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是与非(之一)

火烧 2008-09-06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讨论,分析改革开放成果与经济周期问题,指出当前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质疑市场化理论,并探讨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是与非(之一)

1,“实践”在时间上的前提条件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遇到的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局面,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执政阶层主流派也不得不承认“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那么,其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和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一个问题,目前似乎没有多少人进行探讨和说明,执政阶层主流派也对此绝口不提,谓莫如深。社会大众已经听惯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经常被执政阶层主流派挂在嘴边的话,但是,这一次执政阶层主流派却并没有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对目前的局面,进行分析和证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难道,这一次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竟然不适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验?其实,这一次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局面,正是执政阶层主流派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按照执政阶层主流派的说法,三十年前所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法,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于是,社会大众不难发现:凡是执政阶层主流派所作的宣传之中,三十年是中国的分界线。三十年前的中国是不堪入耳,惨不忍睹;而这三十年却是莺歌燕舞,“大唐盛世”。所以,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最艰难的局面呢?
现在,就让我们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对目前“最艰难的局面”进行分析,看看实践是如何证明了,执政阶层主流派在这几年是如何违背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并从中发现和证明,在理论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究竟是否需要前提条件,以及其前提条件是什么的理论问题。
社会大众不会忘记,在2005年,中国经济学界曾发生过关于“加速增长周期”的争论。执政阶层主流派在这次争论之后,对中国经济即作出了并且发出了“又快又好”的判断和号召。这样,仅仅两年时间,“又快又好”的中国经济就不得不面临着“最艰难的一年”。这样的实践,这样的事实证明了,执政阶层主流派在2005年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加速增长周期”仅仅两年就成了“最艰难的一年”,这难道证明了“加速增长周期”的真实存在?两年的实践难道证明了,“加速增长周期”这样的判断是正确的吗?如果是正确的话,那么,这样的周期未免太短了吧?所以,在时间上的不可持续性证明“加速增长周期”是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如果说,中国经济现在还没有完全证明“加速增长周期”是完全错误的话,那么,中国的股市,不顾执政阶层主流派多次出面,以自以为是的口号,既然就认为可以令社会大众顶礼膜拜,令股市改变走势;而股市却已经用其类似于珠穆朗玛峰的技术图形证明了:社会大众已经逐渐认识了他们的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无能和假精英的真实面孔,不再相信他们的,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宣传,在心里已经把他们抛弃了。中国股市在这两年的,违背执政阶层主流派所宣传“防止大起大落”,以全球第一的姿态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跳水比赛,荣获第一的大起大落的事实,既让执政阶层主流派在股市遭到了冷遇,证明他们失去了民心,社会大众不会再相信那些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所说的一切,更不愿意为他们的错误买单。同时,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前景,也必然会像股市那样,坚决否定不可持续的“加速增长周期”的存在。而执政阶层主流派所不得不承认的“最困难的一年“的事实,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无论执政阶层主流派如何故意回避,这两年的实践证明,执政阶层主流派所选择的“加速增长周期”是错误的。
笔者之所以可以下如此的结论,就在于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结论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前提:是以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检验的。如果没有这一个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不成立的。
“加速增长周期”的是否正确,在于“周期”——时间的要素。如果仅仅两年时间,就被证明,这样的加速增长就结束了,那么,这样的加速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由此,对“加速增长周期”作出的判断就是错误的。因为在此后面,很可能是经济的长期的停滞不前。以以后的长期的停滞不前作代价,来实行二,三年的加速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就是在搞“大起大落”。
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首先是:在时间上,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检验,才能够成为检验的标准。
这样,如果将这一点上升到理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前提是,“实践不是一时的,短时的实践,而是长期的,历史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顺便说明一点,这也是笔者为什么以【历史证明了什么?——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为题目,对主流经济学进行一系列的批判的。欢迎有兴趣的社会大众可以在『google』谷歌上搜索【历史证明了什么】,就可以看到这些文章。)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只是以一时的,短时的实践,就断然下结论,就断然宣布那些理论或者那些判断并非是真理和正确的话,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不能够成立的,就是一叶障目和以偏概全,就是错误的。
由此,我们以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遇到的,源于2005年的“加速增长周期”的争论,以及执政阶层主流派所作的错误选择而导致当今“最艰难的一年”为例,所得出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是与非的前提和条件之一。这表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非是没有任何前提和条件的。首先的条件,就是在时间上的前提:是长期的和历史的实践,而不是只是短时的,一时的实践,才可以用于作为判断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凡是违背了这一点的实践,就不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样的例证是多不胜数的: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大多数的药品,农药和化工产品,甚至大多数的商品,都是要经过许许多多次的实践,在实践之中不断完善,才最终定型和大批量生产的。在这中间,必然会有很多次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产品是还不合格的。这里的产品的不合格,从理论上说,就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不能够允许生产的产品。那么,按照我们现在的执政阶层主流派的习惯——即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就应该宣判,这些产品不应该再进行研究和完善,必须抛弃这些未成形的产品。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未成形的产品,都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都必须抛弃。由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错误,更准确的说,是其前提,是这一观点和理论成为真理的必要条件:长期的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一时的和短期的检验,才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只是以一时的,或者是短时的实践,就断然宣布,那些产品,那些理论不是真理。则这一结论是不能够成立的。也就是说,短时的和一时的实践,不能够作为判断是否是真理的标准。
另外,我们还可以以这一次北京奥运会之中女子体操的程菲跳为例。首先,程菲跳一定不会是一开始就可以成功的;其次,也不能够保证在以后所有的比赛之中都能够成功。程菲跳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经历过失败,当经历了很多次失败而还未能成功的时候,按照我们现在的主流派精英们的逻辑,主流经济学家和执政阶层主流派一定会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实践证明,程菲跳是不成功的,是不科学的。所以,这样的方向和路线是错误的,是乌托邦。”同样,在程菲这一次的比赛之中,程菲跳未能成功的时候,按照主流经济学家和执政阶层主流派的逻辑,他们一定会说“你看你看,实践证明了,程菲跳就不是成功的,就是不科学的,就是幻想!”这就是按照目前流行的,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否定真理的普遍现象的普遍行为。在这里,就涉及到了实践是长期的实践,而不是短期的,一时的实践问题。程菲跳在刚刚开始诞生之前,一定经历过失败;而运动员在学习之中,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熟练,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掌握程菲跳,经过长期,历史的最终证明,程菲跳是体操运动员可以掌握的,正确的和科学的体育运动。而目前流行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却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理由,堂而皇之的,和一而再,再而三的,伴随着其中的失败,否定和反对这一科学的体育行为和理论。这就是用一时和短时的实践,作为判断是否是真理的标准所必然发生的错误。
在社会科学方面,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互相作用的,对于那些坚持错误的理论,错误的政策,并且不允许别人批评,用武力压制正确的理论,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政权——上层建筑,就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武装斗争来推翻旧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选择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原因,实践结果也证明了,这是真理。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从“南昌起义”到“广州起义”,再到“秋收起义”,都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和做法,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主流派精英们必定大喊大叫“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和方向是错误的。并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其后的历史之中,经历了长征,退出延安等等多次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这么多的实践,难道不是可以证明,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之路是被实践证明,是不可行的,是错误的吗?如果现在的主流派精英生活在当年的话,他们必定也是这样对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之路下这样的判决书的。由此可见,不能够仅仅凭着一次和短时的实践,就判断某一种理论是错误的。而如果就是凭着一次或者短时的实践,就判断某一种理论是真理,或者相反,判断某一种理论不是真理,都是错误的。即使说,这一次或者短时的实践所证明的真理,的确是普遍的真理,为以后的历史实践所证明,我们也不能够在理论上得出:一次和短时的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经过一次的实践,就可以判断是真理。一定要经过很多次的实践,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的实践,才能够对一种理论作出评判。
笔者在2000年的【“市场化”——一个走向极端的错误口号论政府与市场和经济的关系】和今年的【历史证明了什么?——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一文之中,对“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市场化”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作了分析和批判。时至今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在手忙脚乱的,公开对经济和市场进行干预的时候,“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错误理论,难道还能够证明其是正确的吗?的确,有的时候,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在短期内,市场和经济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就表面而言,完全可以。但是,在长期的和历史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没有政府的干预,经济和社会一定会出问题。市场既不能够最有效率的解决一切经济问题,同时,“市场化”的经济一定会在经历了一定的时间后,以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形式,对经济和市场本身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是完全错误的理论。当然,由此并不能得出与此相反的“政府管制所有的经济”就是科学的理论。同样,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化”的国家,由于市场失灵而陷入经济停滞不前的时候,我们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国家的经济基础,难道不会由于市场失灵而对我们的经济基础造成冲击?导致经济基础不稳?难道能够独善其身?这在理论逻辑上难道能够说的通吗?现实已经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错误,以全世界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的全力干预市场失灵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中国而言,2009年,才是真正最困难的一年,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被证明是错误的最明显的例证的时候。的确有一些人故意回避和不承认这一点,以维护其头上的光环和手里的权力以及话语权。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日子,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应该来看看,今日的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究竟改革和变成了什么样的社会。根据有关数据,中国目前国内人群在财富的占有上,已经完全与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20%占有80%的财富,由此,无论执政阶层主流派是否承认,中国实际上已经完全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了。但是,在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却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给社会大众都享有的,并且我们的宪法也明确给予保障的受教育权,医疗保障权,房屋居住权,却在改革开放之中被改革掉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实际已经是退回到了封建社会的,帝皇不对臣民提供教育,医疗,居住的权利的封建社会之中了。由此足以证明,中国的两极分化已经是当今世界之最。(也正因为这一点,造成了目前中国经济的进退维谷和左右为难,有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也已经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中国的两极分化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这就是实践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得出的结论。那么,我们现在这样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呢?难道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为什么已经与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一样,两极分化如此严重,甚至超越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水平?如果这就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话,那么,只能够说明一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只不过是名词不同而已!甚至比资本主义社会还要落后,是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说,面对这样的改革开放的结果,对社会大众真正负起责任和有历史使命感的先锋队以及执政阶层,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解决问题。但是,现在的执政阶层主流派所最重视的问题,并非是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

由此,社会大众可以清楚的发现以下两点:
一, 执政阶层主流派的思路是:目前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将长期和合理合法存在,只有靠发展经济总量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说,经济总量不能够得到发展的话,那么,对不起,穷人就只能挨饿。所以,我们现在所建设的社会,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又或者是封建社会也罢,只要能够给社会大众提供好的生活,即使回到封建社会的大唐盛世,也是应该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二, 由此,执政阶层主流派实际上已经认为,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上,是不可能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效率的。所以,一定要“私有化”,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只有在中国建设成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才来谈谈共产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样,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只是将来的事,现在所需要的,就是邓小平理论。
这样,现实——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结果,使社会大众现在已经不得不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和现实联系起来了。目前的现状毫无疑问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的确是为了解决两条道路,两条路线——即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其他的诸如毛泽东和刘少奇,邓小平的个人权力斗争问题,或者其他什么问题。社会大众现在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执政阶层主流派只是对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歌功颂德,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与以前的几十年完全分开并且对立起来;社会大众现在也已经完全理解,为什么执政阶层主流派对非主流经济学家们和社会大众如此不公。这一切都表明,执政阶层主流派已经不再对社会大众负起社会责任;社会大众只能自己依靠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执政阶层主流派已经与社会大众处于博弈的地位,实际上,也就是处于对立的地位。没有对立,那来的博弈?那么,这些是否表明,执政阶层主流派已经完全背叛了将国家资源委托给他们经营的社会大众?他们是否与苏联的执政阶层一样,不再关心社会大众,而社会大众同样也不再支持他们?在现在的中国,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在执政阶层之中究竟有多少人会心甘情愿的选择公有制?难道那些贪官污吏会选择公有制?难道私有制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目前的现实是否说明,文化大革命所要解决的,执政阶层官僚化问题依然具有现实性?是否说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的“再共同富裕”是来蒙蔽社会大众的乌托邦?以前的主流精英们经常喜欢以“仇富”来形容社会大众对待富人的态度,但是,当袁隆平看车展的时候,社会大众却几乎众口一词的支持袁隆平买车。那么,这是否表明,“仇富”是主流派假精英们泼在社会大众身上的污水,以掩饰那些为富不仁的假精英?
笔者在【历史证明了什么?——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之四)】之中,简单的分析过关于白猫和黑猫的竞争与实践证明真理的问题,指出不应该将一次的实践就作为证明真理的判断标准。在此,笔者就本文的重点,时间上的持续性——即长期性和历史性,作进一步的分析。
白猫和黑猫的竞争,由于黑猫是近视眼和白猫想抓活老鼠而使黑猫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或许有人会以黑猫是近视眼为由,大声叫喊说“这是不公平竞争”。但是,就是在黑猫是近视眼的这一现实上,黑猫偏偏要和白猫进行竞争,以证明近视眼的黑猫,就是比白猫会抓老鼠,黑猫才是好猫。那么,这样的竞争就是公平的,无可厚非的。)有人正是以黑猫首先抓住了老鼠,就仅仅凭着这一次的实践,就断然宣布“只有黑猫才是好猫。白猫不是好猫!”这就是目前盛行的,主流派假精英所惯于使用的,以一时的实践来作为判断是否是真理的错误的手法。的确,黑猫首先抓住了老鼠,但是,由于黑猫的这一种“瞎猫抓住死老鼠”的方法,首先并非是普遍适用的,这种方式不可能经常可以遇到和复制的;其次是不可持续的,按照时间的顺序上,在今后,也是不可能经常可以遇到的。所谓“可以持续”和“不可持续”,就是指实践在时间上是否能够保持足够的,长期的时间。不可持续就是指在时间上无法达到足够长的时间。所以,“瞎猫抓住死老鼠”这样的实践,就是不可持续的,以后无法按照这种方法持续下去的。所以,这一次的实践,并不能够证明,黑猫就是好猫,而白猫不是好猫。这就是实践在检验真理时,在时间上的前提条件,对实践检验真理是否是唯一的标准之能否成立的关键。当然,如果说,在今后,白猫长期偷睡觉而不去抓老鼠,那么,凭此而对白猫下不是好猫的论断,则是正确和合理的。总之,检验真理不能够只是凭着一次和一时的实践,就断然下结论。必须以长期的和历史的实践来作为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
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路线的是否正确的问题。执政阶层主流派认为,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路线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两极分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既然认为目前的两极分化是合理的,这是否意味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两极分化也将永远合法的存在下去?这一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国要建设什么社会,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又或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问题。的确,中国封建社会之中,有一些年代的,如现在社会之中人们经常提到的“大唐盛世”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生活,是舒适的。同样,现在的美国,英国和其他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人民的生活,也比我们要好。但是,一个大的国家的发展,必须是以内需为主的。如果一个国家的80%的财富被20%的人所掌握,那么,这样的内需就是不可持续的。内需究竟是以80%的人来带动,还是以20%的人来带动?难道20%的人的需求,可以促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随着大工业的到来,已经在经济基础上具备了保障大多数人的物质需要的时代,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大众的需求,已经是一个国家今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却还是选择漠视80%的人的物质需求的社会制度,既是对社会大众的背叛和不公正,也是对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规律的无知和漠视。
这些,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现实,给社会大众所带来的理论上的联想和理论上的觉醒。主流经济学家和执政阶层主流派现在最不喜欢的就是,社会大众在理论上来思考他们的现状。所以,笔者在此向所有看过笔者的文章的人推荐,如果有条件的话,你们应该上【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网站。尽管这些网站里面的文章未必“句句是真理”,但是,“有比较才能鉴别”,将这些网站里面的文章与执政阶层主流派和主流经济学家们的文章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谁的观点既符合现实又能够在理论上令人信服,谁才是真正的精英;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究竟是在倒行逆施,还是在继往开来?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什么?改革开放所要建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三十年这样长的实践,已经足于让社会大众和真正的社会精英们来评判改革开放的功与过;在理论上对前进的目标作出选择:我们究竟是要建设一个类似于大唐盛世,大清盛世那样的,不论什么样的社会,即使是封建社会都可以的模式,还是说,是要寻找一条能够持续发展,避免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之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里的实践,并非是一时的,短时的实践。如果用一时和短时的实践,就来判断真理,那么,这样的理论观点,就是错误的。只有长期的,历史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实践的这一个前提和必要条件,就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但是,很可惜的是,执政阶层主流派和主流经济学家们却往往误导社会,用短时的和一时的实践,来对真理进行检验,用短时的和一时的实践,来代替长期的和历史的实践,否定实践的长期性和历史性,混淆实践在时间上的区别和重要性。这就是实践的时间在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立与否的关键。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上成立与否的关键之一。
所以,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时间上,以长期的和历史的实践,来作为判断这一命题的是与非的前提之一。
从执政阶层主流派在2005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增长周期”的判断和选择,到实践结果证明了,目前是最困难的一年。这个事实证明了两点:
首先证明了执政阶层主流派在2005年对中国经济发展上的判断和选择,是错误的;由此证明了,执政阶层主流派在实践之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把握,远远不如执政阶层非主流派和草根经济学家。
其次在理论上证明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是长期的和历史的实践,而不是一时和短时的实践。这就是理论上,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作的前提条件的规定之一。没有或者违背了这样的前提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就是错误的。
这是笔者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加上前提条件,以澄清这一命题的对与错及其条件。恐怕也是理论界的第一人,将这一命题进行分析,和提出了这一命题成立的具体的前提和条件。由此,将打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许许多多的,理论上的争论的解决之路。促使理论界打破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作胡作非为和以假乱真的旗帜和武器,促使这一命题的科学化,和避免这一命题被当今社会上所普遍存在的假精英用来谋取私利!
这只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在下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是与非(之二)】之中,笔者将提出第二个前提条件。

徐强
2008-9-5
[email protected]
1353650256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