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文化主权丧失
主席说:无产阶级革命的宣传阵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占领。 我进敌就退,我退敌就进。诚哉斯言。
曾经有一家半私营的机构,党委书记为了鼓励员工提高“执行力”而上了一次党课。里面举了个例子,叫做“致加西亚”。故事很简单:美国军官安德鲁-罗文中尉服从美国总统麦金莱送信给加西亚的指示,不计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历尽艰险,把信安全送到了加西亚的手中。网上评论说:“他的送信精神,已成为忠诚敬业、尽职尽责、主动服从的象征。从他送信的行为,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推动文明进步的价值观。通过《致加西亚的信》,我不仅看到了一个描写的罗文中尉,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还得到了一面时刻检讨观照自己和他人的镜子。”(来自网络)
据说,花为的任总也未能免俗,也曾经用这个例子给自己的员工上课。
据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出版于2004年。
我不知道在2004年之前,如果强调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执行力,中国人用的是什么故事。
我当时正为这家机构打工。当我听到这位党委书记讲这个故事时,不由自主想到我小时候读过的一本连环画和看过的老电影,叫作《鸡毛信》。电影是1953年出品,1954年公映,比《致加西亚的信》要早50年。相信,很多40岁以上的网友应该是知道这本连环画或者同名电影的。
我没有看到《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
但是,据这位党委书记所讲,我感觉,这本书里的故事,与《鸡毛信》的故事,太雷同了!简直是对《鸡毛信》的模仿,而且,模仿得很拙劣。
都是送信,都是战乱环境,送的信都非常重要。
那么,中国资本家鼓励自己的员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执行力和忠诚精神,为什么不举《鸡毛信》中的海娃呢?海娃作为一人十二岁的少年,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而且送的信又极其重要,其行为更加勇敢、机智,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把信送到,而且,据说鸡毛信的故事还有史实依据,其故事的说服力不是比那个美国中尉更强吗?
为什么那么多人强调员工的“执行力”以及忠诚、积极、主动、奉献精神时,不愿使用《鸡毛信》中的海娃为例子呢?
恐怕,一是和崇洋媚外有一定关系;二是其私营资本不具备八路军那样的人民立场,如果举海娃送信的例子,会暴露出其本质。所以才舍近求远,舍精求粗,舍真求假;三是海娃八路军的关系,与员工公司的关系,本质不同。
写完此文,我又看了一篇经典革命老电影《鸡毛信》。
那位党委书记,你怎么就忘记了《鸡毛信》而只记得《致加西亚的信》呢?忘本了吧。
不想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