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王晓明声援郎咸平说明了些什么?——简评王晓明声援郎咸平

火烧 2004-09-07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分析王晓明声援郎咸平事件,批判主流经济学家对不同意见的压制,强调经济与政治的关联,探讨利益分配与资源开发,反思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下的角色与责任。

这是修改稿,麻烦管理员把初稿删除,谢谢

王晓明声援郎咸平说明了些什么?——简评王晓明声援郎咸平

文/木乙

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反复在表达这种观点:所有人捍卫与表述自身权益的人都是有原罪的。而且学术问题,由不得“外行人”插嘴。他们的认识,已经与毛泽东时代的某些官员达到了非常惊人的一致:我就是党,攻击我就是攻击党。希望他们能继续努力证明“斗私批修”的必要性并坚决实践。

拿职业规范去封杀所有不同意见,这是否定他人正当利益的最方便方法。而这些沙龙化、纸面化的职业规范,却未必能够接近现实。就譬如说,什么叫经济呢?总不能像吴敬琏先生所理解的,经济跟政治无关吧。或者像张维迎先生的伟大结论一样,经济只管抽象数字往上窜就行了,分配问题问来多余。

经济应该着眼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这些开发自用后的资源,如何有效率地生产,公平地分配,以增进最大多数人的福利,而且必须研究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索取应该保持在怎样的额度上。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全部视野几乎都放在如何增进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效率范围内,而忽视分配对整个社会关系的决定作用,也没有人类提取自然资源界限的问题。

生产与大多数人的福利增进无关,这只有在纸面化的“纯学术”经济学上才是可行的。真正的经济学,应该落实到“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内去认识。如何认识利益格局,如何安排利益格局以促进“经济”(狭义)发展增进平均福利水平,这就是政治的任务。现在推行的精英主义制度与毛泽东时代的平民主义制度方式,以及附带的文化资源都值得讨论,探讨必然与必要的成本与收益。但主流经济学家似乎并不想认真讨论,认为就是这种讨论在耽误“改革的步伐”,而且一边骂这些人有“文革”作风,一边拿着“左”的帽子给不同意见者狂扣。这些普遍有民主偏好,反对一党专政的高等精英,却特别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去推进他们希望的私有化与代仪民主改革。笔者曾见到一个主流经济学博士,愤恨地说,现在的政府太没决心,还搞什么“三讲”教育,没有大力推广他们的主张,要不现代化事业早成了。他们的耐心真的不多了。看来他们也不是一味地仇视权力,关键是权力为谁谋利。

应该说,“文艺界人士”对社会的变迁的反应是比较迟钝的,对自己的认识视野与思维方法非常自信,除了那么几本脱离现实的破书,其他一概看不到,以致于王晓明说“中国终于有经济学家”怎么怎么样了,好象杨帆、左大培他们的努力都是白搭的。毕竟,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有良好预期的“帕累托改进”,所以文艺界人士只要自己能吃上肉,能用上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能随便按自己的意愿文艺创作,管他们什么社会公平、国家安全呢?但九十年代后,商品化、市场化对“文艺界人士”的侵蚀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他们最热门的话题就是讨论如何“保持知识分子的操守”。同步进行的话题是文艺迅速庸俗化、殖民地化,傍大款与跑进“体制”去吃财政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王朔早就告诉各位兄弟,别老掖着捂着了,能赚就赚吧。普通民众们早就不觉得“文艺界人士”是什么“灵魂工程师”了。

在完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形态功能后,“文艺界人士”迅速遭到了边缘化的待遇,好在他们也比较满意象牙塔内的安逸,但“经济学家”强大的话语霸权教训是发人深省的,在话语权上全面取代了“文艺界人士”的原有作用。“文艺界人士”不再是舆论的无上统治者。但在当前,“文艺界人士”如果再不“与时俱进”,恐怕就会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文艺的书斋化、沙龙化创作也会越来越严重,结果留下的是比宫廷文艺高明不了多少的殖民地文艺,以及历史上反复重复的象牙塔文艺,难以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同。在完成了利益分赃后,他们对改变当前利益分配格局的愿望显然不大强烈,因此,他们也自认声音被埋没的现状,偶尔出来文化一下,充一把文化高人。比较激进的都搞“抽屉文学”,跑国外当活烈士去了。

知识精英左翼的重新觉醒,是中国严峻的社会现实的集中表现,文艺界相对来说是比较迟钝的,这样的领域都参与到对中国社会变革的重新思考中,其实是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有益的。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马克思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过如此。毛泽东强调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同样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重新“崛起”的孔庆东,反复声明他非常害怕也不喜欢革命,但是又不得不面对革命即将降临这样的现实。革命与偏好无关,而与对生存权的逼问与否定有关。“文艺界人士”边缘化的境遇也真的让他们部分地回到了弱势群体的感受中,能够摆脱自身消费意愿的束缚,去想一些实在的社会问题。

奇怪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起码的让步,执政高层已经有了相当的敏感,而主流经济学家却连最起码的认识也没有。这样发展下去,他们遭受的清算是不容乐观的。包括只研究“无知之知”,掌握与社会结构无关的“形而上学真理”的所有知识精英们,都应该认真反省一下。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将会改变整个知识界的认识结构与认识方式。也许真正的“文化革命”,有可能在这个波澜里得到一个有益的起点。

2004年9月7日完成并修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