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观点评论之一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观点评论之一
——給老同学的信(17)
老同学:你好!最近在网上看到[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研究]其中列举了从1994年到2006年发表的有关研究文章179篇。接着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研究综述],其中简单综述了十几年研究的观点。为了弄清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现谈谈我的看法:(编号是我自己加的,【】内是我的看法)
1,关于“跨越”设想的提出动因
【说马克思“跨越”的设想,是不准确的,不是设想,而是马克思根据俄国的亚细亚所有制的分析,对俄国无产阶级提出的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进行跨越的具体指示!】
(1)“担心论”:沙皇俄国是当时欧洲反动势力的支柱,欧洲革命要想取得胜利,首先必须清除这个革命的障碍。这促使马克思加强对俄国的研究,以寻求推翻沙皇政府的途径。同时,马克思担心当西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在西欧以外的广阔地区资本主义正在走上坡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西欧的革命就会被镇压。因此,马克思晚年劝告俄国人不必急急忙忙地跳进资本主义,希望俄国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不必跳进资本主义,不是担心西欧革命被俄国镇压,而是为了跨越资本主义】
(2)“应答论”:马克思、恩格斯接受俄国民粹派的挑战和俄国革命者的请求,开始了对俄国社会发展前途的深入研究。恩格斯接受民粹派理论家特卡乔夫的挑战,于1875年撰写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批驳了民粹派的“落后优势论”;1877年,马克思为了澄清米海洛夫斯基将《资本论》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世界历史哲学的错误,写了致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应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的请求,马克思对此问题又进行了专门阐述,正式提出“跨越”设想。【信中的应答指示是研究的结果。而亚细亚的所有制则是跨越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完善论”:马克思的晚年研究是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理由在于:马克思试图将其对俄国土地关系的分析用于《资本论》的地租篇写作,以深化《资本论》的理论逻辑;马克思试图通过对东方社会和人类社会原生态的研究,揭示社会形态更迭过程中私有制!阶级的历史地位,论证私有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暂时性,从而完善他的唯物史观;马克思试图阐明自己与俄国民粹派在理论主张上的根本区别,从而揭示经济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条件性、可能性,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化《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完善他的唯物史观,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跨越就是不要经过资本主义!这不就是《资本论》消灭资本主义的实现吗?不就是亚细亚所有制的唯物史观吗?不就是消灭了资本的社会主义现实吗?】
(4)“同情说”: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并提出“跨越”设想,其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出于无限同情东方社会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使东方各国人民不再遭受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巨大痛苦和灾难。【同情是道德的范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跨越不跨越资本主义是建设中的革命斗争,与道德无关。】
(5)“困惑论”:马克思的晚年研究是为了走出思想困惑。由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未能爆发,马克思炽热的革命热情和殷切的革命期待在现实生活中都被无情地化为泡影。【无产阶级革命未能在欧洲爆发,追其原因,是因为资本的赚钱的市场还在不断地扩大,马克思时代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苏联和东欧的市场名副其实地交给了世界资本,中国还在名义上是社会主义,实质上已把自己的市场交给了世界资本。这就意味着,俄国人民中国人民,将在世界资本的剥削下,一方面延长了世界资本的寿命,另一方面使自己在“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或者说向“卡夫丁峡谷”迈进了一大步。】为了摆脱晚年的思想困惑,他最终放弃了灌注其毕生心血的《资本论》的写作,转而从事陌生的东方社会和人类学研究,并提出了“跨越”设想。【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灭亡是根据科学判断的,根本不存在困惑。】
2,关于“跨越”设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1)一种观点认为,“跨越”设想只是马克思思想酝酿过程中的理论假设,并不是他的正式主张。【不是理论假设而是正式主张】理由在于:①一个人的思想只能以其公开的讲话或正式的文字表达为依据,马克思的正式复信才是他最终的真实意思表达。虽然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有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表述,但在正式复信中并没有这样的提法,这只能说明马克思对此有过思想上的酝酿,而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②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明确反对俄国有“跨越”发展的可能。【恩格斯以分析俄国革命的条件为主,并没有反对跨越。马克思以分析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挽救公社的措施为主,并没有忽视俄国革命】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在西欧资本主义条件下是这样,但是在东方亚细亚所有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
(2)另一种观点认为,“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慎重思考【不是慎重思考而是以东方亚细亚所有制的历史事实为根据的】的结果,是一个科学的结论,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否认的。理由在于:①同样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表达,不能以正式复信来否定复信草稿。②尽管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问题的具体论述确实存在着不尽一致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从总体看,他们的立场和观点是一致的,即他们都明确肯定俄国农村公社在内外条件具备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种一致性,在他们为《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合写的序言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马克思的复信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1853年6月的通信中,在恩格斯的《论俄国社会问题》中都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一致的】
3,关于“西方社会主义道路”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是否矛盾)【这两个名词不是马克思的用语。如果可用那么,西方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消灭后,实行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工业分布到全国去和农业自然结合,消灭城市实行村社自治,一切人都要参加劳动等等。东方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东方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就要用资本主义的成果来挽救公社,也就是土地公有,集体劳动,公社自治等等。由此可见,西方社会主义道路和东方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一致的,并没有矛盾。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西方革命的对象直接就是资产阶级,而东方革命的对象间接是世界资产阶级,而直接的对象就是东方国家本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新兴资产阶级。】
(1)“矛盾说”:晚年的“跨越”设想与早年的由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相矛盾的。持该观点的人较多地引证马克思早年关于西方殖民者对东方殖民地掠夺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分析,强调马克思曾认为东方落后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都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实际上充当了推动该进程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而晚年马克思认为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与早年设想相矛盾。【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只要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也就是雇佣劳动普遍化,那么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东方是亚细亚所有制,就不存在历史的必然性,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一旦成功,就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挽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人们喜欢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来代替跨越资本主义,这是不正确的。西方资本主义消灭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资本已经不存在了的社会。社会主义就是消灭了资本的社会。而东方社会资本主义并没有占统治地位,十月革命前,中国解放前就是这样。因此,这里用跨越资本主义建设新社会,这个新社会也是没有资本的社会。】
(2)“从属说”:晚年设想是从属于早年设想的。一方面,相对于早年设想而言,晚年设想不够完整、成熟,尚未构成理论体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家总是喜欢制造所谓的理论体系。有了所谓的理论体系,就可以写出系统的理论文章。但是,中国现在需要的就是把马克思的具体的观点:例如,雇佣劳动和中国的劳动联系在一起进行判断,得出中国劳动是不是雇佣劳动。又例如,资本和中国的人民币联系在一起进行判断,得出中国人民币是不是中国资本,这里不需要什么系统的理论,而仅仅需要的是:除了事实就是事实!】另一方面,在晚年设想中,西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俄国等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重要前提。【不是重要前提!如果西方革命不胜利,东方革命胜利以后,东方就不能跨越吗?】因此,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共同胜利,是人类实现社会主义的主线;经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则是人类实现社会主义的补充形式,是从属于主线的一条副线。【分主线和副线是不科学的!恩格斯说过,世界资本主义使得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趋于一致,所以,当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消灭资本主义的时候,必然就会发生连锁反应,所以资本主义必然会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是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消灭资本主义,所以不能分主线和副线。】
(3)“并列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由早年的西方社会主义理论和晚年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构成,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存在谁从属谁的问题。【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绝不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不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就是消灭资本,消灭资本就是消灭用钱赚钱的活动,就是消灭产品的商品形式,就是消灭货币。这才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4)有些学者则否认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我认为是这样】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恩格斯的早先著作中,已经蕴含了有些国家和民族甚至是相当多的民族,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他们晚年提出的“跨越”设想,是他们以前思想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与以前思想不同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是不存在的。
另一种观点不仅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存在持否定态度,而且对“跨越”设想的意义作了限定,认为“跨越”设想的理论意义仅限于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俄国,不宜推广到一切经济发展落后的东方国家,所谓“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纯属虚构。【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主义消灭了以后的社会经济形态,恩格斯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灭资本主义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反杜林论》中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是人所共知的。马克思发现东方亚细亚所有制是这些国家革命胜利后,不必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可以利用资本主义成果实现和西方资本主义消灭以后的社会形态一样的经济形态。所以,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东方国家。】
4,俄国、中国等落后国家开创的社会进程是不是对“跨越”设想的验证【我认为验证分两部分:第一,革命的验证,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是不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这一点恐怕没人反对。第二,革命后有没有按照马克思的指示跨越,是不是挽救了公社,或者说是不是按照公社的标准,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生产,等等。如果都是按照马克思的指示做了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两个国家已经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1)“设想验证说”: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伟大创举,就是经济落后国家(特别是俄国和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是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验证和发展。
(2)“规律验证说”:如果严格按照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基本内涵去考察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就会清楚地发现:东方国家先于西方发达国家开创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验证的不是“跨越”设想内容本身,而是设想所揭示的规律,即东方不同于西方、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相统一的规律。
(3)“无关说”: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时,各自都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此时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也未发生,这与“跨越”设想的条件大不相同,它们所走的是另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与“跨越”设想无关。
【不论是“设想验证说”还是 “规律验证说” “无关说”都是抽象的判断!首先必须明确:第一,这两个国家在革命胜利以后都分为两个时期:俄国分为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中国分为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第二,列宁和毛泽东时期已经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斯大林和改革开放时期则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5,目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已经跨越了“卡夫丁峡谷”
(1)“不完全跨越说”: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已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其标准只能是:第一,是否已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第二,是否已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这个标准是符合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是完全正确的。】就此标准看,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一段时期看似乎已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目前又都退回到这一峡谷之中;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改革开放以后,不是走出而是走进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2)“跨越说”:无论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都不应否认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毛泽东时代是跨越了,改革开放是进入了】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受的挫折并不表明卡夫丁峡谷不可以跨越,而是在跨越以后怎么办上出了偏差。
(3)“与跨越无关说”:苏联、中国等落后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进程与“跨越”设想无关,因而不赞成用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去衡量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是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做法。
——孙来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20年研究评述》,
老同学:我可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敢在专 家 教授头上动土。为了追求真理,我不得不这样做!自然我期望专 家 教授对我进行批判。
劳动者 201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