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不期又见桃李劫

火烧 2007-03-0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刘某绑架案折射出高校收费制度对学生前途的压迫,揭示教育公平与学生困境,呼应经典电影《桃李劫》的现实映射。

 

不期又见桃李劫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郭松民


  刘某确实是一个参与绑架的罪犯,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刘某的处境,我们就会发现,他何尝不也是一个被绑架者呢?大学“绑架”了他的学习机会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威逼他交出巨额的“赎金”——学费

  《桃李劫》是著名导演袁牧之在1934年拍摄的一部影响深远的电影,影片讲的是两位刚从大学毕业的知识青年陶建平和黎丽琳,由于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在社会上失意、反抗、挣扎,最终被彻底吞噬的悲剧。陶建平为了能给妻子黎丽琳看病,迫不得已从工厂偷出工钱,但黎丽琳还是不治而亡,万念俱灰的陶建平遭到工头与警察的缉捕,最终被判处死刑。


 
  我原来一直以为,像这样的人间悲剧,只不过像这部早期的黑白影片一样,仅仅是一种遥远而模糊的回忆了,但没有想到今天却又看到了一幕几乎完全一样的现实版“桃李劫”:贵州盘县的某政法大学学生刘某,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凑够学费。在“我历尽艰辛才考上了大学,我不能这么轻易就失去读书的机会”这样一个念头的支配下,他卷入了一场绑架事件,最终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3月1日《都市时报》)。

  《桃李劫》讲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的故事,让我们尴尬、沉重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冷酷现实是:70多年过去了,同样的悲剧却还在中华大地上重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在《桃李劫》中,是当年罪恶的社会将这两个纯洁、正直的青年逼入绝境的。社会迫使他们只能堕落,而不能健康地生活,因为如果黎丽琳愿意和她的老板苟且,如果陶建平愿意帮助他的老板做假账,那他们原本是可以过得很滋润的。但他们拒绝了,所以他们很快就陷入了走投无路的悲惨境地,双双被吞噬。在贵州盘县发生的这一事件当中,刘某确实是一个参与绑架的罪犯,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刘某的处境,我们就会发现,他何尝不也是一个被绑架者呢?大学“绑架”了他的学习机会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他不得不交出巨额的“赎金”——学费!正是这种“被绑架”后万般无奈的窘困境地,迫使选错路径的他走上了真正绑架的道路。

  虽然并不是每个被学费所困的学生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但发生在刘某身上的悲剧却表明,现行的大学收费制度,确实具有逼人犯罪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不得不说刘某犯罪,与现行的高校收费制度有某种尽管并非必然但却脱不了干系的关联!刻薄一点说,刘某只绑架了一个人,而高校的收费制度却绑架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前途和命运;刘某的结局是锒铛入狱,而高校的收费制度却依然坚如磐石,毫发无损,甚至还被称为是一项“成就”,被精英和既得利益者们赞美着,炫耀着,维护着。

  不期又见桃李劫!行文至此,我要再次提出一个已经被无数次追问的问题:教育究竟是为了培养人,还是为了赚钱?究竟是要以人为本,还是要以钱为本?对于这个问题,有关方面再也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了,因为这关系到今天还是“桃李芬芳”的学生,明天是成为“社会的栋梁”,还是成为社会的其他边缘角色?也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将有一个怎样的未来,甚至还有没有未来?

  原标题:不期又见桃李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