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偏见”挑战谁
最近,就看到一则大文学家莫言的自称为“偏见”的讲话。他是真的认为自己讲的是偏见么?
台下数以千计的掌声恐怕没有一个人那样认为。
那么,那个“偏见”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去解读?
偏见,在汉语中,就是片面的,偏颇的见解。这是唯一的解释。
自从有了“修辞”之后,“偏见”可以被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甚至可以说是“正确”之见。有时候不细想想,和真的绕不过弯,被弄糊涂。
一种解读是,自知在自己的意见之外,还会有不同意见。如果想不到这一层,那就太小瞧了作为大文学家的莫言。所谓的“偏见”,貌似“自谦”,实则是自信。明明知道有不同意见,偏偏要这样说。颇有“我是诺贝尔奖——我怕谁”的意味。这是莫言说话的底气。
莫言之所谓的“偏”,具有“偏执”、“执拗”,即坚定、执着的意思。如果一个大文学家想不到这一层,也就太小瞧和低估了读者认知能力。
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当莫言说那话的时候,已经预见到了还肯定有一种与自己的意见不同的认知。如果他想不到这一层,同样是小瞧了作为大文学家的莫言。他是以自己的“偏见”,说明还存在着另外的一种与他不同的意见。至于那种意见叫做什么,他没有说。
一般说,在“偏见”之外,与偏见相对应的应该是“正见”,或者说“正统”的意见。否则,就无所谓“偏见”。
在这里,大文学家莫言可能是“逗你玩”,弯弯绕,他想说什么,让你猜。这样,才显得有学问。其实,很好猜。都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这样说,岂不是显得更文雅,更显文人范儿!
莫言的“偏见”是针对“暴露与歌颂”说的,这个说的坦诚。他针对的是谁?没有说。没有说,人们难道就不知道么?相信那些听他报告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清楚。或许出于这个原因,无需说。
众所周知,早在莫言出生之前,毛主席在延安就专门讲过这个问题。这件事,推测莫言是应该知道的。
《延安讲话》,奠定了新中国文艺理论的基石。被认为是新中国文艺的“指导思想”,自然属于“正统”。颠覆了它,新中国的文艺队伍必然走向瓦解。颠覆了它,文艺工作必然要犯颠覆性的错误。那正中西方人的下怀。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言而喻。莫言的“偏见”,敢为天下先,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要害。
老朽行将耄耋,未曾见过伟人的公开的挑战者。即使是反对者,也常常装出一副拥护的样子。幸亏老朽活到长久,终于看到大名鼎鼎的莫言蹦出来,挑战伟人。这,大概是当今中国文艺界的第一人。与诺贝尔奖第一人的身份很般配。
莫言为什么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竟然如此明目张胆的的挑战伟人?挑战新中国文艺理论的基石?这是向谁宣誓?向谁示威?是能够欺的了自己,还是那个欺的了他人?
由于莫言面对的是香港的听众,知识分子,说出与伟人相对立的意见,是不是出于对伟人还有几分“尊敬”,而自称为“偏见”,亦未可知。
但是,老朽横竖看不出莫言是在讲自己的“偏见”、宣传自己的“偏见”。他那正儿八经的、一脸严肃、坚定的神情,向伟人的“正统”挑战的意味异常浓烈。听众、观众如果看不出这点小意思,岂不都成了“吃瓜”群众?如果大众都相信他那说的真的是“偏见”,那里还会有司马南的质疑与更多的网民声援?
莫言,挑战伟人,可以动歪脑筋,别耍小聪明!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