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一名巴格达警察正对一民众实施检查。自美军撤离后,伊安全部队大力加强安保工作。
当地时间8月30日晚,美国副总统拜登突然造访伊拉克,他将主持定于9月1日举行的美军撤离仪式。伊拉克总理则在8月31日表示,美军作战部队撤离伊拉克,意味着伊拉克获得了主权独立。9月1日举行的撤离仪式,也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伊拉克战事正式结束。
美军换帅终结战事
拜登抵达伊拉克后,于8月31日与伊拉克领导人会晤,商讨美军撤离后的下一步问题。
拜登在和伊拉克总理马利基等高官会晤时称,美国在美军撤出后将继续支持伊拉克重建进程,他还呼吁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等伊拉克各派政治力量,要尽快组成新政府。伊拉克3月7日大选之后,各政治派别至今未就新政府的组成达成协议。
拜登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主持美军战斗部队撤离伊拉克的正式仪式。仪式上,劳埃德。奥斯汀接替现任驻伊美军最高司令雷。奥迪尔诺,成为新一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从9月1日以后,美军自2003年起至今在伊拉克执行了7年的“自由伊拉克行动”,也将以“新黎明行动”名义展开。这也意味着7年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军停战而结束。
美军战斗部队撤离后,将只留下约5万军事人员,负责培训等非战斗任务。7年零5个月的伊拉克战争,共造成4400多名美国军人丧生,超过3万人受伤,在伊拉克,则有至少10万伊拉克人死亡。
伊拉克的纪念日
对美军战斗部队撤出的消息,民众反应不一。40岁的巴格达教师约哈尼亚认为:“此时美军撤出不是个恰当的时机。”她说:“现在还没有新政府,安全也在恶化,人们都没有信心。”但纳杰夫的小摊贩拉里对美军撤出表示高兴。
“他们早该走了,7年了,我们的生活还是一片混乱。”
在美军撤离仪式的前一天,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对国民发表电视讲话,称美军战斗部队撤出后,伊拉克获得了主权独立。
“今天,将留在所有伊拉克人的记忆中。如今,伊拉克已经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马利基说。
伊总理承诺安全
马利基还对政府军的能力表示自信。他强调:“我们的安全部队将确保国家安全。他们完全可以去除所有的威胁。”
马利基还称,美国在2011年底前撤出全部军人是一个值得相信的承诺。他在讲话中呼吁各党派和各派别团结起来,共同推进伊拉克的民族和解和重建进程。
奥巴马:作战任务结束 但对伊拉克未来责任未完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8月31日晚20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演讲宣布结束对伊作战,演讲全文摘要如下:
这一里程碑事件揭示所有美国人,如果我们带着信心和责任前行,未来是由我们塑造的。它也向世界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美利坚合众国在本世纪之初仍将维持和加强它的领导力。
七年前,就在这张桌子前,布什总统宣布伊拉克作战任务开始。很多事情从那一夜开始改变。一场解除一个国家武装的战争演变为一场抵抗叛乱的战争。恐怖主义和宗派斗争撕扯着伊拉克。几千名美国人献出了他们的生命,成千上万人受伤。我们的国际关系变得很紧张,国内的团结也遭遇考验。
今夜,我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已经结束。“伊拉克自由”行动结束了,现在伊拉克人民对自己国家的安全负有主要责任。
我们已经从伊拉克撤军近10万人,关闭了几百个基地,转移了数百万的设备。
今年伊拉克将举行的选举引人注目,如果这届政府就职,无疑伊拉克人民将在美国拥有一个有力的合作伙伴。我们的作战任务结束了,但对伊拉克未来的责任没有结束。
结束这场战争不仅符合伊拉克的利益,而且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美国为了将伊拉克的未来交付给它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在是时候翻过这一页了。
今天下午,我和前总统布什通话。众所周知,在战争伊始我们意见不一。但没有人会怀疑布什对我们军队的支持,对我们国家的热爱,对我们安全的责任。正如我说过的,既有爱国者反对战争,也有爱国者支持战争。
现在,对阿富汗战争接近十年,有人质疑我们的作战,但我们不能忘记危险所在。基地组织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破坏、瓦解和击败基地组织,同时防止阿富汗再次成为恐怖分子的基地。因为在伊部队的撤离,我们现在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在阿富汗,我已经下令布置了其他军队对付塔利班。
另外,我们从伊拉克的努力中得到的教训之一是,美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发挥。我们应该使用我们力量的所有元素,包括外交、经济、以及美国榜样的力量,寻求我们的利益,获取盟友的支持。
今天,我们的老对手正在安享和平,正在崛起的新兴民主国家将成为我们未来的伙伴。我们出口商品的新兴市场从亚洲延展到美洲。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力量明天将从这里出发。
我们在海外国家的影响力是基于国内的繁荣,而国内繁荣的基石是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但是,现在太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发现他们工作更加努力,收获却更少,同时,我们长期的竞争力受到威胁。目前,我们最紧要的任务是恢复经济,让数百万失去工作的美国人找到工作。
我们必须对为了国家勇敢作战在异国他乡的老兵们履行承诺。只要我作为总统,我们将维持这支众所周知的最勇猛的作战部队,全心全意为老兵们服务,正如他们曾经为我们所做的一样。
迄今为止有150万美国人在伊拉克服役,他们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为不相识的人们在战斗。他们盯视着人类最黑暗的战争,来为伊拉克人民寻求和平的光明。
背景资料
迄今为止,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打了7年半,造成4000多名美军死亡,10万伊拉克人丧生。在这7年多时间里,美国可以说深陷战争泥潭,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虽然到8月底,美军所有的作战部队已撤离,仍有5万多名非战斗美军留驻伊拉克。这批美军的任务是“训练伊拉克军队”、“帮助重建”和“促进伊拉克政治和解”。奥巴马计划在2011年将这批美军撤离。
伊战加深美欧的裂痕,法德等盟国开始加速摆脱美国附庸的地位
中新网
对美国不顾国际社会反对而一手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除英国外,欧洲盟国一片反对之声。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欧盟几乎陷入分裂边缘。法国总理公开指责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犯了三重错误。伊拉克战争加深了美欧的裂痕,法德等盟国开始加速摆脱美国附庸的地位,在外交政策上更加自主。在反战问题上,法德甚至与俄罗斯站在了一起。
欧洲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欧媒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虽然看似获胜,实则没有争取伊拉克与全球穆斯林的民心。全球恐怖主义的威胁反而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而愈演愈烈。伊拉克战争造成的数百万难民对战后伊拉克国内的稳定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反战使欧盟几乎分裂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许多欧洲国家联手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作战计划,宣布将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和平方案,并阻止北约组织提供援助。
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2003年3月26日在欧洲议会发言时指出,处理伊拉克危机的方式关系到欧盟的前途,欧盟又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普罗迪说,伊拉克战争已使欧盟产生分裂。
法国总理拉法兰3日表示,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是道义、政治和决策三重错误。拉法兰说,法国希望美英联军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但不赞同美国采取的引发冲突的政策。
欧洲民间对伊拉克战争的反对态度也是明确的。2006年3月,伊拉克战争3周年之际,包括伦敦、马德里、巴塞罗那、罗马、都柏林、雅典、甚至是如斯德哥尔摩的小城都在举行抗议活动。
英国是美国在伊拉克最大的盟友。在伦敦,也有大约1.5万人从国会大厦游行到特拉法加广场表达抗议。参加游行的有前英国议员宾特、英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默里、伦敦市长利文斯通,以及引起争议的议员加洛韦。
萨达姆的首席辩护律师齐亚德·哈苏奈2005年3月1日向公众透露,萨达姆在狱中向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国家,尤其是法国与德国致意。
在伊拉克问题上,西欧大国与美国一直存在着分歧,只有英国对美国亦步亦趋。从美国宣布“倒萨”直到战后重建,双方分歧始终未解。美国的传统欧洲盟友法、德两国首先树起反战旗帜;战争爆发前,两国又在关键时刻“横刀立马”,最后关头也毫不退让,双方为此几近决裂。
2003年2月11日,法国抢在美之前提出强化对伊武器核查的有关建议,随即得到德、俄的积极响应,法俄德发表联合声明重申这一原则立场。2月24日,美、英向安理会提交旨在寻求对伊动武的新提案;同一天,法俄德针锋相对地提出继续核查的备忘录,在安理会形成了“主战”与“主查”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最后,美国不得不“知难而退”。法德俄联手在联合国安理会成功挫败了美英利用联合国使其对伊动武合法化的图谋。
冷战结束后,美欧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双方在世界新秩序的设想等问题的看法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单极战略咄咄逼人,使欧洲感到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美国”,并已威胁到自身的利益。与此同时,欧盟经过半个世纪的整合,其实力大大增强,更加自信,对美国的独立倾向在一步步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反对美对伊动武正是欧盟要“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争取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的一种抗争。
美欧之间围绕伊拉克战争的较量,折射出美国与其传统盟国之间的分歧要比人们想象的大,也更深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以是否支持美国对伊动武为标尺,将法、德、比等称为“老欧洲”,而将中东欧国家称为“新欧洲”,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中东欧国家加强对欧洲的控制,牵制欧盟一体化进程。这使法德等国看到美国并非欧洲一体化的推力,而是阻力,结果也增加了双方的猜疑。
美欧关系的实质是欧洲在未来世界舞台上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到底是作为美国附庸还是独立的力量?是主从关系还是平等关系?虽然伊拉克战争之后,欧美双方都在采取一些措施修补双边关系,但这道裂痕已相当深,不是短期内可以抹平的。
英国《独立报》2007年2月28日发文认为,伊拉克战争让全球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报道称,世界各地的无辜者现在正在为“伊拉克效应”付出代价,成百上千的人因为美英军队攻打和占领伊拉克而失去了生命。
结果表明,自从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全球各地圣战者发动的袭击造成的死亡数字急剧上升。研究显示,伊拉克是促使极端主义势力卷土重来的重要因素。
报道称,攻打伊拉克是使穆斯林激进分子变得更加激进的重要因素。一些高级反恐官员说,攻打伊拉克的做法,以及美英政府关于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稽之谈,导致许多年轻穆斯林采取了极端行动,甚至两年前美英攻打阿富汗时也没有产生这样大的影响。
2008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日前走访了伊拉克全国各地的难民营。他们在采访中发现,250万伊战难民生活肮脏不堪,时刻担惊受怕,害怕宗派仇杀会让自己性命不保。该报指出,250万无家可归的难民已经直刺伊拉克“国家疾患”的心脏,成为和平进程的定时炸弹。
法国舆论反思伊拉克战争:打得好不如宣传做得好。法国的舆论对这一结论不以为然,并认为有许多疑点并没有找到答案。首先,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何在?美国大兵把伊拉克搜了个遍,迄今也没发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让布什政府很难自圆其说。
美军虽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美军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伊拉克人的“欢迎”和“拥戴”?法国电视台记者在巴格达被占后到市内不同地方采访了一圈。他发回的报道反应出几点事实:第一,巴格达人对萨达姆政权的垮台松了一口气;第二,巴格达人并未真正对“美国解放者”的到来表示欢呼。第三,当地人民认为“美国人是冲着石油来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