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史上一部伟大的政治艺术珍品(下)
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史上一部伟大的政治艺术珍品(下)
作者:吴天保2018年11月24日
二、正确判断革命时机和对首先在某个国家冲破帝国主义阵线的正确选择,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
导语:所谓革命形势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统治阶级遇到危机,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第二,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常加剧,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第三,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已经表现为革命行动。
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和无产阶级队伍中出现了工人贵族的崭新发现,这是列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两大发现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现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列宁主义的新阶段。
早在1915年8月,列宁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就指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起来反对其余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列宁在1916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特别是1916年1—6月,列宁撰写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历史巨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深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期种种尖锐而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这一足以让资本主义世界发抖的口号。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会出现强弱地位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帝国主义时期,国内外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得到迅速整合,一些国家凭着政治经济上的某些特殊优势,能够迅速崛起,改变原来的弱势地位,成为后来居上的拥有新的优势的国家。
德国和日本是世界近代史上极为典型的例子。1640年英国率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紧接着1789年法国发动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大革命的影响波浪迅速推向全欧洲以及新殖民地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并且通过俄国影响到亚洲。一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成为这些地区各国竞相仿效的典范。普鲁士容克贵族的代表俾斯麦于1864年至1871年,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从此德国步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一历史阶段,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开始为发展资本主义松绑。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实行“明治维新”。日本在亚洲国家中,首开实行资本主义的先河。1894年在中日战争中日本战胜了中国,获得了三亿六千五百万日元的赔款并侵占了中国的澎湖列岛和台湾。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又战胜了俄国,攫取了俄国在中国的许多殖民利益,主要是夺得了对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还获得了俄国库页岛南部以及对朝鲜的控制权。由此日本的国力迅速膨胀起来。
德国在19世纪70--80年代就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1870--1900年,煤的产量从三千四百万吨,提高到一亿零九百万吨;铁的生产量从一百四十万吨增加到八百五十万吨。1870年,德国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还远远落后于英国,到90年代就开始赶上英国,铁的产量甚至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二位。日本政府和资本家从明治维新后就把追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国家既定的战略目标。尽管到19世纪末,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英德法美,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生产的集中度的发展是惊人的。到19世纪末,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家族,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已经起着支配作用。日本的产业工人,1886年为十万人,到1913年是已增至九十一万六千人;1893年,日本股份公司的资本为二亿五千二百万日元,1913年已增至十九亿八千三百万日元,20年中增长了近四倍。
列宁对这种情况作了极为深刻的分析,他说:“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世界是分割‘完毕’了。1876年以后,殖民地领土有极大的扩张:六个最大的强国的殖民地增加了一半以上。由四千万平方公里增加到六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增加了两千五百万平方公里,比各宗主国的面积(一千六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多一半。其中有三个强国在1876年根本没有殖民地,另一个强国法国,当时也差不多没有。到1914年,这四个强国获得的殖民地面积为一千四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即大致等于欧洲面积的一倍半以上,这些殖民地的人口差不多有一亿。殖民地领土的扩张是非常不平衡的。例如面积和人口相差不远的法、德、日三国来比较,就可以看出,法国的殖民地(按面积来说)几乎等于德日两国殖民地面积总和的三倍。”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1914年的殖民地面积为三千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其次是俄国,1914年时的殖民地为一千七百四十万平方公里,不过俄国在1876年时的殖民地就有一千七百万平方公里,将近四十年间仅扩张了四十万平方公里。(具体数据见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上各民族国家之间,亦或是中古时期的诸侯各国之间的普遍规律。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此消彼长、此兴彼亡的现象表现就十分典型。到了帝国主义时期,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会变得十分迅速而且十分惊人。迅速崛起的美国、德国、日本都有一种共同的强烈的冲动,就是想要打破当时世界上旧的政治经济格局,争得世界政治经济中的更多份额,更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这种博弈和斗争集中到一点,就是强烈要求业已分割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或者是秘诀,就是资本、劳动力、资源、科技和市场五个方面,而这些要素在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都是现成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所以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财富,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迅速扩张和迅速崛起的捷径。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也就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争夺博弈的焦点。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一个国家凝聚力扩张能力的集中反映,而外交和军事则是政治的继续和手段。军事历来被认为是解决博弈扩张中矛盾冲突的最后和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列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其实,纵观历史,说到底私有制仍是战争的真正根源。起初,氏族、部落间是为了争夺土地、财物和人口发动了战争。国家出现之后,发展成邻近国家之间侵略奴役性的战争,或者一个国家内部诸侯之间为争夺霸权控制权的战争。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各国逐渐联成一体,殖民战争也就随之而起。此时的战争有了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而且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前后,欧洲大陆就发生过绵延三十年的战争。这次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间,西欧、中欧、北欧的主要国家几乎全都先后卷入。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间的领土纷争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战争具有德国内战和国际混战的双重特点,其主要战场为德国。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对近代西欧各国,特别是德法两国之间的关系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战争的学说由此也成了一门庞大的学科,从战略战术到研究战争的根源、结局以及对战争的预测等等。其实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惊世之作《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国内外兵家必读的圣典。
列宁把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三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作为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主要标志之一。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首先由新兴国家美国挑起和发动。美国于1776年通过独立战争建国,当时的领土只有沿北美洲东侧西大西洋的十三个州,约8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四百万。以后通过驱赶掠夺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土地和对墨西哥的战争以及购买的手段,不断向幅员辽阔的西部地区扩张。仅仅过了七年即1783年,美国的领土就推进到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东侧;到了1803年,即建国二十七年时就推进到了洛基山脚下;再过四十五年,即1848年就基本实现了现在美国本土的版图。仅用了72年就把美国的疆土从约80万平方公里,拓展到了约78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近10倍。然而这种用生长激素或膨化剂创造的庞大国家,还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尽管美国的开国先智们开创了先进的共和联邦制,这个国家还需要产生新的整合磨合机制。一开始美国北方是工业资本家的乐土,而南方是奴隶庄园主的天下,直到在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中,资产阶级在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取得胜利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才开始走上统一发展的快车道。美国地处北美洲的中部,占尽了美洲的地理、资源优势,它本身就是一块新大陆,周围不像中国有强敌窥伺,有着巨大的自然发展空间。然而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有它的致命的弱点,美国地处大西洋、太平洋之间,远离欧亚非中心大陆。新形成的民族,也缺乏德国、日本民族那样的强悍和中华民族那样的坚韧。资本的五大要素集聚的速度和效益发散速度及范围也受到制约。美国在1860年,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而到1894年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生产量约为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1859---1899年,工厂数目增加两倍多,工人数目增加了六倍。投资额增加了八倍,例如1890年,投入美国的外资达到三十亿美元。外国移民大量流入美国,1860--1900年间,共移入一千四百万人。美国的发展,一开始主要靠英国母体的营养输送,随着资本的扩张,也逐步走上了依靠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的殖民侵略道路。在1840年我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就带着这位“实习生”闯进了中国,于1844年7月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奴役中国的《望厦条约》。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经过率先发动以电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是羽毛渐丰,已经不再满足于当母国的跟班和陪衬,率先发动美西战争,首开重新瓜分世界的先河。
重新瓜分世界的矛头自然就对准了最先推行殖民主义的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1895年,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起义,当时美国政府中的扩张分子,力主和西班牙作战,以便取代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地位。1898年1月24日美国政府派遣缅因号战舰驶往哈瓦那,接着制造事端,于4月25日美国正式对西班牙宣战。美国利用它的海军优势,在海上击败西班牙舰队。战争历经十周,以西班牙的失败而结束。12月10日,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和约,规定一、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二、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群岛让给美国;三、美国付给西班牙二千万美元作为“补偿”。战后美帝国主义突然背弃诺言,很快把菲律宾和古巴变为它的殖民地和保护国。
第二场战争是英国和布尔人即荷兰的后裔人打的。英布战争也叫“布尔战争”或南非战争。荷兰也是早期的殖民帝国,荷兰也曾经侵占过我国的台湾。19世纪,荷兰的后裔布尔人在南非建立奴役黑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1899年10月英国发动战争,布尔人战败,1902年媾和。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被英国吞并,1910年并入英国自治领南非联盟。
第三场战争是新兴帝国日本同老牌的殖民帝国俄国打的。在英、美、德等国的煽动下,日本对俄国不宣而战。1904年2月8日夜间,日本舰队突袭旅顺口,10日对俄国正式宣战。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上,日俄之间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控制权。5月初,俄国在鸭绿江战败;5月末,日军占领大连,围困旅顺港;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3月初又在沈阳击败俄军;5月27----29日,在对马海峡海战中,俄国从欧洲调来的舰队被日军全部歼灭。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和约,日本夺取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俄国的库页岛南部以及对朝鲜的控制权。
三场战争引发了世界上的混战,最后演变为人类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
然而在人类阶级社会中,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一种力量、一种发展方向。人类阶级社会中有着不同利益的集团、阶层、阶级之间,首先是互相依存,同时互相之间又总是不断的发生冲突和斗争,进行一场又一场的拼杀,以致诉诸于战争。随之又不得不寻找能够互相妥协、合作、共存的结合点。所以,人类社会概括起来是对立统一的极为繁杂的复合体。人类是自然界、地球上的产物,本来人类同地球、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应是第一位的,如何适应和长期生存则是人类、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问题和最重要的任务。可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这种情况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人与人、集团与集团、阶层与阶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利害和斗争关系成了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掩盖了人类同自然界之间这一真正的第一的最根本的关系。人类曾经历过漫长的蒙昧时期以及相当长的未开化的自发自然的而又盲目的原始公社式的社会。而当私有财产出现以后,就步入了为争夺财富,而造成的人群分裂,人的灵魂被扭曲的阶级社会即所谓的文明社会。在阶级社会中,一般来说,剥削压迫阶级总是处于主导、支配社会的统治地位,而被剥削压迫阶级总是处于从属、任人宰割的被统治地位,统治阶级为了保持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总是把个人的私欲不断放大和神圣化,同时利用人类当时尚不知晓的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不遗余力的制造渲染夸大鬼神上帝虚幻力量的至高无上和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几千年以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相当多的人的人生最高准则;“贪欲”这一被扭曲,为正直者所不齿的灵魂被当做人的本性来膜拜;剥削压迫有理有功,而造反无理、被剥削被压迫活该,为历朝历代的社会舆论所推崇,被视为正统。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贵族是社会的主宰,上帝的选民,而奴隶可以被随意杀戮随意买卖,被当做会说话的工具;在封建社会宣扬的是君权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广大劳动人民被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在资本主义时期则鼓吹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决定胜劣,颂扬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土的所谓“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生存原则,在国际上推行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的弱肉强食的原则。
几千年以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人性和人的灵魂被极度扭曲的状态下发展进行的,也就是说几千年以来人类社会一直是处于自发的盲目的扭曲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下半叶就出现了剧烈的震荡,人类的真知人物出现了。18世纪伟大的法国启蒙学者发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首先在欧洲大陆上空响彻云霄。法国的先知们把人类剥削压迫社会的种种丑恶行为送上了理想法庭的审判!接着法国、英国的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通过实际示范活动来解救引渡人类的迷误。不到一个世纪,更加伟大的先知先觉人物在德国出现了,他们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露了资本的来源和本质,愤怒的控诉“资本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名发表《共产党宣言》,宣告了无产阶级必然战胜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从此,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就开始在欧洲上空徘徊并逐渐生长发芽。
任何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总是认为他们的统治将万世维系、永恒的,资产阶级也不例外,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曾受到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致命冲击,然而当共产主义运动一时出现波折和低潮时,它们又信誓旦旦的宣称:“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式”,它们的统治将是永恒的。人类历史并不是按照少数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类的历史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发展而决定的。在人类历史的总进程看,总是会由自发的自然的阶级为自觉地自为的科学和理性的阶段所代替,这种总趋势是谁也无法抗拒的。
在人类阶级社会的历史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奴之间那种互相依赖、互相斗争与冲突、互相生存于同一社会的那种相对简单的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同时产生的这一双胞胎,无产阶级却注定会成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将最终把资产阶级送上历史的断头台,并将成为埋葬人类剥削压迫制度,开创人类彻底解放的新社会的先驱者和创世人。列宁不仅愤怒的提出了“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口号,而且同时提出了能够让资产阶级发抖和无产阶级为之鼓舞的“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的口号。
1825年,资本主义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拉开了序幕。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果然不同凡响。仅仅过了二十多年,在1871年3月18日,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巴黎这座城市,巴黎的无产阶级沿着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的思想轨迹它们高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的大旗,以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在巴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但它们大无畏革命气概,规定了首创的公社委员会由普选产生和公社公职人员的薪金只相当于普通熟练工人的工资,每年不超过六千法郎的不朽原则。他们为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永远的丰碑。
共产主义运动气势如虹,在恩格斯逝世不久,在俄国这块土地上,先后涌现出列宁和斯大林两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领袖,他们接过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大旗,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推到了列宁主义的新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思想的指导下,1905年,在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反动统治的全国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这次大革命距离巴黎公社革命仅仅三十多年。1905年1月9日,彼得堡的工人及其家属共14万多人,前往沙皇所在地的冬宫请愿,沙皇军队开枪镇压,造成了一千多人被打死五千多人受伤的流血惨案,俄国无产阶级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伟大的革命斗争就此开始。罢工的浪潮波及全国,十月爆发了全国性的政治总罢工。期间产生了新的强大政治组织即工人代表苏维埃。六月和十一月还先后发生了“波将金”号铁甲舰和其他地方水兵的起义。十二月,莫斯科的全面罢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近八千武装工人在大街小巷同沙皇军队英勇搏斗了九天,最后被沙皇镇压而失败了。这次俄国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把整个欧洲的工人运动激发起来了,1906年1月17日,德国汉堡10万工人效法莫斯科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举行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群众性政治罢工,并与军警发生流血的武装冲突。根据不完全统计,仅1905--1906年间,德国就有80多万人参加了罢工斗争,这几乎是过去15年罢工参加者的总和。1905年10月,奥匈帝国爆发了从布拉格开始的席卷全国的铁路工人大罢工;11月26日,维也纳25万人的游行队伍开往议会,要求普选权。在布拉格有15万人参加游行,示威群众还与军警发生武装冲突,并出现了街垒,迫使奥匈帝国不得不实行普选权;法国在1905年至1906年就有66万5千工人参加罢工。在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劳动人民也被俄国工人的革命激起了战斗热情,开始罢工、示威游行,还为俄国死难者募捐。
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响还扩散到美国、日本,并且唤起了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觉醒,掀起了亚洲革命的新风暴。1905年10月,伊朗首都德黑兰等地爆发了罢工、罢市和群众的示威游行,要求国王实行民主改革;土耳其1908年7月爆发了少年土耳其党领导的人民起义,国王被迫让步,召开了议会;在中国,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革命士兵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05年12月,莫斯科起义失败后,俄国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沙皇政府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行白色恐怖,革命和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而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没有像欧洲许多工人组织那样出现惊慌失措和组织涣散,而是有计划的组织退却,保存组织、纯洁组织和积蓄力量。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问题,他一直在思考研究试图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的首先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组织无产阶级同时取得胜利的设想。的确,欧洲的无产阶级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三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文化素质最高。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如果要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问题,要看无产阶级的革命愿望是否强烈,领导革命的政党是否正确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在革命群众中是否深入人心。列宁洞察到,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时期时,国家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以及对资本和技术垄断控制权的争夺空前激烈起来,正在演变为国家集体之间对抗和战争。同时,垄断资本家高额和超高额的利润,正在变成收买、笼络控制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强有力的武器和手段。资本家通过高薪、入股和当选议员等手段,诱惑和收买了工人阶级的上层。这种情况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更加突出。快速膨胀起来而又野心勃勃的德国垄断资本国家最为典型。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可是,恩格斯去世以后,却成了修正主义的策源地。伯恩斯坦、考茨基这些德国社会党的著名领袖被封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修正主义鼻祖。列宁发现了工人阶级中出现了“工人贵族”阶层,对此在《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歧》和《第二国际的破产》等著作中,入木三分的揭示了这一历史现象和现实。工人贵族阶层是垄断资产阶级用掠夺殖民地取得的超额利润中的一小部分收买和培植起来的。列宁深刻的指出,他们“客观上是资产阶级的政治队伍,是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播者,是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列宁挺身而出,坚决的批判和顶住这股逆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1914年7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垄断资产阶级把欧洲各国的工人和人民大众拖入到肮脏的战争泥潭,第二国际的领袖们彻底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为了纠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航行,列宁为创造第三国际作了不懈努力。
当1904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第二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时,布尔什维克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列宁亲自起草并审定提交大会的报告,列宁的思想路线就开始影响国际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大战初期,列宁明确提出建立第三国际的任务。他在《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论战争、和平的三篇文章》中,指出:“要创立一个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就要在各国有建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准备“。为此,列宁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政治论文。他还以通信、会谈等方式与各国左派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他还特别重视战时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把它们作为揭露社会沙文主义者和社会和平主义者的讲坛,同时也作为联结各国革命分子的纽带。1915年9月5日至8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附近的一个村庄齐美尔瓦尔得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1个国家的代表38人。其中左派8人;考茨基分子占了多数。这次会议标志着列宁为建立第三国际而斗争这一伟大事业的真正开端。这次会议以后,重建共产国际的工作一度曾进展喜人。欧洲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欧洲工人数量最多,文化素质最高,又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所以列宁仍然想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欧洲的几个发达国家首先发动革命,把第三国际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司令部。然而列宁的努力很快受到重挫,1916年末齐美尔瓦尔得的考茨基派已经全面右转,堕落成为社会和平主义者,并且日益公开地同国际沙文主义者结成联盟。特别是瑞士的罗伯特 ·格里姆(他是两次齐美尔瓦尔得会议和国际社会主义者委员会的主席)也和他的党内社会沙文主义者联合起来反对左派。这意味着“齐美尔瓦尔得联盟”已经瓦解。现实已经表明,西欧的垄断资产阶级相对强大,工人队伍中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分裂,特别是修正主义泛滥成灾,在党内占支配地位。第三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司令部当时已经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立足,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也无法落在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列宁的坚定目光已经转向东方-------自己的祖国俄国身上。当时的俄国具备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特征,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列宁在1916年撰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发出了直上云霄的庄严声音:“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斯大林进一步指出:按照列宁主义的革命论:“资本战线将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被突破,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帝国主义战线的链条在其最薄弱的地方破裂的结果;而且开始革命的国家,突破资本战线的国家,也许是资本主义比较不发达的国家,而其它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却仍然留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在十月革命前夕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进一步指出:“很有可能,俄国正是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只有欧洲才能给我们指示道路的陈腐观念。有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我是主张后一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伟大发现。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因为受到人的寿命(一般六、七十岁,最多百多岁)所限,所以对于社会发展的认知往往会局限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教条之中,以为即使改朝换代,也不过是换个家姓皇帝而已;在信奉宗教国家的选民,认为社会上的事都是上帝真主、先知们早就在冥冥中安排好的规定好的。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这种思想禁锢才开始被接连冲破。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才真正为人类在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类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而变化的。换句话说,人类社会是由这些社会基因及其结构的不断变异而发展的。私有制曾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刺激的作用,但它的固有的破坏作用也日渐增长。列宁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本质。私有制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动荡破坏之源,战争之源。而帝国主义则是人类私有制的最后形式,正在把人类引向空前的世界大战的深渊,正在把人类引向自我毁灭的绝境。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有制才能拯救人类自己。只有公有制才能避免人类社会的大冲突、大破坏,避免战争之苦,避免人类的自我毁灭,实现人类的长期发展和生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伟大之所在。
魔高一尺,而道高千丈。垄断资产阶级及其智囊们满以为通过战争,一 可达到重新分割世界,抢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可达到转移国内矛盾,把民众绑在战车之上的目的。其结果却是: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被战争拖得精疲力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而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工人运动中俄国出现了列宁和斯大林两位伟大的领袖,他们不仅是人类正义和真理的化身,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睿智和韬略。列宁在1915年的《齐美尔瓦尔得左派决议草案》中提出了关于判断革命形势的原理:第一,统治阶级遇到危机,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第二 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常加剧,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第三,群众的积极性的大大提高,已经表现为革命行动。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特别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改天换地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列宁和斯大林两位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共同把主要精力投向自己的祖国----俄国。俄国的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哺育下,在列宁和斯大林的直接领导下,在仅仅十余年的时间内,革命的形势势如长虹:1905年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推翻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斗争;接着,在1917年2月的革命浪潮之中,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一举推翻了沙皇专制暴政。伟大导师列宁紧紧把握住历史的机遇,于4月3日,列宁带着著名的《四月提纲》回到俄国,主题就是要动员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革命的工人阶级和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把二月已经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推向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新阶段。在短短的八个月间,列宁和斯大林两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就组织起了浩浩荡荡的革命的工人阶级和群众的起义大军,一举推翻了已经走向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终于在帝国主义阵线的薄弱环节成功地撕开了一个很大的口子。人类几千年来要求消灭剥削压迫制度的美好理想,终于在俄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变成了现实。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