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富结贵大手笔 投其所好是好猫
|
2008-11-17 新华网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汤计、李柯勇 (一) 2005年3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来了一位名叫“郑泽”的港商,自称香港金鹰国际集团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他带来了一个“神话”般的辉煌构想:在呼市商业繁华区盖“西北第一高楼”——金鹰国际CBD(中央商务区)。楼高169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投资53亿元,两年建成。 这一“大手笔”立即引起呼市政府重视,当年就被列为向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项目。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当地采取了一系列“非常动作”。 2005年5月17日凌晨,一声闷响,刚建成四年的呼市公安局11层指挥大楼被炸掉了,目的是给“西北第一高楼”腾地方。这次定向爆破也被称作“西北第一爆”。 接着,原市政府大楼、龙海商厦、第一人民医院保健楼、市公安局的三栋宿舍楼相继拆除,“郑泽”在呼市中山西路黄金地段得到了50多亩土地。 由于“特事特办”,金鹰公司在呼市办事几乎是一路绿灯,很快就违规在工商部门注册、办理了《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规划许可证》《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施工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 然而,尽管获得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优惠政策,“实力雄厚”的金鹰公司却无资注入,“西北第一高楼”很快成了烂摊子,甚至还非法集资,这引起了社会的质疑与警方的注意。 内蒙古警方有关负责人说:“根据群众的反映,我们比对分析了当时的各种情报信息,咋看‘郑泽’也不像是正儿八经的商人。” 随着警方调查的展开,“神话”破灭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骗局却浮出水面…… (二) “郑泽”原名王细牛,1958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龙感湖农场,读了五年小学,13岁学木匠,1974年成为农场木工,当地人都叫他 “王木匠”。“王木匠”于1984年跳出农场闯荡世界,开过舞厅、旱冰场,办过招待所,经营过酒店,均一事无成,还官司缠身。 1998年9月,他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被南京市警方刑拘,第二年取保候审。2000年,“王木匠”往河北省石家庄市迁了假户口,改名“郑泽”,年龄缩小11岁。警方发现,“王木匠”有6个名字:王细牛、王亚伟、王世伟、舒兵、王伟、郑泽。每个名字都注册了一家公司,娶了一个“老婆”,其中有4个“老婆”给他生了孩子。 香港金鹰公司真相如何呢?这原来是一家1万元港币注册的“三无”公司,无办公场所,无资金,无工作人员。 2001年2月,王细牛得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想改造宁夏宾馆,于是前往宁夏,许诺出资4.56亿元改造宁夏宾馆,合作建设“宁夏国际村”,与区政府办公厅签订了引资合同。同年7月21日,双方又签订协议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宁夏提供建设用地,金鹰公司出资3.8亿元,合作开发自治区政府周边农场等地段。 拿到了土地,金鹰公司当然没钱投入,但是“王木匠”有办法,他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诈骗行动。 他采取招标不开标、开标后不退还投标保证金的办法,骗了32家投标单位投标保证金2075万元;通过虚构贷款主体、房屋置换按揭等方式,骗取中国工商银行宁夏分行银川东城区支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宁夏分行银川新市区支行贷款179笔约1.09亿元;骗取149家企业的工程款和材料款共计约3.8亿元;以20%的高息为诱饵,非法向银川市民集资约3.18亿元。 钱到手了,“王木匠”却无心盖房。五年过去了,“宁夏国际村”还只搭了个框架。 “宁夏国际村”资金链断裂后,“王木匠”的目光又盯上了呼和浩特。他在呼市的骗术几乎是宁夏的翻版:2005年5月,他骗取了呼市政府4.59亿元的土地使用权,强行开工建设金鹰国际CBD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骗取工程商垫资款2.2亿元、材料供应商2219.1万元、投标单位保证金4659万元、预售房屋资金7759万元。加上非法集资和土地费,合计诈骗了8.1亿多元。 屡骗得手,“王木匠”的胃口更大了。他以赊欠广告费的方式,在内蒙古大小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一个更为华丽的“肥皂泡”:要在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各建一个“CBD”。他开始在南宁、乌鲁木齐等地活动,企图以相同的骗术来弥补呼和浩特与银川市的断裂资金链。 警方调查表明,王细牛在宁夏、呼和浩特骗了17.58亿元。虽然两地的工程项目都成了烂尾楼,但他自己的腰包却鼓了起来。2001年9月至2007年1月,他把骗来的9400余万元汇至北京个人账户,并挥霍了其中1456万元。他买了宝马、宾利、奔驰等高档轿车,戴上了江施丹顿名牌手表,还购置了房产。 (三) 一个木匠有多大道行,能把两个地区的政府蒙骗?王细牛对此颇有心得。他供述说:“阿基米德说过,如果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动地球。我的定律是:抓住一个政府领导的弱点,我就能搅动一座城市。” 综观“王木匠”的骗术要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投其所好。 有人爱“攀富结贵”,王细牛就进行奢华表演。到呼市“投资”时,他坐着加长凯迪拉克轿车,跟着8名保镖。保镖一色的黑西服、小平头、戴墨镜。他以8万元一天的价格,包住了五星级宾馆的一个楼层,楼道还有保镖把守。每有领导造访,他一伸手,身后保镖立马递上一支古巴雪茄,“咔”地一下为其点燃。 有人喜好“大手笔”,王细牛就在“大”字上做文章。他一张嘴就是“大投资”,在银川声称投资36亿元,在呼市涨到了53亿元。做的项目更是不厌其大,“第一高”“CBD”都是他的招牌。 “这叫抱大领导打大旗号发大财。”王木匠供称,别看有些领导职务高,其实他们没经历过商场险恶。 警方与“王木匠”有一段经典对话。警方:“啥叫CBD项目?”王细牛:“我也不知道,这是外国名,我的秘书知道啥意思。” 有人喜欢商业名人,“王木匠”就给自己罩了一身光环。“中国房地产领先企业”“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中国建筑行业信用AAA级单位”“中国优秀工程”“西部开发杰出贡献奖”“世界杰出人士”“全球100位华商品牌人物”“爱国企业家”……王细牛花钱买了70余道光环戴在自己头上。 深谙骗术的“王木匠”,在包装自己嘴脸时向来不惜重金。他一面大肆行骗,一面以“郑泽公益救助基金会”之名向四川省仪陇县捐助扶贫款100万元,又以“金鹰国际投资公司总裁郑泽”之名向四川省巴中市捐赠100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是用钱买不到的。尽管他在宁夏坑骗了政府、银行、建筑企业和数千集资群众,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仍在2005年5月召开的“中国诚信企业高峰论坛上”向金鹰公司颁发了“中国诚信示范单位”荣誉证书。宁夏的CBD烂尾楼工程居然获得了原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颁发的“中国优秀工程”奖牌。中国城市标志楼盘年度金榜活动组委会还授予宁夏CBD烂尾楼“2004中国西部国际CBD标志性商务中心特别金奖”。 令人惊奇的是,个别领导也跟着这个骗子“忽悠”。2005年,呼市炸掉市公安局指挥大楼后,社会上响起一片“假港商”“大骗子”的质疑声,许多已经中标的建筑企业开始退却。 没有建筑企业垫资,金鹰CBD就难以破土动工。王细牛请建筑施工单位领导到内蒙古饭店的“金顶大帐”吃饭,他邀请当地一位领导出面作陪。席间,这位领导拍着“王木匠”的肩膀说:“小郑(王细牛当时叫郑泽)是很有实力的啊,你们怕什么?” 结果,王细牛在呼市骗了中建三局装饰公司等25家投标单位4688万余元投标、履约保证金,还骗了中铁十七局等6家施工企业的垫资款2.2亿多元,拖欠大同水泥厂等20家材料供应单位货款950万元。 (四) “利诱”只是“王木匠”骗术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威逼”。他总是先以“大项目”吸引人上钩,再以“大破坏”把对方绑上一条战船,不由你不听他差遣。 在宁夏,王细牛以36亿元投资为诱饵,“忽悠”政府拆了宁夏宾馆,骗取土地使用权,然后委托中介机构出具隐瞒重要事实的验资报告,套取公司自有资金,在黑市换成美元后打入香港金鹰公司账户,再作为金鹰公司投资款打回宁夏的验资账户,以“空手道”冒充投资。少数领导发现上当又顾忌面子,只好打掉牙往肚里呑,硬着头皮支持他往下干。 在呼市,炸掉公安局指挥大楼后,新楼动了几锹土就没了影子。在两年时间里,呼市公安局的办公场所分散租赁了十几处……于是,“木匠不急政府急”的局面出现了:市里垫钱垫料帮着建,到最后干脆全盘接过来替他建。眼看“王木匠”无钱建设“西北第一高楼”已成事实,政府也只能想方设法帮他往起拱楼。 上了“王木匠”的贼船想下来都难。面对多方压力,为摆脱金鹰CBD项目和市公安局新指挥大楼的建设困境,2007年1月31日,呼市想与王细牛解除合作协议,另请有实力的企业解套。但王细牛索要“船票”:至少3000万元“补偿”,否则,坚决不退出。 不过,精于算计的王细牛,咋也没算到警方下手这么快,更没想到公安部直接介入案件侦办。早在2006年12月31日,内蒙古警方在公安部的直接指挥下,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其正式立案,并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发出了预警通报。 王细牛意识到罪行即将败露,秘密与境外企业协商转让金鹰公司股权,并紧急办理全家移民加拿大手续,企图套取资金后逃往国外。同时,为掩盖犯罪事实,他一边转移、隐匿、销毁公司财会账目、文件资料、电脑硬盘等,一边将公司大额资金由呼市转往北京的个人账户。 “种种迹象显示‘王木匠’准备逃匿。”公安部办案人员说,“恰在此时,呼市政府要给金鹰公司拨3000万元补偿金。为了防止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我们决定提前抓捕主要犯罪嫌疑人。” 由于警方出手及时,王细牛从深圳定做的准备在呼市进行非法集资的3万张贵宾卡被缴获。据介绍,这些贵宾卡一旦售出,老百姓的17亿元血汗钱将被王细牛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不包括施工企业、材料商和政府的被骗资金,以及拖欠数百名农民工一年的工资,仍有百余名呼和浩特市民的8000多万元资金被王细牛非法吸收。而在宁夏,王细牛向5000余名自然人非法募集资金达3.24亿元。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王细牛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骗子是落网了,然而人们却不由得深思: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漏洞百出的骗子,为何能在数年内“呼风唤雨”,导演了这起“天方夜谭”般的诈骗大案? 一个“马书记”忽悠3万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近13亿元;一个“王木匠”骗取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31 [打印] [关闭] 10月27日,通过编织暴富梦,在不到4年时间诱骗3万余名群众把12.79亿元血汗钱投入“万里大造林”绿色陷阱的主角陈相贵、刘艳英等10名被告人,因涉嫌非法经营罪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 这些骗子是因何得手,又是凭何种手段将数万人、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忽悠得团团转呢? 两个小人物的“大作为” 万里大造林公司打出“用5年时间投入100亿元,在长江以北14个省份造林1500万亩”的公益旗号,却以托管合作造林高回报零风险为诱饵,通过虚假宣传和培训洗脑,不断发展业务人员认购或介绍他人认购“林权”,诱使全国3万多名群众投资所谓速生丰产杨树林,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变相吸纳资金,转让林地(林权)43万余亩,涉案金额达12.79亿元。 迄今为止,还有不少被骗的人在为陈相贵和万里大造林公司鸣不平,可想而知“万里大造林”的骗术是多么“深入人心”。 在陈相贵等待法律判决的时候,另一个合同诈骗的主犯王细牛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号称总投资30亿元宁夏CBD中心和银川金鹰国际村项目群规划,号称总投资53亿元的呼和浩特金鹰国际CBD中心”,浮华散去,“金鹰”折翅,神话便不攻自破。 经查实,从2001年9月至2007年,王细牛与他人利用合同诈骗,在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的情形下,骗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政府土地使用权以及相关被害人资金总价值17.09亿元。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陈相贵曾当过森林警察,复员后摆过摊儿,后来靠卖洗衣粉起家,在不少人眼里他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 可就是这个小人物,从2002年开始,他先后注册成立了辽宁万里大造林公司、内蒙古万里大造林公司、中国万里大造林集团公司等多家公司来实施自己的抱负:“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造林1500万亩。这个数字在别人眼里觉得挺大,但是根据我的愿望,恨不得将全世界荒漠的土地都变成森林。” 2003年,正当陈相贵以极低的价格,在内蒙古的一些地区以几元、十几元、几十元不等的价格,从村集体、农牧民手里承包、租赁荒沙地开始他所谓的速生丰产林项目的时候,王细牛已经完成了一个小人物——湖北省孝感市隆感湖农场卫生院的木匠向“爱国商人”的转变。 2001年8月9日,在中国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王细牛以港商的身份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正式签订了开发建设宁夏银川市11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0亿元的城市开发、改造项目合同。 此时的王细牛或许有些忐忑,他的港商身份实际上是1年前出资1万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香港金鹰国际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得来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公司,属于无办公场所、无员工、无资金、无任何经营活动的“四无”公司。 我们无法考证王细牛的发家轨迹,但我们已经依稀看到了王细牛的大抱负:在“祖国西部建造CBD航母”。 诱惑:超出心理底线 陈相贵不是慈善家,他承包土地种植速生杨或许有生态的考虑,归根结底是为了钱。 万里大造林公司公开向购买人承诺:林地8年后每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2立方米,10年后达到15立方米等“高回报零风险”的手段,将这些栽上树苗的沙地以每亩2668元的价格,卖给全国各地的客户。 公开资料显示:在万里大造林公司销售的巅峰时期,万里大造林公司在全国12个省、市区设立了近100家分公司,发展招聘的业务人员、销售人员将近9000多人。 万里大造林公司的公开承诺,超出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极限:在中国大造林公司的宣传册上,承诺林木可获得年均44%的收益。最醒目一句话是:“投入2.66万元买10亩林地,8年后回报18万元”。 陈相贵和王细牛深深领会了小和大的辩证关系。 王细牛也知道,只有大建设、大项目才可以打动政府。 利用合同,王细牛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分别画了一个巨大的蛋糕——只要政府出地皮,就能换回30亿元和53亿元的大投资。 王细牛等通过重组公司,隐瞒事实真相,先后骗取两级政府的土地使用权;然后,又以政府土地为资本,骗取投标单位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工程款和材料款、银行贷款以及非法集资等合计17.09亿元。 包装下的“道德” 麻雀迅速地变成了凤凰。陈相贵的身份,迅速从一个纯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家,转变为一个“名人”。他投资《刘老根》电视剧,扮演了马书记的正面的角色。随着《刘老根》电视剧的走红,陈相贵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去哪办事,都有人认识他。一个企业家,又是一个演艺界的不大不小的名人,办起事来很方便。 此外,他在设计骗局时,就为客户构建一个绿色的梦,一个道德的梦,让所有被骗的客户相信,在挣钱的同时,也能为国家的生态建设尽一份力。 而名人、明星的参与,让陈相贵“绿色的梦、道德的梦”的骗术更具有公信力。 名人效应被万里大造林公司和陈相贵用到了极至——请明星代言,与名人和领导人合影并四处张贴炫耀…… 万里大造林公司利用小品作者何庆魁和笑星高秀敏在公众心中的可信度为其代言,博得公众好感;还利用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为其“万里大造林、利国又利民”造势。 当然,仅凭明星造式是不够的,陈相贵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中国民营造林第一人”、“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最具有影响力企业家”等称号。2006年至2007年,万里大造林向全国405家媒体投入了5000万元,做有偿新闻或广告宣传。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让更多的人参与万里大造林迅速致富的神话。 内蒙古公安厅经侦总队一位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明星为其造式,没有媒体大肆宣传,“万里大造林”不会得到那么快速的,滚雪球似的发展的。 王细牛自称旅居海外10多年,当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让他这位“爱国商人”激动不已,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经济繁荣出一把力。 “西部的落后让我更为震惊,一种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感推动着我,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动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细牛短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自己“爱国商人”的外形。 在公众眼里,王细牛不仅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头上还有诸多公益慈善的“光环”。 有公开报道称,他曾首期出资人民币20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中国首个非公募基金会“郑泽——公益救助基金会”,并与多个国家部委和行业协会签订了救助地方特困人群和贫困地区农民的协议。 而且,2004年,中国西部大开发5周年回顾活动组委会授予王细牛“西部开发杰出贡献奖”;2005年1月,世界华商促进会授予其“爱国企业家”和“杰出爱国人士”荣誉;2005年2月,国家建设部授予王细牛中国建设系统“优秀企业领导”称号;2005年3月,国际名人交流中心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委员会授予其“世界杰出人士”并颁发“企业管理成就奖”……” 就是这些“荣誉光环”,为王细牛的CBD航母提供了更强的助推剂,直到更多的政府部门和更多其他受害人上当。 政府是什么角色 事情出了,很多人被骗了,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对骗局深信不疑,不得不让公众在心里打上大大的问号。 受骗的投资人真的相信陈相贵和王细牛,相信他们的“万里大造林”和“建造祖国西部CBD航母”的神话吗? 2004年1月,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通辽市注册后,该公司是作为当地的政府部门引进的一个成功项目向客户推荐的。 2006年,通辽市林业局在《万里大造林公司在我市造林及运营情况》中表述:由于该公司采取了生态建设产业化运作模式,部分林地当年造林当年流转,这种经营机制改变了传统林业必须到林木采伐时才能“变现”的历史,使林业的远期经济效益在近期得到了直接显现,使广大林农认识到,投身林业生态建设,不仅能改善生存环境,也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有力地带动了商品林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就在通辽市林业局得出这个结论时,内蒙古公安部门已经开始调查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有限公司。 “2007年内蒙古六十年大庆献礼重点工程”、“总投资53亿,打造西北地标建筑”,当呼和浩特政府原址、呼和浩特公安局原址被炸的那一刻,这个被称为当年呼和浩特市招商引资第一号工程的——金鹰CBD项目就与政府捆在了一起。 应该记住两个时间:2005年3月18日、 2005年5月17日凌晨5时26分。 2005年3月18日,呼市党政领导考察团一行到银川考察金鹰国际在银川的投资项目。 2005年5月17日凌晨5时26分,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楼轰然倒下,为当年呼市“最大引进投资项目”金鹰国际CBD让路。 资料显示,该大楼2000年12月28日投入使用,高11层,建筑面积16380多平方米,这栋大楼主体建筑政府直接投资近8000万元,除公安局大楼外,为了建设金鹰国际CBD占地需要,呼和浩特市还先后爆破拆毁了原市政府大楼及龙海商厦等建筑,拆迁面积达50多亩,按当时合同约定应补偿被拆迁单位共2.5亿元。 王细牛进入呼和浩特第一天起,就充满了争议。他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在本行业的信誉度如何,这些都是问号。可如此大的一个项目,从考察到签约,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有关部门在一些地方调研发现,不少地方领导出于相互攀比等考虑,普遍存在重外资、轻内资,重大项目、轻小项目,重服务增量资产、轻服务存量资产等现象。 有评论认为,需要反思政府的招商政策和“媚商情结”。假港商行骗之所以能够得逞,与此不无关系。要是他假扮的是内地建筑商,或许很快就会被识破。 当前,一些地方把做大GDP的希望寄托在招商引资上,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招商引资,尤其是对港商、台商、外商等另眼相看,不惜打“擦边球”甚至违法违规。行骗者正是利用了一些地方的这种“良好投资环境”来大肆行骗。 办案人员与王细牛的一段对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你知道什么叫CBD?” “我不知道什么叫CBD,我相信多数领导也不知道什么叫CBD,我手下人知道就行了。” 人们始终相信政府招商引资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可付出这样的代价似乎太大了。 这就是西部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