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
【提要】在理论考察与探索以及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上,我们转了一圈,最终仍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探索上来。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它们三者本属于一回事,它就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的最深层或根部,它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就存在于我们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但产生了劳动观哲学社会科学,也为我们继续探索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或时空。
自中国接受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以来,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建立新中国,以及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努力促使其中国化。
为使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与中国文化进一步相结合,我国也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2000年11月,中共15届5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012年11月,中共18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对于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前文中曾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证与探索,结果显示,它们三者本属于一回事。为此,本文特将它们集中在一起予以进一步说明。
1 社会科学的迷茫
在网文和网络讨论中发现,人们几乎每天都会谈到人性和价值观问题,但却很少见到对其予以追根究底。
1.1 历史的悬疑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性,这是几千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儒学曾提出“人性本善”,而现在西方文化则认为“人性本私(恶)”,而对人性的这两种诠释,越来越鲜明地体现为一种中西方文化冲突。
这种冲突虽然愈演愈烈,但照这样下去,它能否得以解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就像我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反腐倡廉一样,虽然可以一时取得胜利,但无法从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深层次上予以解决。这种冲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只是目前更为激烈一些罢了。
细究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思维。
1.2 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这里所说的传统思维,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也包括西方,包括整个世界。
中国人性:“人性本善”。由此中国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希冀以其为导向和基础而构建一种美好的“大同社会”。
西方人性:“人性本私(恶)”。除“丛林法则”理论指导外,其宗教也如是。由此,人们都要不断地为自己的自私进行“赎罪”,乞求上帝予以宽恕或赦免,争取死后进入天堂。
通过这一对比便可以非常明确地显示出来,事实上中西方所崇尚的人性既对立又统一,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同时也说明,它们各自实质上都属于一种“单线思维”,由此也就都属于一种瘸腿思维。
为将这种“单线思维”与自然界的运动相态结合起来,也为了将“矛盾”和“对立统一规律”具象化,本人一直将其称为“单相思维”,而将对立统一思维称作“双相思维”。
由此,问题就很明确了,事物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双相运动方式存在的,运用单相思维不可能理解并解释自然的双相存在和运动,因此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并解释人类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由于人性问题的悬而未决,致使社会科学一直停留于“以人为本”层面,无法进入人性与动物性对立统一的深层。
也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就一直处于一种迷茫中。就目前来讲,这不仅仅属于民间探索中的表现,我们的官科也同样如此。
2 具象化思维
对于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异同,在前面《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易经〉》”一文中,曾通过对辩证法和五行八卦的比较,能够使我们得出,阴阳属于具象化的对立统一,而对立统一则属于完全抽象化的阴阳。
具象化与抽象化的不同在于,前者可以对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性质进一步明朗化(如正负能),有利于对事物予以定性,而后者则仍有些模糊性或玄虚性,令人难予把握。比如人性与动物性,如果只将其抽象化为对立统一,它就只能成为一些哲学家们掌上的玩物,而如果将其具象化,则老百姓一看就懂,并能够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密切联系在一起。
根据前文《人性=劳动性》的考证和探讨,现将这种具象化的人性与动物性列举如下:
人性=劳动性 = 一切真善美(阳),包括:(儒)善、(道)道性或有道、(释)佛性等;
动物性=寄生性 = 一切假丑恶(阴),包括:(儒)恶、(道)无道、(释)魔性等。
3 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属于社会科学的基础
在前面的稿件中,本人一直着重强调自然和人类社会之根的重要性,因为不管是宇宙还是人类社会,它们都是从这个根上生发出来并成长壮大的,我们的科学与哲学,也毫无疑问应该以其为基础。
3.1 人类社会之根
作为社会科学,必然要追究人类是怎么来的,它是怎样存在和运动的,它将走向何方?由此,人类社会之根必然属于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关于这一问题,在前文《人性=劳动性》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进化》等文中都进行过详细的探讨,在此略过。
3.2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
在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开天辟地之功,它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阐释了劳动的根本性作用,并将劳动者组织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将资本统治劳动的历史彻底扭转了过来。虽然由于有些国家对其理论的理解偏差而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遭遇了失败,但中国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目前,人们在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基本都无可置辩,但其真实价值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明确。经考察,其所隐藏的深层价值如下:
1)人性:人性=劳动性。单凭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就已超凡脱俗。
有学者说“人性属于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抓住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社会科学的根本,这种说法并非虚言。
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也就不会产生人性。
人属于高级动物,它是由普通动物进化而来,所以,人首先属于动物,然后才能“高级”。由此,在人身上就必然存在着人性与(普通)动物性的对立统一,并且人性要以动物性为基础,没有动物性就没有人性。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劳动,就是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能够改造自然,当然脱离不了对自然的寄生性,而(普通)动物则只能够利用自然,属于纯粹的寄生性。
2)人类观:“人性=劳动性”这一结论,等于真正挖掘出了人类社会之根,其本身就易经确立了正确的人类观。
作为搞理论或哲学的人们都应该清楚,人类观的明确和确立,它对社会科学意味着什么?社会科学的基本架构,就应该建立在这一根基之上,由其而形成理论的根脉。
人类观的明确和确立,为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建奠定了真实的根基。
3)价值观:劳动观。这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原汁原味的价值观。
通过深入挖掘人类社会之根并剖析社会的存在和运动,实质上一直是劳动在推动着社会的运动与发展,它是社会存在和运动的第一推动力,能否解放并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的根本标准。
在清楚了人性后,追求人性和劳动创造,自然属于社会的价值追求,劳动和人性自然也就成为衡量社会行为的价值尺度。
只要将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这三者追到根上,它们便很自然地都统一于劳动。其实,它就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就在我们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中。
3.3 中国古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
在此不得不再次重申一下,通过对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的深入追究,它已经深入到了人性层面,突破了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瓶颈。
在《中国文化的纵向与横向思维》一文中,曾通过两个图示揭示了西方辩证法的局限性,但仔细阅读并分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其思维原理事实上属于事物的“绝对运动 + 相对运动”(即“对立统一规律 + 普遍联系”),与中国古代五行八卦所阐释的哲学原理相通。
通过对以上马克思主义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的深入追究,其理论覆盖范围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三维时空,蕴含着四维时空。而辩证法的覆盖范围属于三维时空,不具备四维时空的思维结构,所以,只好将其纳入中国古代的太极哲学框架,在根部使它们两者形成了一种深度融合,并以劳动作为立论基础,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哲学)。为节约篇幅,可参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易经〉》”和《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第一推动力》。为减少歧见,也为表达更加准确,特将原来的示意图稍作修改如下:
注:该图较原来增加了“0 →劳动和人性”这个环节,这样表达,既符合中国 “有生于无”的传统思维,也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表达得更加清楚,有助于对以劳动和人性为根基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理解。
劳动观哲学社会科学示意图
通过图示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出,中国的古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天作之合。
4 结论
几千年来,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社会科学一直没有将人作为“高级动物”来看待,即没有将人看做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由此,社会科学也就与自然科学一样,一直运用的是单相思维,致使自身一直难于摆脱混乱和诸多的迷惑。建立具象化的对立统一或双相思维,这是目前思想与科学突破的首要前提。
中国的太极思维框架完整,但缺乏社会科学的劳动内容,而马克思主义虽具备社会科学的劳动内容,但却缺乏哲学的思维框架,所以,它们两者的相互结合,应该属于一种天作之美,并能够诞生一种新型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而这种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从其形式上看,它属于中国思维和哲学,而其内容则属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将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可能许多人认识不到其重大意义。比如现在有许多理论和哲学仍在流行,也有许多哲学或理论蜂拥而出,但如果不以劳动为基础,这样的理论还有何意义?再比如许多人在标榜自己“真、善、美”,但如果你不参与劳动,或对社会没有奉献,你又“真”在哪里?“善”在哪里?“美”在哪里?一下就能揭穿其老底。
同时,这也为继承与扬弃的问题给出了标准,比如对于原有和现在所涌现出的各种理论、哲学或文化,如果是有益于劳动创造的成分,就要予以继承与发扬,而不益于劳动创造的成分,就要予以扬弃。
在理论考察与探索以及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上,我们转了一圈,最终仍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探索上来。人性、人类观和价值观,它们三者本属于一回事,它就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的最深层或根部,它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就存在于我们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中。
这种探索虽是辛苦的,但结果是很令人振奋的,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的要求,也符合习近平同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期望。由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但产生了劳动观哲学社会科学,也为我们继续探索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或时空。
- 上一篇
上幼儿园的最佳年龄(两岁半到三岁) 提早上幼儿园的坏处
幼儿园是宝宝的启蒙阶段,很多妈妈对于这一阶段很重视,对于幼儿园的选择也是操碎了心,但其实,比起幼儿园的选择,宝宝上幼儿园的最佳年龄才是值得注意的,下面,我们小编为您搜罗整理,宝宝上幼儿园的最佳年龄,提早上幼儿园的坏处,一起来看看吧!上幼儿园的最佳年龄专家认...
- 下一篇
为什么冲洗X光胶片不须在完全黑暗的暗室中操作!
会拍照片的读者都知道,照相胶卷必须用暗盒或不透光的黑纸包裹起来,绝对不能让它露光。一旦露光,胶卷就会失效。这是因为胶卷表面涂有一层对光线特别敏感的卤化银感光物质。这种物质有一个特性,它一受到光线照射,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胶卷上会留下光的潜影。如果你用露过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