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煤文艺创作6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诗人戏剧家鲁煤文艺创作6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贺敬之、王巨才、孟伟哉等发来贺信,廖奔、刘润为、陈崎嵘、李敬泽等出席
消息: 2010年8月28日 (周六),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举办的“诗人戏剧家鲁煤文艺创作6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召开。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贺敬之、王巨才,著名作家孟伟哉等发来贺信;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廖奔,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崎嵘、李敬泽出席会议并讲话;
著名作家屠岸、徐放、尹一之、岳宣义、石英、石祥, 艾青 夫人高瑛,评论家郑伯农、赵寻、徐非光、郑恩波、涂武生、张同吾、陈飞龙、蒋安全、曾凡华、忽培元、樊国宾、林琳等出席会议;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光、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赵心宪代表主办单位致词。鲁煤家乡河北省望都县委书记孟晓灵代表家乡人民发言。会议由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润为主持。
与会者在发言中从作家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人生境界和生活态度等多方面探讨了这位87岁的诗人、戏剧家给现当代文学史留下宝贵财富与重要意义。大家认为鲁煤同志既是文艺家又是革命功臣。他的戏剧《红旗歌》首次将工人阶级搬上戏剧舞台;他的诗歌,反映了民族的觉醒与呐喊,至今读来犹觉振奋;他那永远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和历尽磨难而初衷不改的坚定信念,对于我们后来者的人生与创作,都有着重大意义。
《红旗歌》创作于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为工人阶级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唱赞歌。作者们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正如田汉所说的,值得赞扬!《红旗歌》是中国当代话剧史上,第一部表现工人生产、生活的剧作,为新中国话剧的题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由于它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戏剧的新形式——话剧,起了普及的作用,对此后话剧艺术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红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创作方法。作者在写《红旗歌》之前,就创作了大型话剧《里外工会》,真实地表现了解放前工人的苦难生活,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尔后创作的这部剧作,对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作了更深入的实践。剧本的主人公,是落后工人马芬姐。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矛盾的发展,都是以她为中心而构成的。这对“十七年”的戏剧极左思潮来说,就犯了“大忌”了!对后来的所谓“三突出”来说,更是“大逆不道”!然而,剧本是从生活出发的,是作者长期深入观察、体验生活的结果。
鲁煤同志 1923年9月23日 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固店村。1945年3月参加革命。1944年9月,鲁煤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美术。不久,便加入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领导的“东北救亡总会”,从此参与组织、领导了艺专坚持抗日、争取民主的学生运动。在诗歌艺术上,得到了高举革命的现实主义大旗的胡风的指导,在胡风主编的《希望》,及郭沫若等人主编的《联合特刊》等报刊发表诗作,由此成了“七月派”的重要诗人。 1946年5月5日 ,自重庆到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解放石家庄时他随军到一线,创作了“在轰炸下”等诗歌,创作了“打到南京去”“革命战争要打到底”等鼓舞军心歌曲。在1947年至1949年间,他在石家庄深入生活,创作了划时代的《红旗歌》剧本,演遍全国,被誉为“将新中国的戏剧运动推前一步”。此剧曾与贺敬之执笔创作的歌剧《白毛女》齐名。由于被误划于“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鲁煤的创作与身心健康及家人等受到严重影响。复出后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工作(曾任副总编)。他在胡风与周扬两个老师的指点下革命与创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从事文艺创作65周年来,出版了《鲁煤文集》(含诗歌卷、话剧卷、文论卷、革命回忆录)等著作。他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始终爱国爱党爱人民,在当代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代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贺敬之同志在贺信中说:“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各位负责同志:欣逢鲁煤作品研讨会召开,谨致衷心地祝贺!八十七岁高龄的鲁煤同志是长时期经受磨难而不改初衷的坚强的革命文艺战士,是从抗日烽火和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成长起来的成绩卓著的人民诗人和剧作家。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开始,他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以及建国后各种不同境域中先后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和其他形式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红旗歌》,成为解放区文艺和中国现当代文艺中第一部以大型话剧形式正面表现工人阶级斗争生活的成功之作而载入史册。今天我们对鲁煤同志的作品和人生经历进行研讨,与研讨或纪念其他为革命文艺做出重要贡献的诗人和作家一样,目的自然是为了恢复历史真实,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发扬并发展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以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文艺更大的繁荣和发展。”
王巨才贺信说:“鲁煤同志是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诗人和作家。认真总结和发扬光大他的创作道路,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文艺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评论家颜振奋、高励、熊元义、吴从志、张苛、王德祥、王子平、王建中、刘宗武、洪麦恩、马骏祥、叶颖、诸天寅、李东才、吴越、赵志敏等发言。青年诗人张凡凡朗诵鲁煤诗歌《在前沿》等。
来自鲁煤家乡河北省望都县的人员还有吴从志、安家乐、崔增森、于兰茹。
与会专家学者还有:金兴普、杜高、赓续华、李继德、韦泱、毛远志、郝旭波、丁慨然、吴开晋、戈缨(高平)、杜家福、艾东、谷福海、朱以仲、张志强、北塔、杨景辉、刘原生、王一峰、姜志涛、刘福纪、李毅、王景科、安瑞华、赵朕、王之望、胡澄、江上月、冯文运、班永吉、朱振东、周强、吴安俭、林贵、任长连、 赵福 君、许庆胜、李汉、李勇、雷从俊、 龙敏 君、周拥军、陈雨、张富英、靳新国(笑琰)、张脉峰、许震、徐玮、王金波、尚相蓉、高杰、刘辉、郭瑞华、张修磊、张九龄、张洪雁、陈新苗、阚雪林、国愈明、林华、汪大昕、李建长、张继澄、许国梁、蔡诗华等150多人与会。
发来贺信/评论/祝福的还有中宣部原部长王忍之、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作家及评论家李小雨、丁国成、朱先树、郝一星、蔡诗峰等。
“七月诗派”代表人物诗人戏剧家鲁煤作了感情浓厚的答谢词。
媒体界的李宏伟、余义林、吴月玲、党云峰、罗松、许可、吴兴文等跟踪采访。
(蔡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