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从历史传统解读网红杨振宁一些谜思

火烧 2017-02-2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杨振宁回国引发广泛争议,其早年拒绝回国、贬低李政道等行为遭质疑,与钱学森等归国科学家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关于德才取舍与历史评价的讨论。

  目前的中国舆论界,最热的网红莫过于杨振宁了。

  事情还得从2月21日的新闻说起,那天的新闻说,杨振宁和姚期智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姚期智国人比较理智,也都理解。而杨振宁放弃美国籍,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相当的国人非常不理解和气愤。因为杨振宁有一圈子同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计个人得失的千方百计回到中国,为新中国走人今日的强盛,用他们的一生心血和生命奠基。而杨振宁呢?在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前,中国政府三次派他父亲去国外和他见面,让他回国,为新中国的科学和建设服务、他都不愿意,拒绝了中国政府和他父亲的请求。这也是他自己对媒体说的,他父亲至死都不原谅他放弃中国国籍,没有回国为新中国服务。

  更让一些中国人对杨振宁腹诽 的是,面对媒体:“杨振宁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对于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的诺贝尔奖,他出书,演讲说,李政道不配这个奖,所有的几乎发现都是自己完成的,李政道不过是“在场主义”而已。后来他退休,时代也在发展,他身上的激情和光环也在慢慢地斑驳。不用说,不可避免的人生也有“入世”变成了“出世”,人情势利的美国不再是他养老的第一选择。适逢其时,中国经济正在腾飞期间,急需科技人才加入,杨振宁名声非常适可“千金买骨”榜样作用,中国政府向他再一次招手,这一次杨振宁没有拒绝。回到中国, 正是这一连串的事件构成的网络,想想他同时代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的回国,尤其是他的同学邓稼先为人为事,和杨振宁相比,杨振宁真的是彻头彻尾的小人一枚。把杨振宁捧得那么高,“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中国自古以来,谈起选将用相,第一都是选择德才兼备之人,可是那样的人才太稀少了,所以在“德与才”的取舍上,取其“德”不取其“才”。可是有一些问题找不到合适的人任用,只能降低任用标准,“用其才,无视其德”,但国家对这样的人,会是警惕的用的,历史上这样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春秋时期的吴起,他在任何国家都不能“善终”。还有清朝的范文程,洪崇筹,帮助满清入鼎中原,成为股肱之臣,就是这样能量的人,乾隆皇帝做《贰臣传》仍然把他们列在名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人的“德”,看的很重,也很苛刻。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里有“字如其人”之说,一个人的“德”不和传统文化,他的书法作品就是怪好,也会被后世直接无视。比如“宋四大名家”的蔡京。对了,还有一个秦桧,“宋体字”就是他发明的,后来卖国求荣,东窗事发,他的书法字体已经在全国实行了,如何办?有一人说,秦桧的所有东西都已经充为国库,他的字体也是一样,充为“大宋国有”了。自古以来,做任何事都讲究“名正言顺”,这样“国有”的宋体字,才在中国得以流传下来。

  有人说,新社会,新国家,共产党不讲传统了。谁告诉你的?我们谈谈共产党1955年的第一次的军衔制,分封的1356个将军吧!什么样的人可以封为元帅,什么样的封为大将上将中将……都是有说明的。对了,这里面有陶持岳,吴化文这样阵前起义的人,从解放初很多都将军都不服气,认为国家给他们的待遇太高了。你再看看目前共产党的宣传,那些阵前起义的人现在直接无视了,现在宣传的都是根正苗红的老将军们。在共产党目前的宣传里,昔日的共产党潜伏者“著名的三侠”熊向晖张可侠都比那些阵前起义者,露脸的多得多,你敢说共产党不注重“德”的传统?

  国家对外的宣传和个人一样,既有长期战略的考量,也有短期战术思想。但不要忘了,短期的战术是为长期的战略服务的,一旦短期的战术伤害长期战略,国家会直接舍弃短期战术利益。就目前的杨振宁问题,很多人都在骂骂杨振宁的人。除了一些和杨振宁相仿的人他们这样回击有情可原,而那些号称“维护传统中国利益的人”,你们学过中国历史吗?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吗?你们知道“德才”的取舍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