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二次房改”上书者李明:我不是堂·吉诃德

火烧 2009-10-24 00:00:00 时代观察 1034
李明作为二次房改建议书的发起者,面对房改政策的冷遇与争议,坚持推动住房保障法草案,虽遭官方否认,仍不改初心,持续呼吁改革。

“二次房改”上书者李明:我不是堂·吉诃德


2009/10/23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第一财经日报    叶开

  辽宁省外经贸厅企管处的退休处级干部李明,因为一份“二次房改建议书”,名噪大江南北。

  “我不想做英雄,也不想高官厚禄,你说我还能要什么?”电话另一头的李明对CBN记者说。

  与李明一起,联合署名的还有13位来自大陆、台湾以及海外的华人学者,此后被舆论热炒的“十四位专家联名上书二次房改”即源于这薄薄的三页纸。

  而一则报道将李明本人和“二次房改”推向舆论高潮。该报道称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牵头,住房公积金监管司、住房与改革发展司和政策研究中心等相关司局一把手参与的调研小组,开始调研十年房改的得与失。

  但数天后,齐骥便在常州采用隔空喊话的方式,强调有关“二次房改”调研言论纯属乌有。比齐骥稍早两天,住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也对境外媒体表示,“二次房改”是媒体制造的议题,在住房体系设计中有进一步改善和调整的必要,但是这个基本方向中没有“二次房改”。

  李明一时有点茫然。

  不过李明并没有气馁,尽管颈椎时常疼痛,他还是坚持坐在电脑前找出了1000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地址,准备将他的住房保障法草案建议稿一一寄出。当然,他知道回应可能不会多。

  房改方案遭冷遇

  让时间回到2009年的8月中旬的一天早晨。在一次规模较大的不动产论坛上,前排嘉宾的座椅上都被放置了一份打印出来的文件。从头衔来看,这些嘉宾的来头都不小,包括建设部原副部长刘志峰和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李元。

  李明告诉CBN记者,由于会议召开时间较早,他来不及一一散发,只好根据座位上的头衔和名称,将“二次房改”建议书放在座位上。但对刘志峰和李元两人,他则亲手送上。

  CBN记者当时在现场看到,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匆匆而来,刚要坐下之际,看到了座椅上的这份文件,拿起来瞅了一眼,然后放在一边座椅上,转而与周边人交谈甚欢。

  这位女会长可算是当前房地产业界的风云人物。去年国内楼市下行,房价刚刚有所下滑,正是她领导下的商会,在2008年下半年接连上书中央,呼吁出台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政策。

  但还是这位房地产商会的会长,对民间人士在房地产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显然无动于衷。这个场景是李明的作品在此次论坛的真实境遇:只有少数与会嘉宾带走了这份建议书,多数被留在了座椅上。

  对这个场景,李明的回忆略有不同。他对CBN记者称,他是亲手给了聂梅生一份的。

  不过,至于聂梅生随后是如何处理的,李明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方式他都可以理解:“这个商会是开发商的组织,要代表和维护开发商的利益,这个会长的讲话也主要代表企业的声音,不看重我的东西很正常。”

  理想主义者

  在采访李明前,在记者印象中,他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李明本人以及他的“二次房改”建议书,都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记者手中这份用五号字体打印出来的建议书,还有一个题目,叫《改革供地方式 建立三三制住房制度》。用李明自己的话讲,所谓三三制是指“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目标是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买得起,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良性发展的住房供应体系。

  中国自1998年开始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以来,住房市场化的路径一直走得很通畅,虽然期间中央政府也数次对高房价动刀,但从未真正触及和改革以“预售制”(也称卖楼花)为根基的开发商建房体系。

  而土地财政也使得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达成了某种默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高房价也随之演变成中国经济的一个痼疾,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姓住房压力倍增。住房部部长姜伟新年初也曾坦承,房价飞涨,大多数家庭都难以承受。

  “低端靠政府保障,高收入者完全靠市场,而中等收入群体在购房问题上,近年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李明的建议书中,简单来讲核心也不外乎是想解决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这种设计很像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限价房政策。但李明认为,限价房目前准入门槛较高,很多人群根本无法适用。而在他的制度设计中,超过60%的住房需求者,都应能享受一种“公共住房制度”。

  李明的方案是,以“定地价、定建房标准、定税费率、定5%利润率,竞房价、竞建设方案,综合打分高者得”的方式,提供准市场化的平价住房。

  但如同许多理想化的制度,李明眼中的公共住房制度需要面对诸多难题:是开发商愿意只要5%的利润率,还是地方政府愿意松动手中的房地产税费?

  更明显的例证在于,比公共住房制度适应人群和规模小得多的限价房,还在众多非议中艰难前行。

  但李明仍不愿别人称他为堂·吉诃德,他认为中国的政府不是风车,而他也并非一个人,“我总代表了不少百姓的声音吧。”

  千份立法建议书

  现在距离8月中旬散发“二次房改”建议书,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在这期间,李明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官方的回复——即便他通过多种渠道将建议书送交了住房部高层。

  这也在李明的意料之中,“如果有回复了,那也就是惊喜了。”

  但来自民间的关注还是让他有些兴奋。

  这也促使他在做另一项工作,就是准备写1000封信给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送上他的新作——《关于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和提案》。他希望以此引起重视,尽快在全国展开大讨论,公开征求意见,以全国人民的大智慧,破解现行住房制度的弊端。

  “我不知道这些代表、委员们的联系方式,只能通过网上查,一天下来累得昏头昏脑。至于为什么选择1000个,一是经费有限,1000封信寄出去也要2000多块钱;二来我也担心有些身为官员的代表、委员们可能对我的东西不热心,所以我选择的多是学者和平民百姓以及企业人士。”李明称。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住房保障法也被列入,将在本届任期内研究起草,如条件成熟可安排审议。但具体的进程,外界尚不得而知。

  “医改的问题都讨论了那么久,住房保障法为什么就不能摆在桌面上让大家说呢?”李明希望春节前发出那1000封信,“不管对错和合理与否,但发出老百姓的声音,总归是会发挥作用的。”

相关文章

  • 安生:雪崩前夜
  • 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中国房市就永无宁日
  • 楼市的“刚需”与央视的“肛虚”
  • 驳郎咸平房地产完了中国经济就完了的观点
  • 卢麒元:限购令的经济学含义
  • 牛刀:海外债务或加速开发商的降价销售——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 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 曹建海:房价回落的轨迹和趋势
  • 中国楼市处在崩盘的前线?
  • 北京公布住房价格标准,打响房价保卫战第一枪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房地产要小心遭华尔街洗劫
  • 孙锡良:房地产——支持中央调控,反对权贵反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