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萧武 | 邵东小学生劫杀老师:关于留守儿童的三个故事

火烧 2015-10-25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围绕邵东小学杀师事件,探讨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与成长困境。通过多个打工家庭子女的故事,揭示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的教育缺失与情感疏离问题,引发对留守儿童现状的深刻反思。

  这几年来,留守儿童多次引起全社会关注。

  上一次是贵州毕节的几个孩子,一开始说是被饿死,后来查明,实际上是老大杀死弟弟妹妹后自杀。

  这一次,则是湖南邵东县的四个小学生,最大的才12岁,居然劫杀了一名女老师,当地警方调查后说,是因为几个孩子饿了,偷了学校小卖店的东西,刚好被留下守校的女老师看到,对他们进行了劝诫。之后,几个孩子怕老师报警,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将老师残忍杀害。因为尚未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因此法律上对他们无法进行刑事惩罚,只能转入工校,相当于劳动管教吧。

  这些事情讨论了很多了。目前看来,最可行的办法只有寄宿制学校。但学校只能管学习,人格和品性的培养还是依赖于家庭环境。父母不在身边,有些情况下甚至连爷爷奶奶也不在,就是几个孩子自己独立在家乡生活,大人外出打工,家庭教育自然就缺位了。

  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让人很无语了。

  不可能不让大人出去打工,因为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下,农村生活也高度货币化,许多生活必需品必须通过货币化的市场交易进行,也就是说,必须用钱来维持日常生活,纯农业收入根本无法维持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所以现在我也没啥更好的办法,只好讲几个故事。都是按摩的时候跟技师们聊天听来的。

  A姑娘26岁,河南人,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就出来打工了。20岁的时候结婚,次年生了孩子。因为和丈夫性格不合,孩子两岁的时候离了婚。之后,她把孩子放在娘家,让父母看管,她独自出来打工。我问她,想不想孩子?她说,当然想啊,现在上幼儿园了,父母还得干活,也带不好。但现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样呢?每次打电话,听到女儿在电话里叫妈妈,她都忍不住想哭。

  B姑娘37岁,安徽人,也是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出来打工。也是20岁时结婚,次年生了孩子。现在,她和丈夫都在上海打工,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出头。孩子出生后,父母帮忙带到6岁,要上小学了,他们接到上海来自己带着,就在上海读完了小学。要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在上海没有户口,无法参加高考,于是提前回安徽读书。公婆都在农村,所以她丈夫找了一个在县城当老师的同学,让孩子寄宿在他们家里读书。那个老师刚好也是孩子的班主任,所以孩子放学回去后总感觉不太自在,性格渐渐变得内向。第二年,为了孩子读书,他们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她婆婆去给孩子做饭。孩子上高中后,学习成绩并不好,今年高二,实在是没办法了,就想着报美术特长班。美术班一年一万六千块钱,这还不算平时的其它学习开支。她说,孩子一个人在老家,他们心里总感觉亏钱了孩子,所以,孩子要钱他们都尽量给。但今年她发现,孩子的心思开始多起来了,老跟她讲哪个女生喜欢他跟他表白了什么的。同时,孩子花钱也越来越多了。去年买的手机,今年春节就要换。最近说家离学校远,要买自行车,她让买个几百块的算了,孩子不听,在网上买了个1600的。她说,明年孩子高三,比较关键,她想回去陪孩子读书,不想干了,让他老公在这里继续干吧,也够他们一家人生活了。我开玩笑说,让你老公一个人在这里,你放心吗?她说,她老公老实,不会的,真要有点什么,她在这里也一样会有。

  C姑娘32岁,安徽人,和老公都在上海打工,她在按摩房,老公看棋牌室,两人收入加起来也接近一万元。孩子十岁,他们自己带着在上海读书,上小学三年级,每天自己乘公交上学,放学了自己再坐公交回家。孩子放学的时候,她回去做饭,吃完再到店里上班。她父母80年代初就来上海打工了,养猪、建筑什么的,都干过。她在老家,爷爷奶奶带着读书,学习成绩也不好,小学读完就没再读了,来了上海,跟着父母。一开始,她还太小,干不了什么,就跟着父母玩,慢慢长大了,就开始帮父母干活。十五岁开始,在饭店作服务员。20岁的时候,认识了她老公,就结婚了。22岁,生了孩子。五六年前,父母老了,干不动了,回老家了。老家的地他们也种不动了,只好给了别人种,用一辈子的积蓄,加上她两个哥哥给凑钱,在县城买了套房子,现在在县城生活。我问她,孩子以后上中学了怎么办,也在上海读吗?她说,只能边走边看了,能在上海读就在上海读,不能在上海读,就送回老家读。我说,在上海读书花费高,能负担得起吗?她说,现在小学还可以,中学就不知道了,边走边看吧。有句话都到嘴边了,我想了想不合适,就没说: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的未来,可能也是跟你一样,打工?

  对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代打工者来说,跟父母那一辈不一样,打工更多的是种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说起打工者,我们第一印象总是衣衫褴褛满身污泥的建筑工人,勤俭节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辛辛苦苦挣了钱,都要等着过年的时候揣在身上,带回家里。其实这种印象并不完全对,至少对年轻一代来说,并不是这样。他们虽然曾经在农村度过了童年时期,但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这一代打工者挣了钱,不会像父母那样,去农村盖房子,他们想的是至少在县城买一套房子。而且,他们的消费方式,也跟城市里的同龄人也差不多,只是相对而言档次要低一些。前面的三个故事里的三个姑娘,都用爱疯,而且是6S,用微信聊天,穿着打扮也很入时,也化妆,也像城市姑娘一样,喜欢逛街,买衣服。走出按摩房,基本上看不出来她们来自农村。A和B都挺漂亮,说她们喜欢去上海市区的大商场里买衣服,用她们的话说,那里的衣服漂亮,穿着显得有气质。我开玩笑说,C姑娘脸显得有点大。她说,今天可能真的有点大,因为上午刚去医院打过美容的针。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概念听起来确实挺悲情的,也很容易感动人。但这些感动背后的社会变化也许更值得注意。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背后,就是这些打工的人。他们的父母贡献了一辈子,现在轮到他们了,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阶层固化也越来越严重,他们曾经有过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他们的孩子可能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只能延续他们的社会地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