收財產稅、遗產稅(資產转移稅)、馈贈稅,資本家的子孙后代已经愈來愈难以凭借繼承权来保持资本家的地位。据上海《社会科学報》2002年7日11日登载的蔡德诚的《马克思:千年第一思想家》一文介紹,在目前一些较发达的資本主义国家,凡是实行公开、公正、透明市场机制的地方,在「高额累进所得」、「遗产」兩稅制下,凡是所有人都难以仰仗父輩的资本获得資本家地位。在美国,第一代人創业致富后,第二代子女在交纳遗產稅后,一般只能享受余荫,到第三代再抽遗產稅后,就只能自食其力了。在德国,显赫一世的西门子家庭財团,兩代子孙经过遗产稅后的分家,如今15个孙子輩分到的遗產,已經与普通西门子股民处于同一數量級了。資本主义社會的历史至今才仅仅四百多年,尚且如此;在未來的資本主义社会中,靠繼承前輩遗产成為資本家的机会,就只能愈來愈小了。因此,在未來的資本主义社会中,要成為、要保持、耍強化资本家的地位,只能愈來愈多地依靠自已在市场竞爭中的聰明才智。這种发展趋势自然有利于資產阶级長期保持和強化自已的先进性。
資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級﹏資產階級的強烈进取性、革命性和开放性及其不斷延续和强化,大大增强了資本主义社會的生命力,這就必然使資產阶級有足夠的能力去获得比地主制社会的统治阶級~地主阶級更長的统治期。
3,無產阶級
從總体上看,在資本主义社會中,組成無產階級或雇佣工人階級的社会成員,基本上是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爭中不能適應先進生產力发展要求而从有产者中被淘汰的落伍者、破產者和无力与资產阶級竞爭的相对弱势者,是进取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相对弱差的大部分竞爭者。他们在資本主义社會中处在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经济上一无所有或所有甚少,他们的工作毕竟是在为雇主而工作而不是像资本家那样完全是在為自己而奋斗,因而从总体上看他们很难具有资產阶級那种強烈的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他们对未來也很难有太高的期望和要求,他們追求的更多的是一份穩定的工作、穩定而有所增長的工資,穩定而舒適的家庭生活。因此,在資本主义社会平稳发展时期,雇佣工人阶級极易形成安于現状或小富即安的保守性,這是它在一般情况下的基本属性。所以,他们的要求和斗爭一般不會危及資本主义的根本制度,這時的工人运动通常容易接受改良主义。而當資本主义社會出現严重危机并严重危及工人的生存时,又容易產生政治上的冒险性和摧毀型革命性,這是它在特定条件和特定时期內的非基本属性。這時的工人运动通常容易接受馬克思主义和其他激進的主張而走向暴力革命,甚至走上破坏性很強的极左路线。
无產阶級及其政党在掌握政权后在摧毀資本主义和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的以消除市场竞爭的公有化、平均化為基本特佂的社會主义經济制度,实际上仍然是無產阶級經济上的保守性在新的条件下的繼续和发展。因為作為资本主义市场竞爭中由弱势者、落伍者、失败者所組成的「无產者階級」,必然本能地厭惡和反对同优秀者、强势者、成功者进行优胜劣汰的激烈竞爭,向往和追求那种沒有競爭性的平均化的社会主义。
二、資产阶級是最富有知识性、智慧性的阶級
1,地主阶級
科学、文化和教育是在地主制社会中產生的。地主制社会中的地主阶級,包括奴隶主阶級和封建主阶級对科学文化和教肓的产生和发展,确实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过重要貢献。
但总的說來,地主制社会中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仍然处在低下落后的阶段。而其低水平的科学、文化和教育,又主要掌握在地主阶級核心部分的手中;中小地主所能受到的教育則比较低,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比较少;至于广大奴隶、农奴和农民则普遍没有或很少受到教育,因而普遍没有或极少有科学文化的理性知识。
地主制社會中,由于客觀条件的限制,从事精神产品的生產成為少数地主阶級知识分子的专利和特权,這是人类社會經历的又一次社會大分工。這种分工一方面是人类社會发展的重大进步,它使人类在有限的物質条件下,能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向科学、文化和教育領域进軍,从而把科学、文化和教育推向前进;但另一方面,它又必然制约整个统治阶級的知识化,造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分离,理論和实际相分离,物質產品的生產和精神產品的生产相分离,因而它既不利于统治阶級和劳动人民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推动生產力的发展,也不利于统治阶級自觉地充分有效地对地主制生產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因此,在地主阶級统治下的地主制社會中,科学文化教育对生产力发揮的作用一直比较小,社會生產力的发展始终都比较缓慢。
2、資產阶級
资本主义社會中的資產阶級则不同。在資本主义經济的运转过程中,从總体上看,资本家階級掌握着整个生產經营过程及其变化发展,掌握着這个过程及其变化发展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判斷力和意志力,行使着决策、用人、指揮、监督和调节的关键性职能,从事着高智力化的劳动,客觀上必然强有力地推动这個阶級向着高知识化、高智慧化方向不斷发展。
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社會中的資產阶級本來就是市场竞爭中高智慧的成功者所組成的阶級 ,他们拥有的物質文化财富也最多,在各个领域都处于统治地位,又最富于进取性、革命性和开放性,這种主客觀条件必然使它们能获得高素質的教育,并且遠高于無產阶級或雇佣工人阶级,也遠高于历史上的其他阶級,从而成为历史和現实中最富有科学文化知识的高智慧阶级。
隨着生产社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財富实际繼承权的日趋削弱,在當今的資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对于資本家的成功,对于資產阶級的成長和发展,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蓋茨主要靠自已掌握的创新高科技知识,从一个普通平民,迅速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这清楚地表明:知识正愈來愈成為最重要的資本;高知识化、高智慧化尤其是掌握创新高科技知识,已經越來越成為資产阶級成功的首要条件。
現代資产阶級的高知识化、高智慧化,不仅表現在传统家族資本家運用其特別有利的条件,不斷地大力强化自已和子孙后代的知识和智力;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大資產阶級的经营权力代理人和政治权力代理人的身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經理資本家阶层,是現代大資產阶级經营管理权力的代理人。他们適應战后科技革命的要求,大都具有很高的学历和学位、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他们適應現代資本的所有权和經营权相分离,尤其是企业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掌握着大公司的生產資料、決策权和經营权,成為大資本家的代理人和資本的化身。目前,這个阶层已經成為現代资產阶級的主体成份。据调查,20世纪60年代,美国由家族資本家控制的公司仅占所有公司的15.5%,而由經理資本家直接控制的公司则占总数的84.5%。20世纪80年代,美国100家最大公司的董事長和总经理中,只有10%是富豪家庭的后代,其余的90%都是靠自已的知识才干取得权力地位的。20世纪末,美国500家最大公司总經理受过高等教育的占97%,50%以上拥有相关碩士、博士学位,由家族繼承遗產管理公司的仅占9%。
官员阶层即政治精英阶层则是资產阶級政治权力的代理人,他们历來都有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和管理才能。二战后,適應国家干予經济生活和社会生活职能的扩大,資產阶级国家更加需要专家治国,因而愈來愈多的各类专家包括經济学家、财政金融专家、行政管理专家、国际关系专家、著名的律师、著名的科学家等等,走上了政府的高位,掌握实权或成為政府的智囊。因此,当今发迏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员阶层普遍具有十分丰富的現代科学文化知识,高效率地管理着经济和社會。
现代資本主义社會的家族資本家阶层、經理资本家阶层和官员阶层的日益高知识化、尤其是经理资本家阶层的崛起和专家治国的兴起,表明資產阶級正在不斷地向高智慧化方向进行着新陈代谢,因而必然大大增強资本主义社會的生命力,大大延長這个社會的生命期。
正是因為資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在它的上升时期中资產阶級的知识性、智慧性远远高于地主社会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這就使資产阶级有足夠的能力使自已的统治期超过地主制社会的地主阶級的统治期。
3、無產阶級
在資本主义經济的運转过程中,工人或者作為机器的奴隶,从事着那些反复重复簡易动作的工作,或者只能掌握生产經营过程的某个局部,或者只能从事較低层的經营管理工作,因而很难像资產阶级那样获得全面的发展。
雇佣工人阶级作為资本主义社會中无力与資產阶級竞爭或竞爭失败的弱势者、落伍者、失败者組成的阶级,他们低下的经济政治地位和保守性,都决定了他们总体上受教育的程度和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水平必然大大低于資產阶级。
在當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隨着生產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隨着雇佣工人阶級生活条件的不斷改善,他們的科学文化水平虽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未來的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实現以前,雇佣工人阶級和資產阶级之间在客觀条件上的巨大反差,决定了雇佣工人阶級的文化知识水平总体上显著落后于資產階級的状况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就总体上的知识性、智慧性而言,相对于資產阶級,雇佣工人阶級始终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弱势阶級。
无產阶級在這方面的弱势和落后也明显地表现在无產阶級及其政党掌握政权后的实际表现之中。
诚然,无產阶級及其政党当政后,在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少数尖端科学技朮方面确实取得过较大的成就。这使它不愧为人类历史上相对最先进的被剝削阶级。但整个说來,同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无產阶級当政的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朮文化教育方面不但没有赶上和超过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进一步拉大了距离。而这首先是由于无產阶級当政后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轻视、排斥和打击造成的。
十月革命后,当列宁还在世时、由于苏联对知识分子很不重視,甚至加以排挤和打击,結果,导致了知识分子向国外流亡的高潮,其间约有200万到250万知识分子和知识水平较高的富有阶层的人自願或被迫离开苏联。到了斯大林时期,从l928年起,苏联更制造了「沙赫特事件」、「工业党事件」、「科学院事件」,对大批科学家和学者进行大清洗、大镇压,逮捕处死了许多知识分子、使苏联的科学技术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同时,苏联还荒唐到大反「腐朽的資產阶級科技」和「世界主义」,把控制論說成是「資產阶級的偽科学」,把爱因斯坦的划时代科学理論~相对論說成是唯心主义,竭力排斥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現代經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吸收,实际上是把自已排斥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現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之外,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同西方发达資本主义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距离。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毛泽东时代,不仅把建国前的知识分子当作資產阶級知识分子來改造、排斥和打击,而且把建国后共產党自已培养的知识分子也基本上当作資產阶級知识分子來改造、排斥和打击。先是在1957年「引蛇出洞」,把55万直言敢谏的知识分子,包括朱镕基这类正直而有才干的知识分子,定為資產阶級右派分子,进行专政。其后又发动文化大革命,大破「四旧」,大革文化的命,把大量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当作資产阶級反动学朮權威來大肆批斗,不少人被迫害致死,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習,早在文革前,毛澤东就斥之為「书读得越多越蠢」。到了文革期間更变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许多大学被迫停办,﹙连笔者的母校新中国自已创建的中国人民大学居然也被停办了﹚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工农兵上大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被搞得一片荒芜。笔者當時对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领导学校一事曾私下感嘆道:文革前,能考上大学甚至能當上学朮權威的,都是很聰明的人,考不上大学只能去當工人、农民的人,哪有這些人聦明?現在不是讓聰明人去領導笨人,而是讓笨人去領導聰明人,這个社会還能前進嗎?
三、資产阶級是先进生產力和先进文化的真正代表,是最先进、最强大的阶級。
1、地主阶級
地主制社會中的地主阶級,无論是奴隶主阶級,还是封建主阶級,在其兴起的前期都曾經是先进生產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他们对于人类社会从原始共贫社会的野蛮时代进入文明吋代,对于地主制社會的生产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曾經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但由于地主制社会是建立在比较低級的生产力和物員文化基础之上的,特別是這个社会的统治阶級包括奴隶主阶級和封建主阶級日益严重的保守性、寄生性和较低的知识性、智慧性,严重地制约了生產力发展和社會进步的历史进程。所以整个地主制社會的經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一直都比較缓慢,同时它也使地主阶級难以对地主制生产关系进行經常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更新,這就必然动摇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削弱地主制社會形态的生命力。
2、資產阶級
(1)近代以來的資產阶級是资本主义社会先进生產力的代表。
近代以來的資產阶级作為统治阶級,既然是資本主义社會最富于进取性、革命性和知识性、智慧性的阶級,因而它对資本主义社会先进生產力的高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一、在資本主义生产經营和宏觀调节过程中資產阶級发揮着关键性的作用。
邓小平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產力。管理科学作為科学的极為重要的部分,同样也是第一生产力。資產阶級正是依靠他们在管理上、知识上、智能上的优势,从微觀上掌握着企业整个生產經营的全过程和市场变化发展的各种动向,行使着决策、用人、指揮、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对企业的成敗发揮着关键的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資本家在經营决策上的一个重大成功,可能使企业迅速腾飞,一个重大的失误,也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如果說企业的「一把手」在我国現在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經营中发揮着远比一般工人重要得多的关键性作用,那么,資本家在他的企业成敗中就发揮着更加关键的作用。因为资本家在自已的企业中不仅是「一把手」,而且拥有更大得多的决定权。从宏觀上看,如果說在自由資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級国家只是起着守夜人的作用,那么,在當今的現代社會中,資產阶級国家对社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则起着越來越重要的宏觀调节作用。
第二、資產阶级適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推动社會成员的知识化发揮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早期資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級主要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文化程度很低,但随着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資本主义經济的专业化、自动化、伩息化、知识化获得迅速发展,資本主义经济对劳动者素質中的知识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資产阶级国家正是適應和代表了先进生產力的发展要求,越來越注重用先进的高新知识技术去武装工人和全体社會成員。
美国在独立战爭前教育相当落后,学校主要是由私人、教会和慈善机关所創办,大学数量很少。独立战爭后,历届美国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把教育視為「利率最高的贤明投資」,提倡大众教育,大量兴办免费公立学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每年支付的人均教育經費是举世最高的。1949~198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長10.9倍,年增長率7.79%,同期教育支出却增長了23.49倍,年增長率达10.l%。在实施普及和义务教育的同时,美国还不断兴建各类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大量高等专才和实用技术人才。二战后,高等教育在美国就已开始大众化、普及化,到20世紀90年代,美国就业人員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已达50%以上,其中私营公司已达70%以上。1995年美国大学的入学率已达81%。1997年,全美劳动力中,大学以上学历已占56%,美国全国职工平均受教育时间达14年以上。在此基础上,众多的在职职工还要不斷接受新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9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領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83%。美国經济長期厷据世界第一,正是美国政府長期在美国社会推行社会成員知识化的結果。
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坚持把学習西方兴办教育作為立国之本,政府高度重視智力开发,保证足夠的教育經费,坚持在高起點上逐年增加。日本还确立了三點方针:一是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准,普及初等教育;二是培养科技指导人才,创办科技教育机关,三是通过教育迅速掌握欧美先进科学技术。日本还特別注重大力兴办师范教育和农业教育。二战后,日本更加重視教育,1955年~1980年日本国民收入增長了25.54倍,同期財政支出的教育經費却增長了36.65倍。在教育经費大幅度增長的基础上,日本又将六年义务教育改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普及高中教育,同时加强对高中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1950~1973年,四年制正規大学学生由22万多人增加到159万人,增長了六倍多。大学的研究院則培养出大批获得碩士、博士学位的高級科技人才,同时,日本还大力发展兩年制短期大学和以培养中級技术人才為目标的高等专门学校。到1991年,日本中学入学率已达96%,大学入学率已达46.2%。进入企业后,企业还要不斷地对职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从l99l年起,日本还确立了终身教育体系。正是由于日本資产阶級及其政府大力推进社會成員的知识化,使日本整个社会迅速成為一个厖大的科学技术体系,因而能有效地釆用世界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斷創新,从而使日本得以在短时期內赶上和超过世先进发达的国家。
据24个发达資本主义国家组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組织1995年发表的報告公布,該组织成員国的高中和大学入学率平均為74.6%,其中大学入学率42.4%。
第三、資产阶級第一次实現了自然科学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使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說:「只有資产阶級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大工业把「自然科学并入生產过程」,使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產力,变成直接的生產力。「只有資产阶級才第一次把物質生產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應用~变成應用於实践的科学。」
自然科学与生产过程的結合,使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据估算,20世紀初,科技进步对經济增長的贡献约為5%~20%,到80年代以后已达60%~80%,美国20世紀上半页為45%,80年代已达80%。
第四、資產阶級的统治推动了先进生產力的高速发展,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如前所述,正是資产阶級的统治使社會生产力由个体劳动的小生产转变為社會化的机器大生产,由农业經济时代转变為工业經济时代,再进而转变到知识经济时代,創造出日新月异的先进生产力,从而也創造出了远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生产力的总和更加巨大得多的生产力。而它在未來将创造出的巨大生產力就更是难以估量。
(2)資產阶級是资本主义社會先进文化的代表。
所谓先进文化就是既能正确反映客觀世界发展規律,又能創造性地、更加卓有成效地指导人们改造客觀世界的文化,它首先是指先进的現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所谓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让科学文化能夠不斷地適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適應符合社會发展規律的先进社會制度巩固、发展和变革的要求,从而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指导人们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实践。
資产阶級所具有的高进取性、革命性、開放性和高知识性、智慧性,决定了它必然也是先进文化的真正代表。这不仅表现在資產阶級自身拥有比其他阶级更高得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表现在它空前有效地推进了社会成員的知识化,表现在它空前有效地推进了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表现在它空前有效地推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应用,并因此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表现在資產阶級能夠在先进文化、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社會发展規律的基础上,不斷地適應和代表先进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去调整、完善、改革資本主义生產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既推动了生產力的高速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
現代科学文化正是随着资产阶級的兴起而兴起,随着資產阶級的发展而发展。資产阶級在16世纪建立的自然科学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日益完备的人文科学体系,包括哲学、經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資产阶級不僅推动了教育的迅速发展,而且把统治国家的科学和管理的艺术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人文科学和資产阶級教育的发展,加上言論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开明方针、大大增强了資產阶级对經济发展規律和社會发展規律的认识,大大推动了資本主义社會先进文化的发展,大大增強了资本主义社會形态自我调节和更新的能力,这就使資產阶級能更加卓有成效地调整、完善、改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大大增强资本主义社會的生命力。
一部資本主义的发展史,不仅是資产阶級帶領雇佣工人阶級在先进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指导下成功地改造自然并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历史,同时也是資產阶级在先进文化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指导下,遵循社会发展規律,代表和適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创建、巩固、发展和变革的要求,不斷地卓有成效地对資本主义生產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自我调节和更新的历史。
15~17世纪是資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資本此时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力,這時的重商主义学派適應資本原始积累和商业资本发展的需要盛行一时。正是在它的指导导下,当时的荷兰成为重商主义成功的典范。
18世紀中頁开始,随着資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产业資產阶級强烈要求扫除封建残余和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为先进的大工业和資本主义经济的更大发展扫除障碍,于是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派红极一时。它主张建立自由竞爭、自由貿易的经济政治体系,反对进行国家干預。在它的指导下,工业革命的先躯~英国成為自由竞爭、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而称霸世界。
随着生產的不断社会化,尤其是到了私人垄斷資本主义阶段,这种完全自甴化的市场调节加剧了資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斷导致日益严重的周期性的資本主义经济危机。這清楚地暴露了自由主义学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严重缺陷。以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和1936年凱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為标誌,凱恩斯主义又盛行一时。罗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义突破了排斥国家干預的传统理論,提出了一套国家干預的政策和理論,使資本主义市场经济从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經济变為由政府调节的市场經济,在理論上和实践中為資本主义逐步向国家垄斷資主义和社会資本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在凱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国家垄斷資本主义和社会資本主义的发展,使資本主义度过了严重危机的劫难,重新走上了繁荣的黄金时期。
随着生產力、国家垄斷資本主义和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2O世紀7O年代,发达資本主义国家又出現了以「滯脹」為特征的经济衰退。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經济的年均增長為2.4%,而物价却平均上涨了9.9%。為了應对滯涨,2O世紀8O年代,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為代表,西方发达国家又开始推行貨币学派和供應学派的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論和政策,它在国家干預的范围、程度和形式方面作出了適應形势变化的调整和改变,强调以經济自由為核心,強调政府调节必須以市场调节為基础,為主导,力求实現政府宏觀调节和市場调节的有效結合。这实际上是適應新的历史条件而对凱恩主义进行的理性扬弃。在它的指导下,这些国家初步实現了低通脹下的稳定增長,結束了7O年代的滯脹局面。
随着生产的社會化发展到生产全球化、經济全球化时代,有关全球化的理論也迅速兴起。為克服全球经济发展的无政府状态,西方資產阶級在全球化理論的指导下,一方面在国內调整完善国家垄斷资本王义;另一方面,又通過建立全球经济组织、區域组织和各大国之间的协调机制,对全球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資產阶級通过对資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在经济領域建立了从实际出发的政府宏觀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結合的机制,完成或初步完成了从自由資本主义到私人垄斷資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斷资本主义的过渡,进而再向全球垄斷資本主义过渡;在社會生活領域建立了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推动早期資本主义过渡到更文明的社会資本主义;在政治领域逐步扩大了資產阶級民主,健全了資产阶級法律体系;在意识形态領域发展了占主流地位的有利干資本主义稳定和发展并有利于資产阶級统治并兼顾弱势阶級利益的意识形态。
上述情况表明:近代以來处于上升时期的資产阶級,不仅建立和发展了系统的先进文化,而且不斷以先进文化為指导,在創造出超常巨大的生產力的同时,自覺地对资本主義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我调节和更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資本主义社會物貭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它,才真正从总体上代表了近代以來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資产阶級的先进性使它成為历史上和現代社會中最强大的阶級。
資產阶级的先进性決定了它的强大性。資產阶级尤其是資本主义社會上升时期的資产阶級,既然最富于进取性、革命性、開放性,最富有知识性、智慧性,這就使他们能夠創建和发展先进文化,并在先进文化的指导下,自覺有效地代表先进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础上,做出比較科学的决策,去尽力发揮资产阶級、工人阶級和全体社會成員的主觀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从而高速度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幅度地提高整个社會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在使自已获得日益富有而巨大的物質文化财富的同时,也使雇佣工人阶級和其他弱势阶級的物質文化生活获得逐步改善,并因此而使自已的统治地位不斷地巩固和加强,进而把自已的统治和領导地位迅速扩大到全世界。這一切都表明,只有資產阶級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和人类历史上最強大的阶級。
3、無產阶級
无產阶級和資产阶級究竟谁更先进,谁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真正代表,不仅仅是一个理論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即它最终只能由社會实践检验的结果來判定。
在資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它的上升时期中,相对于資产阶級,雇佣工人階級在經济上是一个进取性、革命性和知识性、智慧性相对较差的阶級:是一个在优胜劣汰的激烈市场竞爭实践中因不適應先进生產力的发展要求而从有产者中淘汰出局的弱差者、失敗者和无力与資产阶級竞爭的弱势者组成的后进阶級;是一个一无所有或所有甚少并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弱势阶級。而資产阶級則是一个最富于进取性、革命性和知识性、智慧性的阶級;是由那些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爭实践中善于適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强势者、优秀者、成功者组成的先进阶級,是掌握了社會主要生产资枓和拥有巨大物質文化財富并处于统治地位的強势阶級;是一个以自已的统治實踐創造了空前超常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質文化財富的成功阶級。那么,它们之中谁更能代表先进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岂不是一目了然吗?
马克思曾经这样慨括过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已的产品作为資本來生产的阶级方面,是穷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既然无產阶級是一个积累著「穷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阶級,它又怎麼可能成为最先进、最强大的阶級,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真正代表呢?这后一论断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岂不是自相矛盾、自相冲突?
在雇佣工人阶級当中,也会产生出极少数强势者、优秀者,他们凭借自已的高进取性、革命性和高知识性、智慧性,通过努力奋斗,也可能上升為資本家、經理資本家或資产阶級国家官员阶层的成員。但這样一來,他们也就不再是无產阶級或雇佣工人階级的一部分而是先进强势的资產阶級的一部分了。同样,在资產阶級中,也會經常有一部分素質相对较差的弱势者和落伍者在竞爭中遭到失敗而被淘汰出局。但這样一來,他们也就不再是先进强势的資產阶級的一部分了。資产阶級之所以能長期保持其总体上的先进性,正是市场经济的激烈竞爭不斷地、自然而然地对它进行优胜劣汰、吐故纳新的必然結果。
無產阶級相对于資產阶級的落后性也突出地表现在无產阶级夺取政权后。俄国十月革命后,无產阶级及其政党在苏式社會主义国家中上升為统治阶級和执政党。在这些国家向效法資本主义转軌以前的数十年中,无產阶级的统治对发展社會生产力、推进政治民主化、提高人民生活所取得的成效,普遍大幅度低于資产阶級统治的国家,尤其是資产阶級较早取得全面统治地位的成熟資本主义国家。仅中国无产阶级在杰出的无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毛澤东领导下因搞大跃進、人民公社和大颳共產风在1960~1962年造成的大飢荒,餓死的人就达上千万人之多。27年的毛澤东時代所造成的冤假错案之多,更是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已經創造了「史无前例」的新纪錄。无產階級政党取得政權后,不是个別的而是大部分搞到亡党亡国的地步,這更是資產階級執政史上从來沒有過的事。面對這些铁的事实,我們又怎么能讓人們相信无產階級比資產階級更先進,更能代表先迸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发展要求呢?!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在近现代社會中,無產阶級或工人階級绝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真正代表!相对于資產阶級,無產阶级只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弱势阶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弱势阶級的同情,并不能赋予無產阶級自身所沒有的先进性。即使一部份知識分子成為无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也并沒有从整体上改变這一基本事實。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創造出這样荒謬的社会規律:无論在市場經济的競争中,還是在社会各階級的競争中,总的淘汰趋势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
迄今为止,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和发展的全部歷史都表明,在全体社会成員的生存和发展競爭中,資產階級之所以能成為一个最強勢的社會集团並能稱雄于社会之中,資產階級之所以能建立和发展它在全球的统治地位,首先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整体素質确实比無產階級和其他階級更先進得多;而無產階級之所以淪為弱勢階級,無產階級所建立的统治之所以無力在全球取得主導地位,甚至在短時期內大批地喪失其统治或被迫向效法資本主义轉軌,也正是由于他們的整体素貭比資產階級落后得多。因為這種競爭所形成的總趨勢只能是優勝劣汰而絕不是劣勝優汰。马克思主义理論家們之所以會做出「無產階級比資產階級更先進,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階級」這样的結論,則是因為他們始終堅持從所謂的無產階級立場即從同情無產階級,鼓舞無產階級斗志的主觀願望出发,而不是從上述基本客觀事实出發,這也就在事实上把辯証唯物論变成了主觀唯心論。否則,任何一個客觀公正的理論家都不可能得出這類違背基本客觀事實和社会发展規律的結论。
统治階级的先进和强大是这个社會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正是因為資产階级遠比地主制社会的地主階級更先进、更强大,更能有效地代表先进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而資产階级的统治才能比地主制社會創造出超常巨大的生產力和物質文化财富。也正因為如此,資產階级的统治比地主階級的统治必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只要資本主义社会的社會内容尚不足以创建出社會主义共富社会,那麼,資产階级完全有足夠的能力,使自已的统治超过地主階級统治的468O余年的最短生命期和它的全部生命期。
第四个应用:為資本主义总危机彻底翻案
一、重新认识資本主义危机的性质
既然資本主义社会的寿命長达數千年,为什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資本主义社会还集中暴发了一系列严重危机呢?過去,傳统的马克思列寕主义历來把它定性為資本主义社會行将灭亡的总危机,并由此斷定社会主义不久即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現在看來,这种论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检验的结果来看都是无法成立的。
正像生命力很强的少年儿童也会生重病,治得不好会夭亡,医治好了,照样可以長寿一样,資本主义社会的上述严重危机也并不表明資本主义社会已经衰老衰亡了。从实质上看,这种致命性严重危机仅仅是资本主义社會早期阶段末期特有的短暂性的严重瓶颈危机。
首先,它是资本主义社會早期的严重危机。从荷兰首創資本主义社会的1581年,到上述危机集中暴发,資本主义社会仅仅才运行了三百多年,这在資本主义社會数千年(哪怕是一兩千年)的漫長发展歷程中,只能是它的早期阶段。這里的早期階段,就是指私人資本主义社會時期,包括自由競爭階段和私人壟斷階段。這個時期的資本主义社會是尚未在全球范圍基本上完成代替封建社會历史任务和尚未在国內建立起政府有效宏觀調控机制的時期,因而还处在很不成熟的幼年时期。这个时期的資本主义社會如同人的幼年时期一样容易患病,少数弱者甚至也会过早夭折。
其次,它是资本主义社會早期的严重瓶頸危机。在以往的地主制社会包括奴隶社會和封建社会的早期階段,由于新的社會制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新的统治集团还沒有建立起牢固的社会根基,又沒有统治經驗,而被统治階級也还沒有形成適應新的统治力量的傳统性、習慣性,因而這時往往成為新社會或新王朝的瓶頸時期。一旦统治集团犯了重大錯誤或出現其他重大天灾人禍,就容易出現嚴重瓶頸危机。如歐州奴隶社會的早期,希腊曾发生過奴隶社会向原始共貧社会的复辟倒退,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也发生過推翻秦王朝封建统治的波瀾壮闊的农民大起义。但这并不表明当时的歐州奴隶社會和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衰老衰亡階段。資本主义社會的早期階段也同样存在这类问题,也同样会暴发嚴重瓶頸危机,但这也同样不表明当时的資本主义社會已进入衰老衰亡階段。
更确切地说,這种致命性严重危机仅仅是资本主义社會早期阶段末期所特有的短暫性严重瓶頸危机。它的产生虽然与資本主义社會早期的上述瓶頸问题直接相关,但其主要根源则是早期資本主义制度特有的严重敝端引起的。资本主义社會早期阶段末期特有的严重瓶頸危机的短暫性就是由这种严重敝端必然得到基本好轉而使「少儿資本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這一重大变化所决定的。
1、导致經济危机的基本原因的重大变化
(1)資本主义社會早期经济危机的暴发及其兩重性
資本主义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的矛盾。英国工业革命以來,資本主义生產日益具有社會化的性質。到l9世纪,這一矛盾日益具有周期性激化和对抗的性質。由于当时的資本主义各国普遍奉行不干預的自由主义經济政策,特別是当时的生產資料普遍為相當分散的資本家和其他个人所有,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又不发达,国家也很难对社會經济生活进行有效的干預和调控,在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趋势的任意发展,不可避免地會破坏社會生產各部门之间,生產和消費之间的正常比例关系,因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會周期性暴发日益严重的經济危机,导致資本的集中和垄断,进而导致进入私人垄断階段的資本主义列强即列宁所說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爭奪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引发无產阶級革命和民族觧放运动的浪潮,使早期資本主义社会面临空前未有的严重危机。
但即使是这时的經濟危机,也并非資本主义社会进入衰亡阶段的总危机,而是具有双重历史作用的危机。它的积极历史作用就在于:它是資本主义經济除舊布新、升級換代的一种獨特的方式。第一、它的出現是人类历史从短缺經济时代步入相对过剩經济时代這一飞跃的转折點。而這种貭的飞跃客觀上為政府通过宏觀调节適当取富济贫,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创造了必要的物質文化基础。第二、它对实現社会資源的优化组合,具有重大作用。从企业看,一方面,它迫使低質落后的企业破產和大量減产,从而使低質落后的企业和低质产品及时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它使优質先进的企业可以乘机兼并低質落后的企业,加以改造,从而更快地发展壯大。從人力資源看,一方面,它通過失业、破產迫使不適應市場需求的低素質人力資源努力去提高自已,去適應市場的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促使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不斷向优秀企业集中。第三、危机促使企业趁机进行固定資本的更新,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劳动生產率,降低生产成本。而社会資源和企业資源的优化组合、企业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換代又有力地促进了粗放型經济向集约型經济的转变,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奠定了物質技术基础。第四、危机加速了生产和資本的集中,加速了生产和資本的进一步社會化,从而為国家垄斷資本主义和社會資本主义的產生和政府宏觀调节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成熟的物質技术基础。
因此,資本主义經济危机一方面给生產力造成严重的破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為克服這一危机和生產力的更大发展奠定了更高的基础。●●然而在我国过去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為了给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更充分的理论根据,却总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竭力宣染資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迴避或尽量淡化其积极作用。
(2)資本主义生產关系的重大变化
上述日益严重的周期性經济危机,促使資本主义国家对其所有制关系普遍进行了重大的局部调整和改革。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產业革命的基础上,在凱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資產阶級的国家政权与垄斷資本日益結合,特別是二战以后,私人垄斷資本主义迅速过渡到国家垄斷資本主义。
进入国家垄断資本主义阶段以后,資本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更加社会化,資本的社會性大為增強,而資本的私人性则相对弱化。這一重大变化趋势主要表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行企业国有化,建立部分国有企业。
二战后,发达資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法、意等西欧国家,对資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推动企业国有化。美、日、西德虽未实行国有化,但也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据国际貨币基金组织调查,7O年代中期,不包据美国在內的近5O个国家中,国有經济的生产占GDP的比重平均為9.5%。1965~1985年,在世界最大的企业中,国有跨国公司的数目增加六倍多。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虽出現过一股私有化浪潮,但它並没有动摇国有企业在其經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部分企业私有有化后也扩大了具有一定社會性的股份制企业的比重。
相对于資本主义私人企业,資本主义国有企业无疑具有较高的社會性。首先,它使資本由个体私有变為整个資產阶级所公有,为这个阶級的共同利益服务。其次,這类由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掌握和支配的企业,已不再像私人企业那样,以追求利润作為唯一目的,它必須把社会公众的利益和需要作為重要的經营目标。而且,它事实上也会让社會公众不同程度地享受到由它帶來的利益,因而具有較高的社會性。因此,国有企业不仅是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工具,也是国家宏觀调节的重要经济基础。
第二、发展股份制和职工持股制。
股份制是通过发行股票等筹集資本,以公司制进行生产和經营,并按投資人的投资份额参与管理和分配的企业制度。二战后,股份制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目前,股份制已經成为資本主义社会的基本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随着股份制的迅速发展,資本的社会化程度也隨之迅速提高。这主要表现为股权日益大众化,持股法人化、股份制的普遍化。
職工持股制是在股份制发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种新的股權制度和新型管理方法。它是指在股份公司內部,採取某种方式賦予職工部分以至全部資金,帮助職工个人積累資金,購買并持有本企业股票的制度。目前,它已普遍推行于西方主要的发达資本主义国家。職工持股制的发展和日益普遍化,通過報酬和產權的双重激勵,不僅提高了企业的經济效益,而且增强了資本的社会性,弱化了資本的私人性,缓和了資本主义社會的基本矛盾,也兼顧了社會公平,縮小了勞动收入与資本收入的差距,缓和了勞資矛盾,增强了社會的稳定。
第三、依靠国家政權和壟斷資本結合的力量,建立政府宏觀調控机制。
資本主义生產社會化的迅速发展,客觀上要求資本的占有進一步社會化,从而在全社会统一調節生產和分配。然而股份制資本的社会性仍然相當有限,国有經济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等国所占的比重又比較小,僅靠它們本身的社会性不足以對整个社會的生產和分配進行有效的统一宏觀調節。然而在这种条件下,自从推行羅斯福新政以來,西方国家仍然成功地建立了政府宏觀調控机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依靠了国家政权和壟斷資本結合的力量。这就使它们能夠通過政府的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對整个社會的生產和分配進行比較有效的宏觀調節,从而大大降低了經济波动的幅度和经济危机的程度,贏來了資本主义經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時期。歐美国家壟斷資本主义所取得的宏觀調節的上述成就,本身就清楚地表明了,国家壟斷資本主义条件下的政府宏觀調控,已经使社会总資本的社會性大幅度地增強了:它已經不再完全服从于各个資本家或壟斷資本集团的利益和需要,而必須同時兼顾整个社會的利益和需要,它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样完全服从于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而只能在保障資產阶級對剩余价值的攫取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同時滿足社會公众的利益和需要。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來,西方国家的国民生產总值,用于滿足整个社會的利益和需要的比重已占到 1/3到一半左右,个別的甚至占到2/3以上。稅收方面,西方国家每年通過稅收集中起來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民生產总值的1/3以上,其中歐盟国家已接近50%。這部分国民財富中约50%主要用于社會福利救济的開支。上述情况清楚地表明,在国家壟斷資本主义条件下,政府的財政稅收等宏觀調節,确实使資本主义社會总資本的社會性大幅度地增強了。
第四、以跨国公司為主導力量推進資本的全球化。
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劇变后的苏东国家、轉軌中的中国、越南、老撾和廣大第三世界国家,都逐步融入了全球資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生產全球化初步形成的基礎上,发达資本主义国家紛纷以跨国公司為主導力量,迅速推進資本全球化的進程。到2OOl年,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也加入了世貿組织,正式融入資本主义全球市场經济体系,這標誌着資本的全球化体系已初步形成。
資本的全球化体系的初步形成使資本的社會化初步進入全球化阶段。它表現在:第一、跨国公司的生產活动和資本的廣泛流动,巳經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控制范圍,基本上擴展到了全球,并使国家的調控越來越屈从于全球性壟斷資本的需要。第二、適應生產全球化的要求,資本通過并購和「强強联合」等更加高度集中,其总規摸也更加巨大。到1999年,跨国公司巳占全世界GDP的4O%, 其內外貿易占全世界貿易总額的60%,控制着技術轉讓的70%、生產技術的90%、對外直接投資的90%。第三、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全球伩息网的形成,資本巳能在全球高速流动。第四、資本的全球调控体系已初步形成。二戰后,在联合国名下的国际貨幣基金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貿发会議等相關国际經济協調机构、會議和世界貿易組织下的全球多边貿易談判,對全球經济的发展,正发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以美日歐為核心的大国協調机制,在全球经济的宏觀調控中則发揮着主導的作用。各种區域一体化組织和內部的協調,在国际经济協調中,也发揮着重要的作用。這些都表明,當代世界已经有了一套全球協調机制,尽管它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這一切就使全球資本的社會化又前進了一大步。
但資本的社会化遠未改变資本主义的根本制度。
盡管資本的占有形式正在日益社會化,但資本主义私有制仍然是當代資本主义制度的基礎,資本占有的私人性仍然是資本最本質的属性,資本主义的根本制度遠未因此而改变。
(3)資本主义经济宏觀調節的重大变化
上述情况表明,在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不斷发展的基礎上,資本主义国家在保持資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前提下,資本占有形式的社會性也獲得了相應的发展。而資本的私人性則相應地被弱化;資本主义经济也从比較純粹的資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变成以資本主义私有制為基礎的混合经济。在此基礎上和完善的市場体係基礎上,各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宏觀調控体系。當資本主义開始步入全球壟斷階段時,各发达国家依靠全球信息网絡,逐步建立起由发达国家主導的全球宏觀調控体系。在上述体制下,微觀上,由于它仍然是以資本主义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济,因而它仍保持着資本主义企业的微觀活力和微觀效率;宏觀上,它又可以對社會经济通过双重調節來提高社会经济的宏觀效率。其第一重調節是市場調節。它是基礎性、主導性的調節:凡是在市場能夠充分发揮調節作用的地方,就由市場去調節,政府不再干予。第二重調節是輔助性、补充性的調節:在市場調節不到或調節不了的地方,則由政府进行調節;但政府的調節不是防碍而是以有助于市場調節為原則。正是這种双重調節大幅度地減輕了資本主义生產周期性巨幅波动所造成的嚴重損失,保障了現代資本主义市場經济相對順利又相對健康地迅速发展。
也正是這种重大变化使西方資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在保持市場調節為主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對经济的適度宏觀調節,初步实現了私有產权和社會產權的优勢互补,微觀效率和宏觀效率的相互促進,使再生產過程中的各种矛盾得到比較有效的調節,从而基本上保証了資本主义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和社会关系的日益缓和。因此,僅1948~1976年间,世界資本主义工业生產就增長了三倍以上,年均增长达6.6%,超過了1770~1870年间的4.7%和1890~1913年间的4.6%這兩个資本主义黄金時期的增長速度。随着現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以及国家宏觀調控和全球宏觀調控经驗的不斷積累,資本主义国家對经济发展的宏觀調節,必将逐步变得越來越成熟而有效。
(4)二戰后資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基本矛盾的重大变化
宏觀調節的日益成熟和有效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总的趋势是世界性的剧烈資主义經济危机暴发的可能性逐步弱化,資本主义经济大起大落的劇烈震蕩正逐步变為增長性衰退。
最明显的是,二戰后,随着国家壟斷資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国家對经济生活干預調節的加强,資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經济的波动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第一、危机的破坏性大幅減弱,日益減弱。二戰前,危机的破坏相當嚴重。在1929~1933年大危机中,資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產下降44%,倒退到二十多年前的水平,其中法国降32.7%,倒退到1911年,美国降46.2%,倒退到l905~1906年,德国降46,6%,倒退到1896年,英国降23.8%,倒退到1897年。隨着国家壟斷資本主义的產生和发展,国家宏觀調控机制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二戰后的危机尤其是80年代以來的危机則普遍比較温和,波动也比較輕微。二戰后,最嚴重的1973年危机,工业生產的下降幅度為:美国15.3%,日本20%,西德12.9%,法国14%,英国11.1%,意大利22.4%。到1989年出現的「危机」則是典型的衰退性增長。主要資本主义国家1989~1991年的經济增長率分別為:美国2.5%,1%,0.2%;日本4.7%,5.6%,3.6%;德国3.8%,4.5%,2.8%;英国1.8%,0.6%,-2.1%。可以說基本上消滅了經济的負增長。90年代以來,日本經济在戰后的長期高速增長之后,陷入了少有的長時間經济衰退。1992~1996年,日本GNP的增長率分別為0.3%,0.2%,0.05%,2.2%,3.2%,平均增長率也有1.2%。东亚和太平洋地區1991~1997年期间,经济增長率达9.9%,受1997年亚州金融危机的打擊,1998年降為-1.8%,但此后即逐漸恢复。
第二、危机持續時间縮短,经济增長時间顯着延長。以美国為例,戰前每次危机持續時间平均為2O个月,戰后縮短到11个月左右;自20世紀6O年代以來,已有兩个增長期超過1OO个月。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暴发,1998年上半年即開始缓觧,亚洲各国普遍走出低谷。
第三、危机的可預防性、可控制性大大增强。過去国家對經济危机几乎毫无預防能力,控制能力也很差。現在国家對危机的預防和控制能力已顯著增強。例如,7O年代出現了滯脹性危机。在1973~1975年危机期间物价不斷上漲,消費品价格指数美国上升15.3%,日本升32.5%,英国升43.9%,法国升19.1%,意大利升24.6%。對此,西方国家依据货幣主义和供應学派的理論,制訂和執行了「沒有通貸膨脹的適度经济增長」的方針,此后,发达国家的通脹率一直維持在2%~3%。
可見,隨着国家壟斷資本主义和全球壟斷資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国家宏觀調控和全球宏觀調控的日益成熟,日益有效。資本主义社會早期愈演愈烈的周期性嚴重經济危机,总的说来已出現日益弱化的趋势,那种危及資本主义制度生存的劇烈经济危机,巳基本消除;那种严重冲击社会稳定的中度危机,仍難以避免,但已大幅減少;那种輕度危机則不可避免。
上述情况表明,国家壟斷資本主义和全球資本主义引起的資本社会化的迅速发展,正在使資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兩个方面由周期性的尖銳對抗向着相互基本適應和可以適度調控的方向逐步轉化:一方面,保持資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根本性質,就从根本上保持了市场調節的基礎作用,保持了資本主义生產关系繼續推动生產力迅速发展的微觀活力和微觀效率;另一方面,依靠資本占有形式的適度社會性及其发展趋勢,就能不斷適應生產社會化及其发展的要求,進行適度的政府宏觀調節,減少和克服危机,增强資本主义經济的宏觀效率。因此,堅持資本私有化基礎上的適度資本社會化,也就能堅持高效率基礎上的適度公平,迅速发展基礎上的適度平衡和稳定,从根本上為資本主义社會的兴旺发达和長治久安奠定堅实的基礎。
2、導致无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原因的重大变化
人類社會進入阶級社会首先是地主制社會的奴隶制和封建制階段以后,阶級剝削和壓迫日益深重,尤其是在其后期就更為嚴重,而這个時代又是一个短缺经济和两极分化同時并存的時代,因而在奴隶社會和封建社會尤其是它們的后期,处于飢寒交迫之中的奴隶、农奴和农民往往被迫挺而走险,发动起义和革命,投入到推翻统治阶級的洪流中去。因此,過度贫困化是導致奴隶、农奴和农民被迫起义和革命的基本原因。正是這类起义和革命縮短了地主制社會的生命期。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早期階段,雖然新制度比舊制度更能促進生產力的发展,然而新制度代替舊制度的進展又是緩慢的,它們所引起的新的兩极分化也同样比較緩慢,因而引起的社會动蕩也不那麽劇烈,所以它們的早期階段通常都不会出現特別嚴重的瓶頸危机。
然而資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階段不但依然是階級剝削和阶級壓迫严重的贫富两极社会和階級社會,而且由于生產力的发展比以往超常迅速得多,社会關系的变革也比以往超常迅速得多,特別是資本主义工业革命開始后比以往就更加迅猛。迅猛的变革大大加劇了社會成員的貧富兩极分化,大大加劇了无產階級和勞苦大众的貧困化,尤其是絕對貧困化,直接威協着廣大无產者和勞苦大众的生存。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階級狀况》一書中所揭露的那样,英国工人的勞动日长达12小時以上,并且勞动强度高,工人的勞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惡劣,百分之九十在飢餓線上掙扎。一些农业工人的伙食標准甚至低于監獄中的犯人,大量失业工人充塞街头,許多人飢餓而死。工人的居注条件极度惡劣。在貧民窟里一间小房內男女老少十几个人擠在一起,導致傳染病流行。工人階級的极度貧困導致他們的早衰和大量死亡,工人階級的平均寿命只有十五到十七歲。有些行业的工人活不到20歲。大量的孩子沒有文化,变得愚昧无知。英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富裕的資本主义国家,其工人在和平年代的狀况尚且如此,那麽,在那些封建勢力依然很大,经济文化相對落后的窮国,尤其是在它的戰爭年代,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境况无疑就更加悲惨得多。
資本主義社会早期出現的這种前所未有的急劇兩极分化尤其是无產階級的絕對貧困化,必然造成劇烈的社會动蕩。但另一方面,由于資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此時還很不成熟和充分,許多国家還处于起步階段,此時的資本主义国家尤其是那些進入資本主义社會較遲且封建殘余還很重的国家,其物質文化基礎仍然還相当薄弱,因而无力觧决急劇澎漲起來的絕大多數貧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問題,甚至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视。正是在這种歷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隨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來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資产阶级再也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已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規律強加于社会了,資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已的奴隶維持奴隶的生活」。★〔注2〕因此,這个時期在那些經濟文化相对落后的國家最容易集中暴發社會危机,处于飢寒交迫的工人階級和勞苦大众,往往被「逼上梁山」,被廹起來拼命,被廹起來进行无產階級革命,去推翻現存社會。但二戰后,引起无產階級革命的這一基本原因~工人階級和勞苦大众的過度贫困化,尤其是絕對贫困化,開始出現重大的變化。
(1)資本主义社会无產阶級和勞动群众生活的較大改善。
如前所述,資本主义社會同地主制社會相比,它的生產力有着超常巨大的飞跃和增長。二戰后,資本主义世界的生產力有了比以往更加迅速巨大的发展。這就為資本主义社会較大幅度地改善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动群众的物質文化生活,缓和阶級矛盾,奠定了前所未有的雄厚物質文化基礎。
目前,資本主义国家為了資本主义社會的長治久安,已普遍把改善工人阶級和廣大勞动群众生活的上述可能性变成了客觀現实。資本主义经济的快迅发展必然帶来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客觀上也要求勞动者的素質必須相應地提高。而資本主义生產无限擴大的趨勢,客觀上又要求不斷擴大廣大群众的購買力。這就推动資產阶級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要努力適應先進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去增加生產和再生產勞动力的費用,去改善工人阶級和廣大勞动群众的物質文化生活。再加上工人阶級的斗爭,也推动資產阶級逐步改善工人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勞动条件。因此,二戰后,工人和勞动者的物質文化生活狀况逐步有了較大的改善。這表現在;第一、实际工資有了較大增長,生活資料越來越丰富。1949~l971年,工人实际工資的增長美国為4l%,英国為92%,法国為131%,西德為264%,日本則达316%。1973~1982年其增幅縮小,但仍呈增長趋勢。到1998年,美国全国非农业部门雇員每小時平均工資达12.26美元。因而小汽車、舒適的住宅等高擋生活資枓已日益普遍地進入工人家庭。第二、勞动時间縮短,勞动条件不斷改善,工人家庭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发迏国家已普遍实行每周40小時一周五天工作制,每年還有一个月帶薪或双薪假期。24个发达資本主义国家1995年的高中和大学入学率平均已达74.6%,其中大学入学率已达42.4%。第三、工人的福利保障迅速发展,失业者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西歐国家更普遍实行了「从搖檻到坟墓」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第四、職工持股制的推行和職工收入的较快增长使大量工人从无產者逐漸变成了小有產者。第五、从事腦力勞动的白領工人已成為发达国家工人的主体。正如2008年8月出版的胡連生、杨玲所著《当代資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所说:『事实上,当代資本主义在几十年中不仅保障了全休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底线,而且还使大多数社会成員富裕起来,使其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那种「甚至不能保证自已的奴隶維持奴隶的生活」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过去仅為少数特权阶级生产服务的产品,如今开始大量产销,向广大的群众市埸推出,以往被视为豪华奢侈的享受,如今己成为家常便飯。」
當然,這里講的是整体趨勢。实际上,工人和勞动群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較大改善是在波动中逐步改善的,并且很不平衡。資本主义发展相對成熟完善的美日歐等发达国家改善幅度最大最快,工人和廣大勞動群众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也最高。隨着近几十年經济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拉美、中亚和东亚改善也較大。相對最差的是非州撒哈拉以南地區。但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收集的80个国家過去4O年的數据証明,開放促進了經济的增長,窮人的收入也随着經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長。
(2)资本主义社会貧富差距的適度调节
為了限制贫富差距過大,避免激化社会矛盾,西方国家目前普遍推行了兩次分配政策。一次分配保障效率,保障資本家對利潤或剩余价值的追求。二次分配兼顧公平,主要運用稅收扛杆和福利补貼等形式來「取富济贫」,即抑制、削弱富人的过高收益,用以兼顧窮人的收益。其主要措施有;(1)稅收調節。按照累進稅率征收个人所得稅,收入越高納稅越高,收入過低者免征。同時征收財產稅、遺產稅、饋贈稅。(2)建立并完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使之成為国家法律強制实施的基本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來西方发达国家陸续建立了社會福利制度。到70-80年代社會福利已从救济发展成了公民的社会权利。在西欧、北欧国家中则己形成了横向上覆蓋全民纵向上「从摇籃到坟墓」的一整套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这类制度的推行有效地保障了包括社會底层民众在內的广大民众都能生活无忧。例如,2004年,英国布萊克浦市居民麦高雷,家中有母親和五个女儿,6人无工作,全靠政府救济,全家住着三居室的福利房,不但生活有保障,还养着8条寵物狗。(3)国家兼顾勞动者工資收入的增長,保护其合法權益。如用立法保障工人的最低工資,实行工資集体談判制,实行勞資双方共享收益分配的分享制,推行有关勞工保护和福利的各种措施等等。
正是由于推行了上述政策、制度和措施,西方成熟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步被控制在適度的较低的范围内。如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奥地利仅为0.231,丹麦0.247,瑞典0.25,挪威0.252,芬兰0.256,德国0.281。而因前我国已肯定在0.46以上。
(3)新中间階層的崛起及其社会影响
与工人阶級从過去的贫困到現在的相對富裕這一轉变趋勢相联系的,是新中间階层的壯大和崛起。新中间階層主要是由工人中的白領阶層和科技知識分子組成的資本主义国家中的中等收入阶層。隨着資本主义經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中间階層人數也在逐步增長。
新中间階層在經济地位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們仍属于僱佣勞动者;另一方面,他們又是生產的管理者,而且,随着知识經济的发展,他們又成為知識技朮這一特殊資本的所有者。這使他們在政治上也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們作為僱佣勞动者,在利益上不時会与雇主有矛盾;但更為主要的一面,是他們作為生產的管理者和相當数量資本的所有者,又是資本主义制度的維护者和可靠社會基礎。
在當代,中间階层巳日益成為資本主义社會的主体。他們所拥有的知識技术資本正日益成為社會的主宰力量。這使它們在社會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們的知識和能力使他們具有体面而穩定的職业,較高而穩定的地位,丰厚而穩定的收入,从而成為强大而穩定的階層。因而中間階層的壯大和崛起,不僅可以縮小貧富差距,而且對資本主义社会的穩定和長冶久安有着決定性的影响。
二戰后,勞动者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必然使他們對企业產生歸属感,對資本主义制度產生認同感。收益分配的分享制、「資本民主化」的職工持股制、管理民主化的「職工参与制」等形式的推行,使工人的利益和資本家的利益緊緊相連,从而使「勞資合作」逐步代替了「勞資對抗」。工人階級的主体由兰領工人变為与資方利益更接近也更為理智的知识分子和白領工人,也使工人階級在与資產階級的利益发生冲突時,不再像早期资本主义社會那样,採取对抗的、暴力的、非法的方式,而是採取更為温和的、非暴力的、合法斗爭的方式;在觧决矛盾時,更多地採取勞資双方互諒互讓的方式。
(4)工人阶級反對資階級的斗爭日趨弱化
正因為如此,二戰后,工人阶級反對資产階級的斗爭明顯地出现了由强轉弱的趋勢。
第一、发达国家工会的会員率逐步下降。例如,英国工会会員1979年還占就业人員的53%,到1989年下降到34%,1996年又降至28%。美国1945年非农业勞动力中工会参加率达35.5%,1975年降至25.5%,到1995年又降至12.7%。
第二、工人的罷工活动由强趋弱,罷工次數日趨減少,罷工規模日趋縮小,罷工日期日趋縮短。例如,1977年,美国企业罷工298次,涉及l20万人,損失勞動日2l20万个,占全年勞动日总和的0.1%;20年后的1997年,僅发生罷工29次,涉及40万人,損失勞動日僅占勞動日总數的0.01%。
第三、二戰后,相对激进的西方共產党的力量和影响明顯趋于下降,目前普遍处于困境之中。亚非拉的共產党也由盛轉衰。而主張資產阶級改良主义的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党和工党)等温和力量却獲得較大发展。一是組织增長很快。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時,参加的只有34个党,987万党員。到1996年社会党国际「20大」時,其成員已增加到142个,党員巳达3000万。二是地區擴展很廣。過去社会党的力量僅在西歐,現在巳擴展到了世界各大州。三是執政党增多。1951年不到l0个,1987年巳增加到27个。而且,不少社会民主党執政時间還很長,如瑞典長达60多年,挪威、丹麦38年,奥地利30年,英国27年,德国、法国23年。
上述情況表明:在資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完整形態的資本主义社会中,導致无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原因~工人阶級和勞动群众的貧困化尤其是絕對贫困化从而「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的恶劣境况巳经逐步出現弱化并可以適度調控的趋勢。而且這种趨勢并不是短期性的趋勢,而是一种長期性的演变趋勢。随着生產力、科学技术和世界資本主义经济更加廣闊久遠的发展,工人阶級為改善自己的地位而進行的斗爭的发展,資本主义国家改善工人物質文化生活狀况的制度、措施的发展,如福利国家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工人阶級和勞动群众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总的趋势必將愈來愈高,引起无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原因即工人阶級和勞动群众的過度贫困化將繼續向着逐步弱化的方向发展。即使是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有了发达国家经历的早期資本主义社会的经验教训后,在其经济获得较快较大发展后,也远比过去更加注重经济和分配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无產階級等弱势阶級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因此,在20世紀上半頁集中暴发的資本主义社会早期阶段末期那种致命性的严重瓶頸危机克服以后,資本主义社会很難再次出現过去那种因弱势阶级面临严重生存危机而引起的危及資本主义制度生存的无產阶級革命浪潮。
3、殖民統治崩潰所造成的嚴重危机的短暫性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要是靠資本的原始積累迅速成長起來的。而資本的原始積累不僅是靠剝削本國廣大工人和剝奪廣大农民、手工业者起家的,而且是靠野蠻血腥的暴力進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起家的。這在二戰結束前一直都很突出。資本主義社會早期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依賴於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另一方面又在客觀上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資本主义經济逐步成長起來后,隨着民族资產階級和无產階級的成长壮大,不斷暴发的反對資本主義列強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壓迫和過度剝削的民族觧放运动、无產階級革命运动,最終摧毁了資本主义列強的殖民统治,這就必然給西方資本主义社會的发展帶來巨大的冲擊和嚴重的危机。
然而這种危机只是給少數資本主义列強造成了短暫性的嚴重危机,它並未动搖整个資本主義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這是因為,資本主义列強通过早期的侵略、扩张,掠夺和資本主义資本主義生產的高速发展已經使成熟发达的資本主義国家建立起巨大雄厚的物質文化基礎尤其是強大先進的科学技術基礎,并已開始向知識经济過渡。因而當殖民統治崩潰以后,這些資本主义強國仍然可以依靠强大的經济文化实力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朮的强大实力,對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進行经济擴張,使更多的利潤不斷流入发达資本主義国家,从而順利度過殖民統治崩潰的嚴重危机。同時,殖民地、半殖地的獨立雖然摧毁了資本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但獨立后绝大多數國家又逐步走上了獨立发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這都為資本主义的更大发展開辟了廣濶的空间,使資本主义得以順利度過早期嚴重瓶頸危机。當殖民主义统治在全球已成為歷史之后,資本主義社會早期阶段末期特有的那种殖民統治崩潰所造成的嚴重危机再也難以重新出現。
4、導致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的日益降低
資本主义国家暴发无產階級革命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巨大灾難。資本主義社会的早期,由于資本主義經济的高速发展,少數資本主義強国凭借強大的实力和先進发达的軍事技朮就可以迅速將全世界瓜分完畢。又由于資本主義經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部分后发資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其后发优勢,迅速地、跳跃式地赶上和超過先发資本主义強國,進而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挑起世界大戰。大戰的暴发和持續必然在兩敗俱傷中造成資本主义鏈条中的薄弱環節,同時也必然給无產階級和勞苦大众帶來巨大災難,从而在薄弱環節中不可避免地引发无產階級革命。
過去暴发的兩次世界大戰间隔僅21年,但1945年至今巳有60多年,却仍然沒有暴发世界大戰的迹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二戰后,由于下列因素的作用,世界大戰暴发的可能性日益降低。1、資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大变化。如前所述,進入国家壟斷資本主义阶段以后,資本主义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一般地巳經由對抗性矛盾逐步演变為非對抗性矛盾,至少是对抗的尖锐性大幅度減輕,处于对抗的时段大幅缩短,处于非对抗的时段大幅延長。而這一矛盾正是引起兩次世界大戰的总根源。因此,這一矛盾的性質所出現的重大变化,必然大大降低世界大戰暴发的可能性。2、国际競爭重點的轉移。目前,世界的竞爭尤其是資本主义強国间竞爭的重點,巳经从軍事竞爭轉变為以高新科学技术為核心的经济競爭。从18世紀中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資本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資本主义向全球迅速擴張。此时,其重點是地理擴張,是資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爭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其目的是為了奪取那里的領土、資源、市场和投資場所;其方式是凭借强大的武力把弱小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者从別的宗主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其特點是惡性競爭导致殊死博斗。二戰后,資本主义列強经營的殖民体系迅速瓦觧。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尤其是90年代初以來,各資本主义强国巳開始了由工业经济向知識经济轉变的歷程,正是生產力的這一重大轉变促使資本主义列強不能不把竞爭的重點轉向以高新科学技术為核心的經济竞爭。這种竞爭的目的是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其方式是通過非武力的途徑既爭斗又合作;其特點是既相互竞爭又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制約。而這一重大变化无疑会大大降低世界大戰暴发的可能性。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經济全球化的進程同時也是一个推動世界和平和降低暴发世界大戰可能性的進程。經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各国之間、強国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关系,弱化了資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對立。在這种条件下,戰爭越是世界性的,對经济的破坏越是世界性的,并且其破坏性也是交戰双方的,因而反戰的呼声和阻止戰爭的力量也越是世界性的,并且是來自冲突双方的。因此,這样的經济关系必然大大抑制世界大戰暴发的可能性。4、現代戰争毀滅性的威攝作用。在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世界大戰一旦打起來,核戰爭、生化戰爭就很難避免。而核戰爭、生化戰爭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對人类和人类文明的毁灭。因此,它不可能实現戰爭发动者的目的。這就迫使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不能不對世界大戰的发动望而生畏,从而形成了核大国之间的相互制衡。所以,二戰后,盡管大国間的摩擦、冲突不斷,但都盡量尋求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協調合作代替武力爭斗。即便发生局部武装冲突,也盡量通過談判达成妥協。5、兩大陣營對立的消失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二戰后出現的以美苏兩个超級大国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尖銳對立和冷戰局面及其軍事競赛,大大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苏东劇变后,苏式社会主义陣營和华沙条约組织随之消失。国际緊張局勢也因此而明顯趋于缓和,大大降低了以兩大敵對陣營為基礎引发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与此同時,二戰后,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觧,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結束了殖民主义的軍事擴張時代,抑制了霸權主义和强權政治,促進了世界和平。6、兩次世界大戰的積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法西斯軍国主义遭受了毁滅性的打擊,為資產阶級民主制的发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发展道路。兩次世界大戰不僅引发了无產阶級的革命运动,導致殖民体系的瓦觧,给資本主义帶來了巨大的危机,而且使資本主义列强大多兩敗俱傷。尤其是積扱策动世界大戰的德、日、意,不僅未爭得世界霸权,反而損失特別惨重。這就促使发达国家的資產階级不得不吸取教訓,把競爭的重點从軍事領域轉向以高新科学技术為核心的經济領域。兩次世界大戰的惨痛教訓,也使人类日益学会通過外交手段做出必要的妥協,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兩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巨大而深重的灾難,也使全世界人民對之深恶痛絕,从而大大增強了世界人民的反戰意识。
退一步說,即使資本主义世界再次暴发世界大戰,如果人类社会并未因此而彻底毁灭,全球的生產力发展、人类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必將出現大倒退,人类社会离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只会更加遙遠。但是,只要還有一部分資本主义時代的現代素質的人类存在,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倒退到前資本主义社会去。
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頓所說:「現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現代化過程却滋生着动亂。」資本主义現代化過程滋生出了資本主义社会早期阶段末期的致命性嚴重瓶頸危机,而資本主义現代化的实現又使資本主义社会得以克服危机而走向稳定和長治久安。正是由于二戰以后資本主义社会出現了上述重大变化,因而資本主义社会在兩次大戰及其之間所集中暴发的那种致命性嚴重危机,只能是資本主义社会早期階段末期所特有的短暫性的嚴重瓶頸危机。而在未來更加成熟的資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過程中,从总的趋势看,产生資本主义社会早期階段末期那种危及資本主义制度生存的嚴重瓶頸危机的基本原因已日趋弱化,因而那种危机越来越難以重新出現。一句话,資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等弱势阶级的生活愈改善,民主愈发展,苏式社会主义和民族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空间就愈小。
二,对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简评
当前世界正处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美欧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由此开始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衰退趋势,这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也都帶来了很大的负面冲击。有论者说,它很可能是一次百年难遇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还有的论者说,它很可能演变为1929~1933年那样惨烈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那麽,这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社會早期階段那种严重瓶頸危机又重新开始暴发了?非也。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宏观调控难度大大增加。这次危机的出現表明,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已隨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球化危机阶段。在这个阶段,过去那种主要靠国家垄斷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靠各国政府自身的宏观调控來克服的危机,已不足以應对经济全球化阶段的危机,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全球化的宏观调控机制。但由于沒有全球政府的存在,由于各国政府难以避免的存在着对本国经济的保护主义倾向,因而要在全世界建立起有效的全球化的宏观调控机制,无疑会比過去創建国家垄斷资本主义,建立本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难度大得多。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廹于自身利益的軀动,各国政府又不能不联手抗击,抑制保护主义。通过这次世界各国的联手抗击度过难关之后,全球经济的宏观調控机制必将迈上一個新的更高的台阶。
2、它的克服必定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义社会主义成份增加的结果。这场危机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群体冲击最大。但由于这次危机是由以美国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过度超前消费引起的,因此,要克服这场危机,刺激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就必须更多地依靠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大多数人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更大改善,从而在实际上增加更多的广义社会主义成份公平化成份去克服。因此,这场危机的克服,又必定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弱势群体受益受惠的结果。
3、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冲击是有限的。尽管它发端于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全球資本主义经济的中心~美国和最敏感的部门~金融,而且当前世界经济又已进入全球化阶段,因而它对全球经济的震动和损害确实非同小可。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冲击又是有限的。(1)整個世界尤其是西方資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已远高于早期资本主义严重瓶頸危机暴发时期,因而它已为克服这场危机提供了更強大得多的物質文化基础。(2)西方各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政府宏觀調控机制和比较丰富的调控经验,整個世界也已经有了一套全球協調机制和应对九七年金融危机的经验。(3)在相互依存度日益加大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都不得不联手抗击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迫于一损俱损的強大压力,国际合作从未像现在这样良好。危机暴发以來,不但七国集团和中国出手抗击,20国集团联手抗击,歐亚首腦云集北京共商對策,各主要国家的首腦還在2008年11月中旬在华盛頓舉行全球金融危机峰会共商大計,之后还将在伦敦舉行全球金融危机峰会共商大計。(4)当前世界也不存在兩次世界大战前那种隨时准备大动干戈,以便重新瓜分世界的兩大軍事集团。(5)各国尤其是西方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更是远非当年可比拟;中产阶层作为資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器不但在西方各国已成为資本主义社会的主体,而且在其他国家所占的比重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这次危机对中下层民众打击最大的是失业率的猛增;然而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虽然失业仍然令人胆寒,但由于创立了所谓安全网,失业在经济方面造成的最坏后果已大为缓和。由于有了失业补贴、食品卷和其它用于失业救济的开支,就意味着失业的可能性并不像以前那样可怕。」〔注10〕(6)苏东国家的衰落崩溃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即使这场危机继续升温,世界大战也不可能因此而暴发,美国等西方資本主义国家也不可能因此而暴发推翻資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革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可能再走上苏式社会主义道路,至多只不过引发资本主义社会內部的政权更迭和新陈代谢,在資本主义社会中再增加一些社会化、公平化的成份而己。
4、因此,它仅仅是一次不足以危及資本主义制度生存的世界性中度危机。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基本社会內容、特定的社会形态、特定的先进统治阶級都決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長的社会,其寿命長达兩三千年;兩次世界大战及其之间所集中暴发的那种致命性嚴重危机,仅仅是資本主义社会早期階段的末期所特有的短暫性的嚴重瓶頸危机。人类社会只有經过資本主义社会漫長而充分的发展,才能最终进入以实实在在的社会内容为基础的高級共富社会的低级阶段~社會主义共富社会,这是不依任何伟大主义、任何伟大人物、任何伟大政党、任何伟大阶级的急迫心情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五个应用:证明马列主义的理论的失误
1、历史证明:世界資本主义社会总体上仍然处在青春期
在上述危机得以克服后的半个多世紀中,資本主义世界又实現了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計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產业革命,推动資本主义的工业社会開始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經济時代飞跃,使生產力獲得了遠比严重瓶頸危机发生前更加巨大的飞跃。1948年~1973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平均每年增長6.1%,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20年间,西方国家国民总產值年均增長率达到5.5%,超過以往資本主义发展的任何時期。僅1960~1995年的35年內,歐洲共同体国家的国內生產总值就增加了近20倍,而美国和日本二戰后的发展速度就更快。這六十余年中,資本主义不僅開創了經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黃金時期,而且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使工人阶級和廣大勞动群众的物質文化生活獲得了較大的改善,戰胜了苏式社会主义和亞非拉民族社会主义對資本主义的挑戰和威協,用資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絕大多數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社会主义公有制國家的社会制度,初步实現了資本主义的全球化。上述基本历史事实表明,兩次世界大戰所集中暴发的嚴重危机,僅僅是資本主义社会早期階段末期所特有的的嚴重瓶頸危机;世界資本主义社会总体上仍然处在朝气蓬勃的青春期;它還遠未進入腐朽、垂死的衰亡階段。
2、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自相冲突的困境
然而在这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上,马克思却陷入了理论和实际自相矛盾、自相冲突的困境。一方面他提出了「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共产主义只有作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經验上才是可能的」的科学予见。(这里「『一下子』同时发生的」「共产主义」實际上指的是低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即列寧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既然社会主义社会相对以往的社会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组成部分,那麽它理所当然应该是经过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充分的发展才能产生出来的社会阶段。因此,如果把社会基本內容和社会形态结合起來,尤其是着重从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和水平去考察,并以此对前一论断做出科学的觧释,那就必然会得出,首创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第一、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长期充分的发展,确实具备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已经无法容纳的社会内容,即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基础已经高度充分发达富裕到足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能过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经过长期充分的发展已经进入衰老衰亡阶段,再也容纳不下已经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力和社会内容。而以此去对后一予见性论断做出科学的觧释,那就必然会得出,社會主义社会形态只有作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經验上才是可能的。从上述科学论断和科学予见中也就必然会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個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
可惜的是,马、恩、列、斯、毛都未将社会基本內容尤其是沒有将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性质和水平引入社会分期中去考察,加上他们急于觧放被剝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实践中大大降低社會主义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成熟」「物质存在条件」,甚至断定一穷二白连温飽都尚未觧决的社会也是这一社会大变革成熟的物质存在条件。所以马克思一直認為,从1815年暴发第一次歐洲范圍的经济危机開始,資本主义就巳經成了生產力的桎梏。因此,他错誤地把剛剛兴起的資本主义社会在其早期階段末期出現的特有的短暫嚴重瓶頸危机當作即將敲响的資本主义末日喪鈡。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論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又把马克思的理論失誤在新的条件下進一步「科学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一系列苏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現,則从实踐上把這一重大理論失誤的「真理性」推向了极致。然而在实际上,这些实踐所能证实的真理,仅仅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弱势阶级,确实可以利用資本主义社会早期階段末期出現的短暫嚴重瓶頸危机或利用封建制地主社会向資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危机,創建并在短时期内发展苏联式的公有化、平均化、极权化的社会」;而不是「无产阶级是資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比欧美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級的社会,是足以代替并且必然代替資本主义社会的那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更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在20世纪就可以在一国取得成功」。
3、必须用社会实践去验证「顛簸不破」的真理
在马克思逝世前夕,恩格斯开姶发現了上述理論中的错誤。對此,恩格斯曾在多种場合明确承認:在這个問題上,我和马克思都错了。事实上1848年革命和巴黎公社時期的資本主义都是上升時期的資本主义。除英国外,1883年以后的西方各国,都還「剛剛踏進資本主义剝削的青年時期。」然而由于恩格斯和列宁所处時代的局限性和由此產生的認识上的局限性,由于他們過份地急迫地从同情和觧放弱勢无產階級的所謂无產階級立場的主观願望出发,因而他們都沒有真正認清當時出現的資本主义危机僅僅是資本主义社会早期階段末期所特有的短暫性嚴重瓶頸危机,更沒有真正認清資本主义社会的長寿性。
因此,我們應當如实地、客觀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創始人的這种難以避免的重大理论失誤,及時用社会实踐檢驗的結果去加以修正,而不能再把這种重大理論失誤當作「顛簸不破」的真理,更不能再把对马克思列寧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切科学的修正再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来残酷打击迫害。
第六个应用:证明當代不可能產生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十月革命处在世界資本主义社会的初級階段
要搞清俄国十月革命以來的當代世界究竟能不能產生出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必須搞清楚俄国十月革命以來的世界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時代。而要搞清這个時代,又必須首先搞清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变革的基本内容。
1、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变革的基本內容
歐洲是全世界地主制社会的封建制階段~封建社会向資本主义社会過渡最早最快的地區。但十月革命前,除荷蘭、英国、法国等极少數資本主义先軀国基本上完成了這一過渡外,其他大多数国家依然处在這一過渡的過程之中。1848年歐洲各国暴发的反封建的資產阶級革命,雖然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统治勢力,但却普遍遭到了失敗,大多数歐洲国家仍然处在封建统治之下。俄国1861年才廢除农奴制,直到十月革命前,俄国仍然是一个軍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即半封建半資本主义的国家。意大利1870年才完成国家统一。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意大利仍然保留着封建勢力的部分统冶地位:大地主阶級和大資產階級一起掌握着国家政权,世襲的国王在君主立宪制中仍然保持着很大的權力,封建土地制~世代永佃制也被保存下來。普魯士王朝1871年才完成德国的统一。统一后的德國仍然是半封建的君主專制国家,容克貴族地主仍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其大土地所有制在农村仍居于主導地位。這也就使德国其后成為最富于侵略性的軍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实际上仍然属于半封建半資本主义的国家。直到二戰后,德國和意大利的嚴重的軍事封建法西斯殘余才被鏟除。奥匈帝国在十月革命前仍处在哈布斯王朝的统治下,实际上也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級和資產阶級联合统治的国家。其領土包括現今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代克、克羅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維那,以及波蘭、羅马尼亚的一部分。境內的封建勢力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很强大。到1918年10月,奧匈帝国戰敗后,境内暴发的資產阶級革命才推翻了哈布斯王朝,建立起一批民族獨立国家。但直到二戰結束,原奧匈帝国境內的东歐各国其封建制成份依然很重,因而东歐各国共產党掌權后普遍進行了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义革命性質的土地改革。20世紀初,西班牙的土地關系仍以半封建的大庄园制為主,最高權力仍掌握在国王手中,1931年才成立共和国,進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改革。可見,直到十月革命時,歐洲的俄国、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以及西斑牙等大国,也還沒有完成資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過渡,歐洲境內其他更落后的国家就更沒有完成這一過渡。
在亚洲,日本1868年才開始明治維新,進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它仍保留着大量封建制殘余成份,从而使日本后來发展成為軍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实际上也处于半資本主义半封建社会之中。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通過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改革,鏟除了半封建的天皇制、半封建的租佃制和財閥家族壟斷的半封建經济,其封建制向資本主义制度的過渡才基本完成。19世紀末的亚洲,除日本外,其他更落后的國家普遍巳淪為資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封建勢力在亚州普遍占据着較大的优勢,这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由封建社会向资本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进程大幅度落后于日本。十月革命時期的亚洲正处在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凤暴中。1876年,土耳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穆斯林国家,但随后又淪為半殖民地。1908~1919年,土耳其暴发資產阶級民主革命,到1923年才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国。1899年,菲律賓的卡提普南組织領導的資產阶級民主革命,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亚州第一个資產阶級共和国。但它尚未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务,隨后即被美国所征服,实际上又成了美国的殖民地。1905~1911年,伊朗暴发了資產阶級民主革命,但也遭到了失敗。1905~1908年,印度暴发了由資產階級政党~国大党領導的民族觧放運动,但直到1946年獨立前的印度﹙包含后來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仍处在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亚州第一大国~中国,19ll年暴发辛亥革命,在形式上建立了資產阶級共和国,但中国直到l949年10月以前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国的殖民地越南、日本的殖民地朝鮮直到十月革命后仍长時间处在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外蒙古原是半殖地半封建的中国的一部分。在沙俄的策动下191l年实行自治,建立起封建君主專制政權。1921年成立的蒙古人民革命党,領導了蒙古的資產阶級民主革命,于1924年才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荷蘭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直到1945年在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下獲得獨立以前,一直处于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可見,十月革命前后的亚州各国資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過渡依然任重而道遠。
非洲在資本主义列强侵入前,尚处在封建社会乃至原始社会主义社会末期。列強侵入非洲后,20世紀初才開始加快投資,把資本主义生產方式移植到非洲。同時,宗主国為阻撓非洲发展,還竭力保持非洲的前資本主义尤其是封建关系。到一戰前,絕大多藪非洲国家還未形成雇佣工人阶級;在少數比較先進的国家中雇佣工人阶級人數也很少,只有埃及和马格里布諸国才有較少的民族資本主义經济。可見,十月革命前后的非洲,雖然巳经处在資本主义列強的统治之下,但封建关糸和前資本主义关系仍然占据着很大的优勢,向資本主义過渡的历史任务比亚洲更艱巨得多。
19世紀后半期以后,巳经取得獨立的拉丁洲各国又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十月革命前,拉丁美洲仍处在考迪洛统治即大地主大資產阶級軍事獨裁统治時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半封建剝削的大量存在,仍然严重阻碍着資本主义和生產力的发展。1910﹏1917年,墨西哥暴发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阶級民主革命,才頒布了資產阶級的宪法。但整個說來,十月革命前后的拉丁美洲仍处在封建关系向資本主义关系变革的過渡之中,拉美各国仍面臨着繼續完成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上述历史事实表明,盡管l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义列强从地理上巳經建立了對全世界的统治,但十月革命前后,只有荷蘭、英国、美国、法国等資本主义先軀国,比利時、瑞士等几个資本主义发展迅速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封建傳统薄弱的国家,才基本上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資本主主义社会的過渡;而世界上绝大多數国家和地區仍然处在半資本主义半封建社会、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前資本主义社会之中,总体上仍然处在封建社会向資本主义社会轉变的進程之中,其社会变革的性質仍然是为資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的資產阶級民主改革、資產阶級民主革命或資產阶級民族民主革命。就是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在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前也普遍处在封建社会向資本主义社会轉变的進程之中。因此,从整体上看,十月革命前后的世界仍然处在封建制地主主义社会向資本主义社会轉变的過渡時期之中。
2、資本主义過渡時期的新划分
為了更准确地弄清封建社会向資本主义社会轉变的過渡時期,弄清十月革命時期的世界究竟处在一个甚么样的具体阶段之中,這里有必要對相關歷史做一个對比分析。
在人类歷史上,首先出現的是原始共產主义社会向原始社会主义社会的過渡。但由于過去从未將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單獨划分出來,人們對它的研究太少,再加上歷史久遠,有关資枓甚少,因此,目前尚无法相對准确地搞清這一過渡時期的起點和終点。
从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向地主制社会(的奴隶制阶段)過渡,是原始共贫社会向贫富兩极社会的過渡,也是公有制的无阶級社会向私有制的阶級社会的過渡,而由地主制社会(的封建制阶段)向資本主义社会過渡,則是贫富兩极社会內部的過渡,也是私有有制的阶級社会內部的過渡。因此,這兩种過渡時期的可比性相對較小。但由于這兩种過渡都是人类社会必经的基本歷史阶段之间的過渡,因此,它們的長短仍有一些可比較的参考价值。
由于地主制社会经歷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兩个阶段,因此,地主制社会內部也經歷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過渡。盡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過渡是贫富兩极社会低級阶段內部的過渡,而由封建社会向資本主义社会的過渡是由貧富兩极社会低級阶段向高級阶段的過渡,因而后一過渡更深刻、更巨大,但這兩个過渡時期的許多共性又决定了它們有着較大的可比性:它們都属于贫富兩极社会內部的過渡,都属于私有制阶級社会內部的過渡,阶級斗爭對這两个過渡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它們的過渡又都处在农业經济、自然经济、粗放型經济、短缺性經济、區域性经济、科技文化不发达、經济文化发展比較緩慢的階段。正因為如此,這兩个過渡時期的長短也就不致于相差過份懸殊。
但這兩种過渡既然是不同社会的內容和形态在不同条件下的過渡,因而它們也就必然会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長度。由封建地主階级主導的前一過渡,由于封建經济的穩定性、封閉性和发展的缓慢性,以及科学技术条件、軍事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寄生性、封閉性、保守性以及同資產阶級在知识性、智慧性上的巨大差距,也就决定了這一過渡的缓慢性、间斷性和區域性。而由資產阶級所主導的后一過渡,由于資本主义经济的強烈竞爭性、開放性、无限擴張性以及科学技朮条件、軍事技术条件的迅速发展,也由于資產阶級的强烈進取性、革命性、開放性和高知識性、高智慧性,也就决定了這一過渡的快速性、連續性和全球性。正如马克思在《共產党宣言》中所說:資產階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資產者。」「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请注意這里強调的是「一切民族」、「一切地点」列宁則指出:「資本主义不可能有一分钟原地不动。它必須前進,再前進。」「重要的是資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擴大其统治范圍,如果不開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資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經济的旋窩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正因為如此、从全球范圍看,前一過渡根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基本上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全球封建社会,而只能确立起向封建社会发展的主導性趨勢,而后一過渡在短時期內却足以基本上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全球資本主义社会;前一過渡的基本历史任务,是在世界东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建立起封建社会,从而确立起封建社会在全球歷史发展中的主導趋勢,后一過渡的基本历史任务則是要基本上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全球資本主义社会。所以,前一過渡時期在世界范圍内的終點,只能划分到在世界东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建立起封建社会為止,却絕不能划分到全球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社会為止,否则,即使到封建社会灭亡為止,它也无法完成其過渡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后一過渡则不能僅僅划分到在世界东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建立起資本主义社会為止,它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划分到基本上建立起一个全球统一的資本主义社会為止。
由于奴隶社会是建立在比封建社会更低且发展更缓慢的生產力和自然经济之上的,由于奴隶主阶級、奴隶制经济、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和軍事技术条件,存在着与封建主階級、封建制经济、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朮和軍事技朮條件相类似的弱點,因而从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向奴隶社会的過渡,也存在着類似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過渡的那類特性,即缓慢性、间斷性、區域性。因此,其過渡時期的終點也只能划分到在全世界的东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建立起奴隶制社会為止,而无法划到在全球基本上建立起统一的奴隶社会為止。
依据上述原則,从世界范圍看,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向地主制社会的奴隶制阶段轉变的過渡時期,是从古代西方文明的中心埃及進入奴隶社会的公元前3100年,到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中国的夏朝進入奴隶社会的公元前2100年,歷時約1000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轉变的過渡時期,是从东方最有影响力的大国~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進入封建社会的春秋戰国之交,即公元前475年,到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大国西羅马帝国灭亡,并由奴隶社会進入封建社会的公元476年,历時约950年。封建社会向資本主义社会轉变的過渡時期,是从158l年荷蘭建立起第一个資產阶級共和国,到21世紀初中国基本上完成向資本主义社会的轉变(將另作專題分析),从而基本上实現資本主义全球化,基本上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全球資本主义社会,歷時约420余年。
3,資本主义社会的初級階段不可能產生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如前所述,資本主义社会的寿命長达数千年。因此,未來資本主义社会的漫長歷程,不可避免地還会经历若干上升、衰退、衰亡的具体发展階段。但从158l年~21世紀初的42O多年,既然是資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過渡時期,是資本主义社会从小到大,从一国到全球的成長時期,因而這个時期只能是資本主义社会的起始階段~初級阶段。資本本主社会的初級阶段只有420多年,所以它理應是資本主义社兩三千年歷程中較短的一个阶段。
由此可見,十月革命以來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產生在資本主义社会的初級階段。很显然,在這样一個自身尚未成熟的少儿資本主义階段怎麽可能產生出以高級共富为本質特征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呢?
4,十月革命時的俄国不具备首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 如前所述,任何国家或地區要首創出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必須同時具备兩个基本前提。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处在世界資本主义社会初級階段的十月革命時期的俄国,距离具备這兩个基本前提究竞有多麽巨大,多麽遙遠。
(1)、十月革命時的俄国遠未產生出需要用新的更高級的社会制度去代替資本主义制度的新的更高級的物質存在条件~高度充分发迏的生產力和高度充分富裕的物質文化基礎
俄国在1861年廢除农奴制后,資本主义和大工业迅速发展起來,加上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工业產量跃居歐洲第四,世界第五。但其整个經济技术水平仍顯著落后于美国和西歐各主要資本主义國家。1913年,俄国工业总產值只相當于美国的6.9%,英国的22%,德國的17‧2%,法国的40%。俄国的一些工业部门,其机器生產雖已超過手工勞动占了主導地位,但同時又還存在着數量更多的靠手工操作的手工工場和家庭手工业,其整体勞动生產率水平仍然比較低,到19世紀90年代初,俄国工业的勞动生產率仍比英国低一半。其經济結构依然還是落后的农业国,大工业只是小生產農业大海中的一些島嶼,農业在国民经济总產值中仍占2/3。俄国人口中,近80%是農业人口,占農户絕大多數的中農和贫農,基本上仍以傳统落后的方式从事農业生產。据1910年對農业机械和工具使用情况的調查,用來耕地的農具中,一半是木犁,另一半是铁犁或铁鏵木犁,農业机械很少。1200万農户中,近1000万農户沒有机器。富農经济雖然发展很快,但其所占比重仍然較小。到十月革命前,俄国生產力的基本概况是﹕国民经济中,農业仍占絕對优勢;農业生產工具中,舊式手工农具仍占絕對优勢;大工业雖然发展快,机器生產已居于主導地位,但又有數量更多的手工工場和家庭手工业同時存在,总体上俄国的生產力和物質文化水平仍大幅度落后于美国和西歐的主要資本主义国家。正如列寧所說:「俄国无產阶級是在歐洲最落后的一个国家中、在小農的大海中進行活动的。」俄国的大多数人仍然在為温飽而辛勞,俄国人口的文化水平仍然低下,成年人文盲率多达75%。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像俄国那种部分大工业和大量手工工場、家庭手工业并存,小生產占絕對优勢的社会生產力僅僅是資本主义社会处在其初級階段賴以存在和发展的生產力,這哪里是資本主义社会容納不下的那种更新更高級的生產力?這哪里是比資本主义社会更新更高級的社会主义共富社会賴以產生和存在的那种更新更高級的生產力?即使是當時相對最发达的美国、英国社会的那种先進生產力即机器大生產,也同样只是資本主义社会初級階段賴以繼续存在和发展的生產力,而絕不是比資本主义社会更新更高級的社会主义共富社会賴以產生和存在的那种足以使全体社会成員現在和今后都過上高級共富物貭文化生活高度充分发达的生產力,更何况是比美国英国落后得多的俄国!
而且,在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還未建立起完整形态的資本主义制度,都還处在半封建半資本主义制度、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及其他前資本主义制度之中。新兴的資本主义制度正处在取代腐朽衰老的封建制度的過渡時期之中,是剛剛在全世界兴起不久的最新最高級的社会制度。而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作為「軍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由于生產力相對落后,也才仅仅建立起初级阶段的、过渡性的、佷不完整的資本主义制度,即半資本主义半封建的制度。因此,相對于當時世界上最新最高級的完整形态的資本主义制度而言,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无疑应該是「超級最新最高級的社会制度」了。如果說在僅僅能建立并且才剛剛建立初级阶段的、过渡性的、佷不完整的資本主义制度几十年的俄国那种落后的生產力之上,居然可以首创出超級最新最高級的社会制度,那豈不是从根本上推翻了生產关糸一定要与生產力的性質和发展水平相適應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如果马克思主义的這一根本原理是真理,那么,這种超級最新最高級的社会制度~足以取代資本主义制度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只能建立在未來的超級最新最高級的社会生產力之上,而絕對不可能建立在俄国那种落后的生產力之上。當然,這里所說的「超級最新最高級」都是同過去相比較而言。
這种「超級最新最高級」 的「物質存在条件」,不但當時的俄国遠遠达不到,就是當時的美国、英国和今天的美国、日本,也遠遠达不到。至于此后出現的共產党国家和民族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同样是遙不可及,其绝大多数甚至更加遙不可及。
可見,无論十月革命時的俄国,還是20世紀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都不具备首創社会主义社会的所必須具备的物質前提。
(2)、十月革命時的俄国資本主义遠未進入腐朽衰老的衰亡階段
如前所述,十月革命時,从世界范圍看,資本主义社会還处在初級阶段,处在新兴的資本主义社会代替腐朽衰老的封建社会的過渡時期之中。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同样处在資本主义社會的初級阶段,資本主义在俄国社会兴起才數十年。1861年沙皇廢除農奴制,俄国資本主义至此開始較快地发展起來。但由于俄国的改革是在保持封建專制统治并得到封建统治者允許的条件下進行的改良,因而封建勢力和前資本主义关系仍然相當強大。政治方面表現為沙皇的專制统治、封建等级制度、村社制度等等的存在。经济方面,革命前的俄国仍然是大地主所有制國家,工役制的殘余仍然存在,俄国經济中占主要位置的农业,其封建成份仍占优勢,資本主义經济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少数地區。1915年,列寧就指出:在俄国「資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比較薄弱」,「在俄国占优勢的是軍事封建帝国主义。」1917年的二月革命,雖然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统治,但摧毀封建经济关系,摧毁封建上层建筑的殘余,发展城鄉資本主义等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务仍很艱巨。因此,此時的俄国更是明明白白地处在資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過渡時期,即資本主义社会的初級階段。
处在初級階段的俄国資本主义同样是生机勃勃地推动着俄国社会生產力的发展。經過1861年的改革,資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到19世紀80年代俄国就初步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產在一些工业部门中超過了手工勞动,占了主導地位。运輸业進步也很快。農业技术也在不斷发展,农业机器和新式农具的採用已擴展至新富农階層。就生產发展的速度而言,這个時期的俄国超過了西歐各国。如1890~1899年间,俄国生铁的冶炼量增長190%,而英国僅增長18%,法国增長72%,美国增長50%。1900~1903年,俄国与其他发迏国家都经历了經济危机。經過几年复苏后,1909~1913年俄国又出現了新的经济高漲。其顯著特點是高速度,整个工业產量的平均增長率达8.8%。就工业生產发展的速度而言,俄国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超過了所有先進的資本主义国家。如這几年的生跌產量,全世界增長32%,美国增長20%,德国增長50%,而俄国增長了64%。钢產量德国增長50%,俄国却增長了80%。1913年,俄国工业生產水平已居世界第五,歐洲第四。在主要經济指標上,俄国已超過了意大利和日本。農业中,由于受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資本主义經济发展的速度明顯不如資本主义工业,但富農经济的发展仍比較快。1913年對富農經济的調查表明,富農由于採用了較為先進的農业技术,如使用農业机器和人造肥料,選擇良种,精耕細作,实行改良的輪作制等,收成比平均水平高出50%~100%。富農也是俄国商品粮的主要提供者,占農业人口1/5的富農,提供了50%的商品粮。
一戰前俄国資本主义工业和富农經济发展的历史非常清楚地表明,俄国的資本主义生產關系非但沒有腐朽、衰老、垂死,而且非常年幼,當時它正強有力地推动着俄国城鄉生產力的快速发展,甚至正以當時世界第一的高速度推动着工业生產力的发展。其后,它僅僅是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暴发暫時中斷。這表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資本主义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俄国資本主义還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還遠遠沒有充方发揮出來;真正嚴重阻碍俄国社会生產力发展的絕不是新兴資本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早期資本主义特有的嚴重敝端,尤其是腐朽、垂死的封建殘余勢力。它也清楚地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国資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巨大危机,同样是俄国資本主义社会早期的嚴重瓶頸危机!
可見,十月革命時,俄国根本不具备首創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資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俄国的資本主义社會巳經進入腐朽衰老的衰亡階段。而此后出現的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正处在世界資本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同样不可能具备這样的歷史前提。
上述历史事实充分証明,俄国十月革命以來出現的种种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根本不具备首創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須具备的物質前提和历史前提的条件下產生的。而在這样的条件下,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任何偉人、都不可能超越客觀历史条件的許可,首創出比資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富社会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共富国。
第七个应用:证明资本主义国家比社会主义国家优越
鄧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歸根到底要体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并且在发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這一论斷正确地体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际上指明了比較社会主义国家和資本主义国家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优劣的根本標准,那就是要看誰能更快更好地推动社会生產力的发展和社会成員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即誰能更快更好地推动社会基本內容的发展。
所以,十月革命以來出現的公有制社会,如果真的是在腐朽衰亡的資本主义社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它的社会形态无疑應該比西方資本主义社会形态更优越、更先進、更高級,因而必然能更快更好地推动生產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然而上一部分有關兩类新型国家的社会內容的全方位對比,己經清楚地表明,十月革命以來的各种公有制国家的社会形态對社会生產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所取得的成效,却大幅度落后于資本主义社会。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述公有制社会形态在素質上顯著落后于資本主义社会形态。這种素質上的落后表現在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
1、经济制度的对比
(1)資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制,其所有制形态則是多样化的。這种所有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它从总体上保証了整个社会经济能有效地掌握在最先進的階級即最富于進取性、革命性和知识性、智慧性、最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和資本主义制度自我革新要求的資產阶級手中。這就从根本上保証了社会資源能得到相對最好的利用,因而它就能强有力地推动社会生產力的发展,推动社会整体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資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巩固和发展。第二、這种所有制產權清晰而又人格化。生產資料及其利潤或剩余價值明确地為社会的强勢成員資本家和資本所有者所私有,也就給了資本家永无止境地追求利潤或剩余價值的强大内在動力,同時,外部的市場競爭也才会對他們形成强大的壓力。正是這种強大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壓力必然強有力地推动資本家盡量選拔优秀的人才和勞动力,盡力改善经營管理,盡力採用新的先進科学技术,不斷提高勞动生產率,努力降低成本,不斷開拓新的更廣闊的市場,从而使資本主义生產具有一种无限擴大的趋勢,推动生產力和資本主义无止境地向前发展。而且,由于資本家掌握着企业資本的所有權,他們也就有足夠的權力去充分发揮自已的才智,去適應灵活多变的市場,去減少失誤,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成功的机率。
當然,資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及其自发傾向也会導致資本主义宏觀经济发展中的无政府傾向,導致資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而引起日益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然而這一敝端在資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壟斷資本主义阶段以后,已逐步得到日益有效的克服。
苏式公有制社会則以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經济制度的基礎。公有制的形式單調,除了处在统治地位的国有经济,就是准国有式的集体经济。這种所有制比之于資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顯的相對落后性。第一、它使社会经济未能掌握在最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制度自我革新要求的最先進的阶級手中。即使无產阶級能真正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比之于資產階級,无產阶級在進取性、創新型革命性和知識性、智慧性上都是一个相對落后的阶級,因而它无法像資產阶級那样使生產資料和社会資源獲得相對最好的效益。這類国家在其前期任命的基層經济單位領導人,大部分來自党政軍干部、工人和貧苦农民。其经營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遠低于過去的資本家阶級,显然无法真正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和經济制度自我革新的要求。后來雖然也用了一些知识分子,但他們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封閉的苏式国家中接受的相對封閉的文化教育和相當僵化的政治思想教育,再加上兩大陣營日益尖銳的對立以及苏式国家對資本主义一切先進东西的盲目否定和排斥,這就使這些知識分子在很大程度上与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学技术和最先進的经營管理方式相脫節,从而使他們也无法代表世界先進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和经济制度自我革新的要求。第二、這种国有制和准国有制式的集体所有制由于產權的非人格化而被虛置。生產資料及其利潤既属于大家所有,又不属于任何具体的个人所有。基層经济單位的管理權力雖然掌握在党和国家任命的領導者手中,但他們也只有管理權而沒有所有權。至于廣大勞动者的所有權就更是被虛化。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大大弱化微觀經濟的內在利益軀动力。又由于這种所有制基本上消滅了市場经济賴以存在的經济条件,它也就同時消滅了微觀經济中市場競爭的外部壓力。由于严重缺乏內在利益躯动力和市場競爭的外部壓力,因而基層经济单位的領導對于選拔人才,改善经營管理,採用先進科学技术,提高勞动生產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速資本積累,擴大再生產,努力適應和開拓市場的積极性,都遠低于為自已奮斗謀利的資本家。所以,他們只是被动地為完成上級的指標而工作,甚至常常為獲得上級的好評和提升而虛報浮誇。至于廣大群众就更不可能有持久的積极性和創造性。同時,由于基本上消滅了市場机制,基層经济单位的領導又沒有所有權,他們既不可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去经營,也沒有必要去適應市場,而只能听命于上级经常嚴重脫離实际的计划指標,這就必然大大降低微觀经济的社会效益。
(2)在資本主义制度下,資本家和工人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契约關系,資本家有權選拔优秀的員工,觧雇不稱職的員工,工人也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有擇业的自由,這既使資本家有条件盡量選擇相對最好的人才和勞动力,又可以利用外部的失业大軍,給在业職工以壓力,促使職工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已的業务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職工也可以盡量選擇最能发揮自已才智的工作,从而真正較好地做到人盡其才,各盡所能。
在苏式社会主义經济制度中,一方面存在着勞动者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關系。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勞动者對国家、對基層经济單位及其領導者在事实上的人身依附關係。在這种制度下勞动者沒有擇业的自由,他們的工作是領導分配安排的,个人只能服从組织。他們个人又不实際占有生產資料,只有官員阶層才有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對生產過程的决定權、對生產成果的分配權,勞动者離開了自已的單位就无法生存,他們事事处处有求于官員階层,只能依附于和听命于官員階層。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使理論上的「公僕」~官員阶層日益成了一般勞动群众事实上的「主人」。由于勞动者无權選擇工作崗位,許多人被迫在不喜愛、不適合自已的崗位上工作,造成大量的人才和人力資源的浪費性使用。而另一方面,勞动者的工作尤其是国有單位的工作基本上又是铁飯碗,這就使企业對人才和勞动力无法選优汰劣,造成企业人員臃腫,效率低下。由于職工沒有觧雇的壓力和外部失业大軍的壓力,因而勢必顯著降低勞动效率和勞动者不斷提高自已业务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積极性。
(3)資本主义遵循的实际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按业績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這里的业績就是企业的經济效益,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的利潤率和总利潤。這里的要素就是資本家和資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以及資本家和工人耗費的勞动力。从資本家方面看,資本家獲得的收益包擴利潤或剩余價值,首先是按业績分配的結果:他经營的企业效益越好,獲利越多,反之,則越少,甚至虧本破產。但同時它又是按要素分配的結果:他投入的自身勞动力是創造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他就應該獲得工資作為勞动力消耗的补償;他投入的資本是創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他就應該享有剩余价值的索求權;而他投入的資本和自身勞动力越多,他應獲得的补償和剩余价值的索求就越多,反之就越少。从工人方面看,主要是按要素分配的結果,他付出的勞动力越好越多,獲得的工資也越多,反之就越少。但同時它又在相當程度上是按业績分配的結果:企业效益好他才能拿到工資,企业效益不好,甚至虧本破產,他的工資就沒有保障;它雖不能獲得他創造的全部價值,但企业的效益越好,他所獲得的獎勵和收入也会越高,反之就越少。所以,总的來說,工人獲得的實际工資和企业的效益仍然是正相關联的。
上述分配制度强有力地推动着資本主义社会生產力的发展。第一、它獎勤罰懶,獎优罸劣,激勵先進,鞭策后進,促使强者為发財而盡其所能,弱者為生存和改善生存发展条件而盡其所能。第二、它使有產階級投入经济活动中的財力、物力能獲得應有的財產收入,从而推动人們節約財富資源,不斷進行資本積累,不斷擴大再生產,促進經济更快发展。因此,它就能更充分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整个社会的財力、物力資源去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生產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它使資本主义企业普遍能堅持以效益為中心,而不会偏離效益去片面追求速度和數量,从而既能推动生產力实实在在和卓有成效地向前发展,又能減少社会資源的浪費。但早期資本主义的上述分配制度中同時也包合着一些嚴重的敝端。
第一、上述分配制度中包含着很不公平的剝削。資本的所有權属于資本家,因此,資本家應該享有資本的剩余索求權,這對社会生產力的发展是必要的,有益的,但這并不等于作為資本的生產資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运行也是「勞动」,也可以創造出價值。从價值創造的角度看,既然這里涉及的價值是特指一般人类活勞动所形成的那种特定的價值,而任何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的运作都創造不出這种特定的價值,那麽由工人和資本家的活勞动所共同創造的這种特定的剩余價值,理應由工人和資本家所共有共享,而不應由資本家獨占獨享。而且,工人和資本家的勞動力实际上是對剩余價值的創造做出了最直接的貢献。但由于工人們僅能獲得工資,他們也就僅僅獲得了他們所耗費的勞动力價值的补償。而此時的工人已不再是沒有剩余索求權的奴隶,他們依据對自身勞动力的所有權,理應享有的剩余索求權,却根本沒有得到体現。而資本家的予付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全部耗費巳从扣除的成本費用中得到补償,資本家自身勞动力的耗費实际上也从他們占有的剩余價值中得到了事實上的补償。由于資本家還占有了其余的全部剩余價值,因而全部予付資本、資本家自身的勞动力資本和工人的勞动力資本所應享有的剩余索求,也就全部被資本家獨占獨吞了。所以,資本家实际上无償地占有了工人理應享有的剩余索求權所应分得的剩余價值,這才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主要祕密。因此,相對公平的分配應該是﹕从產品的总價值中先扣除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工人的工資、資本家應得的工資等成本費用,余下的剩余價值則應由工人們的人力資本、資本家的人力資本和資本家的予付資本,按照剩余索求權,依据適當的比例,共同占有和分享。但在早期資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勞動力经常供過于求,工人处于非常被動的弱勢地位,工人不但得不到理應占有和享有的那部分剩余價值,而且工人的工資還经常低于勞动力的價值,同時也較少与企业的效益掛鈎。而這也正是早期資本主义普遍处于暴利時代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時的工人实际上也就成了雖有人身自由但却不能分享勞动剩余的雇佣奴隶。
第二、在早期資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過程中,還日益產生和发展出更多的不合理剝削。這理所說的不合理剝削是指不利于社会整体生產力发展,也不利于包擴勞动者在內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剝削。它包擴:對絕對剩余價值的過度榨取;壓低实际工資,使勞动力的價格過份低于勞动力的價值;严重助長寄生性的过高財產收入,如過高的利息收入、過高的財產繼承收入;以損害人类生存、人类生存发展条件和公共利益為代價而獲取的利潤;利用壟斷地位榨取的高額壟斷利潤;權力資本獲取的不正當利潤;如此等等。當然,凡事有利就有敝,有敝也有利。這种合理剝削与不合理剝削的划分也不是絕對的,關鍵是看它在不同時期中是利大于敝,還是敝大于利。
第三、早期資本主义社会的上述分配制度最突出的敝端,是導致貧富两极分化的過度发展,从而導致資本主义生產无限擴大的趋勢和勞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日益激化,導致周期性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经济危机以至社会危机。
在現代資本主义社会中,西方國家針對上述敝端,在保障效率的前提下,注意適當兼顧公平;在維护資本主义剝削制度的前提下,使廣大勞动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這對于緩和資本主义社会的阶級矛盾,保証資本主义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而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在个人消費品分配上名為「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实際推行的却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加一定程度的按權分配,其主導傾向則是平均分配,是「職工吃企业的大鍋飯,企业吃国家的大鍋飯」。它不僅根本否定按資分配,把它當作罪恶的剥削制度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對象,而且在事实上背離了按勞分配。同时,公有制也不能有效制止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夺,普通成员根本难以监督掌权者,掌权者的贪占行为几乎是不受制约的。而依靠诸如思想教育这样的手段约束掌权者根本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更不具有持久性。
這种分配制度對生產力的发展日益嚴重地起着阻碍作用。第一、平均分配只能起到獎懶罰勤,獎劣罰优,助長懶惰低劣者,傷害勤勞优秀者,使「各盡所能」变成空話,因而它必然造成人力資源的严重浪費。第二、它根本否定按資分配,消滅財產收入,必然造成社会財力、物力資源的嚴重浪費;它過早消滅有利于生產力发展的經济剝削~資本主义剝削,結果反而導致了阻碍生產力发展的超經济剝削,導致懶惰低劣者剝削勤勞优秀者,官僚特權者剝削廣大勞动者,導致效率和公平的兩敗俱傷,使「按勞分配」也变成了空話。第三、它否定按业績分配,必然導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嚴重忽視經济效益,助長片面追求速度、數量的高指標等错誤傾向的发展,造成大量浪費性的虛假经济增長。
以谋利為目的的利欲勳心的生产為何比為人民谋幸福的生产更能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
(4)資本主义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润和剩余價值。如前所述,資本主义生產具有无此境扩大的趋势但却愈来愈同相对狹小的市场发生矛盾,就是说产易卖难:生产的产品不断增多却难以卖出去。产品卖不出去,不但不能赚钱,还得亏本。因此,為了更多更好地卖出产品从而更多地赚钱,資本家就必須奉行顧客至上的原則,必須在質量,數量、花色、品种、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生產出適合顧客需求的商品,从而使利欲勳心的資本主义生產在总的趋勢上不能不圍繞着社会成員物質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這个中心轉,在客觀上比較有效地达到不斷滿足社会成員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效果,使社会成员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当然資本家对利润和剩余價值不计后果的追逐、資本主义市埸的自发性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也会导致严重偏离社会成員正当需求的不良后果。但隨着資本主义发展到國家壟斷阶段以后,随着政府宏觀調控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严密,這类不良倾向也正在逐步弱化。
苏式社会主义生產的目的在理论上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為人民谋求幸福的物質文化生活。但由于它实行的是高度公有化、高度集權化的社会制度,因而最終总是形成全国上下圍繞着最高領袖的戰略部署這个中心轉。而最高領袖又总是「高瞻遠睹」,讓人民為了「世界革命的利益和需要」,「為了全局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和需要 ,犧牲局部的、眼前的、暫時的利益」,去先生產后生活,去片面发展重工业和軍事工业。結果,人民生活現在迫切需要的產品,不生產或少生產;人民生活現在不需要的產品,却猛生產。如此一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就在事实上变成了一句空話,為人民谋幸福也变成了一句官话、套话、空话。因而生活资料严重匱泛单调甚至不能不实行低标准的生活必须品配给制也就成了苏式国家的通病和特色。社会生產力的发展也因此而深受其害。
(5)資本主义经济在摧毁封建性的自然经济的同時,使商品經济進入了发达的高級階段,日益成為開放性和世界性的市場经济,為生產力的发展和資本主义生產關系的发展不斷地開拓着廣闊的空间。資本主义市場經济形成的強大競爭,推動資本主义生產的无限擴大,从而加速短缺经济向過剩经济的轉化;同時也使企业能不斷优胜劣汰,留强去弱,从而更好地实現資源的优化組合,加快粗放型經济向集约型經济的轉化;資本主义市場经济通過價格机制,不斷調節勞动力和生產資料在社会各生產部门之間的分配,从而基本上实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資本主义市場經济通過优胜劣汰,不斷淘汰不適合生產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优化所有制結构;資本主义市場經济优胜劣态的强大競爭,還不斷推动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不斷推动生產的社会化和資本的社会化,直至走向生產的全球化和資本的全球化,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自我革新;資本主义市場經济是開放性經济,它使地域经济迅速变為世界经济,使世界各国之间在經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实現了廣泛的交流,合作和相互借鉴学习,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世界經济、科技和文化的迅速发展。
当然,資本主义市場經济的发展在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也会导致本行业、本地區、本国内部的恶性竞爭和自相伤害,在另一些时候、另一些方面又会导致垄断,导致本地區、本民族的保护主义。但隨着政府宏觀調控机制和全球宏觀調控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以及法制的健全和严密,這类不良倾向也正在逐步弱化。
而苏式社会主义用自我封閉的產品经济代替資本主义市場经济,后來雖然部分承認了有限范圍、有限程度的商品經济和商品貨幣關系,但又把自已的活动空间主要局限在苏式国家的范圍內。這种以高度公有化為基礎的產品經济或非市場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追求物質利益的內在动力和市場競爭的外部壓力,造成企业嚴重忽視效益,大大延緩了短缺經济向過剩经济發展的過程;它使国民經济失去了市場调节的功能,防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更防碍了所有制形式的优胜劣汰和优化组合,實际上起到了保护落后、阻碍进步、浪费资源的作用,从而防碍了粗放型经济向节约型經济的转变;它失去了优胜劣汰的功能,也就阻碍了生產的自然集中、生產的社会化、全球化的自然進程,从而使苏式国家對生產關係的变革失去生產力和生產社会化发展的客觀物質基礎而只能窮過渡;它使苏式社会主义經济走向封閉保守的狹小死胡同,失去从全球尤其是先進国家吸收先進科学技朮和先進經營管理方式的各种机會,失去了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大好良机。
(6)在体制上,當資本主义處在自由競爭階段時,它實行的是以資本家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自由主义的市場經济,任由企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发展,国家只是充當“守夜人”,不作任何干予。這种体制的优越性在于:從微觀上看,企业属于資本家私人所有,又不受国家干予,他就有充分的自主權,灵活地去適應复雜多变的市場需求。從宏觀上看,它可以利用价格机制自动調節勞动力和生產資料在社会各生產都门之间的分配。
這种体制的主要敝端在于:當資本主义生產的這种无政府狀態发展出現過度發展時,必然嚴重破坏社会各生產部门之间、生產和消費之间的正常比例關系,導致周期性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济危机,從而造成對社会生產力的嚴重破坏和對生產力的嚴重阻碍。
二次大戰后,成熟发达的資本主义国家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已經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政府宏觀調控体系。大幅度地減輕了資本主义生產周期性巨幅波动所造成的嚴重損失,较好地保障了現代資本主义市場經济相對順利又相對健康地迅速发展。
而苏式社會主义在体制上實行的却是高度集中的計划管理体制,是用指令性計划和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济,地方和企业都沒有必要的自主權。這种体制相對于西方資本主义国家的經济体制其最大的敝端就在于:它使企业嚴重喪失了微观活力,即喪失了对市场的應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經济利益对企业的内在躯动力,喪失了市場竞爭对企业的外在压力,从而严重降低了企业的效率,阻碍了生產力的发展。從宏观上看,它虽然為国民經济實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并曾一度收到过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通常都是和最高首腦的独裁体制结合在一起的,因而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正常比例关系常常被最高首腦的主观主义瞎指挥、高指标,高速度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唯上不唯實、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所破坏。再加上片面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發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否定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因而常常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短缺性經济危机。这种危机實际上比资本主义相对过剩的經济危机层次更低,也更恶劣、更有害,因而对对生產力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所造成的阻碍也更严重得多。
2、政治法律制度的对比
(1)資本主义国家是資產階級占統治地位的国家,它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动人民進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資本主义的這种国家制度是資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它建立在資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上并為資本主义經济制度服务。其优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它用民主的形式有效地保障了先进阶级的统治地位。尽管它存在着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但正是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保証了国家的统治權力有效地掌握在先進的强勢階級~資產階級及其精英集团的手中。在資本主义經济制度和資產階級尚处在升氣勃勃的上升時期并能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代,國家的统治權力掌握在相對最先進的强勢階級及其精英集团的手中,从根本上保証了整个國家和社會能沿着相對先進的資本主义軌道相對更健康、更迅速地發展。第二、資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后尤其是政權基本鞏固后不會把整个被统治階級當作暴力專政的對象來無情地打擊和消滅,而是从法律上保障其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第三、資產階級國家對危害現存制度、触犯法律的敵對勢力也要進行打擊、惩處,直至暴力鎮壓,但它也要依法辦事,而不是肆意制造大量冤假錯案。
早期資本主义的国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对資產階級等有钱有势的強势阶级过度扶持、过度维护、过度纵容和对无產階級等弱势阶级的过度歧视、过度压迫、过度镇壓的倾向。但隨着政權的日益鞏固,資產階級國家正愈來愈多地採用階級合作的方式對被统治階級進行统治和管理,國家的職能也日益從镇壓被统治階級的反抗轉向對被统治階級進行民主管理和對国家經濟的宏觀管理。因而它既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发揮被统治階級的積极作用,使整个社會向着繁榮和諧的方向逐步发展。
蘇式社會主义義國家是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即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勞動人民對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進行統治的工具。這种國家制度也是蘇式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核心。相對于資本主義的國家制度,其落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它直接用暴力、专政和专制独裁来实现和保障相对落后的无产阶级等经济上的弱势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和貧苦農民虽然具有更强烈的反對過度兩极化的資本主义和封建制度的破舊型革命性和冒险性,可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夺得政权,把工人階級、貧苦農民等舊社会的貧苦弱勢階級擺在領導地位、统治地位,但在世界資本主义社会的初級階段,在資產階級尚能推动生產力迅速发展的時代,工人階級和貧苦農民等弱勢階級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却並不具备資產階級那样强烈的進取性和創新型的革命性,也不具备資產階級那樣高的知識性和智慧性。例如僅从文化專业方面看,新中國已成立三十多年后直到1982年以前的中國各類國家幹部中,大專畢業也包括相當於大專畢業文化程度的只占20﹪,有的省甚至只占2﹪,不太懂业务技术的干部占50﹪,根本不懂業務、不能勝任工作的占了20﹪。在調整前的全國各級領導班子中,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也只占20﹪。〔注2〕这还是邓小平执政后初步搞了领导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状况。至于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毛泽东时代,王洪文、华国锋当接斑人的文革时代,领导干部的知识和专业素质那就更低得多了。試想,在现代社会,由這种素貭的工人階級及其代表來掌握統治權力,怎麽能保証蘇式社會主義國家去有效地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先進文化的前进方向,沿着正确的軌道健康地發展呢?第二、蘇式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把封建地主階級普遍作為專政對象和消滅對象,而且把尚能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整个資產階級當作專政的對象或消滅的對象,無情地打擊和消滅,那就必然嚴重地阻碍生產力的发展。第三、最高執政者普遍在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名義之下爛用權力,賤踏法制,制造大量冤假錯案,使统治集团長期陷入殘酷無情的路线斗爭的內耗之中,使無產階級專政常常变成少數人甚至最高領袖个人实行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整人工具,從而使政治上的民主平等都变成了空話。其例舉不胜舉。据西方材料估計,僅在30年代蘇聯的「大清洗運動」中被逮捕、判刑和处死的人就多達400多万人。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冤獄遍中华,党政官員几乎都处在人人自危的境地。
(2)資產階級國家实行資產階級民主制。它具有以下主要內容和特點。第一、它依据“天賦人權”的思想讓每个公民都享有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民主權利,取代了封建等級制度。在現代,只要不用暴力等非法手段去推翻現存制度,它也給予反對現存制度的党派、个人以合法存在、合法活動、合法競選以至合法執政的權利。第二、在此基礎上,它用競爭性的選舉制、有限任期制取代了封建世襲制、君主任命制、終身制來組织國家權力机關和实現權力的轉移更替。第三、它用議会民主制和分權制取代了封建君主專制獨裁制。第四、它实行依法治國、司法獨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科学化。
其优越性表現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資產階級及其精英集團的先進性和他們在社會中的强大优勢地位,使他們在競選中能有效地獲得國家的统治權力,從而既能首先維护和发展相对先进的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又能从总体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发展要求和先進文化的前进方向,因而能較好地保証國家和社會沿着先進的資本主义軌道建康地发展。第二、資產階級國家的選舉制、有限任期制既能使國家政權建立在合法的群众基礎和大多數人的拥护支持之上,又能使國家權力實現优胜劣汰,新陳代謝和和平轉移。第三、它使统治階級和被统治階級都能獲得真实的民主權利,从而使絕大多數人成為選擇、制約、監督政府和執政党的決定性力量,从而也使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能得到比較有效的兼顧和发展。第四、它用權力約束權力,使權力實体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關系,它用少數服从多數的公共權力代替个人意志至上的權力,它用多党競争制推动轮流執政,從而能比較有效地防止專制和腐敗,防止和糾正一党專政和个人獨裁造成的重大失誤和損失,保障國家、社会和經济能更健康順利地发展。第五、它有利于形成執政党和在野党互相監督、互相制衡的關系,有利于執政党和在野党平等发展,在競争中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同時也有利于充分調动和发揮各个党派和全体社会成員的積极性。因此,資產階級民主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使人類政治文明跨入了更高的新階段,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進步。
当然,資產階級國家的三权鼎立,相互制衡,也会损害政府工作的效率。資產階級國家的上述民主制度在某些国家、某些时侯,某些方面也会遭到右翼势力的破坏而与封建专制势力相结合走向法西斯专政。早期資本主义在对外关系中更热衷于对外扩张、侵略和掠夺,把弱小国家变成資本主义強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现代資本主义國家已逐步加強了三权鼎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来增強政府工作的效率。同时,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意等国法西斯势力的覆灭和民主改革的基本成功,法西斯在完整形态的資本主义國家中重新上台的机率已越来越小。隨着二战后殖民统治的迅速瓦觧和第三世界的兴起,殖民主义也已失去自己的市埸,而資本主义強國间竞爭的重點,也巳经从軍事竞爭轉变為以高新科学技术為核心的经济競爭。
苏式社会主义民主制則具有以下內容和特點。
我们过长去的宣传教育总是说资产阶级民主是虚伪的,而实际苏式社会主义国的無產階級民主更虚伪更虚假。
第一、名义上的無產階級民主制,實际上的等級制。它根本不給被统治階級~過去的剝削階級和其他反對派勢力任何政治權利,不允許任何反對派合法存在、合法活动、合法競選。理論上工人階級是统治階級、領導階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實际上除极少數被上級選拔担任党政机關、企事业和集体組织的大小官員外,絕大多數普通民众包括大多數工人并无實實在在的民主權利,更無選擇、推荐、罷免各級官員的權利。党政官員則因長期受益于一党專政制、个人集權制等高度集權体制而日益官僚化、特權化、貴族化甚至逐步腐敗化。因此,苏式国家在推翻舊的封建等級之后,又在實际上逐步形成了新的帶封建色彩的等級制。大的等級有三等:第一等級是由党政官員組成的權貴階層。他們是实际的统治集團和人民群众的主人或「父母官」。他們掌握着很大的權力,掌控着各种社会資源,享有日益增多的特權利益。中国的官員階層享有的特權利益雖不及苏联官員那麽大,但他們仍然是當時中国社会中最有權勢的上等人和新權貴。正因為如此,官本位才会越來越成為「社会主义新中國」的一大特色。第二等級是由一般人民群众組成的民众階層。他們無權無勢,對官員階層存在着事實上的人身依附關系而不能成為自由民,但他們有作為「人民」的政治權利和壓迫專政對象的政治權利。第三等級是由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舊剝削階級和其他反對勢力組成的專政對象即事實上的賤民階層。如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地主資產階級尤其是內戰中的反苏維埃勢力,在集体化运动中被暴力剝奪和消滅的富农階級,在大清洗运动中遭逮捕、判刑以至处死的數百万「敵對勢力」。在中國第三等級是指階級敵人,包括在監獄中勞動改造的政治犯、绝大部份刑事犯和在社會上由群众監督勞动改造的「五类份子」,即地主份子、富農份子、反革命份子、坏份子、資產階級右派份子。他們是專政的對象,被剝奪了一切政治權利,受盡了政治歧視和屈辱,动不動就被批判斗爭,是這个社會中真正的賤民。更惡劣的是一人遭殃,全家受害,誅連無辜,就連他們的后代、親属在升学、就业、入党、提干、工作安排和婚姻戀愛等各个方面都要受到种种歧视和排斥,實际上成了半賤民。在上述三个等級中又分為若干个小的等級。
第二、名义上的苏維埃共和制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實际上的高度集權制乃至个人獨裁制。名义上苏維埃或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權力机關,實际上真正的最高權力机關是党的核心領導層,而最終決定權則掌握在党的核心人物「一把手」的手中。党的最高領袖實际上成了封建帝王似的獨裁者。這在斯大林和毛澤东身上表現得最為典型。形式上立法、行政、司法自成体系,相互制衡,實际上三權都集中在党的手中。形式上党和政府各有自己獨立的体系,實际上党不但領導一切,而且以党代政,包覽一切,直接号令政府。
第三、名义上的選舉制,实际上的无限期任命制。党和國家的主要官員形式上都是由選舉產生的,但由于選舉沒有任何選擇性和競争性,实际上都是由上級党委內定后任命的,而且沒有任期的限制。新的最高領袖和最高領導層的產生一般實行內部指定接班人制。即使在接斑人掌權无力而失控的情況下,也只能出現以党內斗爭的胜利者為基礎的內部商定制,其后的選舉同樣是走過場,其任期也同样沒有限制。
第四、名义上的法治,實际上的人治。苏式國家也有宪法、法律,也有公檢法,名义上也是依法治国,而實际上却普遍實行人治。領導人普遍把自已的權力、權威凌駕于法律之上,任意按照自己的意去駕禦国家和法律;司法根本不獨立,它只是党的工具;司法公正常常被政治斗爭、階級斗爭乃至主要領導人的需要所代替。
所以,這种民主制的最大特點是有其名無其實,是虛伪,是虛假,是对民众的愚弄和欺骗。
這种民主制相對于資產階級民主制的落后性表現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這种以一党執政的高度集權制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在共產党執政的前期,雖然保証了无產階級的统治地位,但由于无產階級的相對落后性決定了它无法经常有效地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到后期,由于長時間實行一党執政的高度集權制,原來作為無產階級优秀代表的统治集团~官員階層日益向着高居于工人階級和人民群众之上的帶封建性的官僚特權階層轉化,而且很容易導致阿庾奉承、趨炎附勢的小人得志,卑劣者淘汰賢能者,又難以有效地實現优胜劣汰的新陳代謝,从而也就愈來愈難以真正代表工人階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時內斗內耗也因此而日益加劇,因而也很難实現權力的平穩轉移。第二、它既不給被统治階級以任何政治權利,甚至也不給統治階級~工人階級和人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的民主權利,這就必然使廣大的社会成員无權選擇、制約、監督政府和執政党,从而无法长期有效地保障无產階級真正处在统治階級的地位,也无法长期有效地維护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第三、它使大多數人的意志屈从于极少數人甚至某一个人的權力和意志,也使權力实体之间失去必要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監督,因而它极易導致專制和腐敗。第四、一党制民主及其導致的少數人對權力的壟斷使政府的嚴重失誤很難糾正,因而常常愈演愈烈;它同時也使執政党難以像競選制那样及時发現和糾正自已的缺點和失誤,認真吸取其他党派的优點和长处;更无法与其他党派真正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監督、共同發展的關系,从而也无法充分調动和发揮其他党派的積极性和創造性。
3、意識形態和文化体制的对比
資本主义意識形態是建立在資本主义私有制主导下的經济基礎之上並為之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其基本特征為:主張以人為本,人權至上,反對神權;主張个性觧放,倡導个人的進取精神、創造精神和实現个人價值,反對人身依附;主張以民權取代君權,倡導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反對封建等級;主張思想觧放,倡導理性和科学,反對蒙昧主义。而其文化体制則是自由開放的,实行言論自由、学術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反對文化專制主義和神祕主义。
其优越性在于﹔(1)它有利于破除迷信,推动个人的人身觧放和思想觧放,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資源能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发掘和发揮,从而推动生產力和社会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獲得更大的提高。(2)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同時也為資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成長壯大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3)它有利于破除封建專制主义,有利于推進社会大众約束、監督政府和執政党對權力的運用,防止專制和腐敗,減少和糾正政策的失誤,从而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建立、鞏固和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与此同时,这种意識形態也会助长利己主义的过度澎涨而损害公众的利益。但现代資本主义社会也已经比过去更加注重倡导维护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德、慈善意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苏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國家的意識形態是建立在苏式社會主义公有制經济基礎之上並為之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其基本特征為:以马克思列寧主义作為指導思想和垄断性的统治思想,並常常加以教条化,倡導共產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反對一切个人主义,以維护公有化、平均化的社會主義制度;倡導个人迷信,倡導做党的馴服工具,反對个性觧放,以維护高度集權的經济政治体制;實行文化專制主义,罷黜百家,獨尊马列,政治第一,輿論一律,否定言論自由、学朮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坚持大搞思想文化領域的階級斗爭。實行高度集中而又封閉的文化体制。
這种意識形態和文化体制相對于資本主义意識形態和文化体制的落后性在于﹕(1)它使領導者經常陷入理論脫离客觀現实以至教條主義的泥坑而又難以自拔。(2)它嚴重地阻碍个人的人身觧放和思想觧放,使社会大众的思想意志屈從于和局限于极少數人特別是个別領袖的思想和意志,因而必然會严重阻碍整个社會人力資源的发掘和发揮。(3)共產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雖然能在短期內調动人們的積极性和創造性,但難以持久,对大众来说就更是如此;从长期看,在生產力和物質文化条件尚未高度充分發达的時代,否定、壓抑人們追求个人利益的積极性和創造性必然会阻碍整个社会生產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進步。(4)它嚴重防碍社会大众對執政党和政府的權力和政策的監督、約束,因而它必然加劇專制和腐敗,极易造成重大失誤而又難以糾正。(5)它嚴重壓抑了各級文化組织尤其是基層文化組织的積极性和創造性,也使科学文化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实生產力。
4、兩种社会形态的总体对比
当然,这并不是说苏式公有制社会形态的一切都不如資本主义社会形态。实际上,这种社会形态之所以能在資本主义时代产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為它确实具有資本主义社会形态所没有的某些制度优势,并因此而取得过一些较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資本主义社会形态尤其是经过自我革新后的資本主义社会形态又确实明显比苏式公有制社会形态优越得多。这早已为苏式公有制社会形态在与西方資本主义社会形态全面較量的失败和大批公有制国家的社会形态被資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同化、所取代的社会实践和历史事实所证实。对此笔者还将在以后的
從上述對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公有制國家的社會形態同完整健全的資本主义社会形态相比,在素質上不但不是更先進、更高級,反而更落后、更低級。這种社會內容和社会形態都明顯落后于資本主义社會的公有制社會,當然不可能是足以代替資本主义社會的那种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
5,現代社會主義社会的非社会主义性質
笔者之所以斷定,十月革命以來的現代世界沒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國家,不僅在于近現代世界根本不可能產生真正的社会主义國家,也不僅在于現代世界出現的公有制国家比之于完整健全的資本主义国家无論从社会基本內容還是从社会形態上衡量都不是更先進、更高級,而是更落后,而且尤其在于:現代歷史上一切號稱社會主義的国家同未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共富国之间,無論其社会基本內容還是社会形態都有着本質的不同。
一、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內容和形態
本書第一章巳经對未來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基本內容和形態做過粗線条的概括。由于它是本書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分析了資本主义社会的漫长性和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產生的基本前提之后,這里有必要也有可能再對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基本內容和形態做一个更具体一些的分析和概括。
社会主义共富社会是在貧富两极社会的高級階段~資本主义社会經過漫長而充分的发展并走向衰亡的基礎上產生的高級共富社会的低級階段。
1、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基本內容
(1)如前所说,「物質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社會生产力已进入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高级阶段,即社會生产力已发达到足以让全体社會成员现在和今后都过上高级共富的物貭文化生活的高度充分發达阶段,并已进入全面迅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目前,資本主义社会剛剛才經歷了初級階段的四百多年,社会生產力包括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力就巳經進入生產全球化的起始階段,并巳經開始進入信息社会和知識經济階段。資本主义社会既然是一个长寿社会,其寿命长达兩三千年,它同時又是一个能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的社会,因此,當資本主义社会經過漫長充分的高度发展,進入社会主义共富社会之時,人類社会的生產社会化无疑也巳經進入全球化高度充分发达的高智能化階段和全面迅速而又協調发展的新階段。
(2)在這样高的生產力基礎上,這个社会的物質文化生活在整体上无疑也巳進入高度充分富裕和全面迅速发展的新階段;全体社会成員都巳經過上了沒有貧富兩极化的貧富差距較小的、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如前所说,「這里所說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高级富裕,當然不是當代人眼中通常意义上的那种高度富裕,而是社会產品對于廣大社会成員的边际效用大大降低了的高度富裕,這种边际效用的降低已经达到了這样的程度:這个社会的绝大多數社会成員所追求的主要目標已不再是物質財富,而是精神享受,不再是效率而是社会公平,并因而有了用選票、公民投票等方式積极支持創建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強烈要求。」此时,社会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既不像共產主义共富社会那样沒有貧富差距地全面充分地滿足全体社会成員的正常需要,又不像資本主义社会那样存在着貧富兩极化,而是既有貧富差距但又較小而適度。這樣,它就以有效地兼顧公平和效率。在社会成員的整体生活狀况和社会成員的生活差距這两方面之中,前一方面為后一方面奠定基礎并制約着后一方面:沒有物質文化生活整体上的高度充分富裕,就不可能实現全体社会成員物質文化生活沒有貧富兩极化的高级富裕;而建立在前者(整体物質文化生活高度充分富裕)基礎之上的后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員物質文化生活基本公平化),又同时集中地体現了前一方面的性質与水平,而且也集中地体現了社会生產力的性質与水平。这是因为,生產力的高度充分发达和社会整体物質文化生活的高度充分富裕,并不一定就实現了社会成員之间沒有貧富兩极化的高度富裕,它可能還停留在資本主义的貧富兩极社会;但如果实現了社会成員之间沒有貧富兩极化的高度富裕,那麽,這个社会也必定实現了生產力的高度充分发达和社会成員整体物質文化生活的高度充分富裕。
2、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形態
(1)生產關系。
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生產關系是在全球居于主体地位的生產關系,是足以在社会主义共富国內统一調節生產和分配、調節一切社会資源和社会財富的生產關系,是足以确保全体社会成員不是在將來而是在現在和今后都能過上沒有贫富兩极的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的生產關系。由于這种生產關系只是在物質文化基礎巳經具备的条件下实現全体社会成員沒有贫富兩极的高级共富生活的具体形式或方式,因此,這种形式或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五種形式或方式可以選擇:(1)以單一的统一的生產資料國有制為基礎;(2)以生產資料國有制為主,国家足以统一調節全国的生產和分配,;(3)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国家足以统一調節全国的生產和分配;(4)以形式上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實質上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国家足以统一調節生產和分配;(5)国家足以统一調節全國的生產和分配的其他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這几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形式,只要它能确保全体社会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既高度富裕,又基本公平化即沒有贫富兩极化,只要能体現和确保這一本質內容,那它就是足以代替資本主义生產關系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生產關系。正如鄧小平所說:「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体現社会主义本質的一个东西。」至于最終選擇哪一种形式或方式,當然不應該由今天的人類去划地為牢,而只能由未來世界的人类依据未來世界歷史发展的具体情况去决定。
由于這个社会是在資本主義社会的生產力經過迅速而又高度充分发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效率問題已經基本上獲得了觧决,因此,个人消費品分配將不是簡單的「按勞分配」,而是「以基本平均化為前提,为主导,以按勞动比例分配為輔助」,也就是說,它只能在确保基本平均化的前提下去兼顧效率,只能在基本平均化的前提下按社会成員所付出的有效勞动的比例進行正比例分配,从而确保社会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只有較小而適度的差距,而不会再出現貧富两极化。
(2)上層建筑。
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国家是由全球占多數的主要的先富国所共同創建的、在全球占优勢地位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平等國。由于這个社会已经从经济地位上基本消除了貧富兩极化,实現了全体社会成員经济地位的基本平均化,也就从根本上消滅了階級的完整形態和阶级再产生的土壤。由于只有階級差別即階級的殘余形態,沒有階級的根本對立,也就不需要實行任何階級壓迫和任何階級的專政包括任何資產階級專政、无產階級專政或工人階級專政。由于消除了一切階級壓廹、階級專政和一切專制制度,也就消除了社会成員政治地位的兩极化和等級化,實現了全体社会成員从形式到实質的政治生活基本的平等化和民主化。在这里民主化是平等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组成部分,沒有民主化也就沒有平等化。由于實現了社会成員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平等化和民主化,也就消除了現代苏式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那种經濟地位和物質文化生活的基本平均化同政治生活和政治地位兩极化或严重不平等的自相矛盾、自相沖突,消除了统治集团利用其高高在上的地位和权力对社会成員經濟地位和物質文化生活的基本平均化进行侵蚀和瓦解,进而复辟資本主義貧富兩极社会的主要社会条件。由于階級的基本消滅、国家對內實行階級壓廹職能的消除、社会成員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活基本平等化和民主化的實現,這种平等国已不再是完整形態的国家,而只是殘余形態和逐步消亡中的国家。
可見,只有实现了民主制度化的民主制度才有可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切不民主的制度尤其是专制制度、极权制度和高度集权制度都不可能是足以代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的意識形態則是在這個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維护和发展全体社会成員在經济文化上的高級均富、政治上的高級平等的意識形態。
请看,这种真正比任何资本主义社会都更高级的、足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同毛式左倾社会主义社会、苏式社会主义社会、民族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天壤之别?
形式上的公有制可以是实质上的私有制。共产党执政和形式上的公有制主体绝不等于真正的社会主义。
3、兩個要点
(1)判斷一种所有制是不是真正的公有制,其真的公有成份有多大,不能只看形式而必須主要看实質。
人們肯定会怀疑:那种形式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主的生產關系難道也能成為社会主义生產關系?當然能。這里必須拋棄马克思主义的下述傳统觀點:把生產資料所有制同最終成果的分配、占有和实际享用割裂開來,再片面去夸大生產資料所有制對生產關系性質的决定作用,似乎只要是公有制形式,无論最終成果的分配、占有和实际享用在社会成員中是否实現了事实上的公平化,它都肯定是社会主义性質的生產關系,反之就肯定是非社会主义性質的生產關系。這样一來,在今天就出現了這种自相矛盾的怪現象: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的基尼系數遠高于北歐資本主义国家,前者成了「以公有制為主体的貧富兩极化社会」或者「貧富兩极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后者反而成了「以資本主义私有制為基礎的共富社会」(這里的「共富」仅仅是指比发展中国家相對富裕而貧富差距又相對較小)或者「共同富裕的資本主义社會」。這里的關鍵就在于,所有權的实現必須体現在人们對最終成果的占有和实际享用上,也正因为如此,囯家對最終成果的調節分配可以改变所有制成份的性質:形式上雖然是公有制,但如果它的公有性在最終成果的分配、占有和实际享用中得到实現的程度愈低,那它实际上的公有制成份就愈低,而私有制成份則愈高;形式上雖然是私有制,但如果它的私有性在最終成果的分配、占有和实际享用中得到实現的程度愈低,那它实际上的私有制成份就愈低,而公有制成份則愈高。簡言之,必須主要看實質而不是看表面的形式。例如,你私人全部出资辦了一个工廠,国家却年年都拿走它的全部利潤,請問:這个工厂實質上是你私人的還是國家的?顯然,你实际上巳经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只是国家的一个管理者和打工者。
在人类歷史上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形式都經歷着一个由簡單到复雜、由直接到间接的发展過程。在原始共貧社会,由于社会的規模很小,又由于受當時很低的生產力水平、物貭文化條件、科学技朮水平和人類智力水平的限制,只能实行直接的公有制并以直接的平均分配來保障公有制的实現。到了資本主义社会和蘇式社會主义義社会出現以后,隨着政府宏觀調節机制的建立,国家對最終成果的分配、占有和实际享有已經发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公有制和私有制已越來越多地採取间接的形式,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外在形式已越來越多地同它的最終實現相分离,在国有制和公有制的外形下可以包含占大部分比重的私有制成份,从而成為实质上的私有制,在私有制的外形下也可以包含占大部分比重的社会公共占有成份,从而成為实质上的公有制。到了未來的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由于有了更先進完善得多的宏觀調節机制和更高級得多的其他優越条件,人類完全可以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為主的外在形式下去實現實質上的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
(2)判斷一种社会制度是不是足以代替資本主义制度的那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并不在于它是否在形式上确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体地位,更不在于它是否建立了共產党領導的无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而在于這种制度是否建立在已经高度充分发达了的生產力和高度充分富裕了的物質文化基礎之上,从而能确保全体社會成員現在和今后都过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级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一切与此相背離的觀點都是求形而不求实的形式主义觀點。
4、高級共富社会兩个階段的异同
社会主义共富社會和共产主义共富社會作為高級共富社会的兩个階段,其共同本質就是高級共富即全体社会成員已经過上了沒有貧富兩极化的高度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這同時也是它们和資本主义社会的本質區別。
社会主义共富社會和共产主义共富社會的本質區別在于:共产主义共富社會巳經實現了在极其发达的生產力和极其富裕的物質文化基礎之上的按需分配,从而实現了沒有貧富差距的相對完全的公平化。而社会主义共富社會尚未實現生產力的极其发达和物質文化基礎的极其富裕,因而其社会成員只能過上沒有貧富兩极化,但仍有較小貧富差距的基本公平化的高度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在這个階段,社会成員在知識、技朮、能力上的差距雖已大幅度縮小,但依然還比較大。因此,也只有承认社会成員在財富占有、分配和享用上的適度差别,才能更加有效地調动强勢成員的積极性、創造性和弱勢成員的進取性,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和提高效率,更好更快地促進生產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現代公有制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會,也不是准社会主义社会,甚至也不是社会主义社會的早產儿。
二、現代公有制社会的非社会主义性質
1、現代公有制社会和社会主义共富社會的本質區別
很顯然,現代公有制社会和上述真正的社会主义社會的本質區別就在于:(1)是否实現了社会生產力高度充分發达基础上的全体社会成员物質文化生活的高级富裕,(2)是否实现了全体社会成员政治生活和政治地位的基本平等化和民主化。
然而我们看到的历史和现实却是:俄国十月革命以來,在实現了全体社会成员物質文化生活和經济地位基本平均化的現代公有制社会中,沒有哪一个国家已經实現了社会生產力的高度充分發迏,沒有哪一个国家已經進入了全球化高度充分发达的高智能化階段;沒有哪一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員已經過上了高级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沒有哪一个国家已經建立起了足以确保全体体社会成員現在和今后都能過上基本公平化的高級富裕物質文化生活的生產關系;沒有哪一个国家已經建立起了沒有階級壓廹和階級專政、沒有社会成員政治生活和政治地位兩极化或严重不平等的社会主义平等國。
而且正相反,其社会生產力和物貭文化基礎反而普遍比完整形态的資本主义国家更落后得多;其全体社会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反而比歐美資本主义国家還要貧窮得多,更谈不上高级富裕;其所建立的生產關系更是一种維护共同貧窮的生產關系:它建立之時是共同貧窮,經過較長時间的发展后与同一时期条件相近的国家和地區相比仍然是共同貧窮,同未來的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相比那就更是共同貧窮;其所建立的國家自始至終都充滿着階級壓廹、階級專政和极权制度,都存在着和发展着社会成員政治生活和政治地位的兩极化或严重不平等。
因此,現代公有制社会絕不是那种足以取代資本主義社会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會,現代公有制国家也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2、現代公有制社會并非准社会主义社会
現代公有制社會也不是「准社会主义社会。」「准社会主义社会」應該是是比那种足以代替資本主義社会的標准型或夠格型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略低一層的預備型或候补型社会主义社会。這样的社会无疑只能產生在資本主義社会的后期,怎么能出現在它的初級階段甚至幼年時期?况且,假如現代公有制社會真的是准社会主义社会,那麽,經過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之后,大多數公有制国家理應進入標准型社会主义社会~社會主義共富社會,至少是更近似于這樣的社會主義社會。但客觀現實卻是,它們自身全都同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相差十万八千里!其發展方向竟然离真正的社会主义社會越來越遠:要麽像苏联那样,直接走向了資本主義社会,要麽像中国那样,貧富兩极化成份和資本主义成份越來越多,离資本主義社会越來越近,要麽像朝鲜那样,人民继续共同貧窮。
3、現代公有制社會并非社会主义社會的早產儿
現代公有制社會也不是美国前国务卿布熱津斯基所說的社会主义的早產儿。如前所述,資本主義社会的寿命长达數千年。到1917年它在世界上也才誕生三百多年,它僅僅是資本主義社会的幼年時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早產儿再早產也只能在資本主義社会的中后期,怎么能出現在它的初級階段甚至幼年時期?况且,俄国十月革命時,世界上大多教国家的資本主義社会也才处在孕育和誕生的過程之中,甚至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会的俄国其自身的資本主義社会也正处在誕生的過程之中,這个正在誕生中的嬰儿怎么可能自己又再早產出另一个比自身还更高级的新嬰儿?
所以,現代公有制社會既不是原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富社会,甚至也不是准社会主义社會或社会主义的早產儿,而是人类社会中期也就是貧富兩极社会中期的一種獨立而又獨特的社会,它在本質上是對貧富兩极社會的貧富兩极化急劇過度发展的一次矯枉過度的重大矫正。
4、苏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瓦觧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半途夭折
如果苏式社会主义社会真的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半途夭折,那它的前提就应该是;它自身必须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如同人的半途夭折,其前提是;它自身必须是真正的人。然而笔者此前巳从多方面论证了,苏式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富社会,而是短期性过渡性的社会。因而它当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半途夭折,而是短期性过渡性的社会的正常衰亡。
第八个应用:证明毛泽东是黑太阳,邓小平是红太阳
毛式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是取代資本主义社会并且比資本主义社会更高級、更先進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當然只应该与「腐朽」「垂死」的歐美完整形态的資本主义社会相比較,而不是与尚处在過渡形态并殘存大量封建成份和其他前資本主义成份的社会相比較。如果毛式社会主义社会连腐朽垂死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比不过,那它不是更腐朽更垂死吗?那它不是死得其时吗?
毛式左倾社会主义时期是指1953年至1978年的中国式社会主义,但主要还是指原汁原味的毛式左倾社会主义时期。它包括毛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1957年至1961年的反右派、公社化和大跃进时期、1966至1974年的文革内乱时期。因為1953年至1956年还是由新民主主义即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苏式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1962年至1966年推行的则是毛泽东所痛斥的刘邓「1962年右倾」修正主义路线,(并因此而导致毛泽东痛下决心发动文化大革命)1974年至1976年初是邓小平主政大刮「右倾翻案风」时期,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华国锋上台后直至1978年的毛式社会主义也是有所改革并因而逐步变味的时期。倘若我们再将原汁原味的毛式左倾社会主义拿來同台湾当时的蒋式资本主义进行成效比较,其反差那就更是大得吓人!
然而邓小平上台后,在邓太阳的照耀下,中国大陸大刀阔斧地改革了毛太阳的左倾社会主义,尽管还是那个大陸,还是那个台湾,还是那个美国,还是那样的海洋,大陸的发展至少近十年却「忽然」比台湾的发展快得多了,兩岸差距则越来越小了!这是為什麼?关鍵就在于:道路根本不同,成效自然也炯然不同!这说明什麽?后期的毛太阳黑暗阴森,新升的邓太阳则光芒万丈!
1953年以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前,尽管毛泽东也有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大抓AB团造成肃反严重扩大化,延安整凤的抢救運动又造成肃反严重扩大化,延安整凤以来鼓励制造对他的个人崇拜和造神运动,但从总体上看,此时的毛泽东仍然不愧為中国共产党、中共革命武装和中国劳苦大众最杰出统帅和红太阳,真的是照到哪里哪里亮!然而此后的毛泽东,却放弃了行之有效的新民主主义道路。走上了一条比矫枉过度的苏式社会主义道路更左而又越来越左的道路,而且他也越来越热衷于复辟封建帝王似的个人独裁统治。在中国大地上升起的红太阳就這样越来越变成了阴森恐怖的黑太阳。
后期的毛泽东,虽不是什麼好事也不干,但却几乎是照到哪里哪里黑!折騰到哪里哪里就倒霉!
1953年尤其是1956年以后。本來,苏联的工业化基础比中国好得多,人口也不算太多,而国土和可耕地却极其广大,资源又极為丰富。但即使在這种极好的条件下,推行矫枉过度的苏式社会主义,敝端也相当严重,成效也相当有限而短暫。而中国更加贫穷落后,且又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在這样的条件下,照搬苏式社会主义,成效本来就只会更差。然而毛太阳全力推动的毛式社会主义,其「中国特色」却是比苏联更左、更偏激、更急于求成。那麼,它的成效之差,当然肯定是灾难性的了。
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一开始,毛太阳就痛批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是「小脚女人」,罢了他的官,实际上也批了支持他的第一付主席刘少奇。吓得大小官员屁滖尿流,于是乎,上下大小总动员,阴招、阳招、哄招、损招一齐上,紧跟「大脚女人」,大搞穷过渡,跑步迈向了社会主义。
為了形成举国统一的左倾思想,毛太阳又搞了一个阴狠的「阳谋」;連哄帶骗,引蛇出洞。利用整党整凤,动員、鼓动大家大胆发表意见,等到那些直言敢谏的人讲了真心话,对不起,言者有罪,罪不可赦!于是乎,上纲上线,大批大斗,几十万口无遮拦的人才,统统成了「右派分子」,连朱镕基这类人品极佳又死心坍地忠于党的奇才也统统成了牛鬼蛇神!靠着烂用专政的威力,收拾了「不恥于人类的臭狗屎」,毛太阳迅速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寧左勿右,左比右好,越左越好。
思想既然统一了,社会主义当然已不过瘾了,毛万歲一句话「人民公社好」,于是乎,人人紧跟毛太阳,在辽阔的中国大地,合作化转眼间变成了人民公社化,「大脚女人」又帶着亿万信徒,踏着这「通向共产主义的桥梁」,刮起共产风,闪电流星般地跨入了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
毛太阳长于軍事,也长于政治斗爭和权力斗爭,却不懂经济。本来,這很正常,人无完人嘛。但妄自尊大的毛太
阳偏偏不服气,又犯了左倾狂热病,决心踢开总理和陈云亲自去抓经济。為了立杆見影,毛万歲先给全国大小官员来了个下马威:你周恩來不是要在全国「反冒进」吗?老子就來个「反反冒进」!搞得总理坐卧不寧,天天撹尽脑汁,連連写检讨,还差点丟了总理的鸟纱帽,陈云当然也只有靠边站。这一来,又吓得大小官员屁滖尿流,个个紧跟毛太阳。于是乎,上上下下总动员,年年月月大跃进,人人大炼钢,处处放卫星。跃不上去怎麼办?从上到下逼你搞浮跨,然后猛征购,公社搞共产,「共产主义天堂」天天供应大锅饭。
到了一九五九年,毛太阳的老战友憨直的国防部长彭老总实在气不过,决心為民请命「鼓与呼」,就在卢山上书毛万歲,讲了一些老实话。万歲爺一看,這还了得?不收拾你,老子的江山还能坐得稳?于是又来了狠劲,立即把彭、黄、張、周打成右倾反党集团,全都罢了官。这一来,更吓得大小官员屁滖尿流。于是乎,上上下下继续总动员,反右倾,鼓干劲,个个跟着毛太阳的左倾指挥捧胡乱转,而人民的死活却再也没人管。
如此胡搞,当然长不了,很快就出现了国民经济的大崩溃、农业生产的大倒退,民众生活的大饥荒,社会生活的大災难,饿死的民众起码上千万。如此胡搞乱折腾,红太阳豈能不变成黑太阳?大救星豈能不变成大灾星?到了此时,黑太阳才不得不哀叹,「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不得不求助于刘邓路线,重用总理和陈云,自已退到第二线,借以挽救危局,迴避千夫所指和万民责难。
刘、邓、周、陈一走上前台,果然出手不凡:三自一包,再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国的经济和农业生产再现生机,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大多数民众总祘吃了几天饱饭,还成功地暴炸了原子弹。
可惜好景不长。因為毛太阳心里很窩火:你们搞三自一包,复辟私有制和资本主义,这不是在搞修正主义?你们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不是在否定大跃进,為罢了官的彭「海瑞」翻案?你们尽得人心,上下左右都听你们的,让老子大权旁落,这不是在搞「宋江架空晁蓋」篡党夺权?于是乎毛万嵗又来了一次超级狠劲,下决心搞一次惊天动地、史无前例的大折腾,拉住林彪、周恩來,利用学生和工农兵,来了个从上到下一锅端!我说过:『毛澤东又亲自发动了「防止資本主义复辟」的更加轟轟烈烈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整个中国的群众和干部之间、群众和群众之间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又全都深深地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剧烈內斗內耗和相互撕杀之中,有组织有系统地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和平年代空前未有的无数冤假错案和人间惨剧。翻篇中外历史,夏桀时代、商纣王时代、秦始皇和秦二世时代、武则天时代、朱元章时代、斯大林时代、二战前的希特勒时代,有哪一个超过了毛式文革时代所创造的冤假错案的吉尼斯最高记录?此后也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毛泽东全力支持的、毛澤东的好学生、好战友東埔寨共产党首脑波尔布特在東埔寨制造的上百万人的大屠杀和法西斯式的共产主义,可谓后耒居上,青出于兰而胜于兰。』
诸君请看,此时的毛太阳,是不是照到哪里哪里黑,照到哪里哪里遭大难?
1978年邓小平再次复出后,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在排徊中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凝聚了党心、民心和改革派的力量,以大政治家的胆略和智慧,扫除了凡是派的的巨大阻力,全方位地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宏图大业,大刀阔斧地改革了毛式左倾社会主义,為中国历史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也正是由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堅持循序漸近,优先進行關系民生利益的改革尤其是農村改革,使民眾從改革之初就能得到较大的實惠,从而使苏东崩溃前中国出现的學生民主運動得不到广大工农兵群众的群起響應,这才使中國共產党有可能在改革过程中避免蘇東共产党那样的灭顶之灾。因而邓小平不仅挽救了毛泽东等开国元勋所创建的新中国,同时也挽救了毛泽东本人在中国人民中的正面光輝形象。假如中国在文革大动乱后仍然坚持不改革,假如中国像苏东剧变中的羅马尼亚那样,連总书记齐奥塞斯庫和他的夫人罗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埃列娜·齐奥塞斯庫都在民众起义后被枪斃了,那毛泽东今天还有甚麼光輝形象?
1989年的六·四学生民主运动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再次处在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这个党内外、国内外当时和后来都爭议极大的极其复杂的棘手问题上,邓小平再一次以大政治家特有的胆略和智慧,不得不担起镇压学生民主運动的恶名,做出了兩害之中取其轻的果断决策,维护了坚持改革开放正确航向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保障了中国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大业不致夭折和中断,使中国社会避党免了一次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南斯拉夫式的連年战乱。中国社会其后2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后來的顺利发展和中国在世界上的迅进崛起都证明,邓小平当年的果断决策利大于敝,功大于过!
仅仅过了几个月,当江泽民这一代中央领导初步站稳脚跟,局势稳定后,邓小平又迅速做出果断决策,带头集体交班,从而在老一代健在之时,第一次实现了和平交接班,从上到下在实践中废除了毛泽东帶头开创的人人恋权至死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使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专制制度逐步向民主制度的过渡实质性地前进了一大步。
1992年,在社会秩序稳定后,党内外又出现了改革姓资姓社的争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又一次面临着是继续前进,深化改革,建立市场經济,还是向毛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倒退的重大抉择。邓小平及时利用自已的巨大影响力,发表了顺应历史潮流的南巡讲话,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指明了航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而也為此后中国经济的的高速发展和在世界上的迅速崛起扫除了巨大的障碍。
邓小平的英明还在于,他及时预见到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无论其姓资还是姓社都会导致贫富兩极分化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他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就及时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兩极分化就会产生,……什麽时候突岀地提出和觧決这个问题,在什麽基础上提出和觧決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岀地提出和觧決这个问题。」啊,「本世纪末……就要突岀地提出和觧決这个问题。」现在看来,这个预見和決策是多麼清醒,多麼睿智,多麼英明!
诸君请看,后期的邓小平在各个重大历史关头是不是照到哪里哪里亮的红太阳?
当然,后期的邓小平仍然是人不是神,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凡人的缺点、错误和历史局限性。比如,对毛的个人祟拜的形成以及毛泽东的不少错误他也有份;在毛的独裁专制权威下,他也说过違心的话,做过違心的事;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在改革开放中的某些观点更多地帶有政治家的策略性而不是科学性;他出于对大量制造冤假错案的政治运动的深恶痛绝,反对再搞包括反贪官反腐败在内的政治运动;他受左倾势力的影响,不適当地換掉了人民的好儿子、改革开放的急先锋和第一勇将、深得民心的共产党的良心~胡耀邦的总书记职务,以至自已也不能不后悔;他过份血腥地镇压学生民主運动,使不少為国、為民、為民主奋斗的仁人志士成了他決策下的冤死鬼;如此等等。但总的说来,他确确实实是中国共产党內一位求实进取精神和能力极強又能屈能伸的最為杰出的领袖,是共产党最高领袖中一生很少犯重大错误(这在坚持极权制的共产党最高领袖中真可以说是极其罕見的例外)的特别英明睿智的领袖。
笔者非常敬重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毛泽东,特别是作為杰出軍事家的毛泽东,更非常敬重一代伟人邓小平,但又绝不盲目崇拜,绝不迷信邓小平和毛泽东。否则,笔者就根本不可能写出30余万字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出现!》,对毛泽东既肯定又否定,对邓小平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不少的否定,对邓小平的「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更是明明白白地予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