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精平论18 寻找平衡点

火烧 2010-03-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围绕精平论18,探讨科学共产主义运动的自觉性与社会平衡点的重要性,分析革命理论与实践中的平衡问题,强调平等不等于平衡,提出社会形态维系的关键在于平衡点的跳跃。

经历了多次自发的社会变革,人类终于学会了自觉的为自己设计一种完美的社会体系,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社会的变革。  

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是这样一种自觉的社会变革。也就是说,以往的三次大变革皆是自然发酵到一定程度,即一个新兴阶级的力量已大到旧有阶级无法控制的时候,大势上不可逆转的变革成功。  

科学共产主义的自觉性表现在:  

1.第一次事先有了理论指导。  

包括对旧有剥削阶级的剖析和批判,对革命进程的预演和评估,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和试验。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积累,多次的武装斗争,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已经显得充实和完美。革命者有理由相信,此路可行!  

2.第一次时机不成熟的变革。  

共产主义运动的暴发,并没有出现强大到足以催毁资产阶级的力量。  

列宁,肩负着俄国革命家与德国间谍的双重身份,登高一呼,意外成功。列宁的成功,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主力军队被派到了前线,后方空虚。德国与列宁相互利用,德国帮助列宁获得政权,列宁帮助德国除掉东线的强敌,最后皆大欢喜。毛泽东,铁托等同样没有找到压倒性的阶级力量。在二战的乱局中,太极推手,更多的时候得到的是民族解放的千斤助力。最后的成功,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手法。阶级革命正是那四两之力。  

在全世界广大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的地区,革命者利用了两次大战的有利时机,联合了所有能联合的力量。有违人类历史发展主线的大获全胜。在新兴阶级力量还弱小的时候,因为有了自觉形成的理论指导,革命并不意外的提前暴发了!  

3.第一次被自觉逆转变革的变革。  

革命在不成熟的时机自觉发动,难以动摇敌人力量强大的地区。反革命由于得到喘息的时间,开始自觉的反省,自觉的改良,针对科学共产主义的不完善性,主动出击,从信念上瓦解,从理论上修正,从经济上平衡。也就是对现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修正,对本国的工人阶级进行经济政治上安抚。  

一个世纪后,科学共产主义革命基本被扑灭 。对待这次伟大的革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用精英平民论的观点看,本次革命是一次针对资本特权的革命。其理论是严谨的,但其基本论点是肤浅的。  

精英有五大特权,分别是等级特权,资本特权,技能特权,优先特权,遗产特权。相互依存,只消灭资本特权不能解决问题。理论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建立在一个平衡点上。而以往的所有生产关系,皆有平衡关系的存在。  

精英与平民之间存在平衡点,各种说法很多。精平论认为:社会形态能否维系,就在于平衡点是否能在平衡区跳跃。自发的社会变革的结果,即平衡点从一个平衡区跳跃到另一平衡区。这些都是自发的,天然形成的,而科学共产主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自觉的设计社会构造。完全没有对平衡问题进行考虑,也就是说:平等不等于平衡。  

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集平民平等思想之大成,可是平民的平等对于精英来说就是反剥削。(见精平论《详论剥削》)剥削能力只是统治能力的一个方面。精英无限制的剥削平民,社会不能平衡;同样,平民剥削精英,也不能平衡。  

剥削的根由来源于技能,尽管所谓的精英并非全部拥有技能,而平民的技能未必弱于精英。但事实上,精英的技能仍然支撑起庞大的特权地位;而平民的技能时刻想加入特权地位或毁灭之。这就是社会常态,这就是精平动态平衡。  

经过思考,发现资本主义的平衡等式为:  

特权÷技能=平等×技能=平衡常量  

其中技能为客观变量,特权与平等为主观变量。客观变量变化,引发主观变量变动,不会破坏平衡。反之,将引起客观变量虚变,平衡点将进行跳跃,并有可能跳出平衡区,形成动乱。  

精英平民论在此引入了几个新概念,可能不好理解。资本主义的平衡等式又是如何得来的?且看下面慢慢分析。  

既然任一种社会都存在平衡点,平衡区,那么:  

1.原始社会的平衡等式就是:  

平等=平衡常量  

精平论称之为第一平衡等式。  

2.奴隶社会的平衡等式同样简单:  

特权=平衡常量  

精平论称之为第二平衡等式。  

3.封建社会的平衡等式稍稍复杂  

特权×平等=平衡常量  

精平论称之为第三平衡等式。  

4.资本社会的平衡等式最为复杂:  

特权÷技能=平等×技能=平衡常量  

精平论称之为第四平衡等式。  

5.社会主义的平衡等式开始简化:  

特权=平等×技能=平衡常量  

精平论称之为第五平衡等式。  

6.共主主义的平衡等式更加简化:  

平等=技能=平衡常量  

精平论称之为第六平衡等式。  

从第一平衡开始讲起。原始社会没有特权,没有技能概念,没有精英与平民的分别,实际上都是平民。社会规则就是简单的平等。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皆平等。以此形成了平衡点。  

第二平衡是奴隶社会,不存在平等,只有特权。文明出现了,精英与平民分开了,阶级形成了,技能与地位是实际的决定力量。正是技能意识的觉醒,使得原始社会的技能平民们最先转化为技能精英,进而成为资本精英,政治精英。奴隶是奴隶主的物品,小奴隶主是大奴隶主的物品,最大的奴隶主天子,是想象中的上天的物品。只有特权的社会依然能够平衡,就在于能让被剥削者相信特权是合理的。简单的说,剥削者是首批技能拥有者,他们不仅关闭了技能通道,还剥夺了平民的技能意识。就这样,不合理的成为了合理。合理的特权形成了平衡点。  

第三平衡是封建社会,平等思想开始回归,但是最终能拥有多少平等,是由特权决定的。平等成为一种维系平衡点在平衡区跳动的一种手段。这是第二平衡无法维持后的改良。统治者穿上的仁义的外衣,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却只提供给平民少得可怜的平等。但不管怎么说,对特权进行限制形成了平衡点。  

第四平衡是资本主义社会,技能通道终于打开。平民不仅可以拥有可怜的平等,也可能凭借着远远高于精英的技能加入剥削阶级。中国在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实际上已经打开了技能通道。说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第三平衡已经难以维系了,正在向第四平衡自发的进化。双平衡的出现,即亚平衡状态。也就是说,隋代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前夜。  

精英方面,特权与技能是正比关系,技能越高,特权必然越大。反之,主观变量特权越大,客观变量技能必然虚高,即出现伪精英也可称为绝对剥削者。伪精英就是破坏第四平衡的主力。  

平民方面,客观变量技能越高,主观变量平等必然越少。平民的不满就会越高,这就是为什么统治者要实行愚民的原因。反之,主观变量平等的客观值越少,客观变量技能就会虚高,大批的技能平民就会出现,成为毁灭性的力量。技能平民是破坏第四平衡的另一支主力。  

跳过第五平衡,直接进入第六平衡,因为第五第六平衡实际上都没有建立起来。而第五平衡失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第六平衡。  

共产主义的社会基本构想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非常简单,按需分配即平等也就是地位层面,各尽所能即能力,也就是技能层面。前面章节已详论的共产主义悖论。从第六平衡等式也可以看出,这个等式在当前生产力下是不能成立的。首先,人类发展受教育是不平衡的,因而有精英有平民。人与人之间技能是不等的,什么时候人与人的技能会变得基本相同,只存在于理论上。在平等层面上,由于思想意识及生产力两方面的制约,按需分配也是不能实现的。  

第六平衡等式就是一个不平衡的技能水平,对应着不能实现的平均分配。不管是实践,还是从精平论的理论分析出发,都会发现科学共产主义很不科学。  

那么第五平衡等式,实际上是一个仍然承认特权,但对特权进行了很大制约的平衡。精平论认为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从一开始,革命是奔着第六平衡去的。当发现第六平衡找不到时,已经彻底打破了特权状态下的平衡。消灭了资本精英,资本特权,然后革命者必然向着技能特权,等级特权进行总攻。(见精平论《精英与特权》)  

这是一次没有方向,没有终点,没有理论,没有希望的前进,毛泽东主席发动的文革,正是这样一种悲壮的长征。  

科学共产主义自觉的革命,自发的寻找平衡点。第六平衡区在客观上无法达到。第五平衡区,在理论上缺乏指导,在行动上带有盲目。并且最重要的是,在革命的一开始,就破坏了第五平衡的条件。革命带着平民们走出了第四平衡区,又无奈的退了回来。  

第五平衡,特权=平等×技能=平衡常量。正是从那一片迷茫中走来的希望。  

如何限制并保存特权,如何打开技能通道,如何实现平等最大化。最终使人类社会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进入第五平衡区,正是精英平民论通篇讨论的主题。(未完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