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土地”:就当作是《阿凡达》的影评吧
2010/2/18
好 莱坞砸重金由著名导演詹姆士.金马仑(James Cameron)所监制与执导的电影《阿凡达》(Avatar),于去年12月上映,全球大卖,还打破了同样由金马仑所执导之电影《铁达尼 号》(Titanic)的票房纪录,成为全球(不考虑通货膨胀下)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
一部电影大卖座,自然引起众人的各种讨论。其实 呢,好莱坞肯花大笔制作费去拍出一部电影,当然是要赚大钱,所以肯定会不惜工本地去搞宣传骗观众入场,配合令人眩目的什么所谓“突破人类视觉极限”的视觉 特技花招作卖点。所以呢,举凡商业片,银幕上的华丽画面背后内容贫瘠乏味一点都不出奇。你要像金马仑这样一个高级(兼高收入)电影技术人员去拍出一部在内 涵和叙事上超越二十年前题材接近的《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的作品,就有点要求过高了。
无论如何,这样一部在画面上让人“叹为观止”而内容没啥新意的商业片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注意的联想。正因为这部影片“叫好叫座”,所以讨论这些联想也不失为有趣的事情。
《阿凡达》什么东东来的?
“阿凡达”(Avatar),在印度哲学中是指“化身”,一种神仙下凡或转世在地面上的肉体表现形式。而电影标题的“阿凡达”,是指一种将人类智慧注入一个可以遥控肉体上的未来技术。
监 制与执导《阿凡达》的金马仑,是好莱坞好些“大片”的导演,执导作品包括了《未来战士》(The Terminator,1984年)、《异形2》(Aliens,1986年)、《深渊》(The Abyss,1989年)、《未来战士2:审判日》(Terminator 2:Judgement Day)、《真实谎言》(True Lies),及《铁达尼克》(Titanic,1997年)。金马仑拍了大卖座且横扫奥斯卡奖项的《铁达尼号》后,就没有拍电影,而制作了几部纪录片 (Ghosts of the Abyss、Aliens of the Deep等),主要在发展一些电影技术,并花了近四年时间去拍出《阿凡达》。
(题外话:记得当年《铁达尼号》上映时,班上的女生歇斯底里地为之着迷,去戏院买票看了至少7、8次,所以难怪这部电影的票房会创下记录。)
参 与演出的演员,包括澳洲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演出作品有Rogue、Terminator Salvation,及即将上映的Clash of the Titans)、佐伊.索尔达娜(Zoe Saldana,曾演出Drumline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Star Trek、After Sex等)、雪歌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曾演出异形系列电影、Ghostbusters、Gorillas in the Mist、Working Girl等)、米歇尔.罗德里格兹(曾参演Girlfight、S.W.A.T.、The Breed、Battle in Seattle等)等人。
影片故事场景是未来的类似地球的虚构卫星—潘多拉星(Pandora),据说是南门二(Alpha Centauri)星系中波吕斐摩斯行星(Polyphemus)的一颗卫星。在潘多拉星上,一个大财团通过殖民侵占的方式开采一种名为难得素 (unobtainium i)的珍贵矿产,而星球上原住民纳威人(Na'vi)聚居的地方,正好是蕴涵最多这种珍稀矿石的地点。来自地球的大财团用尽一切方法要迁走纳威人。
主角杰克.萨利(Jake Sully,萨姆.沃辛顿饰)是一名下半身瘫痪的前美国海军人员,他去到潘多拉星取代他死去的孪生兄弟,参与在名为“阿凡达”的科学研究计划中。阿凡达计划是制造人类与纳威人基因混种,而基因匹配的人类可以用思维控制肉体的纳威人。
杰 克在一次意外中接触纳威人,并开始融入纳威人的社会中。杰克有个秘密任务,就是当采矿公司保安部队的特务,刺探纳威人社区的情况,并且尝试说服纳威人迁离 他们居住的土地,以换取一双健全的腿。杰克渐渐学习纳威人的文化以及跟大自然世界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还爱上了纳威人部落酋长的女儿。采矿公司不耐烦杰克 花太多时间,开始以强大先进的火力,向纳威人的聚居地发动进攻,冲突一触即发。杰克后来成为了纳威人的救世英雄,团结起纳威人的各个部落,向人类进行反 击。装备简陋的纳威人还是敌不过武器精良的人类部队,但是在大地母亲爱娃(Eywa)回应杰克的祈求下,潘多拉星上的野生动物也对人类部队进行反击,来个 形势大逆转。人类部队被打败,最后被驱逐出潘多拉星。杰克通过纳威人的宗教仪式,将其灵魂从人类身躯转移到他的阿凡达身上。故事大团圆结局。
阿凡达的联想
电影《阿凡达》所触发的联想也不少。导演金马仑甚至开诚布公地说这是一部非常政治的电影。金马仑说这部电影的确隐喻了越南、伊拉克,甚至是被殖民的美洲,也谈到了我们对这个保护地球所应尽的责任。
从《阿凡达》可以联想到的课题,包括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环境保育、生态多样性,也有人联想到人类科技发展与自然的冲突及文明间的冲突,有些人则谈论电影中的印度兴都教的哲学概念及图腾研究。
《阿 凡达》叙述了纳威人(原住民),反抗外来人类(入侵者)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这种反抗外来侵略者和反殖民主义的抗争,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在很多地方, 过去500年的美洲大陆历史就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和原住民反抗的血淋淋写照。难怪玻利维亚史上第一位出身原住民背景的总统埃沃.莫拉莱斯(Evo Morales)会赞赏《阿凡达》 ,因为《阿凡达》“展现了对资本主义的反抗,以及保卫大自然的斗争。”
《阿凡达》中纳威人未来世界的处境是虚构,但在今天地球上现实中对原住民所面对的侵犯和压迫,却一点也不虚构。
别说远的,在马来西亚,居住在砂拉越的本南人(Penan),面临着来自大财团砍伐树林的威胁,他们生活的环境被过度的森林开发所破坏。还有很多原住民因巴贡水坝、雪兰莪水坝等大型砸钱计划而失去家园,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自然森林。
《阿凡达》中人类部队以精良武器向纳威人进行的军事侵略,可以联想到美国过去到最近的各种帝国主义军事扩张的表现,包括了上个世纪的越战,到21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据导演金马仑说,《阿凡达》包含了对美国侵略伊拉克战争的批判,而美国人有“道德责任”去了解他们国家近年的军事行动。
升级版的《与狼共舞》?
《阿 凡达》与20年前上映并叫好叫座且赢得7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奖)的《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由凯文.科斯纳(Kevin Costner)所监制、执导兼主演的《与狼共舞》,叙述一名在南北战争中受伤的邓巴中尉(Lt. John Dunbar,凯文.科斯纳饰),被派往守卫西部边疆,跟当地印第安原住民苏族人(Sioux)建立了感情,还跟一名会说英语的苏族女子“握拳站立 ”(Stand with A Fist)相恋,最后还被取了一个苏族名—“与狼共舞”,成为苏族人一员。邓巴中尉后来被白人军队视为叛徒而被逮捕,在他宣称是“与狼共舞”后而被送往处 死的路上,他被苏族人救出。片末,“与狼共舞”和“握拳站立”一起离开苏族部落,以避免苏族人被他拖累而遭白人士兵追杀。
除了结局,基本 上《阿凡达》跟《与狼共舞》的故事铺排和情节如出一辙,受伤的白人士兵、跟原住民从猜疑敌对到融入建立感情、和原住民女子相恋、白人扩张、白人主角跟原住 民站在一起……在《阿凡达》还推到极点,白人还戏剧性地成为了拯救原住民的英雄。原住民要靠白人去拯救他们,如果没有了白人主角,故事结局可能就不一样 了。难怪有人批评说《阿 凡达》在鼓吹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思维,尽管影片表面上是讲述尊重他人的不同,原住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者而斗争。这种“白人救世主”童话的故事情节,也曾出现 在爱德华.兹维克(Edward Zwick)执导、汤告鲁斯(Tom Cruise)主演的《最后武士》(The Last Samurai)中。看来好莱坞还是无法摆脱那种白人主导的种族思维。
(题外话但又好像跟主题有点关系:
墨西哥萨巴塔民族解放军的发言人副指挥官马科斯,据说是城市中的白种人,跑去乡区要说服原住民搞革命,最后融入了玛雅原住民的文化中,领导恰帕斯原住民起义。是不是有一种现实版的白人救世主童话的味道呢?
那么谁是马科斯?他是不是上面所说的“白人救世主”童话的变种?还是让他自己来回答:
“ 马科斯是三藩市的同性恋者,南非的黑人,欧洲的亚洲人、圣伊西德罗的墨西哥裔移民,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圣克利斯托瓦尔街上的原住 民,贫民窟中的帮派分子,大学城[11]中的摇滚青年,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墨西哥国防部里的廉政调查员,政党中的女性主义者,后冷战时代的共产党人,西塔 拉巴的囚犯,波斯尼亚的和平主义者,安第斯山中的马普切人,国家教师工会中的教师,没有画廊或画册的艺术家,墨西哥任何部分、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条街区 上星期六晚上的家庭主妇,二十世纪末墨西哥的游击队员,独立工会中的罢工者,被迫编造花边新闻的记者,女权运动中 的性歧视者,夜晚10点地铁上的单身女人,于墨西哥城宪政广场上静坐的退休老人,无地的农民,待业的编辑,失业的工人,没有病人的医生,反叛的学生,新自 由主义的异议者,没有书或没有读者的作家,当然了,还是墨西哥东南的萨帕塔人。总之,马科斯是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马科斯是所有那些遭排斥的、受迫害 的、抵抗的、迸发出呼唤:“受够了就是受够了!”(¡Ya basta!)的少数群体。所有少数群体开口说话之日,便是强势群体陷入沉默与忍受之时。所有遭排斥的人们,寻找着语词,自己的语词,令强势群体分崩离 析。所有那些令权力和良知不适之人——这就是马科斯。”)
到底还是一部爆谷电影而已啦
说到底,《阿凡达》不过是一部砸重金去让观众进场给电影公司袋袋平安的爆谷电影。很多人看完电影觉得看得很爽后,回到现实就继续什么都不管。如果引起一些讨论,从对电影的解读中去联想并跟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已经是很功德无量了。
不用花太多时间去揣测导演拍片的动机,懂得赚钱的电影人会抓住一些令人有最深刻感受的社会现实议题去拍成一部天马行空的电影去卖钱,观众在各种媒体广告渲染下“情不自禁”地买票进戏院把社会现实议题消费掉。
现实中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帝国主义入侵、霸权主义压迫的斗争,还是需要基层群众由下而上组织起来去进行,不能期待什么一个骑着Toruk迅雷翼兽的阿凡达去拯救地球和人类社会。不过呢,我们大可利用一下《阿凡达》作为一种反抗的象征,像巴勒斯坦活动分子将 自己全身漆上蓝色并打扮成纳威人那样去反对以色列的种族隔离墙,而香港人则用《阿凡达》去跟他们反对高铁的运动联系在一起。所以呢,在马来西亚我们可以把 原住民反对森林砍伐和保卫生态环境的斗争跟《阿凡达》联系起来,把城市开拓者反抗强拆迫迁的斗争跟《阿凡达》联系起来。那么在中国也可以把《阿凡达》跟人 民反抗强制拆迁的斗争联系起来。有趣,有趣。
这是我们的土地,资本主义滚蛋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