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与历史的矛盾、契合
如果辩证法与历史矛盾,那一定是我们把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外在于历史,独立于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的主观思维和其应用工具,表现为普遍应用性,并不是一事一人依据时空变化的特殊。
至今为止,习惯上把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未超出黑格尔哲学范畴。黑格尔虽然“为历史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但这种表达只是人类活动的思维方面,没有体现出物质方面,其辩证法是一种偏颇的叙述方式,没有反映出历史过程中人的全面活动和本质。当人们把黑格尔辩证法当做认识论和方法论,面对人类历史和历史延展的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和矛盾,不可能勘透历史和现实的本质。
马克思哲学观是对人类历史及其延续到现实的本质表述,他的辩证法是对人类活动的本质之全面抽象;作为思维的结晶,马克思哲学和辩证法与人的历史活动和延续有着一致性。马克思辩证法就是他的哲学根本,是人类活动的全面表述,是人的全面本质表述。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把其辩证法与唯物劳动链接起来,人的活动由片面的思维活动扩展的物质劳动,并把思维活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发展与劳动联系起来,阐述了人类活动从始基性物质劳动衍生出思维意识和广泛的社会实践。
黑格尔《现象学》的“最后成果”乃是辩证法,即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其原型来自主奴辩证法,但他唯一知道的劳动是精神劳动,劳动的积极性成果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对象性,外化的概念没有物化于对象的自觉,没有感性活动的自觉。他的辩证法摒弃了物质劳动和感性活动,在强调客观对象认识起着标准的时候,实际上阐述的人的思维意识的自我运动,即不依托思维的载体人的肉体,也不受人的劳动物化的影响,人的思维意识成为无障碍运行的穿透物。思维意识把握的对象本质代替了实际对象的存在,即用意识代替实物,思维意识的结晶产物精神成为把控一切的主宰。其辩证法把具有片面本真的认识变成了荒谬的结论,把人的活动内在的本质变成外在的片面形式,与人的活动历史成为矛盾,成为不一致的表述。
黑格尔辩证法和认识论本身存在问题,并不是拿过来放之四海可用的方法。认识论或方法论意义上的辩证法,是黑格尔对现实生活的片面抽象认识,由此变为带有三段论的逻辑公式:主题,反题,合题。把生活中的物质劳动当介质,把思维的载体“人”当介质,从意识出发到自我意识完成后却摒弃介质连同思维意识对象,使思维意识成为绝对的主体或实体:精神。这是黑格尔的抽象过程,从人出发,做抽象结论时人丢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是换装了的人之绝对主观意志。黑格尔批判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要达到客观认识,结果却违背了批判的初衷。
拿着这样工具去衡量历史,认识历史规律,不可能与人的活动历史契合。传统的方式,把黑格尔辩证法嫁接在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上,形成唯物辩证法。在叙述上产生了两个主体和两个本体的悖论,辩证法变成两个体系中调和的工具,以反作用弥合二个体系间的矛盾和空隙。在该拼凑的体系下,辩证法成为嘲讽和诘问的对象:变戏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以物质自然为主体和本体,人是物质自然运动的衍生物。人的历史变成自然运动历史,人成为历史支配物。黑格尔哲学的主体是人,到抽象结论时却找不到人,本体是思维。这样的唯物辩证法在叙述历史时,需要不停的转换主体和本体,从两个主体角度,两个本体方面去论述人的活动及其延续。面对现实存在的二元对立问题,理论叙述中两个矛盾的体系,两个矛盾的本体,无法自圆其说,充满悖论。黑格尔辩证法在这样的拼凑体系下是一桶浆糊,涂抹着千疮百孔。两个体系都是人类活动的片面抽象,其规律都是人的臆造或外在于人的事件堆积。
这种唯物辩证法症结在于本体选择的错误。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的连接点是物质前提下的物质劳动。物质劳动从唯物论的自然主体和本体转换成人做主体,人的活动作为本体。物质劳动是思维意识产生的根源,由物质劳动发展而来的诸种实践是思维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这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面叙述取代了思维本体的片面叙述方式,契合了人的本质活动。以物质劳动为本体的辩证法,其创造性的否定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基于劳动本体的唯物辩证法才是契合历史发展的本质叙述,是内在于人的辩证法,是人的活动本质之辩证法。
由于人的活动辩证法是否定现实的创造性活动,我们聪明的哲学家们总是期望找到一成不变的规律,然后教导人们如何行动,像科学实验一样控制进程和同类。而在现实生活中和历史活动中,自认为掌握规律的聪明人却碰的头破血流。中国革命历史中的教条主义者,都是这样的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和聪明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药方。
西欧的历史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找不到同样的范例,人的辩证法、创造性的否定,即使模仿,也包含否定性的创造。人的生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种族和民族的活动特征,基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活动的时空没有重复想也就无法彻底模仿。其他民族在意识到这种存在的优越性时要进行模仿只能根据自己民族的基础进行,依据时空进行变化。【中国先秦变法时,商鞅的时空论就抓住了人类活动的辩证本质。】另外一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存在的优越性,没有模仿的意识。这两种情形都不会出现同样模式和进程。历史不会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更不会出现两个一模一样国家发展历史。有的只是不同的相似程度。这就造就了不同民族的千变万化的发展历史。
人的活动辩证法,是否定性的创造及其对历史的推动,是在自然时空的一次性下的活动,其社会历史性不存在完全的时间和地域重复。现代的科学利用实验室方式只能对有限具体的实物对象进行重复控制,克隆人只是重复了外形,而无法复制人的思维意识,无法复制人的无限对象关系功能,无法复制众多的人与人的关系。一句话,科学无法复制社会性、人的思维意识,他就无法代替哲学的功能。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到时空问题,《共产党宣言》已经展示了他们的理论的关注和发展。马克思辩证法的创造性否定和时空性,使得教条主义失去存在的根本。寄希望于发现人类历史一成不变的规律,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梦幻。而我们聪明的哲学家和先知们,却要人们相信梦幻,在反对教条的同时建立新的客观真理教条,并且扬言说:梦幻的一成不变之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摆在人们面前等待发现。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模式。商品和资本寻找开拓其市场为资本延展生命,消灭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以便统一到资本滚动的轨道,使得各民族发展趋同,地球成了地球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正在被消灭。《共产党宣言》告诉人们历史发生的变化。马克思的历史观阐述了人的活动辩证法,是从客观到主观使得自然和社会环境适于劳动者生存。主观就是人的革命精神和意志,而客观则是把主观愿望变成现实,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克思认为革命需要两个条件,革命精神和被动物质推动。精神方面的研究从1843年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告一段落,而被动物质的研究终其一生。
马克思要从主动和被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研究革命的必然性。精神方面黑格尔论述的较为详尽,马克思借助劳动本体纠正了其非本真的叙述,以及费尔巴哈颠倒的主体和本体。而被动物质方面,由于人的创造性,生活物质演绎的品种千变万化,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特征使得劳动失去本来目的,不是为了生产人们维持生命的物质,而是享受物质、炫耀物质。只要能蛊惑人们占有,不论其有无实用价值,都在资本私有生产方式的序列里。在践踏人类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使得劳动以占有性价值的商品形式变化多端。要搞清异化劳动的本质,就得对眼花缭乱的商品和资本运行进行研究。
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基本是唯物论者,是物质自然论者与后来的达尔文主义者叙述的人类历史有着一致的原则,把人的发展当成自然选择的过程,没有把人看成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把当下的人类发展结果当成自然过程和当然过程。他们历史观掺杂着唯心论的想当然,不会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叙述,马克思可借鉴的只有商品的本质是劳动这一基本概念,而且这个劳动是抽象的劳动,马克思要从具体的劳动研究起。这些情况表明客观本真研究要比主观价值研究要难和艰苦,就是马克思耗费一生经历研究被动物质的原因。马克思能揭示资本的运行本质,客观上是其科学的态度和方式,主观上在于其历史观,在于其劳动辩证法的哲学原则。使得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开创者。能继承《资本论》的后者只有列宁,需要深厚的马克思哲学功底和对资本主义深刻的研究。
而当我们把被动物质的研究,对要改造的社会客观研究归于科学的时候,疏忽和忘却了马克思哲学的指导,劳动辩证法的原则,主观价值的标定的方向,人们迷失在具体的有限关系研究,遗失了对无限的关系把握。只注重了人的物质本质,忘了人是双重的本质特征,不但有物质性还存在精神性,而且这二者是相互依存发展的。单项的研究方式或者一元论撕裂了人的本质和本性,推到极致都是对人的毁灭。
无论是费尔巴哈的物质自然观,还是黑格尔的思维意识或精神辩证法都不是契合人类历史的哲学,把二者强行的拼凑在一起则是彻头彻尾的谬论。只有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才是契合人类活动之历史的阐述和改变人类现实的指导真理,是真正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