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国人的尴尬之三十二:中国人需要“转基因”

火烧 2011-10-2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中国人道德与人性问题展开,通过陈丹青等人物分析,探讨社会冷漠与道德缺失,提出转基因式改变的隐喻,引发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还没忘记动车上的“小依依”,又来了车轮下的“小悦悦”、两岁的小女孩、“18”位过路人。而“18”这个中国人的“吉利数字”,在小悦悦身上终结了。如今的中国人终于有“法律、道德”和“自我保护意识了”,在本能的道德反映作出行动前,先要判断出对方的道德水准,否则救了别人,害了自己。而那位良心萌发的拾荒者,却有足够资格以“十九分之一的善良”登上央视的《感动中国》舞台。

曾看到过一段电视镜头,两只狗在马路中间,一只被车撞死了,另一只在边上不离不弃,最后尽全力把那只死的叼到马路边。为什么狗会这么做,因为它是“低等动物”,只靠本能驱使,不会功利判断。而人是“高等动物”,更何况中国人现在已身在“高处不胜寒的”位置。有一种“美”叫“冷峻”,还有一种感觉叫作“酷”,拥有“冷、酷”者,那更叫一个“牛”。

中国人过去的“人情世故”已变成今天的“无情无义”。舆论谴责已无济于事,制定法律也只能事倍功半。必须从“临床实验”入手对这种“中国式人性”作出评判。今天突发奇想,当回“江湖医生”,用“731”的方法找位名人作次“活体解剖”。这个不幸被我逮着的“倒霉蛋”就是陈丹青。为什么是他呢?因为他是当前公认的、“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具有相当代表性,从他入手可以解开一部分迷惑。下面“手术”开始。。。。。。

他原本是个画家,如今又以写作、演讲、上电视被冠以通才“公共知识分子”的称号。而他之所以受人尊崇是因为坦率直言,不会阿谀奉承。他也是我的偶像,现在由于经常抛头露面越来越显露出中国人的共有特征。

在他的言论中,凡是提到毛泽东,必称一个字——“毛”,提到孔子,必称“丧家犬”,轻蔑之态显而易见。我最早知道陈丹青,是他的几幅早期作品。一幅是《给毛主席写信》。既不是给女朋友写信,也不是给蒋介石写信,偏偏是给毛主席。另外一幅是《进军西藏》。如果不是毛主席下令让解放军向西藏进军,也不会有这么好的画题。这几幅画让陈丹青获得了最早的好评,被称为“江苏列宾”。

更为悲壮的是,毛主席的去世,给陈丹青创造了改变一生的机会,诞生了他的成名作——《泪水撒满丰收田》,副标题是1976年9月9日。也给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以“哭”为表现主题的先例。并因此载入中国的文化史册。

1978年,他以英语零分的成绩考上了中央美院研究生。虽然考学机会不是毛主席直接给的,但毕竟当时还在毛泽东的体制内。而数年前当他以导师身份,在“新体制”下招研究生时,却数次因考生英语成绩差一分而被拒之门外,并因此直接导致他作出辞去教职的决定。本已“销声匿迹”成为过去的他,如今的辞职举动却又让他“借尸还魂”,再次名声雀起。过去的名声仅在美术界,现在却“因祸得福”扩大到全社会。

跟一分之差被拒之门外的考生相比,他太应该感恩毛主席了,无论是他的创作或是升学都与毛主席有缘。实在应该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改成《没有毛主席就没有陈丹青》,每天醒来时对着天花板猛唱几遍。每天出门时再唱上一句《世世代代不忘毛主席的恩情》。而不应该是现在这种提到毛主席就象提到“冤家”一样。

他骂孔老二是四处碰壁的“丧家犬”,而他回国后的主题创作是《清华国学院》。“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就是“儒学”吗?而“儒学”的祖师爷不就是孔老二吗?国学倡导者不就是“丧家犬”的后代吗?而他深深的民国情结不就表明他是“丧家犬”的“灰孙子”吗?不久前获悉他“酒后吐真言”说对这个国家失去希望,并决定离开中国,永不回来。如果这是真的话,我为他感到伤心,恐怕“丧家犬”的称号要落在自己头上了,并且在“丧家犬”前还要外加个“没良心的”。

“旧体制”让他功成名就,“新体制”让他“无功受禄”,在中国新,旧体制里都得益的,在十三亿人口中他绝对算得上是难得的幸运儿。过去的才能是出于兴趣爱好,今天的才能又使他歪打正着,除画家外又多了顶“公共知识分子”的帽子,而且是“有良心的”。由此可见,中国实在是他的福地,毛主席实在是他这辈子的贵人。毛主席和孔子再怎么“不是”,也是代表中国的抹不去的历史符号。总不能说因为爹妈长得丑就不承认自己是他生的吧。

我依然崇拜他,不过会理性的把他放在“手术台”上,以肚脐为界“拉一刀”,把他的“上半生(身)”与“下半生(身)”区别对待。当然不会把“偶像”转化为“呕像”,也不会把他的“下半生(身)”视作为《多余的素材》。只是让我认识到:人都有局限,无论他去到那里,都改变不了他身上中国人的遗传基因。

“手术”结束了。结论是:一个“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上同样不具备知恩图报的感恩心态;也没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包容情怀;对历史人物或“逝者”缺乏应有的理性敬畏,其自身的矛盾是“前辈遗传”的“疑难杂症”。“有良心”的同时也很“有凉心”。也许中国人是为了让自卑底下的自尊得到维护,所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无情与冷酷。要治疗这种病症,“更换脏器”无济于事,唯一途径是“改变基因”。

中国人一直津津乐道于自己“人情浓厚”,西方“人情淡薄”,但事实让人看到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原来如此不堪一击。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利益”是指导行为的第一动机,“人情”是假,“功利”是真。“开放”让人们甩掉了那把“半遮面”的“琵琶”,露出了面纱之后无情的真相。而这种真相恰恰是用来对付曾经的“情同手足”,而对外却依然是一副谄媚的模样。

三十年改革开放“解决了”经济问题,紧接着面临的是人性问题,但“老天”再有解决问题的能耐也无法赶上中国变化的“日新月异”。就算“转基因”获得成功,马上又将面临“基因突变”问题。刚获得经济发展,又出现精神灾难,“和谐幸福”并非指日可待而是任重道远。中国人命中始终甩不掉的“幽灵”就是——苦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