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谈话》的哲学观
标题指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节俭了标题字数,在此说明。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哲学关注的最基本内容。中国在解放初,借鉴苏联方面较多,而毛主席敏锐的察觉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弊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自己的阐述,在哲学见解上比斯大林高明一些。本文主要关注《谈话》第四部分,关于政治经济学方面毛主席的哲学观,笔者做此文以纪念毛主席125 周年诞辰。
一.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看做是相对发展的部分,不是固定,超越了单项经济决定论
在苏联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中,呈现单边决定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这是把静止的、抽象掉人的存在的自然观代替社会观的必然出现的问题。哲学教授杨耕先生称此自然观是唯物论的翻板,从费尔巴哈到苏联1936年后,都出现了社会观的唯心主义。其原因是统一到物性的一元论,无视人的存在,却要阐述人对世界的看法。这种唯物论用自然物质运动代替人类活动,以有限物的控制性研究代替人的有限到无限=物质到意识研究。简单说是把人当成物,灭失掉人的存在本质。斯大林所犯错误与其个人性格有关,根本原因在于其指导社会建设的哲学认识相关。
马克思是唯物质生产的历史观,由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劳动来解析人的被动物质需求,意识思维的产生与发展,主观想象需要=享受物质需要、享受精神需要及无限的精神追求。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1995版第一卷72页以下简称《形态》)马克思阐述的唯物质生产过程是物质与思维的交互发展变化,而1936年后苏联人把马克思的辩证法变成了唯生产力论,这二者有天壤之别。唯物质生产历史观,是对劳动的物质与精神本质反映的表述,而唯生产力论则是对生产力要素的单纯研究,剔除了人的思维传承,只注意社会的物质传承。人在唯生产力论下就成了单纯的物质活动力和需要的符号,劳动的管理与组织因此固化,阶层阶级固化。苏联后期社会生活呆板,物质生产没有活力是有哲学根源的。
毛主席从1956年对唯生产力论在中国的传播有所察觉,经过曲折对这种历史观、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反思。毛主席不是从单向的生产力看问题,他把二元对立看成是相互作用,他的哲学与斯大林的苏联哲学显然不同。从这个角度看,与马克思哲学有着一致性。
《谈话》第四部分开头到第三段:
“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争、分解是绝对的,统一、一致、团结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了这样的观点,就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和其他事物;没有这样的观点,认识就会停滞、僵化。”
经过10年的新中国建设,毛主席对政治经济学有了自己的解释、理解,与苏联传入的哲学有着不同的解析路线,不再把经济作为绝对的物性概念,不再把人活动的结果作为客体的规定性,由物来决定人。笔者解析的下一个部分,是毛主席总结近代历史过程,用事实论证改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
二.以历史为鉴 革命改变旧的物质基础,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促进生产力发展
《谈话》“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以前,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已经初步成长起来。在这点上,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但是,这个一般规律,对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适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里讲发展大工业是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说得不完全。
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教科书在这里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的存在,也讲要克服这个矛盾,但是不承认矛盾是动力。 ”
马克思哲学总要的一个基本常识:意识是意识到的存在,人的存在为社会存在。 在人类自为阶段,并不能意识到其社会存在的全面意义。意识与社会存在有差异。意识并非始终紧随社会存在。这是由于人的肉体是物质自然的一部分,受物质自然运动约束,是被动的物体。人要生存就需要物质维持,要维持吃穿等生物功能。先要生存然后才有意识的存在与积累和发展。人与人的依赖关系是人作为被动物体的自然关系,进入文明社会后,人的社会关系为统治阶级意识到,用统治阶级的精神加以宣扬,以他们掌握的物质作为暴力工具加以巩固。生产关系在物权,管理,分配方面的表现,并不是纯粹的物质生产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并非是人与自然对立的自然依赖关系。生产方式所表现的关系,既有物质生产的人的相互依赖关系,也有物质占有形成的社会强制关系 统治阶级的意识规定、文明的精神约束。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矛盾以阶级的形式展开,矛盾蕴含着物质与精神两个因素。生产关系的重大改变都不是自然改变的过程,是人与人的社会矛盾的爆发,相互关系的颠倒与变更。
物是使用性生产有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在文明社会里,劳动工具的发展,劳动对象形成的增大,都不能改变劳动者被管理、被剥削的地位。而如今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改成四要素甚至扩展到更多要素,那是按交换价值生产混淆生产物的使用性的理论,为的是掩盖压迫劳动者的社会矛盾。把交换价值的形成因素混淆成人类生存必要生产因素,是想说明这种关系的永恒性,从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时就存在了。产品的使用性与交换价值的界定问题,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主义之争。
毛主席特意对“发展大工业是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提出批判,也是对唯生产力论,发展生产力就会改变生产关系的自然观的批判。
从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看,即是暴力革命,也是精神哲学的改变。不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改变过程。19世纪前中国只有先秦的商鞅变法是生产关系的重大革命,即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精神、哲学的革命,然后还有反复。在巩固了生产方式后,才有嬴政扫六合归一统的物质与精神基础。秦孝公为其六世孙奠定了辉煌。秦孝公和商鞅比嬴政和李斯是更值得深入研究的人物。
这涉及到英雄还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问题。
依照马克思哲学,文明社会里劳动者生产了社会存在的物质,奠定了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人是物质与精神二者的对立统一,在劳动中二者得到发展。文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劳动的异化,生存的本质劳动变成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生产的物质果实成为劳动者被压迫的物质力量,劳动者处于牛马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精神处于贫乏的阶段。这样的情形不能说是劳动者的主观意志、劳动者的主观愿望,而只能说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劳动者还处于自为阶段,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其社会存在。只有劳动者成为自觉的阶级,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他们才会成为不可阻挡的物质力量,哲学成为他们的大脑,才会改变世界 。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唤醒了全世界无产者的意识,唤醒了本民族劳动者的觉醒。尤其是毛泽东,他让劳动者成为主人,获得史无前例的尊重,推动他们成为自觉的主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成功的做出了示范,是不可多得的、不可或缺的伟大英雄人物, 在历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劳动者的解放做出的理论和实践贡献的人物,为了唤醒劳动者意识做出努力的人物都是劳动人民的英雄,他们把自己视作劳动阶级的一员。
坚持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本体论,也就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哲学的界限。劳动生产是人的物质与精神展现过程,是人的双重本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物质生产及交往的同时,改变了自身的现实与思维,矫正自身的主观刻画和客体观与实际存在的本质差异。只有这样的唯物生产辩证发展历史观,世界观才能与客体的唯物论,主体的唯心论划清界限。在理论上把握本质殊为不易,在社会实践中把握更是个难题。列宁与毛泽东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关键节点都把握住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原理。 他们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一般哲学论述、哲学思辨,而在于历史变革时应用了正确的哲学,与革命实践的结合。
中国古语:听其言,观其行。言行一致的方面才是一个人的本真。把只言片语当做一个人的本真是教条主义的表现。白居易有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三、所有制变革有边界 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改变管理者与劳动者关系更为重要
“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当然全民所有制的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在所有制方面还要有它的变化,有它的发展。但是所有制的变革,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底的,总是不能没有限度的。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的性质总还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当然将来还会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达到了这一步,它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又会没有多大变化。可是在一定时期内,即所有制性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却不能不是不断变革的。
例如我们的国营企业,解放以后,一直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而在这十年中间,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变化却是很大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文章。要领导者采取平等态度待人;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
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底的,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还是全民所有制。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总要不断地改进,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度,时间很长,多少万年都是同样性质的,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却有很多变化。可以设想,将来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还会有无穷的变化,但是所有制方面不会有多大变化。”
毛主席的话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第二、三部分讲述了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表面上的物的所有权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对物的占有必须获得社会其他成员的认可,获得社会统治权利,以文字表述的法律规定,从物质力到意识思维的认可。一般来说是靠统治阶级暴力维持,政权、法律与意识道德是硬和软的维持工具。生产关系变革在物权方面是有界定的,与生产力和意识二者的社会存在为底线。超越了界限就不是促进生产力,而是破坏。在社会主义阶段也是如此,但人与人的劳动关系, 管理者与劳动者的关系是改进的内容,缩小二者的界限,使得趋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改善的重要内容。在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下,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和全面共有,劳动与管理趋同有了必要条件,有实现的可能性, 理论上不存在障碍。
在这个谈话里,毛主席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公与私有许多论述,是从对立统一关系上论述,而不是从对立的某一端论述,也不是把这种对立归结为某一端。这样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