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尧舜到毛泽东——看中国政治逻辑的变迁
文章探讨中国从尧舜到毛泽东的政治逻辑演变,分析从禅让制到家天下,再到人民当家做主的转变,强调公有制与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题记:最近看了俞可平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一文。作者说道“革命终于走到自己的对立面,革命开始吞噬革命者自己。”等观点看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深感作者立意狭小,眼界不远。只看到了新中国六十年,而没有看到中国五千年的政治逻辑变迁。由此而作此文。 中国的政治思想伴随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在遥远的尧舜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圣人治世情节的源头。尧舜的禅让一直是千古佳话。黄宗羲的《原君》也从尧舜说起。中华民族的初期大小的部落各自为政。“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天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就是中国政治的雏形吧。尧舜就是那个时代的圣人。品德的高尚,为民兴利除害。而这些人的生活就得靠大家帮助,形成最原始的赋税。尧舜的禅让制显然没有把天下管理的这个公权力作为谋私的手段。但是到了夏禹把王位儿子启,中国就开始了家天下。公共的管理权成了历代帝王谋私的工具。赋税也不再是用来保证公权力者的生活所需,而成了一种权力利润。供管理者享受。 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帝王是天之子的说法出自何人已无从考究。但是这个说法却成了历代统治者统治人民的理由。尤其儒家的主张,就是承认帝王私有天下的合理性前提下,才要求帝王再行仁义的。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君为主的政治体制。孔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恰为这种统治权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君主时代,人民能够期盼的就是出明君.贤相.能臣为民做主。而明君.贤相.能臣的时代并不多见。许多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不顾百姓死活。儒家的仁义并没有束缚住君王的贪欲。原因就是以一己之私形成的天下大公本身就是个悖论。私天下后的仁义最终成就的是假仁假义。百姓不堪忍受而反抗,打倒一个旧皇帝,产生一个新皇帝。所有农民起义者最后都禁不住利益的诱惑,最后背叛了起义的初衷。打天下就是为了坐天下。把天下就看成了自己的一份家业,世袭的传给后代。这个时代两千多年,实质就是社会管理权相对私有的年代。这个本应公有的社会管理权仅在不同姓氏间转换。而这个转换又是以流血为代价的。皇帝毕竟一个人,要管理国家就的依靠官吏。从秦始皇后中国形成的就是以君为主的的官国体制的。官僚和皇帝共同垄断了社会管理权。 然而历史到了毛泽东这里改变了。毛泽东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逻辑:人民当家做主,干部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个政治逻辑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就是邓小平后来概括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没有公有制能存在人民当家做主吗?不能。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人人都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不是任何私人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如果公有财产不占主体,国家人民公有财产都被瓜分了,国家的主人成了雇佣劳动者,还是什么国家主人? 怎样保证人民共有财产不被瓜分?就需要一个叫共产党的党来领导国家,维护人民的利益。共产党就是要共产。坚持人民共有财产的全民所有制。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呢?专政就是防止有人复辟私有制,破坏公有制。 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拥有劳动成果,按劳分配生活所需。 人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改造世界的。人们怎样做思想是第一位的。所以如果按逻辑顺序排一下四项基本原则里第一位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思想谁来坚持?可见排第二位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干什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君主社会里君主私有天下,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党争。结党营私妨碍君主体制。而人民当家做主如果没有一个核心集体领导,各顾各的乱了套?所以要共产党领导。共产党立党为公,不营私利。最后才是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前者实现不了社会主义道路。 |
收藏 分享 评分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