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资本论》的三个基本点

火烧 2010-10-27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围绕《资本论》三个基本点,探讨其与改革开放经济实践的关联,强调资本、劳动力与价值增值过程,分析资本家与企业家角色,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经济中的应用与意义。

《资本论》的三个基本点

——给老同学的信(20)

老同学:你好!这几天我在思考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为什么不敢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现象呢?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什么呢?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它阐明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一些连续的阶段。”恩格斯《给维什涅维茨基夫人的信》。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阐明资本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连续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资本论》就是阐明资本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也是一种发展过程,它是不是和资本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马克思阐明的资本发展过程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实践,只有把马克思的理论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能回答是不是相一致的问题。  

《资本论》有三个基本点:第一,物表现为资本。第二,人表现为雇佣劳动者。三,生产表现为资本的生产。马克思阐明的就是这三个基本点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阐明这三个基本点的发展过程时,自然而然地要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就是原理、规则、理论、规律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往往用马克思的结论说事,而忘记了三个基本点,这样就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歪曲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我的想法是,我们首先要把马克思的三个基本点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马克思的结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三个基本点我初步的梳理了一下大致包括以下内容,自然这里是挂一漏万。  

第一,关于资本  

1,恩格斯在介绍《资本论》第一卷时给资本下了一个定义:“资本是什么,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通俗地说,资本就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运动、过程。在改革开放中用钱赚钱的活动就是资本。  

2,资本即用钱赚钱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在改革开放中用钱赚钱的人格化首先就是资本家,然后才是企业家。  

3,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家为了实现用钱赚钱的活动,就要把一宗货币投入市场中,通过购买——生产——售卖才能得到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就是价值。第一,这个价值首先用货币表现,当购买了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这个价值就从货币中转移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中。生产资料中包含的价值是劳动的结晶,是不可能变化的,所以马克思把生产资料中的价值叫做不变资本价值(C)。相反,劳动力中包含的价值是用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表现的,它可多可少因而是可变的,所以马克思把包含在劳动力中的价值叫做可变资本价值(V)。第二,劳动者在资本家企业里的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通过这种劳动,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价值(V)而且创造了超过(V)的价值,超过的价值马克思叫做剩余价值(M)。工人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而且转移了不变资本价值(V)。第三,通过生产,生产资料中的价值和劳动力中包含的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就转移到资本家的产品中,资本家的产品中现在包含的价值=C+V+M.。资本家就是按照产品中包含的价值在市场出售,从而获得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在改革开放中,一切企业只要是为了赚钱,那么生产过程就表现为价值的增值过程。  

4,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的积累表现为资本量的扩大,这个量的扩大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方面靠的是剩余价值的积累,另一方面靠的是生产的集中也就是靠剥夺小资本。因此,资本的积累,既是建立在剥削劳动者的基础上,又是建立在剥夺小资本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中这两方面表现得格外明显。  

5,剩余价值是如何变成资本家的货币的。资本家为了赚钱,就要把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卖出去。资本家的产品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市场上出售这些产品的时候,是在两大部类内部和它们之间进行交换的。各部类都投入了不变资本(C+V)在交换中都收回了各自的(C+V),但是剩余价值(M)资本家并没有投入分文,那么剩余价值怎能在交换中变成货币呢?原来,资本家用和剩余价值一样多的货币,在市场上购买生活资料,进入个人消费,那么这宗货币是化掉了,因此,不是作为资本投入市场。通过交换,这宗货币(和剩余价值一样多)就回到资本家手中,结果剩余价值就作为货币回到资本家手中。“对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为了使他们的剩余价值实现(同时也为了使他们的资本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流通)就必须自己把货币投入流通,不仅不是奇谈怪论,而且还是整个机构的必要条件。”《资本论》二卷469页。这种情况被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经营者的出现,和剩余价值的瓜分者(地主、高利贷者、政府和官吏)的消费掩盖了。改革开放中产品的交换也是这样进行的。  

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商品的价值=C+V+M,也可以写成=(C+V)+M,其中(C+V)就是成本价格。因为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而商品的实际费用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成本价格小于商品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是不同的,把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起来就形成平均利润。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平均起来就成了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商品的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按百分比算出来的)。这样,商品价值就以此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把社会看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那么,社会本身生产的商品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的总和。“既然商品的总价值调节总剩余价值,而总剩余价值又调节平均利润从而一般利润率的水平,——这是一般的规律,也就是支配各种变动的规律,——那么,价值规律就调节生产价格。(这里顺便说一下,在纸币脱离了金本位的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成本价格的涨跌是由纸币的流通数量的多少决定的。所以,生产价格就随着成本价格的涨跌而涨跌。在这里,商品的总价值似乎不再调节总剩余价值,因为,有价值的金货币在表现为价格的时候代表商品价值,那么,纸币似乎直接代表商品价值,所以,价值规律似乎不再调节生产价格。)  

7,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产业资本家的利润等于商品的生产价格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额。商业利润等于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它的生产价格的余额。这个生产价格对商人来说就是商品的购买价格。商品的实际价格=商品的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从产业利润中分割出来的,因此,同产业资本相比,商人资本越大,产业利润就越小,反过来,情况也就相反。货币资本是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服务的。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为了解决自己的资本缺乏,就要到货币资本家那里借款,这种借款就形成了借贷资本。借款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个利息毫无疑问是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利润中扣除。因此,利息率是由一般利润率决定的。  

第二,关于雇佣劳动  

1,劳动力是商品。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他买生产资料的性质是一样的。反过来,劳动者出卖他的劳动力和出卖他的衣服的性质是一样的。因此这是一种市场行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资本叫做工资。可见工资不是劳动的结果,而是劳动的前提。工资在劳动之后支付,并不会改变它是和劳动力交换的结果。所以,劳动者在给资本家劳动的时候,生产的产品无论多少,与劳动者毫无关系。可见,工资不是从资本家的产品中分配出来的,工资也不是资本家摊资本工人摊劳动共同生产的结果,工资劳动既不是工人为了自身的健康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也不是为了国家的富强而贡献自己的劳动能力,这个劳动是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强迫劳动,是为别人增加财富的异化劳动。所以说劳动者和资本家共同富裕是骗人的鬼话。  

2,工人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后“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面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揉。”《资本论》一卷200。工人劳动就是创造价值,因为工人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工资,所以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工人就必须为资本家创造和工资价值一样多的价值。不仅如此,工人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工资价值的价值,这个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为工人已经得到了工资,所以,这个剩余价值就是无偿创造出来的。可以看出,在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中,工人得到的是工资,而资本家得到的是工资价值和剩余价值。显然这是不等价交换,就是剥削!这里还可以看出,人们在统计资本家的产品价值的时候,把新创造的价值:工资价值+剩余价值,理解为工资价值应归工人所有。工资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和工人交换的结果,而工人劳动创造的工资价值是生产的结果。那么,工资价值绝不是归工人所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由此可见,所谓的按劳分配在这里完全丧失了它的基础。但是,工人新创造的工资价值,在资本家手中,可以用工人今天创造的工资价值,支付这个工人明天的劳动,或者,用今年的工资价值支付明年工人的工资。所以,新创造的工资价值不可能归创造这个工资价值的工人所有,而只能是归资本家所有。所以这里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工人创造的新的工资价值,是工人今天的劳动为明天雇用自己的工资创造的。也就是说,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工人劳动力的工资,不是从资本家的腰包里掏出来的(第一天的工资是这样),以后,就是由工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工资。第二,所谓的劳动基金,就是不花资本家的钱而由工人阶级自己创造出来的。  

3,资本家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利润,利润就是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总是要把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积累起来,例如一年,就和资本家的投资一样多。这时,资本家的投资就收回来了,剩余价值就转变成了新的投资因而就变成了资本。“因此,撇开一切积累不说,生产过程的的单纯连续或者说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即使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是资本使用者本人挣得的财产,它迟早也要成为不付等价物而被占有的价值,成为别人无酬劳动的货币形式或其他形式的化身。”《资本论》一卷625页。所以,资本就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财产。把自己的财产从资本家阶级手中夺回来,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合乎情理的。这就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  

4,工资的价值是由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是随着生活资料的价格的涨落而涨落。资本家为了降低工资成本价格,采取的办法就是降低生活资料的价格。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力,进而要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只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格就降下来了,工资也就减少了。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使用机器,改进工艺,利用科学技术等。由此可见,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工人的工资。“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资本论》一卷357页。这说明工资是和劳动生产的发展成反比的,这也就是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  

5,由于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加之资本主义生产热病式的发展,导致了工人阶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人阶级中就业部分的过度劳动,扩大了它的后备军的队伍,而后者通过竞争加在就业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压力,又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的摆布。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无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这成了各个资本家致富的手段,同时,又按照与社会积累的增进相适应的规模加速了产业后备军的生产。”《资本论》一卷698页。“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到的堕落的积累。”《资本论》一卷708页。  

   

第三,关于资本生产  

1,资本主义的生产有三个特征:第一,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价值的增值,或者说是为了发财致富,或者说是为了获得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或者说为了利润的最大化。第二,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进行监视,使劳动正常进行,使生产资料用的合乎目的。第三,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  

2,无论是集体协作产生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或者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即集体力。无论是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产生的由各种劳动结合产生的生产力。还是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的机械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都变成了资本的生产力。一方面这种资本的生产力是降低工人工资从而导致工人阶级贫穷的手段。另一方面又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强大的工具,同时也是两极分化的根源。  

3,资本家把一宗货币投入产业(马克思叫做产业资本)。为了实现用钱赚钱的活动,首先,就要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宗货币马克思叫做货币资本),然后组织生产(马克思叫做生产资本),最后,售卖产品(马克思叫做商品资本)。所以,改革开放中任何一个生产企业家,都是按照马克思表述的产业资本的发展过程进行生产利润活动的。改革开放的产业就是产业资本。  

4,马克思认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特殊阶段的资本形态。商品资本从循环中独立出来以后,变成了商品经营资本,并产生了商品经营资本家,商店就是商品资本的经营场所。货币资本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以后,变成了货币经营资本,并产生了货币经营资本家,银行、股市、保险等就是货币经营资本的经营场所。商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力)不是资本,只要它们是为了赚钱就是商品资本。生产不是资本,只要它是为了赚钱,就是生产资本。货币不是资本,只要它是为了赚钱就是货币资本。改革开放中,一切商品都处在赚钱的循环中,所以都是商品资本,一切生产都处在赚钱的循环中,所以都是生产资本。一切货币除了为了生活消费购买商品的货币以外,都处在赚钱的活动中,所以都是货币资本。  

5,马克思认为,纸币一旦脱离金本位,它的交换价值的是由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决定的:流通纸币的数量越多纸币的交换价值就越低或者说越贬值。因为纸币既没有价值,又脱离金本位,那么纸币就完全脱离了价值规律,纸币和商品的交换就不是按照价值规律交换,而是按照纸币的交换价值规律进行的,这样商品的价格就随着纸币的数量的增减而涨跌。随着纸币的数量的增加,纸币的贬值,物价的上涨,必然出现通货膨胀。所以,改革开放中纸币数量的快速增加,表现出纸币的快速贬值,表现出物价的不断上涨。  

6,马克思认为,全部工人的工资,购买不了全部的生活资料的商品资本,所以,商品资本必然要过剩,这种过剩必然引起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过剩,这种过剩必然产生危机。国内的生产过剩必然就要寻找国外市场,这就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主要是商品资本的输出和货币资本的输出。这就产生了世界金融资本。所以,在改革开放中打工挣钱的工资消费不了生活资料,大量的商品资本存储在不断扩大的商业机构中,自然就是商品资本的过剩,随之而来的就是货币资本的过剩,因此,就制定了和国际接轨,其本质就是资本的输出。  

老同学,我以上简单地说明了《资本论》的三个基本点,我以为,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出改革开放实实在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我总以为,我们的理论家不是这么做,他们明明知道改革开放就是用钱赚钱的活动,就是不去分析用钱赚钱的活动这个事实。他们明明知道我们的打工挣钱的劳动是雇佣劳动,就是不去分析雇佣劳动这个事实。他们明明知道劳动力是商品,就是不去分析劳动力是商品这个事实。他们明明知道生产就是资本的生产就是利润的生产,就是不去分析利润生产的事实。他们明明知道商品大量积压卖不出去,形成了过剩,就是不去分析过剩的事实。他们明知道国内生产过剩,必然要开展对外贸易,就是不去分析对外贸易的事实。是他们不懂马克思的《资本论》吗?不是的,上述三个基本点工人阶级一听就明白。可是他们就是不愿说出这些事实,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要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的大实验,可是当前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中国人民要对抗,中国人民已经有了毛泽东时代消灭资本的经验,十三亿人绝不会继续受资本的压迫,在这些条件下,这个实验就要破产了!  

劳动者 2010年10月27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