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健康成了发展的代价
不要让健康成了发展的代价
郭松民
“中国癌症的死亡率每年达15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每年达到300万”,“中国人‘健康透支’的后果已初步显现”——这是有关专家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援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11月25日新华网)。
这个结论以及有关专家对此所作的分析,应该说,有正确之处,也有盲区。正确之处是终于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指出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我们有重新变成“东亚病夫”的危险;盲区则是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是“健康透支”的结果,而开出的药方也仅仅是呼吁人们要“趁早对健康进行投资和管理”,似乎这种后果仅仅是个人选择造成的,也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加以防止。
这当然是完全错误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亮起红灯,有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市场社会下价值观的高度同质化,“钱”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终极价值。这个变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一切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的时候就开始了,从那时起,我们就逐步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长时间的全民赚钱大竞赛。由于这个价值尺度高度单一,胜负立判,而能不能获胜又关系到能不能被社会、亲友乃至配偶所认同,所以它给人带来的焦虑感是巨大的,而在竞赛中落败后的抑郁,也是不难想见。
但这还仅仅是问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为了“激励”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国家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相继撤消了民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诸方面所享有的福利,使民众一方面货币支出的负担大大加重,另一方面又处于一种对随时可能被甩出社会安全网的恐惧之中,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了;
第二个原因,是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食品安全防线的渐趋失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中国1/3的国土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北京有70%-80%的癌症和环境污染有关。农村也不再是世外桃源,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关于癌症村的报道了。
食品安全问题既是环境污染的一个结果,因为在一个被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是很难培育出无害的食品的,也是人们的价值观逐步趋向惟利是图的一个结果,因为很多有毒、有害食品完全是厂商为了赚钱是蓄意制造出来的;
第三个原因,则可以归结为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成功”,其结果不仅是人们看病的门槛和成本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已经商业化的医疗机构,出于利润的考虑,基本放弃了“预防为主”的传统。
在我看来,所有这一切,最后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对发展主义的盲目崇拜,以及在这种迷思下对GDP的狂热追逐。现在,在“健康红灯”面前,我们应该停下匆匆忙忙的脚步,认真的想一想:如果健康乃至生命都成了发展的代价,那我们还剩下什么?
http://news.sohu.com/20071125/n253466322.shtml
http://www.sebc.com.cn/gb/20050330/dncj10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