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陈世清:再论中国主流经济学误导了中国改革

火烧 2011-06-03 00:00:00 经济视点 1030
文章指出中国主流经济学误导改革,主张区分产权明确与私有制,强调市场经济基础是产权明确而非私有化,提出产权立体结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陈世清:再论中国主流经济学误导了中国改革

——评中国主流经济学主导下的私有化运动

私有化则只能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不但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且也不符合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通过把产权明确等同于私有制,把私有制等同于私有化,不但要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而且要在中国推行自由资本主义,是要中国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这种线性思维方式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不符。

要把“产权明确”同“私有”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要把“产权明确”同“私有”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产权明确而不是私有制。产权明确包括私有制产权明确与公有制产权明确、生产资料产权明确与生活资料产权明确。

市场,就是相互交换劳动的场所,促进平等交换劳动的机制,保证平等交换劳动的制度。市场经济,就是在人类互相交换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平等交换劳动为主要内容与根本动力、通过平等交换劳动实现资源再生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经济形态。产权与产权明确,是平等交换劳动的前提,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但产权概念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内涵逐步深化、外延不断扩大的过程,产权明确的“界限”也必须与时俱进。

产权明确不等于私有制,私有制不等于私有化,人人都有的社会所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化。

以劳动力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共有制,就是人人都有份的社会所有制。

和市场经济不兼容的不是公有制,而是单一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不兼容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专制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单一公有制的基础上,不可能建立在单个人的思想理论基础上。

产权的立体结构

产权的立体结构,就是根据产权的主体,分为公有产权、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公有产权又分为国家产权、集体产权;根据产权的类别,分为物权、知识产权与劳动力产权;根据产权的性质,分为初始产权与法人产权。产权的实现形式,又可分为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与处置权。

产权明确,就是明确产权主体与产权边界。产权不仅有时空边界,而且有层次边界——无论是所有者还是使用者,都有权拥有相关产权的质量标准,否则有可能付出的代价(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付出的是整个学校的数以千计的生命的代价)。一般商品的质量保证,也是这种立体产权的体现。因此,产权的本质,是价值所有权;而任何价值,都同时拥有五度空间属性。

产权的立体性质,对于产权的界定有重要意义:

1.明确产权主体,首先要区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所有权里又包含初始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土地的产权结构同其他生产资料的产权结构又有不同。

2.明确公共品的产权边界,不能仅看它的时空属性,而且还要看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方面的产权属性。厕所是公共的,但维护厕所清洁的劳务不是公共的,所以公厕收费,并非公共品收费,而是维护公厕清洁的劳务收费。而由于坚持公共品不收费的原则,使北京大街上到处臭气熏天,实在是荒谬的理论带来荒谬的实践。想用这极端办法来说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正确性,实在也是枉费心机。

3.明确私有品的产权边界,也不仅仅是看他的时空属性,还要看在使用过程中相关的其他方面的产权关系。污染、噪音、安全隐患等问题,都牵涉到自身和他人的产权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仅仅着眼于产权固定物的平面的时空边界。就无法得到界定;仅仅通过市场自行解决牵涉到交易成本问题,有的还牵涉到交易主体问题(如有的公众利益受到侵害,就牵涉到谁来出面解决的问题),而使之不可行。但如果明确产权的超时空性质,就可以按法律来强行解决。

造成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脱节的根源,是产权的平面化。一大二公、平均主义、按分配而劳,实际上是产权平面化的结果,也是人为制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根源。用产权的立体结构可以重新建构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产权的立体结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融合的经济基础。科斯的贡献,是把产权的清晰看成效率的必要条件;科斯的错误,是把产权清晰看成效率的充分条件——科斯把产权及产权关系平面化了。他认为只要“产权”明确了,就可以通过市场来自行解决一切问题。这不但在实践上不可行,而且在理论上本身就是错误的。

产权明确与私有制

要把“产权明确”同“私有”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产权明确而不是私有制。产权清晰不等于私有产权,私有产权不等于私有制,私有制不等于私有化,人人都有份的社会所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化。私有制作为一种所有制,可以成为共有制——社会所有制的组成部分,因而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但私有化则只能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不但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且也不符合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现代公司制的法人产权与初始产权的分离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有制。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相当比重的国有制,私有化无异于一种倒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通过把产权明确等同于私有制,把私有制等同于私有化,不但要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而且要在中国推行自由资本主义,是要中国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这种线性思维方式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不符。

产权明确不等于私有制。随着小商品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将演变为股份制。由于股份制的法人产权有相对独立性,私有产权只是初始产权;而且公有产权也可以成为股份制的初始产权,私有产权只是构成股份制的初始产权的来源之一,因此股份制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有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股份制本质上是共有制,共有制是私有制和传统公有制的扬弃。作为扬弃了私有制和传统公有制的共有制,由于其可以做到和私有制一样的产权明确,所以以共有制为基础同样可以实现公平、做到贡献与索取等价交换。在这时,私有制同公平的关系,只是作为产权明确的原则而包容在共有制中。同时由于共有制本身产权是明确的,作为初始产权的公有产权其本身的法人产权也应该是明确的,所以以共有制法人产权为中介,公有产权也可以构成公平的基础条件之一。

更进一步,通过公司化改造,特别是通过建立劳动力产权制度,原有的公有制企业也可以转变为股份制-共有制企业。

因此,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只要产权明确,共有制企业可以成为公平的经济基础,也即可以成为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把产权明确混同于私有制,以只有私有制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为名,把公有制企业分光卖光送光使之还原为私有制,是开历史倒车。

经济上的产权明确必须以政治上的民主制为保证,政治上的民主制必须以经济上的产权明确为基础;二者都以商品生产为前提,并为商品生产提供保证。如果商品经济的车轮运转在专制政治下面,那么腐败不可避免,公平不能实现。所以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以公平为核心,市场经济是产权明确的商品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对称。

人的平等要求与其说是商品交换的产物,还不如说是无赋人权;这种无赋人权与其说是理性的产物,还不如说是人的本能;这种人的本能是从自然界的对称规律发展而来;因此与其说是商品交换中抽象出天赋人权,还不如说是天赋人权展开为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后者只是前者的特殊表现。

当然,从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必然过程和人的本能革命的结果,而人的本能革命是这个必然过程的本质和基础,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

这个本能即主体的价值规律的物质基础。

个人利益→私有制→共有制——市场经济。

人格平等→主体价值规律→公平交换规律→商品经济→政治民主——市场经济。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实现。

产权明确与共有制

新自由主义制度经济学从他们的范式偏见出发,非要把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股份制改制说成私有化,并非对中国产权改革的正确解释。在他们那里,要么私有制,要么传统公有制,是一种不相容的两极思维。

私有制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公有制也是人人都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应该是私有制、公有制并存的共有制;以劳动力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共有制,就是人人都有份的社会所有制。

共有制是产权明确、然而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的微观机制。共有制是股东之间、合作伙伴之间、老板员工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家族成员之间、竞争对手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双赢共生关系的深层基础。共有制的基础和核心是劳动力产权制度;“民有、民管、民享”的原则是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只有共有制才是真正的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才是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同的经济基础。当然共有制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共有制说明:1.产权明晰不等于私有化;2.财产私有化不等于资本、资产、企业私有化;3.企业公众化不等于企业私有化;4.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把产权清晰、财产私有、企业公众化、民营化等同于私有化,是偷换概念,容易引起歧义,并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作为微观经济向宏观经济过渡与生产社会化要求相对称、与宏观调控要求相对称、又不改变产权的法律关系和自然关系的经济组织形式,只能是共有制。共有制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序性,可以把经济活力与经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与宏观调控有机统一的中间环节。在共有制企业中,产权的法律关系与自然关系是对称的,产权关系与生产发展水平、生产中的自然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是对称的;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协调中,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挥。

国家宏观调控与所有制关系

我把从量上着眼的公有制称为传统公有制,把从质上——国民经济命脉上着眼的公有制,称为现代公有制。传统公有制与私有制此消彼长,现代公有制与私有制相辅相成。现代公有制与私有制以及共有制共同构成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对称、政府宏观调控与经济自由相协调的所有制基础。

实践证明,要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不以生产资料传统公有制为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微观经济范畴,而政府宏观调控属宏观经济范畴。宏观经济固然以微观经济为基础,但宏观经济不等于微观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微观经济以宏观经济为主导,但微观经济必须保持自身活力。宏观调控不等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扼杀了经济主体的活力,既无微观经济,又无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有计划,但不等于计划经济。计划只是实现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不是实现宏观调控的唯一手段。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形态。“更有效”的实现途径,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更有效地反对垄断与保护竞争,法制更完善,民主更充分,创业更自由。而做到这一切,除了土地、矿山、河流等重要资源以及自然垄断的产业必须由国家掌握并有计划开发、使用、经营外,其余的生产资料并不以传统公有制为前提。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是传统公有制而是现代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现代公有制、私有制共同发展的现代所有制——共有制。

生产的社会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现代性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称的关系。因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着相互对称的规律。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个层面的结构如果相互对称,可以使社会经济系统发挥出更好的生产力功能。这和所有制关系与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相互对称有利于生产力功能发挥,道理是一样的。只有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相互之间都对称,才能发挥生产力的最佳功能,这就是对称经济学原理。

私有化则只能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不但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且也不符合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通过把产权明确等同于私有制,把私有制等同于私有化,把中国改革定位为私有化运动,是不但要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而且要在中国推行自由资本主义,是要中国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这种线性思维方式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不符,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