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版面费
抵制版面费
我今年虚龄七十,有六十年投稿史,十年编稿史。凭着兼而有之的双重身份,我大概有资格对肆虐学术界的版面费问题发表一点有益的意见。
投稿者的温馨记忆
回首六十年的投稿史,唤起的是一连串温馨记忆,是无限深长的知遇之恩。
1951年春,我在杭州两岘小学读六年级,语文老师金慈舟先生不但课讲得好,还常在《新儿童报》上发表文章。《新儿童报》创刊百期,以《我和〈新儿童报〉》为题征文,在金老师鼓励下,我作文应征,报社奖我一个红布封面上烫银色和平鸽的笔记本,扉页写道:
欧阳健小朋友
百期征文,优胜纪念
在玉山读初二时,我开始向《少年文艺》、《中学生》投稿,诗歌、散文都写,寄稿不要贴邮票,只要信封上剪个斜口,注明“邮资总付”就行。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是儿歌《种树》,刊于1956年6月1日《江西青年报》。样报来时我已到南京,母亲来信说收到三元稿费,家里一时没钱,就拿它买了米。
1957年,南京农学院整风,我写了张大字报,题为《从梦话谈起——我以颤抖的手写出》,批评基建科工房失火事件处理不公,提醒防火的华清洪受了处分,申辩梦中想到此事的科长却置身事外,可以说是“不平之鸣”。《南京农学院》院刊仇文干同志看到,把它发表在《整风简报》上。
1958年,下放淮阴劳动锻炼,《淮海报》记者杨杰前来采访,把我的《试验田是我的学校》发表在8月29日《清江市报》、《淮海报》联合版,1959年1月6日又发表了我的《我听见了历史车轮前进的声音》。我还为《淮海报》写了不少农业中学的通讯。
1965年,在淮阴大兴中学任教,读《文学评论》范之麟《试谈〈艳阳天〉的艺术特色》,有不同意见,写了《肖长春是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英雄形象》与之商榷,11月19日寄《文学评论》,1966年元旦收编辑部回信,提出修改意见,鼓励我再作研究,分析得深一些。经推敲琢磨,逐段重写,于1月13日再寄《文学评论》。4月11日收《文学评论》信,说此文原定在“通讯”栏内发表,因“临时稿挤”,所以抽下来。原稿有修改的字迹,连“发稿签”、排版设计都有了。后来得知,《文学评论》已接到出至第三期停刊的命令,“临时稿挤”只是委婉的托词。如果不是“形势”有变,我的第一篇文学评论就不是发表在三十八岁的1979年,而是发表在十三年前二十五岁的1966年。
1979年初,我写成《柴进•晁盖•宋江》一文,后署:“一九七九年一月二日于金湖县塔集中学”,即寄广东社会科学院《学术研究》,2月28日收编辑部信,告知此文“定在本刊第二期发表,现已发排,约在三月下旬出版”:距稿件寄出,仅58天。其时我的冤案还没彻底平反。
热心帮我平反的《群众》杂志,时正筹办《群众论丛》,6月24日徐慧征同志来信,要我暑假去南京修改《〈水浒〉“为市井细民写心”说》。我三往《群众》杂志社,徐慧征、陈方澍同志都鼓励我树立雄心,写一部《水浒》研究专集。徐慧征同志领我至省委宣传部书库,帮我借了二十馀本有关《水浒》的资料,又提出修改文章的具体意见:1、第一段关于市民阶级形成的问题,或者要充实,或者加以迴避,无使枝蔓。2、有的部分可归併。3、字数要压缩一点。在她的帮助支持下,此文在《群众论丛》1980年第1期发表。
其后,我在《钟山文艺论丛》发表了《〈水浒〉“梁山泊聚义”性质辨》,《学术月刊》1980年第5期发表了《重评胡适的〈水浒传考证〉》,《淮阴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发表了《高俅论》,这些都是作为业馀研究者自由投稿而被采用的。
1980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人员,报考条件是本科毕业或同等学力。在江苏的270名报名者中,我是少数拿不出文凭的人。办事人问:何以证明具有“同等学力”?我问:有几篇发表的论文行不?一看,是《学术研究》、《学术月刊》、《群众论丛》,连说:行,行,行。
我以较高分数录取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同时录取的有助理研究员3人,研究实习员22人,资料员1人。这是我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现在想来,《学术研究》、《学术月刊》的编辑如果稍微“势利”一点,不屑发表我这位苏北农村中学教师的文章;或者要向我收取一笔版面费(我当时工资为39.5元),这几篇文章肯定发不成,我就没有了报考的资格,自然进不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今后的道路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学术研究》、《学术月刊》哪位编辑发表了我的文章;我珍藏着他们字体娟秀的来信,也珍藏着无限深长的知遇之恩。对编辑这份工作,我永远怀着敬意。
编稿者的由衷喜悦
回首十年的编稿史,唤起的是一连串由衷喜悦,是发现佳作的兴奋之情。
1985年,在刘冬同志主持下,我参与创办《明清小说研究》,以“兼容各种观点,贯彻双百方针。篇不计长短,文不论家门。考证务以翔实见长,论述当以深颖取胜。论难不避,言当有据;评说当新,力戒浮华”为宗旨,开始了发现佳作和发现新人的历程,并以此为最大的快乐。
办好刊物,自然要名家名作。但我们从不唯名家马首是瞻。在我参与编辑的36期《明清小说研究》发表的文章,名家约占三分之一,青年学者占三分之一,基层非专业作者占三分之一。作为编辑,最大的快慰不是为名家锦上添花,而是发表青年研究者的处女作,发表基层作者有新意的成果。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有一大批基层会员,如冯子礼、吴九成、姜耕玉、尤志新、刘怀玉、贾穗、范志新、张训、陈玉书、张丙钊、王资鑫、张纯、包文灿、潘公航等,都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发表过有份量的文章。
《明清小说研究》初创,收到芜湖清水湾中学杨俊寄来的七八篇文稿,这些写在白纸上的文章,是卷成一个圆筒,贴上一分半邮票寄来的。有同志看了,觉得水平不高,说:退了吧?我想,一位中学教师,写了这么多文章,实在不容易,便说,让我看看,是否还有可取之处?我把几篇文章反复看了多遍,确实不怎么样。但还是不忍舍弃,又看一遍,觉其中一篇《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似有新意,也有加工的基础,便对吴圣昔说:你看是不是有点意思?他看了表示认同;我说,你给他写信,让他修改一下如何?后来,这篇文章在第3辑(1986年4月)发表了。1991年第1期,又发表了他的《人类未来的预见者——西游记理性思维新论》。我注意到,杨俊的单位是已变成芜湖教师进修学校,还当选为市政协委员。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见过他,他当然不会知道发表他的文章的经过。
1993年8月,毛泽东论《水浒》《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庐山大厦召开。为了省钱,我随省直机关工会休养组住在江西总工会休养所,每天早出晚归。7日早饭后,去庐山剧院,一位青年在门口把我拦住了。他说是武汉制氨厂的工人,叫朱永祥,对《红楼梦》有许多独特想法。这次写了篇四万字的论文,自费前来参会,向专家学者求教。他先是要求大会发言,会务组置之不理;在小组会上刚讲了几句,就被张国光斥为“胡说八道”,强行制止了。听说《明清小说研究》热心扶植基层作者,故特来找我交流。浏览那厚厚的稿子,初步感觉是下了功夫的。我说:你能写出如此份量的论文,精神是令人钦佩的。文章我可以带回去看看。我不能担保一定能发,但保证会以负责态度处理。回来后我把文章交王学钧看,他也认为有发表的价值。只是刊物规定文章不得超过一万字,此文长达四万字,发表恐有难度。我说,如果同意删到一万七千字,就给他发。王学钧给他写信,具体提出修改意见。这篇《宝黛爱情婚姻悲剧——自我失落与创作失误的双重结果》终于在1995年第2期刊出,虽用小五号字排,篇幅仍达15页。
朱文刚刊出,我就离开了南京,与他没有再联系。近检索中国知网,得朱永祥名下论文共记录6条:
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小学生元认知技能培养实验研究报告 朱永祥 教育研究 2000-06-17 期刊 19 145
2 宝黛爱情婚姻悲剧——自我失落与创作失误的双重结果 朱永祥 明清小说研究 1995-06-10 期刊 0 137
3 点、线、面的视觉心理 朱永祥 殷都学刊 1992-12-30 期刊 0 33
4 儿童概念的发生与表征研究 朱永祥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07-02 期刊 0 55
5 认知的内隐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朱永祥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1-12-31 期刊 26 81
6 国外教师期望的研究及其方法论思考 朱永祥; 教育评论 1992-04-30 期刊 0 34
朱永祥是工人,可以判断别的文章都不是他的。也就是说,他公开发表的,大约只有这篇《宝黛爱情婚姻悲剧》了。我把此文重看了一遍,深感从“自我失落与创作失误”的视角来解析《红楼梦》,是有独特眼光的。这样一位有潜能的青年,未能发挥他的光和热,是令人惋惜的。
《明清小说研究》经费相当拮据,院里每年补贴一万五千元,十年中没有增加。好些作者得知这个情况,以各种方式表达放弃稿费的意愿,我在一期《编者寄语》中说:“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我们一些可敬的作者体谅这种困难,表示不要稿费,我们为这种精神所深深感动,下决心克服困难,把刊物坚持办下去,而且努力办好,以不辜负广大作者读者的厚望。至于稿费,当然还是要发的,只是菲薄了一些,还望鉴谅。”
《明清小说研究》从来没想过要收版面费,从来没有接受作者的任何馈赠。有位扬州的作者向我反映,编辑部某人曾向他索要彩电,他没能力办到,又索要煤气灶具,送去以后,文章仍没能刊出。我得知后气愤之极,狠狠地批了他一顿——这位由我从基层引进的人,后来参与了欲置我于死地的运作。有人调侃道:“欧阳健不识人,竟为自己找了一个掘墓人。”
挑战版面费的成败悲欢
我1995年9月南下福建师范大学,1999年招得两位研究生,首次直面版面费的问题。我绝对不赞成向边远学校学报交二三百元版面费发文章的做法,视为不能容忍的不正之风,一开始就明确宣布:不准买版面,要凭借文章质量谋求发表,还要拿稿费。
两位学生都很争气,不但发表了文章,而且拿到了稿费。检索中国知网所得:
谢超凡:
方元鹍评传 明清小说研究 2000-12-30
一枝一叶总关情——论晚清小说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9-15
邓美华:
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试论晚清小说对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刻画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3-15
钱肇鳌和他的《质直谈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1-06-30
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小说史略》 阴山学刊 2001-02-28
《红楼梦》仿作:《风月鉴》论析 南都学坛 2003-03-10
我挑战版面费的第一个回合,是以胜利告终的。
2002年退休,版面费问题就不再与我相干,直到2008年温庆新的出现。小温有才,有德,勤思考,肯吃苦,无论文献研究还是文本研究,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史的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有所涉猎,有所发现。可贵的是他有一般人或缺的“内驱动力”,视学术研究为最大乐趣。两年中,写了好多论文,虽略显稚嫩,但都确有见地,便鼓励他积极投稿。先是一家学报通知可用,要交600元版面费。我一看主编是老朋友,就托人带信要求照顾。主编见说我为之说项,同意不收费用,文章刊出还可提前;他的另一篇文章,又一家学报通知可用,要交500元版面费。我一看主编是老朋友,就发邮件,以为不仅不应收版面费,还应发给稿费。主编见说我为之说项,同意不收费版面费,文章也刊出了;他的另一篇文章,一家学报通知可用,要交600元版面费。我一看主编是老朋友,就让他自己发邮件,要求照顾。编辑回复说:欧阳先生固然是主编的朋友,但费用不能不收;他的其他文章,又投向别一家学报,可惜主编我不认识,也就无从说情了。
无能为力的我,最后只好对温庆新说,你文章已经发了不少,早已超过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不愁拿不到学位。今后投稿时,头颅要昂得高一点,事先声明:凡要交版面费者,一律不须考虑。
抵制版面费,铲除版面费
最近偶然上网,方知版面费问题早已引起关注,意想不到的是,为版面费的辩护,居然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而反对的意见,亦多是空泛的义愤,既没抓住要害,又不能切实解决问题。
还是从投稿、编稿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从投稿的角度看,首先要明确,学位、职称不是研究学术的动力;学术期刊更不是为学位、职称服务的。学在民间是中国的传统,从先秦诸子到清代三大家,历来的大学问家,都不在体制之内。“新时期”三十年来,学术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但真正原创性的成果,多半不出于正宗的大学与研究所,而出于江湖自学成才的野狐禅。萧兵当年曾鼓吹建立江苏的“自学学派”,被他点名的有鄙人、萧相恺、李时人。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古代小说研究领域,超过我们几个人的科班人士,恐怕没有几个。版面费的理论是,既然有那么多人需要通过发表文章来解决学位、职称,就不愁没有市场。这恰恰把众多不是为学位、职称而真正研究学术的人排除在外。这就从本源上掐断了中国学术的生路。
从编稿的角度看,发现人才是期刊第一位的任务。当你面对一篇杰出的文稿,一篇出自拿不出版面费者之手的文稿,你该如何取舍?天天讲人才战略,人才战略不等于“千百万工程”;人才难得,所以时刻要怀爱才之心。人才有时就站在你的面前,如果不把他抓住,不立即给他以机会,就会失之交臂,就会转瞬间即逝,归于夭折。战争时期的人才,在战场上见;学术研究的人才,在论文上见。只认钱不认文章,好文章只因无钱不能发表,作为伯乐,能忍心吗?所谓“谁受益谁付费”根本站不住脚。学术成果的受益者是全民族,而决不是个人。
版面费对学术的伤害是不容争辩的。但停留在争辩上,将毫无意义。要寻求解决的出路。而最佳的办法是抵制,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抵制。其他诸如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都是扯淡。
据《粤海风》2010年第3期介绍,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1180万。这就是众多刊物放胆收取版面费、不愁人不上钩的理由,也是众多投稿者忍气吞声、不得不竞相通过各种手段谋求“优惠”“廉价”发表论文的境况。
但千万不要忘记,对于所有刊物来说,作者才是他们的“衣饭父母”;没有了稿源,任何刊物都将面对断炊之虞。而所谓期刊,是必须按期出版的,篇幅容量都有一定之规;也就是说,每一期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将它填满。如果一个人不交版面费,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但全体一致来抵制呢?情况就会大不同。1180万作者一致拒绝向刊物供稿,它们所要的248万篇就会变成0,就没有文章可发。这种状况,类似工人集体拒绝为厂主工作,就会导致工厂的停工乃至垮台。这里最重要的一条是团结一致,共同抵制。这样,就可迫使刊物让步,以不收版面费为条件来征稿,甚至以发放稿费来征稿,作者也就取得了胜利。
抵制版面费,论文一时不能发表,不是会影响了学位、职称的评定了么?这一条,事情就更好办了。发表一定的论文,是为了证明本人的学术水平。收到了版面费的通知,意味着论文已经通过评审,达到发表的水准。交了版面费,文章发表了,证明他有这个水平;如果交不起版面费,论文未能发表,是否意味着他没有那个水平了呢?显然不是。因此,只要把规则稍微变通一下:凡收到版面费的收费通知,就算论文已经发表,不影响学位、职称的评定,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追根穷源地讲,收取版面费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为学位、职称不得不割肉放血的弱者,还有拿了国家大笔项目经费的学术大款。一班“学术活动家”,不肯坐下来读书钻研,便用轻松得来的钱去买版面费,买书号,为那些注定速朽的学术垃圾购买出生证。实际上,在人文学科领域,根本不需要为一个项目投入大笔资金。李白研究资助十万元,杜甫研究资助十二万元,有什么根据?拼命活动申报基金项目,无异于掠夺国家财富。我三十年中出版了二十多部书,发表了二百多篇论文,除了动员全国18省100多位学者合作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得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3000元的资助(实际用于《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的为 9600元)外,其他如《晚清小说史》、《历史小说史》、《中国神怪小说通史》、《红学百年风云录》、《还原脂砚斋》、《〈中国小说史略〉批判》等,都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的资助。
一条真理:学术成果不是钱培植出来的。最根本的是要有丰富的资料和良好的发表园地。釜底抽薪之法,在彻底改变国家科研的资助体制,取消所谓“基金课题”,取消社会科学的大型评奖,把省下来的巨额经费,投入到公共图书馆事业,为全民阅览创造宽松的条件;投入到学术刊物,大幅度提高稿费,把奖励给那些真正做了贡献的人。
抵制版面费,铲除版面费,是解决学术研究走下坡路的良法。
2010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