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文化战争”席卷美国

火烧 2007-03-04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美国文化战争持续发酵,奥瑞利因素节目主持人比尔·奥瑞利通过《文化勇士》一书,激烈批评世俗主义运动,捍卫传统基督教文化,引发广泛争议。

  美国福克斯电视新闻节目里,有个极火的时评栏目,叫“奥瑞利因素”,主持人比尔·奥瑞利是老明星了。当今美国国内各派思想斗争激烈,奥瑞利是其中的超级弄潮儿。最近奥瑞利所著的《文化勇士》一书,曾升至《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第三位。不论做节目还是写书,奥瑞利都不丢他那套制胜法宝:指名道姓,“挨家挨户”,把其他电视名嘴臭骂一顿。

《文化勇士》的封面。 (来源:环球时报)

  奥瑞利鏖战美国媒体30年,没人对他不脸熟。10年前,奥瑞利受聘福克斯,开创“奥瑞利因素”,一炮打红。奥瑞利在节目里“指点江山”,批评时事。奥瑞利与其他电视节目主持人评论时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奥瑞利不仅讽刺他眼中的一切社会“弊端”,还经常腾出节目的全部时间,专拿其他电视节目主持人挨个开涮。

  在书中,奥瑞利为自己辩解说:“‘奥瑞利因素’很简单:专盯着有权有势者,特别是传媒界的大腕们,让他们别骗美国老百姓。”他直言不讳地说:“因为种种缘故,我选择跳进战火,当一名勇士,参加今日席卷全美的文化战争。在战场的这一边,是包括我在内的捍卫传统的大军……在战场的那一边,是‘世俗主义运动’的部队,他们想彻底改变美国,效仿西欧的模式。”奥瑞利要捍卫所谓的美国文化传统,其核心就是严格的基督教教规。

  极其狭隘的文化价值取向,促使奥瑞利看什么都不顺眼。在他的书中,正像在电视节目里一样,他好像跟谁都过不去,看见什么都想批。他不仅批评自由派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丹·拉瑟、汤姆·布洛克,对属于保守派的主持人拉什·林堡也不放过。他不仅批评电视界同行,也批评政界、商界、学术界的“世俗主义运动”代表,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知名教授乔治·拉考夫、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他批评儿童权利的提倡者,批评鼓吹“相对主义道德观”的人,批评提倡“政教分离”者,批评要求“多对罪犯进行心理治疗”的律师。他猛烈攻击不重视圣诞节庆祝活动的人,更不能容忍要为同性恋结婚立法的团体。他对好莱坞明星发表的自由主义论调恨得咬牙切齿,他的笔锋指向教育、宗教、种族、反恐战争等各个领域,见谁不顺眼就捅谁。

  对奥瑞利的《文化勇士》,美国媒体评价不一。保守派评论人丽兹·史密斯称赞说:“奥瑞利令我倾倒,他才思敏捷、口若悬河、英勇无敌,我觉得,只有巴顿将军,屁股上佩着左轮枪,才比奥瑞利更自信。”美国出版界权威刊物《出版家周刊》却讽刺说:“奥瑞利的观点自相矛盾,多亏他会讲故事,让粉丝们永远‘有肉吃’。但如今,与其说他咄咄逼人,不如说他顾影自怜,一肚子怨气。奥瑞利好像‘打’累了。”

------------------------

美国媒体的权力之道

2006年08月13日 11:17:44  来源:新闻晨报  

  毫无疑问,美国的新闻媒体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美国总统约翰逊在离任时曾经告诫新任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说:“我们国内有两家大的电视联播公司……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我们有两家民意测验公司——盖洛普和哈里斯,我们有两家大的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它们个个都是规模极大的机构,所以它们认为它们拥有这个国家……你可不要产生跟它们斗的念头啊。”

  那么,美国媒体何以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又是怎样形成的?戴维·哈伯斯塔姆的《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以独特的视角、优美的文笔,展示了佩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卢斯(《时代》)、钱德勒(《芝加哥论坛报》)、赖斯顿(《纽约时报》)、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五大媒体家族的权力之道。

  显然,美国新闻媒体的巨大权力首先根源于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权。不过,作为1963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得者,一个杰出的记者,哈伯斯塔姆似乎对理论阐释没有多少兴趣,他更倾向于去描绘言论自由权的具体实现。作者认为,在这一权利的实现过程中,形成了政治人物与新闻机构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复杂的互动,始自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历届总统中最杰出的报纸撰稿人”。罗斯福常常喜欢将消息直接向新闻界透露,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和新闻界打交道上,成为“不需要国会和政党”的总统。同时,如果新闻记者略有冒犯或者错误地解释了某项规定,他就会迅速做出反应,大加斥责,毫不留情。自此之后的数十年里,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等总统均效法罗斯福操纵新闻界的本事。而新闻界巨头则会假言论自由之手以舆论监督之名进行反操纵。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广播、电视就逐渐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选举的钥匙,而善于控制媒体气氛的政界首脑则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界人物的沉浮。新闻成就了政治,政治产生了权力,随后新闻本身就转化为一种权力,担负起国家发展过程设计师的角色。在重大问题上,记者再也不是应声虫,而是直接的决策人。

  报纸几乎和面包一样是美国人生活的必需品。美国的建国之父杰弗逊曾表示,宁愿生活在一个无政府的社会里,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报纸的社会里。通过新闻媒体来传播公共理念,是许多媒体家族的追求。在书中,哈伯斯塔姆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五大媒体家族的创办者及其主要领导成员的家世背景、政治理念与其所主掌媒体之新闻理念。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自由独立的公共理念、宗教宽容,显然与精明强干的犹太创始人比尔·佩利敢于面对来自政府、政客和商业势力的挑战密切相关。而《时代》杂志明确的政党倾向、保守主义的政治理念与创始人亨利·卢斯的加尔派清教徒背景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新闻传教士”,卢斯不会甘心仅仅只做《时代》的所有人,他更乐于充当主编,蔑视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之辈,比同时代的媒体风云人物更关注政治的严肃性,具有鲜明的保守主义共和党观,认为让读者坚定对资本主义的信心是其责无旁贷之事。《华盛顿邮报》的所有人尤金·迈耶信奉自由主义,为了使《华盛顿邮报》贯彻传播其政治理念,他连续22年为这张亏损的报纸投入巨资,而正是这张报纸在麦卡锡主义最盛行的时代里敢于提出自己的批评,也正是这张报纸率先曝光“水门事件”,尼克松也因此不得不辞职下台。

  但物极必反。当媒体随着自身权力的增长,夺去了政党激励候选人的手段和控制全国代表大会的能力,开始左右总统大选等重大政治事务的时候,也导致了某些权力的滥用。特别是电视的兴起在60年代末形成了所谓“制片人主义”,政府或某议员的办公室可以不给记者打电话,直接向制片人概略地勾画出某个新闻事件,解释某部片子的可行性,报道的任务分派单由制片人签名分发给记者。这完全颠倒了传统的新闻制作流程(传统的流程是记者赶赴采访现场,发现值得报道的东西,然后告诉本部),使制作技术成为决定因素。因此,凡是参加总统竞选的人都要找最好的电视顾问来设计自己,在某种程度上,电视顾问掌握了总统大位的钥匙。但是,当候选人以种种“人为形象”微笑面对人们的时候,那个更为真实的候选人显然就被隐藏了。如尼克松在电视顾问的设计帮助下得以当选为第37届总统,但其实尼克松是极度不信任新闻界与记者的。因此,当选之后,他不断与新闻界尤其是东部新闻界为敌,直至因“水门事件”遭曝光而下台。凡此种种,使人们不得不反思新闻自由的负面效应。

  自上个90年代以来,市场化媒体在中国的兴起,媒体应该怎样发展其力量,履行其舆论监督之职责,成为当代中国新闻界与知识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然而,当代中国过往的相关研究、译介虽然间或不乏上乘之作,如“走进XX大报”之类曾让人们对西方大报的现状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但它基本上只是概况性介绍,缺乏深度,而诸如“XX国新闻简史”、“世界新闻简史”之类则是等而下之,流于表面化。太阳底下往往没有新鲜的事情。继往才能开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必将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媒体带来启发。(新闻晨报 ■文/马丽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