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哲、马哲与西哲思维之辨

火烧 2018-05-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中哲、马哲与西哲思维展开对比,分析唯物论、宇宙观与人类观等核心概念,探讨哲学思维差异及共识,旨在推动哲学理论的融合与中华文明复兴。

 ---复《曹耀成:评段修斌先生的宇宙观和人类观》

最近在新浪博客中,就哲学和理论探索问题与曹耀成老师产生了一些争辩。细思这些争辩,它应属于我国目前哲学和理论界所存在的一种普遍性问题,很值得重视。而要解决这些分歧,还是应该运用哲学工具分清是非,本着“去芜存菁”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本原则,最终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以便形成一种都能接受的方案。

总体来讲,曹老师与我的争辩是围绕着“0→历史→现在”的顺序运动逻辑和思维而展开的,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之间既有分歧又有共识,所以,对其应该予以一分为二分析。

通过与曹老师的争辩可以看出,在我国哲学和理论界,既存在着中哲和马哲思维,也存在着西哲思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西方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很需要搞清问题,分清是非,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服务。

一、在唯物论问题上的分歧

唯物论问题直接属于中西方哲学思维问题,所以需要深挖一下。

(一)、宇宙观、世界观、人类观等的辨析

在我们的词典中,宇宙观与世界观是通用的,不分彼此。记得去年与美籍华人shalako辩论中提到世界观和宇宙观问题时,他说西方词典中没有这个概念,其最起码说明,这个词在西方不常用,而在我国却属于一个常用词。正好,关于几个概念的问题,自己也感觉其解释有些问题,有些混乱,早就想与众网友一起辨析一下,自己先谈谈看法供大家参考。

宇宙观(在线新华词典):即“世界观”。 

世界观(在线新华词典):也称“宇宙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是其具体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人和世界的关系怎样,等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在线新华词典):①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②地球上一切地方和国家:周游世界|世界冠军。 ③一定的范围、领域:动物世界|音乐世界|内心世界宽广无比。 ④世道;时代:如今的世界人心过于浮躁|现在是什么世界了,你还死守着老观念不放。 ⑤佛教指宇宙:大千世界。

无产阶级世界观(百度百科):又称"共产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宇宙观",它是无产阶级对世界的根本看法,由于马克思主义力求建立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志追求"人间天堂",故而两者合一。

人类观(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人类观表明人类社会有五种存在方式,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World(英英释义):all of the living human inhabitants of the earth(地球全体人类居民)。

从以上对这些概念的基本释义可以看出,它们是混乱不清的。比如我国“世界”一词就来自于佛经,其与西方所指的“(人类居民)世界”本来就不同,而“世界观”则可能又来自于列宁,由此也就将世俗化的宗教词汇与马哲词汇在无形中掺合在一起了,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很显然,“世界”指的是与地球人类有关的界域,主要指的是人类。比如“世界冠军”,我们就不能说成是“宇宙冠军”。我们也可以说“全世界人民”,但不能说成是“全宇宙人民”。所以,它在社会科学中应该指的是与人类有关的界域。由此,将世界观与宇宙观通用是存在问题的。

再看“无产阶级世界观”,它显然指的是社会科学,并不包括自然科学,人们常说“自然科学无阶级性”,指的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社会科学中,结合英语释义,“世界”应该指的是“地球上一切地方和国家”或“地球全体人类居民”。

“观”指的是“对事物的看法”,它应该是唯物主义的,而“共产主义”属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将其说成“观”似乎有欠妥当,如果说“无产阶级宇宙观”,那我们希望宇宙会变成怎样美好的宇宙呢?怎样才能遂“无产阶级”所愿?这就有些说不通了。

而将“马克思主义人类观”解释为五种社会形态,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其指的是人类社会运动的组织形式,并非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内容。

所以,在以上概念中,“观”作为一种基本观点或看法,它应该是唯物主义的,不应该滥用。而唯物主义就要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应该将其运用于现象,更不应该运用于某种追求,否则会出现混乱,会将人们搞得不明就里,也不知所踪。尤其是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思维向来是“根据本质看现象”,更不应该如此。

综上所述,以上诸多“观”,实质上就归并为两个:1)宇宙观(宇宙本质及其来龙去脉),2)世界观(其与人类观有些混同)。而世界观则有些局限于现在的三维时空,对人类的来龙去脉则并不追究,所以,世界观与人类观(人类本质及其来龙去脉)还是有些区别。由此,为与西方的(人类居民)世界有所区别,也与探讨人类社会措辞相统一,这就是自己较喜欢用人类观的原因。这样,我们在探讨中运用起来会概念较为清晰,也方便一些。

由此,根据以上分析,实质上我们常说的“世界观”指的就是人类观,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也需要结合中国思维追究其来龙去脉。这样理解妥否,请众网友发表高见。

(二)、马哲的物质观与能量观

这是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他说,【能量观不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其能量观是马克思主义已被证伪,从属于其能量观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被证伪。】由此,就让我们辨析一下物质观与能量观的问题。

1、马哲唯物辩证法有个前提。这样说可能许多人会有不同意见,但请看下列依据:

①记得当年学习马哲时有句话背得很熟,“唯物辩证法是运用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则是运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所以说,运动是马哲辩证法的最基本含义,或者说是其基本前提,运用现代说法就是“运动观”。也就是说,要在“运动观”基础上阐释“可见的”物质运动。

②恩格斯:“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很显然,自然界也有其“本原”。而这个“本原”,才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宇宙观”问题。

③“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世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也就说明物质运动的背后还存在着促使其运动的另一种存在。

所以,对马哲的唯物辩证法,仍需要深入挖掘。根据唯物论“运动的观点”前提(注意这个“前提”),说明其这个“前提”有待挖掘。如果像某位网友所死犟的那样,“物质它本来就运动,不能问为什么”,那就属于强词夺理了,也是说不通的。

2、中国哲学直接讲的就是运动。在前文中曾多次说过,中国的《易经》,翻译成现代语言应该属于“运动之经”,所以说,运动也属于中国哲学的最基本原理。

而运动只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以,《易经》的运动自然包含着阴阳,而阴阳也包含着运动。

3、中哲、马哲与西哲事实上分处于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据现代西方科学、马哲以及中国哲学所探讨的对象就可看出,它们基本的分类便是:1)西哲:物理学(物质及其力学),2 )马哲:物质+运动,3)中哲:(本质)运动。(请注意,马哲事实上属于中哲与西哲之间的一种联系)

所以,西哲、马哲和中哲所探讨对象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正如前文所讲,西哲侧重于研究现象,中哲侧重于研究本质,而马哲既研究现象又研究本质,它们分处于三个不同的层次。这不但属于它们的哲学反映,也属于其科学反映。

由此,马哲的物质观用以反映现象,而其背后所存在的(能量)运动观才反映物质运动的本质。这也正如曹老师引用我考察稿中的一句话,“通过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比较,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早已由物质观深入到能量观,从而使社会科学的发展快于自然科学”,并将中国哲学与西方的科学衔接了起来。

所以,能量观与物质观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也属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由此,仅从物质观现象方面理解马哲是不妥的,它事实上兼顾着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

(三)、宇宙和人类运动观问题上的分歧

人类属于自然的一员,它必然从属于自然,也必然是运动的,所以,社会科学也必然指的是活人的运动的科学。

从根本上来讲,曹老师与我的分歧就反映在(能量)运动观与物质观的问题上。

我并不反对物质观,因为它属于能量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现象,这是不能否定的,但它必须服从于能量观,因为能量才属于运动的本原,也属于物质的本原。

没有能量就没有运动,如果否定了能量的运动,那么请问曹老师,如果抽去能量,您让宇宙和人类社会运动一下试试看,看它们能给您运动不?如果要否定马哲的运动观,难道您要运用形而上学那种“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记得曹老师自己说过,他没有看过《资本论》,由此也就难以怪他为什么没有搞懂马克思所讲的“活劳动”究竟是什么,更难以怪他搞不清楚“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关系了。

“活劳动”是什么?难道它不属于由人体所挥发出来的能量?难道这也能够否定?如果人类不运动,研究死人干什么?那属于哪门子社会科学?

由于缺乏对中国哲学和马哲的基本了解,像曹老师这样容易将马哲领会或理解为形而上学的现象,其实也属正常,再继续深入理解一下就好了。

二、在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上的分歧与共识

曹老师与我的争论,其实既存在着分歧又存在着共识,分歧在于唯物论“本原”的不同,而共识则存在于中国的顺序思维中。

(一)、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上的分歧

以上所谈一些概念的混乱,可能与以下三大原因有关:1)这些概念基本属于外来文化,其引入我国以来还没有消化好,囫囵吞枣搬用也属正常;2)我国近现代属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期,一些概念的混乱在所难免;3)唯物论之初,由于科学的发展还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其基本问题还不具备搞清楚的条件。由此,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借着我们“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东风,一起将一些混乱的概念搞搞清楚,为将其进一步消化吸收尽一份绵薄之力。

实话实说,在哲学问题上,曹老师的思维是混乱的(将中西方思维搅在了一起),比如他既坚持“历史与现在”不分的那种三维思维,又依循“历史→现在→将来”的顺序运动逻辑,实质上既承认了历史的纵向运动,又要模糊掉其纵横运动,同时也认为不应将“历史”追踪到0。不承认自然的纵横运动实际,又将其局限于西方那种三维时空中,这种思维其实很具有普遍性。由此,就很难将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一追到底,并将其实事求是地体现出来。而不解决这一问题,就难以解决思维的混乱状况,也难以解决意识形态的统一性问题。

0→历史→现在→将来”(在此也将曹老师坚持的“将来”补充进去)的顺序运动逻辑,实质上矫正了西方的“逻辑思维”。可不要小看了这一思维逻辑,它事实上否定了西方那种形而上学思维和唯心论,并在新的基础上还原了中国的纵向运动思维,也进一步阐释了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

在西方哲学中,纵向运动与横向运动不分,历史与现在不分,将思维局限于三维时空中思考问题,这是它们的通病,曹老师思维中的问题也将其明确地反映了出来,所以也就不愿意对自然与人类社会追根溯源,不愿意将0置于自然的思维逻辑中。

中国古人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那么,这个“跬步”是怎样起步的,这些“小流”又是从哪里发源的,一天24小时中是否存在着0点,它们是否有个开始,这在哲学和理论上是需要解答的。

所以,不管在数学还是自然的运动中,0必不可少。由此,在哲学和理论中,0也必不可少,否则就有违运动的真实。

所以,这个0的运用,不但有助于挖掘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本原”,将马哲的唯物论真正落到实底,并且也便于其进一步中国化,从而与中国哲学接轨。同时,它也有助于摒弃诸多的唯心论,还哲学思想界或意识形态一片清明。

(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上的共识

在马哲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顺序哲学思维问题上,曹老师又与我存在着一些共识,都认为其“历史→现在→将来”顺序运动逻辑属于客观存在。

关于宇宙能量观的问题,我们在此不去探究,让我们先看看人类观。为采纳并体现曹老师有关“将来”的建议,也为其进一步通俗易懂,故将原来的示意图修改如下:

社会哲学原理示意图

曹老师对于“劳动观”的质疑,通过将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和人类起源论运用示意图展示出来,不应该再有什么疑问了。

该示意图运用0→历史→现在→未来”的顺序运动逻辑,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排序给颠倒了过来。这也就是社会哲学的好处,它不但将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统一在了一起,也将资本主义理论和各种宗教都统一在了一起。

对于“0→历史→现在→未来”的顺序运动逻辑和该示意图的修改,如果曹老师与众位网友还有不同意见,可尽管提出,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对其予以完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