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武 | 草地分裂:有没有密电,都会发生
文革结束后,出于贬毛的需要,很多原来其实挺清楚的事情都被弄得不清楚了。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学者、专家、历史学家们拿出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找出来的据说是史料的东西,就能大胆推断出一个结论来,说毛主席用心如何险恶,为了权力争斗如何不择手段,人品道德又如何低劣卑下之类。比如说张主席的回忆录出版之后,就掀起一个高潮,原本早有定论而且有中央文件的草地分裂案也因此被推翻了,从原来的片面相信中央文件结论,一下子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到相信张主席回忆录里说的是毛主席和中央蓄意分裂党分裂中央去了。
张主席的回忆录里确实对这个事情说得比较清楚,说是分裂跟他毫无关系,全都是毛主席蓄意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徐帅的回忆录里对这个事情压根没提,只是说中央不告而别就走了,别的事情他也没怎么提,实际上等于跟张主席是一个观点。而在官方的历史叙述里,是说张主席电告陈昌浩,要求挟持中央南下彻底开展斗争,所以中央才被迫离开四方面军继续北上的,而且把五军和原来的九军会师后的三十二军就给撇下走了。
毛主席年谱是中央党史文献资料室编写的,应该说是比较权威的官方的说法。从这个里面对一四方面军会师前后的一些事情看,其实线索讲得是非常清楚的。
关于南下和北上到底哪个更正确,历史已经作出了结论。作为当事人的回忆来说,当然都会给自己辩护,这在情理之中,也无可厚非,关键的是当时中央和四方面军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先从组织关系上来看。两个方面军会师后,即取消一方面君和四方面军番号,两军合编,并对中央和军委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组织关系是,军委对中央负责,红军总司令部负责具体实施中央和军委的决定,然后又另设了前敌指挥部,负责具体的指挥工作。这个时候,红军总司令是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前敌政委陈昌浩。从组织关系的角度而言,斗争只是在中央和张主席之间进行的,因为中央已经不能直接指挥红军的行动了,有了总司令部和前敌总指挥部这两个层级,中央对军队的指挥权就被隔离开来了。
在发生争执后,中央实际上已经预感到了两个方面军存在分裂的可能。因此,中央在随右路军北上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越过军委和总司令部,决定恢复一方面军番号了,并且指定由周恩来担任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虽然这个时候周正在生病,并没有实际到职,也没有具体组建一方面军司令部,但是这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就是中央已经在为分裂后自己的行动做准备工作了。不过,从这时的安排看,中央期望的是能够争取原来的一方面军都跟自己走,而不是把五军和九军留下。
从当时的形势看,中央既然已经察觉张主席有挟持中央的意图,并且不打算就范,那么当然就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独自北上了。张主席在包座战役已经胜利,北上通道已经打开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南下,这实际上是政治斗争,而不是军事战略方向的问题了。谁在这个时候取胜,那么未来党和红军的主导权就在谁手里。正因为中央和毛主席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宁肯红军分裂,也不能被挟持着南下。因为这牵扯到党的组织原则的问题,究竟是党决定军队的方向,还是军队决定党的方向,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含糊了,那就不是CP了。
后来的事态发展越来越严重,所以就出现了密电的事情。从中央斗争的角度说,实际上密电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分裂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必然的了,即使没有密电事件,中央也断然不会折返南下。那么唯一还能继续保证红军不分裂的办法就是张主席能够放弃南下的主张,迅速北上,找准自己在党和红军里的定位,接受党的领导,一起努力革命了。但是张主席坚持不肯放弃自己的主张,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中央也无力直接指挥右路军,那么中央就只有一个出路了,离开右路军,单独北上。
年谱里写的比较详细,虽然中央已经决定北上了,并且拉出了一军团和三军团,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剩下的红军。中央在安全之后,立刻向右路军指挥部发出命令,要求右路军服从中央领导,迅即北上与中央汇合。这时候就又碰到了一个组织问题。前敌指挥部是对总司令部负责的,总司令部没有给他们北上的命令,他们当然不会北上。而且,既然中央和军委纵队是编在右路军一起行动的,那么就要接受前敌指挥部的领导,而不能单独行动,如果单独行动,那当然就是逃跑行为了。所以张主席在南下后开会,大讲特讲中央北上是逃跑主义,当时的干部战士也欣然接受,而没有引起多少反对。
从理论上讲,红军是党领导下的军队,当然要接受党的领导,但是党的领导也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的。如果没有通过组织程序,越级指挥,对于严格讲究上下服从关系的军队来说,当然有理由不服从。所以当右路军收到中央的命令后,作为本能的反应,不但没有想过是否服从的问题,反而想要追击,把中央的同志们给抓回来。
北上还是南下,对中央而言,这不是一个军事行动的战略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组织原则的重大问题;对右路军总指挥徐帅和陈昌浩而言,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到底是服从总司令部的命令,按程序办事,还是直接服从中央的命令。这是一个危机关头的政治抉择。可想而知,在这种关键时刻,如果徐帅能够果断地命令部队直接服从中央的命令,随中央北上,他对党对革命的贡献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但是,这时候徐帅和陈昌浩显示出了他们的本质,就是党务官僚和军事官僚的本能,他们本能地服从总司令部的命令,而不肯服从中央的命令。徐帅的这种本色保持了一辈子,就是严格遵守纪律,服从命令,从来不自己越过组织程序做决定,不参与政治斗争,不搞政治投机。他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没有彭那么辉煌,但也决定了他不会有彭那样的大起大落,而是相对比较平稳的。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毛主席给中央决策,迅速北上,而是继续电报往来,徘徊不进,那么中央最后的选择只有一个,当张主席以总司令部的名义电令右路军迅速南下的时候,他们也只能跟着一起南下,然后把党、红军和革命的前途完全交给张主席。所以说,在这种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毛主席显示出的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本能,果断决策。即使真相真入阴谋论所说,密电根本子虚乌有,完全是毛主席和叶吕端合演的一场双簧,这个结论也不能改变。
而作为张主席来说,在这种时候,居然会想到与中央分庭抗礼,以军队挟持党的行动,大局观就差了一大截。君不见乎,中央刚从上海迁到苏区,很快就发动了对毛主席的斗争,让毛主席投闲置散地过了两年多时间,毛主席非但没有怨言,反而仍然在努力工作,将对军事的关注转向土地工作,做大量的调查研究,纠正土地政策。这是怎样的大局观,这是怎样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