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纵向与横向思维(自然科学考察之四)
提要:通过中国文化的纵横向思维与近现代科学发现和现代物理学相比较和对照,很显然,物质科学所反映的只是5%宇宙组分的相对运动,缺失能够反映宇宙和人类社会绝对运动的基础理论。事实说明,唯有古老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才具有基础科学和理论的基本特征,而目前的物理学等只能属于应用学科。通过对能量运动和中国古代思维的追究,不但破解了宇宙和中国古代科学之谜,也破解了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辩证法之谜,同时还破解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谜,为基础理论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近现代发现,现在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都暴露出重重矛盾。而随着这些矛盾的出现,却又渐渐烘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轮廓。难道科学的发展也要遵循螺旋式上升规律?难道它也必须要经过一个大螺旋后才能翻开人类科学历史新的一页?
1中国的传统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萌发于原始社会(如“太极八卦”)- 成熟于春秋时期(如“道”)- 具体于战国时期(如“气一元论”)。
1)纵向思维。事物是运动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自身的生老病死过程,都处于运动中。由此,中国古人在对自然的观察中,早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发现了事物诞生与消亡的共性,而这个共性就是运动。所以,在理解中国文化时要特别注意,其首要特点或基本观念是运动(传统观点将其解释为“易”或“变化”等)。
既然事物是运动的,那么,它就必然存在着生长化收藏的过程,而对于这个过程的追究,就很自然地要去追根究底,探讨事物的来龙去脉。而对于宇宙的追根溯源,必然要追究到宇宙的本原以及其与现在的联系。由此,顺着事物诞生、存在和运动这一基本规律进行思维,也就很自然构成了纵向思维。
由于这一思维是纵向的,包含着事物诞生、存在和运动的整个过程,所以它包含着事物运动变化的历史,而这一历史运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它也就很自然蕴含着时空的时间维,构成了四维时空。这应该就是中国古代思维属于整体或系统思维并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正向思维的原因。
在对事物运动的追究中,对立统一规律脱颖而出,它属于事物诞生、存在和运动的根本规律。根据象形化思维的特点,中国先哲将其称为“阴阳”。
根据“无极生太极”的阐释,“无极”指的是宇宙还没有诞生,而“太极”则指的是宇宙诞生的开始,从而“有生于无”,这与前面考察中得出的“0宇宙”情况相符(也与大爆炸理论相符)。
虽然一开始并不清楚“太极”的性质,但老子已认识到它属于一种客观实在,称其“有物混成”,后来在战国时期终于将其明确为“气”。由此,阴阳便被解释为“阴气与阳气”,并由其运动而产生了“万物”。其与近现代发现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先哲认为宇宙一开始诞生的是元气未分的“混沌一气”(即“道生一”),而近现代发现则认为其诞生于(有待科学界进一步确认)能量的“大爆炸”。
在这种纵向思维中,阴阳代表着宇宙或大自然的基本矛盾,描绘出其运动与发展的纵向粗线条。
在此不得不重申并特别强调一点,中国古代哲学的“易”才属于宇宙观(太极)正宗,后来的“气”则有些偏离。据考察得出的结论,“易”的正解应该为“运动”,而运动只能是能量的运动,能量必然存在着运动,“运动即是能量,能量即是运动”,所以,运动现代科学解释,中国古代正宗的宇宙观应该属于“(能量)运动”。但由于古代没有能量这个概念,所以才被后人产生了诸多的曲解。不过,“气”类似于“能量”,其偏差不大,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对“易”的正解。
2)横向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运用“五行八卦”解释自然,但那属于理解现实存在的一种分类方法,说明在现实存在中各类事物会相互影响并运动,如A运动必然引起B和C等运动的连锁反应。所以,“五行八卦”也属于一种分类方法,用于类比,实质说明的是一种横向思维,属于由纵向粗线条产生的各种细线条或具体现实事物形成的一个横截面。虽然现代科学证明这种分类并不准确,但它说明现有各种事物相互之间产生普遍联系的运动思维却是正确的。
由此,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中,应主要是继承其思维,而不是固守于其“金木水火土”等那些分类去照猫画虎。根据近现代的物质科学分类,物质或物体均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所构成,而“五行八卦”的现代意义则应该指的就是由这两种物质所构成的事物在“阴阳”时空中或基础上的运动。
3)纵横思维。概括来讲,中国传统思维框架应该是: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这种纵向+横向思维,运用现代语言解释,那就是哲学。根据历史,老子(前571年至471年)几乎与古希腊(前800年-至前146年)处于同一时代,但在西方哲学开始萌牙的时期,中国的哲学已经基本成熟了。而如果从伏羲时的太极八卦文化算起,中国的哲学要较西方早了3000多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中国的纵横思维,由于其具备历史或时间维,所以可以形成明确的哲学或思维框架,见下图:
注:为与自然界能量运动规律和下面图2相对照,故调整为阴上阳下。
图1 中国文化的纵横思维示意图
据考察,在古今中外的各种理论中,除爱因斯坦描述物质运动的相对论时空外,在对整个宇宙诞生、存在和运动的阐述中,中国的这种纵横思维产生的理论框架,可以说是鹤立鸡群,绝无仅有。而这种思维,竟然比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早了数千年。
2中国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
哈勃怎么也不会意识到,他发现的宇宙膨胀竟与现代科学存在着那样深刻的矛盾,宇宙膨胀的斥力与由物质产生的万有引力存在着根本性冲突。而这种根本性冲突,在深深撼动着物质观科学大厦的根基,它将要引发整个科学体系产生一场深刻的革命。
2.1现代科学的尴尬反衬出中国思维的自若
根据上图,大家可与下图对照一下,相信会得出应有的解读。
注:由于图片模糊,故特别注明一下宇宙运动的各个时期:暴胀时代、黑暗时期、黑体形成期、星系形成期、哈勃超深空地带、哈勃深空地带、成熟星系。
图2 哈勃望远镜探测示意图
1)物质观的尴尬。先请概观地对照一下图2 ,我们的现代科学事实上局限于“成熟星系”或物质这一时期,属于宇宙演化到现在的横截面,而哈勃的深空探测则揭示出宇宙存在着纵向演化和运动。由此说明,现代科学所缺失的正是宇宙的纵向演化或思维。
虽然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并称“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它并不能说明这一规律是如何产生的,也不能贯通事物诞生、存在和运动的始终,更不能从根本上解释清楚宇宙及其一切事物为什么会绝对运动,仍然带有一定的表观性,而中国古代哲学不但具备“(太极)运动”宇宙观,而且能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阴阳)阐释宇宙的绝对运动。中国的古代哲学,它属于宇宙的基本架构,并阐述宇宙一直都是在其规定下存在和运动。
根据图2所展示的各个阶段,如果用图1的中国思维来具体解释,就更加说明问题了。当宇宙演化到“黑体形成期”时,那个时期就属于当时五行八卦的横截面,后来的各个阶段属于它的未来;而当宇宙演化到“成熟星系”的当今时代后,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宇宙就属于当代的五行八卦的横截面。其实,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所涉及并解释的就属于这个横截面。
对照图2我们不免要进一步追问,在“黑体形成期”之前,宇宙是以怎样的相态存在?很显然,物质并不属于宇宙与生俱来的一种存在。既然物质是后续产生的,那么事实上也就很明确的说明,物质并不属于宇宙的原生态,在物理学的上方,还存在着另一层秘密没能被揭开,还存在着更高一级的科学等待科学界去探索。
2)万有引力的尴尬。正是由于哈勃的探测和近现代其它发现(暗物质与暗能量等),才使我们发现了宇宙的四维时空,撩起了宇宙奥秘的层层面纱,并使我们对宇宙的诞生、存在和运动能够得出全新的理解和认知。
2016-03-20百度百科新修订的《宇宙年表》词条介绍:“最早的宇宙是炙热与充满能量的,那时也没有也不可能有粒子存在 (在意义上或许只是很短暂的),而且今天我们所看见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各种力也都被认为是合并成一种力。空间的自身膨胀因为包含了浩瀚的能量而形成暴胀。浩瀚的能量逐渐冷却,但温度依然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了许多,不过已足够让力逐渐经历对称性破缺,从一种力再释放出另一种力,原本凝聚的力反复的分离,最终导致强力、电弱力和第一颗粒子的生成。”
在我们的现代科学中,万有引力一直被认为是宇宙中最大的一种力,但哈勃的发现则说明,在万有引力的上方还存在着一种更大的斥力推动着宇宙在膨胀,它不但超越了万有引力,也超越了与其对等的“宇宙常数”,说明在我们现代科学的上方还存在着一种基础性的客观存在在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而这种基础性客观存在的揭示,毫无疑问将要从根本上撼动物质观科学大厦的根基,并将引发整个科学体系产生一场深刻的革命。
3)中国古代哲学的自若。根据图2和《宇宙年表》的介绍,能量诞生物质的情况,正好对应着中国哲学的“二生三”,并生成“万物”。
通过两个图示比较可以看出,由于西方或现代科学属于物质观,所以其哲学发展的高峰- 辩证法思维仅限于“现实宇宙”,不包括宇宙的“过去”和“将来”。由此,它不能够形成四维时空,只能属于三维时空,属于一种大箱体式思维,不但无法解释宇宙的诞生和演化,也不能解释宇宙为什么存在宇宙时空(即“太空”或“真空”)和宇宙及一切事物为什么会绝对运动,只能解释物质的相对运动。很显然,在近现代科学发现和现实面前,物质观已难挑大梁,其相对思维也暴露出局限性,难以涵盖整个宇宙。
虽然物质观相对思维存在着科学发展和历史认知的局限,但我们不能说物质科学错了,因为它毕竟代表着一个时代,并且由于对物质的深刻认知有力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由其作为最基础学科解释宇宙,则与现实不符,说明在其之上还存在着一层秘密没有被揭开,物质科学之上还存在着更高一级的科学。由此,将来在能量观被确立后,物理学则不得不由现在的基础学科退守为应用学科,近现代发现的现实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基础理论应该擅长于定性分析,而现代物理学则擅长于定量分析,比如采用大量数学公式和度量手段,这一点也证明物理学属于一种局限于定量分析的应用理论。
(由于本文和以前的文章主要是探索“粒子”或物质生成之前这一阶段,故物质诞生后及其后续的演化在此从略,因为那属于现代物理学部分)
2.2中国思维与近现代发现相对应
本文中的“中国文化的纵横思维示意图”,实质上就属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框架。而事实上,这一哲学框架才属于基础理论,它不但可以运用于自然科学,也可以运用于社会科学。
根据考察和前面文稿的介绍,宇宙之根已明确为“(大爆炸)能量”,而人类社会之根也已明确为“劳动”,由此,中国思维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具体框架分别如下:
①自然科学:(大爆炸)能量→正能+负能→宇宙时空(即正负能)+现实存在和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属于其应用学科。由此,大爆炸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就统一起来了)。
②社会科学:劳动→人性+动物性(或劳动性+寄生性)→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学等属于其应用学科)。
请注意,在以上对应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分别拥有各自的根和基本矛盾,都拥有各自的历史和现在,都具有各自的四维时空。由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未来已经跃然纸上。
3结论
5000多年文明为什么长盛不衰?在历史的动荡和多次文化交融中,它为什么能够兼容并蓄?不搞清楚这一问题,就会很容易像许多人一样,不能够对外来文化予以理智的对待,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定,这些都是不理智不科学的态度,也没有领悟中华文明的真谛。
有些西方人说“中国没哲学”,而事实上中国的哲学蕴含于宇宙诞生、存在和运动的阐释中,并具有着明确的哲学框架。而这种哲学框架,形成了明晰的纵横向思维,可以涵盖一切,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并且通过现代科学证实,它基本正确。
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纵横向思维,原来中国的哲学挖掘出来后是如此煜煜生辉,它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正是在于其这种纵横向思维或哲学。而其能够在历史上多次文化激荡和交融中兼容并蓄并不断充实自己,也正是因为其具有着(太极)运动的宇宙观和纵向思维的哲学 - 阴阳,与外来文化的交融都发生在五行八卦层面,从没有触及到阴阳。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事实上高于其它的文化和哲学。
不管是对于中国的古老文明还是西方的现代文明,我们都应该结合现实对其去芜存菁,兼容并蓄,并充实提高。也正如历史上所经历的多次文化交融一样,在近现代这次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中,对其都不可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继续将西方科学和文化吸收进我们的五行八卦层面,在改造自己的同时充实丰富自己,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历史的大回旋中以一种新的姿容重现辉煌。
通过大量考察和比较很明确地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只有中国的哲学思维才具有基础理论的基本特征,其它任何理论和学说都不具备这一资格。由此也说明,科学一波三折后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根据新的发现,结合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思维,要重新探索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而这一问题,对中华文明的复兴来说不但尤为迫切,而且也尤为根本。
对能量运动和中国古代思维的追究,不但破解了宇宙和中国古代科学之谜,也破解了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辩证法之谜,同时还破解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谜,为基础理论的重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