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陈世清: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

火烧 2011-08-09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评述张维迎关于市场逻辑与科学逻辑的观点,指出其理论不符合市场经济实际,强调市场的逻辑即科学的逻辑,并提出对称经济学的视角。

陈世清:中国主流经济学批判(19)

市场的逻辑就是科学的逻辑

——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

张维迎说:“我们追求幸福的方式大致来讲有两类,一是通过让别人不幸福而获得幸福,这包括偷盗、抢劫,计划经济也属于此,不过最主要一种方式的是战争,使民众不幸福而让自己幸福。另外一种方式,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别人幸福而使自己获得幸福:你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然后你才可以获得成功。前面一个是科学的逻辑,后面这个可以叫做市场的逻辑。”

因此,张维迎认为“市场的逻辑和科学的逻辑应该是完全对立的”。(张维迎《市场的逻辑》)

“我们讲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自发的市场……市场的秩序是最好的秩序,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不是好的。”“在现代社会,只有一个机构可以以合法的方式通过让给别人不幸福而让自己幸福,那就是政府。政府强制征收税收。在社会中,政府征税,它干什么用,是否给你创造价值?你并没有看到。”(张维迎《市场的逻辑》)张维迎这种把市场与政府、市场的逻辑和科学的逻辑完全对立起来的理论,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历史,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逻辑,只是他极力鼓吹的奥地利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逻辑引申。而在对称经济学看来,市场的逻辑就是科学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是科学的逻辑

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与所属的经济学范式决定了他的市场逻辑。新自由主义者所属的政治经济学范式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规律为自己的对象,市场的逻辑不是科学的逻辑是必然的。对称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学是科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的市场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并不等于市场经济学只能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完全可以从中提升出一般的理论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科学的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科学是什么?科学是由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科学的对象是客观规律,内容是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科学规律和语言组成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也即逻辑体系。市场的逻辑,既可以指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可以指市场经济学的逻辑体系。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市场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经济规律的理论。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经济规律后面,是经济有机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只要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市场经济学也就是一门科学;否认了市场的逻辑是科学的逻辑,否认了市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也就否认了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要揭示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与规律、形成市场经济学的科学逻辑,除了研究人类经济思想史、吸收其精华,还要观察现实的市场经济活动;既观察其静态结构,又观察其动态发展;既观察其逻辑,又观察其历史;既观察其思想史,又考察其发展史。观察的过程,是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又从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的过程;叙述的过程是从理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又从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的过程。这种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主观规律与客观规律的统一,是相互对称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称、双向互动、协调发展,构成了市场经济的逻辑——市场经济的客观逻辑即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学的科学逻辑即市场经济学的科学规律。

市场经济的客观逻辑与市场经济学的科学逻辑是相互建构的过程,科学的方法论是相互建构的工具。实验与经验属于同等层次的范畴,它们都是形成科学规律的对象、过程、中介与途径,而它们本身都不属于科学的范畴。诚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科学实验可以浓缩经验,并形成直观经验难以形成的各种数据,但本身却仍然属于经验的层面,而并非等同于科学理论。同时,数据化意味着分析,而分析如果不能上升到综合,则破坏了直观经验的完整性,把完整的直觉变成各种理性的抽象。如果把这各种抽象当作科学本身,就将形成偏见,而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如果要把偏见上升到科学真理,必须综合,而综合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中国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就是这种方法;本人首创的五度空间方法就是这种方法;作为五度空间方法核心的对称方法,就是这种方法。只有用对称方法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能理解和把握市场的客观逻辑与市场经济学的科学逻辑。而张维迎所属的奥地利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把完整的市场经济进行肢解的抽象的、线性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的科学逻辑。由于方法论的缺陷,在他们那里市场的逻辑不是科学的逻辑是必然的,正好像他们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是必然的一样。

市场的逻辑是规范的逻辑

不可否认,真正的、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摆脱经济与超经济强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经济,是人的主体性高扬的经济;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有更多的量子化特征。但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中有着确定性,充分自由的市场经济也并非完全的无序运动。

市场经济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人们完全可以认识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理论建设、机制设计、制度安排,自觉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的逻辑是科学的逻辑的逻辑结论,就是市场的逻辑是规范的逻辑。

但既然张维迎认为市场的逻辑不是科学的逻辑,市场经济没有客观规律,那么市场的逻辑也就是不可预先设计的、没有规律可以自觉遵循的、自发的“逻辑”。张维迎:“我觉得,你如果可以设计一个市场经济,你就不需要市场经济。我们需要市场经济,恰恰因为我们不能设计。这个过程中,邓小平推倒第一张骨牌,非常重要,但后面演化出来的东西,是人们不断积累所形成的。”“很多改革不是人们精心设计的,而是改革当中逐步形成的,有的是自下而上,有的是我们当初认为错误的东西,有的变成我们改革最终的积极力量。我觉得这本身就反应出市场的固有魅力。”认为市场经济只能是自发的经济、市场的“逻辑”不可预先设计,把“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方法论原则,也同样是新自由主义者的范式偏见。

在人类一次创业时期,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客观性是其他一切科学科学性的标准。在人类二次创业时期,自然科学只是社会科学的环节,真善美的统一才是一切科学追求的目标。不能解决“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善”和“美”本身就是“真”的一个环节。因此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市场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市场的逻辑是规范的逻辑。市场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市场经济的规范性可以统一而且也应该统一。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市场经济的规范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环节。

市场经济的规律本身是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展开,因而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实证性,是因为主体的自然属性是客观的,客体、主体的活动即主客体相互关系是客观的,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经济规律不能离开这些客观成分,因而具有客观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之所以具有主观性、规范性,是因为主体的意识是主观的、规范的。市场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规律,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再生,这个交换与再生是一个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是价值的产生、实现、转化的过程,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理想的实现过程。主体的意识包括理性、理想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起作用的主导方面,主体对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及在此基础上的意志努力程度、运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的自觉性程度可以决定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形式、作用大小,加速或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之所以具有必然性,是因为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经济规律是社会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具有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主体可以认识经济规律,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改变经济规律的作用方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能改变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本身。所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是把市场经济学的对象定位于“规律”而非“趋势”的立足点。市场经济学的内容是市场经济学的科学规律。

市场经济的科学规律是规范的。量子力学与市场经济学在科学性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都是复杂性科学,都是在无序中包含着有序。区别在于:前者的有序无序是自然的,后者是人为的;后者的人为不仅是自发的,而且可以通过自觉性活动,化无序为有序、以有序去整合无序。所以妄想离开量学力子、复杂科学、主体科学的思维方式,用经典力学的思维方式去追求经济学科学性、实证性无异于拔着头发离开地球,是方法与对象的不对称。而对称本身就是蕴含在量子力学、复杂科学中的根本方法论原则。这可以从量子力学、复杂性科学的历史发展与逻辑发展看出来,也可以从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逻辑发展看出来。

正因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量子力学特征,所以市场经济学的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是统一的,主体性、科学性、实证性与规范性是统一的,真善美是统一的。是什么通过为什么、怎么样表现出来,操作性是其内部环节,工程方法是经济学方法中一切方法的落脚点。因此,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科学性、实证性与规范性统一的对称逻辑,就是市场经济学的科学逻辑----研究的逻辑与叙述的逻辑。在知识市场经济时期,经济学是知识运营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学的科学范式应是以主体性为中心同科学性的统一。市场经济学在形成人的理念和心态、决定人是利己还是利人、商场上奉行狼图腾还是羊图腾、社会的制度设计、企业的机制设计方面,其作用不是描述性的,而应该是规范性的。市场经济是规范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

市场经济的规律主体是规范的。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人类的本质是人类的主体性。无论是人类的主体性还是个人的主体性,都是善对恶的相容与超越的过程,而这种善对恶的相容与超越就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过程。因此主体论与规律论是一致的,历史观与伦理学是一致的,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在所有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上的人类的主体性。所以社会的本质、人类的本质、个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市场经济是规范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人的主体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主体性,客观规律只是前者的总计、总和、结论,因此主体性既是规范的尺度,也是历史的尺度。经济学范式本身的变迁是和人类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从政治经济学范式向一般经济学范式的变迁是和人类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市场经济学中的历史尺度同规范性不是对立的;规范尺度本身就是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规律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学是规范尺度和科学尺度的统一,市场的逻辑只能是自觉的不能是自发的;张维迎把市场经济学的科学尺度、历史尺度与规范尺度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过程只能是自发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实际上否认了他本人的市场的逻辑。张维迎“市场的逻辑”是逻辑的悖论。

市场的逻辑是平等的逻辑

市场经济的规范性就是平等性,规范的市场经济就是平等的市场经济。平等不是平均,而是机会平等,是奉献与报酬的一致、贡献与索取的统一。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体性活动,人类社会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实现个体与整体的生存与发展。任何社会,总体上都要“通过让别人幸福而使自己获得幸福:你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然后你才可以获得成功”。计划经济虽然有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缺陷,但也不是不劳而获的经济。张维迎的“通过让别人幸福而使自己获得幸福”的逻辑是包括计划经济在内的人类社会的一般逻辑而非市场的特殊逻辑,“偷盗、抢劫”、掠夺,在任何时期都是一种反社会的犯罪行为,也只是社会的局部现象,即使在市场经济时期也仍有存在,既不是市场的逻辑,也不是科学的逻辑;张维迎所谓的“强盗的逻辑”从未成为社会任何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逻辑。所以,仅仅“通过让别人幸福而使自己获得幸福:你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然后你才可以获得成功”不能把市场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时期区别开来;把市场经济和其他经济形态区别看来的、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平等交换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互相交换劳动中平等的程度,决定互相交换劳动的频度;互相交换劳动的频度,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市场,就是平等交换劳动的场所、促进平等交换劳动的机制;市场经济,就是保证平等交换劳动的制度,就是在人类互相交换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平等交换劳动为主要内容与根本动力、通过平等交换劳动实现资源再生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经济形态。从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定义与功能来看,市场经济的本质和核心是平等。正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平等,所以好的、规范的市场经济就是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坏的、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就是不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平等,不但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完善的市场经济,就是以民间微观经济调节为基础、以政府宏观经济调节为主导、以平等为核心、以价值为机制、以对策和价格为手段、民主与法制相对称、效率与公平相协调、通过资源对称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贡献与索取的对称、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平等性、对称性、主体性、价值性、系统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张维迎否认“你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然后你才可以获得成功”的市场逻辑既是规范的逻辑也是科学的逻辑,是由于他没有抓住市场经济时期“你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然后你才可以获得成功”后面平等的本质。平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市场经济和其他经济形态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是市场逻辑与政府逻辑、规范逻辑与科学逻辑统一起来的核心。因此,即使单就张维迎“市场的逻辑”本身而言,也不是简单的“通过让别人幸福而使自己获得幸福:你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然后你才可以获得成功”这样的一个抽象的、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劳动的一般过程,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平等交换过程。张维迎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描述的而非规范的、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片面的而非全面的,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什么是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什么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张维迎不能对市场经济合理定位,也就无法真正把握市场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是立体的逻辑

平等,以平等为核心的市场经济,需要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法制的保障。所以市场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政府和法制都是市场的内在环节。张维迎:“市场运作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有、私有财产的权利。自有、私有和产权,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只有一个机构可以以合法的方式通过让给别人不幸福而让自己幸福,那就是政府。政府强制征收税收。在社会中,政府征税,它干什么用,是否给你创造价值?你并没有看到。”“对市场最大的伤害,是来自政府的干预。如果要用充分竞争这个概念,那么多权力掌握在你手里,怎么充分竞争?那么多政府干预,哪来充分竞争?”“所以我再次呼吁大家,我们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让我们重新读一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要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那些政策。”张维迎:《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就是通过偷换“充分竞争”和“完全竞争”这两个概念,把凯恩斯鼓吹的“政府干预”和社会主义的政府宏观调控混为一谈,通过反对前者来反对后者;把新自由主义的完全竞争和社会主义的充分竞争混为一谈,通过肯定后者来肯定前者。张维迎反对社会主义的政府宏观调控、主张新自由主义的建立在私有化基础上的完全竞争,是源于他把市场的逻辑看成是平面的、线性的逻辑。而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同于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也不等于新自由主义的完全竞争。市场的逻辑是立体的、对称的逻辑而非平面的逻辑。

在对称经济学中,经过扬弃的政府宏观调控同国家干予主义有本质的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是价值经济学。经济基础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化,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是共有制。运用手段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热衷运用货币手段,政府宏观调控侧重运用财政手段。调节目标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目标是均衡,具有反周期性质;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目标是对称,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调节过程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是非常态,具有即时性;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过程是常态,具有稳定性。以上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概念不同:一个叫宏观调控,一个叫国家干予。

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自由同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有本质的不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运用手段、调节目标、调节过程和国家干予主义毫无二致,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不同。在表现形态上,新自由主义鼓吹完全自由、完全竞争,社会主义自由市场主张充分自由、充分竞争。完全自由:无政府主义,只要效率不要公平,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充分自由:以平等为核心、平等制约下的自由。完全竞争:弱肉强食、不择手段、不按游戏规则出牌。充分竞争:法律、诚信制约下的竞争。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自由、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自由、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平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充分自由、充分竞争的核心。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以平等为核心、效率与公平相一致是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因此,完全的市场经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而非价格机制,“完全的市场经济”与“完全放开价格”二者间不能划等号。完全的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完全竞争意味着无序竞争,无序竞争意味着垄断产生,垄断产生意味着不充分竞争。要充分竞争就必须控制垄断。能否放开价格,要看放开的是什么价格。如果是平等竞争的价格,当然应该放开;如果是垄断价格,则应当禁止。不加限制地讲完全竞争、放开价格,是为哄抬价格、通货膨胀开绿灯。打着完全竞争旗号的价格垄断,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之初的价格双轨制,表面上是逐步放开价格,实际上是人为制造垄断价格,限制自由平等竞争价格,从而走向控制价格(控制垄断价格)的反面,也走向放开价格(放开自由竞争价格)的反面;从而既背离了计划经济,也背离了真正的市场经济,与所谓“渐进式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实践说明:双轨制是人为制造价格垄断、非公平竞争、从而制造权力寻租空间的始作俑者,也是让一部分人通过原罪“先富起来”的肥沃土壤。中国所有腐败都是“双轨制”的衍化、延伸形态,或都是双轨制的变种;中国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都是靠着双轨制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先富起来的,并美其名曰“充分利用政策资源”。非公平竞争的“先富起来”,埋下了日后制造垄断、投机炒作、寻租造租、贫富分化的运作模式,蕴含了使市场经济改革向权贵市场经济、坏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雏形;其所孕育的“官倒”也是通货膨胀、两级分化的源头之一。清算“原罪”总体上就是清算双轨制带来的不法所得,清除其所造成的对人的素质与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完善的市场体制从本质意义上就是清除双轨制及其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土壤,在平等起点上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用双轨制的“成就”来证明“完全放开价格”,在双轨制已经制造垄断的基础上“完全放开价格”,是让羊和狼平等竞争,是从错到错、将错就错的循环论证,并无说服力。在市场的核心机制上,新自由主义完全自由以价格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社会主义充分自由以价值为市场的核心机制。在市场体系的定位上,新自由主义完全自由把市场平面化,实质是市场原教旨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充分自由把自身定位为与政府宏观调控相对而言的民间调节,以强化政府执政能力为必要环节。在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定位上,新自由主义完全自由把中国市场化改革定位于走资本主义道路,把市场化等同于私有化、金钱化、产业化、自由化;社会主义充分自由把中国市场化改革定位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市场化是市场的立体化、主体化、规范化、完善化。在发展观方面,新自由主义完全自由奉行的是以物为中心的GDP增长观、只要增长不要发展的线性“发展观”;社会主义充分自由坚持财富增长观、系统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以上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概念不同:一个叫完全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叫充分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是向完全自由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过渡,而是向充分自由的完善的市场经济过渡。此次源于西方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西方国家采取的应急措施说明:资本主义与传统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二者都在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过渡,但传统社会主义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过渡有先天的优势:充分的而不是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而不是完全的竞争需要强有力政府的强力建构、控制与推行。建立健全法制,维护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公平,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政府宏观调控对社会提供的价值,就是政府给纳税人的回报。认为政府是唯一“以合法的方式通过让别人不幸福而让自己幸福”的机构,从而得出无政府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结论,没有事实依据,也不符合市场的逻辑。

扬弃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对称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决定同一个名词会有不同的内涵,使之成为不同的概念。比如“市场化”、“国家调节”、“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等等,如果不能把它们放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范式中定义,而是望文生义,就难以完整把握对称经济学,难以准确把握对称经济学同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区别。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政府是市场的内在环节,法制是市场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要使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建立并使之健康发展,充分竞争的经济必须与民主政治相对称。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者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来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是全面的市场经济,是更高级的市场经济,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市场社会主义是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扬弃,这种制度转型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大制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了两大体制的优点。用社会主义去整合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去完善社会主义,这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功能,还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必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得以展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对称经济学的产生,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市场经济本身是对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是对称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称本质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得到充分展示;而对称经济学就是对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展示出来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对称本质、市场经济的对称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称本质进行经济学反思的成果。政府与市场、民主与法制的对称逻辑就是市场的逻辑。因此市场的逻辑就是立体的逻辑,立体的逻辑就是科学的逻辑——量子时代非线性的对称的科学逻辑。

市场的逻辑就是平等的逻辑;市场的平等逻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市场的平等逻辑也是科学的逻辑。我们只能从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中看到新自由主义的范式偏见,看不到任何市场的真正逻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