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哲学的缺陷
陈先达发表了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错误的解释,其观点是他自己的哲学。焦点: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陈先生把物性作为理解世界的理念。“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有的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世界物质性原理是没有意义的旧哲学命题,因为在人的实践中,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物质与意识已融为一体,不必分也不可能分清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这种观点对世界的看法,就如黑夜观牛,黑成一片,根本分不清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如果这样,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将被推翻或被重新改写了。”
物质与意识,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以前的哲学焦点问题,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给予了唯物论和唯心论最精彩的表述。马克思哲学难道是陈旧的哲学命题?他的新颖内容在什么地方?马克思用物质劳动还是物质来理解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核心原理出自马克思手中。马克思何时何地阐述过“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并且作为其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不是科学,但在事实基础上需要数学般严谨的逻辑。客观世界是什么范畴?不包括人,最好用物质自然。包括人,主观与客观世界就分不清。因为人即是客观存在,也是思维意识传承的产物,是主观世界的根源。其次,主观与客观都是人的观察;客观以对象为标准,主观是人对客体的想象和刻画,二者都属于人的思维意识。主观与客观无法分清,那是叙述者的问题。没有搞清“观”与客体对象的关系,没有搞清物质与意识是不同质的存在。而更重要的是物质与意识向对立方转化的条件。在黑格尔那里物质与意识在认知层面可以变位,他把劳动效用折射成思维作用。在马克思学说里,通过人的劳动才可以实现思维中的存在,把主观想象变成人类生活物。主客观世界和物质与意识融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
马克思通过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从认识论发展到生存论,认识论成为人类改造环境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哲学里,物质与意识有着明确的界限,二者没有直接联系, 只有通过物质劳动才能实现双方的换位 。这是马克思世界观、历史观中最核心的原理,是一切其它原理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劳动描述了人的本质活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他既不从思维,也不从物质开始描述人类生活。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与劳动生存紧密相关之人的本质活动,是改造环境活动中物质与意识结合的活动。简言之,是生存论与认知论的结合。单从认识层面看问题,没有脱离黑格尔哲学的范畴,充其量是混淆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大杂烩,还没有进入马克思哲学境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两部手稿里,马克思发掘和完善了人化自然观,使得人的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相互连接起来,完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开启马克思哲学新境界的钥匙。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以劳动本体论建立自己的哲学,同时反对用人的思维假冒物质自然的物性。马克思认为没有对象的存在,主体是一个虚构的存在。人的思维把物质作为对象,物质是实体存在,思维意识表现为特殊的存在,二者彼此同时构成差别性的对立统一。人体内这二者确实无法分离 。人类生活由物质和思维意识两方面构成,二者的对立和发展构成了历史变迁的决定因素。陈先生理解不了人类本质的生存活动,理解不了劳动可以让物质与思维意识二者变位,人可以使得思维和物质融为一体。他还在认知层面看问题,他眼中融为一体的人化自然就没有了主客观、思维意识与物质的界限,只有“黑成一片”。陈先生认为自己的哲学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否定他人的研究和反思,不承认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观感,不承认差异认识。实践本体论有缺陷,只看到实践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但不能否认它接近了物质劳动本体论,是回归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的重要认识步骤。
不同人眼中会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是社会观与自然观的差异。自然观以无目的之物质运动为标准,社会事物受人的价值观等传承差异的影响,受人的社会不同处境,各阶级目的不同等差异影响,到目前无法获得一致的标准。评价不同,未来采取的物质与精神行动自然就不同。陈先生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产生了差异,他是这样看待历史的:
“马克思说过,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恩格斯也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他们的话中都出现了“决定”这个用语。很显然,这里的“决定”作用不是否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会存在偶然性,而是指从宏观角度看,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中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因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任意的。这与具有宿命论性质的所谓“历史决定论”是根本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视人的选择活动,但任何选择都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与历史规律相背而行。”
历史是人的有目的性活动延续。而进入文明社会后,尤其是奴隶制解体后,有目的性思维意识表现为统治阶级的专利,劳动者被物质维持性驱使,思维意识处于朦胧状态。生产关系变革都是掌握物质资料的阶级在主使。把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当成规律,意味着什么?“任何选择都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陈先生过去是有明确指向的,此处暂且不论。那么这潮流是指人的创造物吗?所谓的客观历史就是循环的物质创造吗?这是马克思为劳动者描述的历史规律和必然选择吗?拿这样的结论根本解释不通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解释不通几十次原样的轮回。这样的历史不如说是劳动者做牛马的历史,表现出非人的历史。无产阶级未来只能这样选择吗?
恩格斯说的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与剥离思维意识的物质资料生产不一样。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生活与原始社会不同,不再是全部时间花费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上,社会已出现不能容纳自己的物质创造力的问题。文明社会历史发生的生产关系和方式全部遇到了桎梏,到了当代不但社会局部出现了不能容纳物质创造力的问题,并且在全球都出现问题。100年内,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和古巴革命是劳动者思维意识觉醒后,主动参与的,用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换取的生产关系变革,历史规律表现出不同以往文明社会的特征。历史发展到现在,劳动者思维意识的觉醒与朦胧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状态。
历史不能单用人的物质外化结果来表达。物质方面陈先生在表达,笔者要补充的是思维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dasBewuβtsein] 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bewu βte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恩选集1995版第一卷72-73页 )
马克思所论述的社会存在,包含物质生产和思维意识。1.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现实生活过程是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3.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马克思用生产劳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物质第一性只能解释人类起点前的状态。当人类开始了自己的征程后,思维与物质劳动彼此促进,难以分离。人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生产劳动是人的物质与思维的结合行动,这二者无法分开。主客体可以把人与物质自然分开,那么人的物质与精神怎么分开?人类历史展开后,人即是劳动发展的结果,又是劳动循环的开始,人可以强行分离为物质和意识吗?解释人与物质自然可以用主客体,解释人自己和他人都无法行的通。哲学把思维作为对象,只是一种抽象,而无法具体的从人身上剥离出思维意识。人的思维与肉体分离,二者同时灭亡。
马克思用物质劳动阐述人的物质与思维意识的对立和发展,避免了把人的创造物绝对概念化,避免用绝对观念来阐述人的本质活动。物质第一性意味着机械的观点。在人化自然过程中,劳动可以把思维中的存在实现为物质对象,创造出与人相适于的生活物。物质劳动过程中的思维属于第几性?这种辩证结果是人的生产劳动本质,也就是说生产劳动是人的辩证活动。这就是上述第三点表述的内容,也是马克思基于劳动本体上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这种表述的不同名称,而不是人类本质活动之外的东西。
陈先生表述上出现悖论,基本问题出在物性思维上。其后用理论的相互支撑说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这是从意识到意识,没有说出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联系,更没有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历史应该是人的物质生活过程,是思维意识与肉体物质结合的活动。单从物质或意识去解释,都是片面的。这种片面性哲学是陈先生个人的问题,不能归结到马克思身上,也不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哲学需要智慧,但不是比拼大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审慎反思,从人的自然平等到社会必然性和偶然性发掘, 是艰苦卓绝的研究后提供给无产阶级的可能选择。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立场,是从同情心到理论自觉的过程,这不是智慧决定的问题而是道德决定的问题。智慧是认知,道德是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比智慧更接近生存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称为人间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