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顾之争收尾:中国资本大鳄和主流经济学家露出画皮
科龙危机:谁的尴尬?----那些主流经济学家哪里去了? (zt)
- 作者: 阴怪(冯.城.黑.花) [131699:2645], 01:19:44 07/13/2005: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科龙自
顾雏军入主以来,从来就没有盈利过。对此,如果说顾雏军做假尚可理解的话,
因为顾毕竟是利益中人,那么那些被社会认作应该具备公德良心的学者,特别是
那些自称长期追踪研究科龙的经济学家,面对顾雏军和科龙如此明显的问题却看
不出来,的确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可能的解释应该是:要么是他们能力不够;要
么就是为了其心目中的“改革大局”,公然与资本结盟,帮着顾圆谎?
国际金融报:科龙危机:谁的尴尬?
邓聿文
2005年07月11日
有关科龙的负面消息一个接一个,最新的是科龙电器三位独董提出辞呈。而
随着证监会立案调查即将结案,据悉科龙和顾雏军“涉险过关的可能性很小”。
业界普遍认为,科龙的问题“很可能是大股东顾雏军虚构科龙业绩,以及私自挪
用科龙资金用于格林柯尔系的收购”。
今年4月,科龙电器正式公布了2004年年报。其中,高达6000多万元的亏损引
人注目。因为这与去年前三季度还盈利2亿多元的情况相差甚远。这不能不使人联
想到去年那场波及整个中国经济界的“郎顾之争”。仅仅半年时间,科龙就“原
型毕露”,危机重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将使谁感到尴尬?
笔者认为,第一个感到尴尬的,毫无疑问是科龙的掌门顾雏军。顾宣称在他
2001年入主科龙时,科龙巨亏14亿多元,经过他的工作,2002年科龙扭亏为盈,
实现1亿多元的净利润,次年更是实现2亿多元的净利润,顾也由此赢得了“扭亏
明星”的美誉。可事情远不是这样。顾的“扭亏为盈”的手法,现在看来无非是
“财务游戏”而已。在去年的“郎顾之争”中,这位“资本运作大师”口口声声
说他惟一不缺的就是钱,也多次表白诚实是他最看重的品质,但从目前披露的情
况来看,他既不诚实,也很缺钱,否则就不会涉嫌做假账,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搞
收购了。
在科龙危机中,第二个感到尴尬的则是科龙所在地佛山市顺德区政府。科龙
之所以从过去的辉煌跌落到如今的衰败,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不当处置有关
。科龙出身于乡镇企业,虽然后来到香港上市,但控股权还是“集体”的,掌握
在镇政府手中。这样的产权结构,要做到政企分开是很难的,并由此造成经营不
善。而后政府为了甩包袱,在和顾雏军的谈判中作了较大让步,使其能够以较低
的成本收购了科龙。
第三个尴尬之人当属那些为顾的收购行经辩护的经济学家。在去年的“郎顾
之争”中,郎咸平遭到了主流经济学家几乎一致的反对和抨击。他们不仅从产权
角度呼吁要善待企业家,还为格林柯尔并购科龙的具体措施进行辩护。
最能说明主流学者们站在顾雏军一边的是去年10月召开的“科龙20年发展与
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来自政府、学界的重量级官员、学者15人一起为顾
雏军正名,明确表明支持科龙的立场。在这次会议上,由某权威研究机构撰写的
同名研究报告甚至认为,只有将科龙的产权改革历程放到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大
视野中,才能够领略到它的意义;并赞扬顾雏军在经过“压缩成本、新产品开发
”等“战略性整顿”后,使科龙迅速走出衰退境况。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科龙自
顾雏军入主以来,从来就没有盈利过。对此,如果说顾雏军做假尚可理解的话,
因为顾毕竟是利益中人,那么那些被社会认作应该具备公德良心的学者,特别是
那些自称长期追踪研究科龙的经济学家,面对顾雏军和科龙如此明显的问题却看
不出来,的确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可能的解释应该是:要么是他们能力不够;要
么就是为了其心目中的“改革大局”,公然与资本结盟,帮着顾圆谎?
由此可见,科龙危机虽然不能说明现在实行的产权改革之路错了,但确实提
醒我们要对企业改制中各种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尤其是对资本与权力、资本与
知识结盟的行为抱有高度的警惕。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7月11日 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