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纪念抗战爆发85周年】董炳月 | 东京秧歌

火烧 2022-07-09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日本老八路战士的故事,记录他们参与中国抗战的经历,展现中日友谊与历史记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各种人。——我怀着这样的目的在日本留学、旅行、结识不同类型的人物,终于在2002年春夏之交走进了“日本老八路”这个特殊群体。

  本来,由于年龄、生活环境、专业等方面的原因,在我的意识中,日本人当了兵自然就成了“日本鬼子”。但是,1994年2月到东京留学之后不久,这种意识发生了改变。当年11月,东京女子大学在枫叶灿烂的初冬季节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节,学汉语的日本学生用汉语演出中国现代剧作家田汉的剧本《咸鱼主义》。那个剧本创作于1936年年底,是宣传抗日的。我应该校中文教师下出教授之邀前往观看,在排练场见到了一位六十多岁的女老师,姓德永。这位老师虽为日本人,但汉语远比一般中国人标准、流利,而且音色优美,足以做播音员。是她在具体指导学生们排练、演出。日本朋友告诉我,德永老师中国话说得好,是因为她年轻时曾在中国东北参加八路军,在八路军医院当护士。从那以后,我明确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也有日本人,并开始关心类似的问题。1998年年初,留日归国的方军撰写的《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我便想到那些日籍解放军官兵,不知道他们晚景如何。比起方军笔下的日本老鬼子,他们更应当被中国人了解、记住。

  日籍八路军战士在延安宝塔山下的合影。约1943年

  2002年年初,在北京过完春节返回东京,我有了大概三个月的自由活动时间,于是便决定寻访当年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日本人,了却数年来的一桩夙愿。把旅游和历史探访结合起来,做一点书斋之外的工作,也不失为一种休息。恰巧,2月24日下午,一个民间组织在东京繁华区新宿举办“东方文化节”,我因此有了一个结识更多日籍解放军官兵的机会。

  集会前,主办者高山女士告诉我,参加者主要是从中国归来的日本“残留孤儿”和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的日本人,其中有日籍解放军官兵的组织“回想四野会”的成员,所以我欣然前往。文化节的程序进行到一半,各方代表致辞之后,众人开始“恳亲”、交流,高山女士便将一位参加过解放军的日本老妈妈介绍给我。老妈妈名叫相原庆子,从她的名片上,我知道她现在的身份是相原医院理事。

  相原庆子看上去只有六十多岁,这个年纪的人如何在半个多世纪前参加解放军?问起来,才知道她1946年十九岁的时候在东北参加解放军,今年(2002)已经七十五岁了。

  她说:“头发染了,所以看不出年龄。”

  她说她当年参加的是第四野战军,林彪的部队,在野战医院手术队当护士。因为是用日语交流,“林彪”二字的读音变成日语,我一时未能反应过来,便问:“谁的部队?”

  这次她用汉语回答说:“lin-biao。”

  原四野部队的日籍女护士在学习

  不得了!眼前这位日本老太太居然知道林彪!我问她是否见过林彪,她说见过。问她对林彪的印象,她的评价不错:“很温和的一个人,非常亲切!”

  她是昭和十七年(1942)从日本去中国东北,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参加解放军,昭和二十八年(1953)回国,当了七年解放军,七年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相原协与相原庆子在家中。在中国的时候,他们一个是营级,一个是排级

  提起当年的从军经历,她很自豪,说:“能够参加八路军,真是太好了。现在家里开着医院,有几亿日元的财产。但是,如果问我是要钱还是要那七年的经历,我会说我要当八路军的经历,我不要钱!”

  她还告诉我她的丈夫当年也参加了八路军,在八路军部队当军医。

  相原庆子说她参加的是“八路军”,我后来认识的参加过解放军的日本人也无一例外地以“八路军”自称。八年前在东京女子大学,友人介绍德永老师的时候也是说她参加过“八路军”。算起来,这些人参军入伍的1947年前后“八路军”的番号已经停用,他们参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或者东北民主联军。那么,他们何以自称“八路军”?我想,这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八路军”是共产党军队的代名词,这个名词中包含着他们对共产党军队的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实际上,“八路军”这个名称倒是十分符合共产党军队的历史与本质。1937年8月诞生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由共产党领导的西北红军主力改编的,成为华北地区的抗战主力军,抗战结束后到原伪满地区接收的共产党部队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的主体也是原八路军一一五师。相原庆子见过的林彪,就是在抗战初期痛击日军板垣师团、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原四野部队的日籍医护人员在训练

  “恳亲”之后有跳舞、弹琴之类简单的文艺表演,在那样热闹的环境中无法细谈,我便对相原庆子说另约时间登门拜访,并请她给我介绍到会的其他“日本八路”。她把坐在不远处的一位身材矮小、打扮时髦的老太太指给我,说:“那丫头,是和我一起参加八路军,还把我们的事情写成书了呢。”

  “那丫头”这称呼说明了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演出的间隙,相原庆子招手把“那丫头”喊过来。我与“那丫头”交换了名片,知道她名叫二森范子。二森说她写的书名为《与龙之子共生》,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就出版了。相原和二森都是“回想四野会”的成员。

  1952年11月二森范子在江西泰和

  文艺表演结束,文化节进入最后一个项目——扭秧歌。桌椅被移在一边,许多人在腰间系上大红绸,手里拿起了红色大折扇。播音器开始播放秧歌伴奏带,刚劲的锣鼓声响起来,嘹亮的唢呐声响起来,人们围成一圈扭起了东北大秧歌,欢快又热烈。

  “你们也扭吗?”我问。

  “我们也扭!”相原和二森说着,接过别人递过来的大红绸系在腰间,加入到扭秧歌的队列中去,有板有眼地扭了起来。

  《与龙之子共生》日文版

  我在北京的时候,偶尔看到街头有人扭秧歌,不喜欢,甚至有点烦。每周星期二早晨从海淀区的花园村去建国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上班,乘114路电车在木樨地换车的时候,常常看到木樨地立交桥下一群老头儿、老太太敲锣打鼓扭秧歌。正是早晨上班的时候,路上车流滚滚,行人步履匆匆,他们却在那里敲锣打鼓扭秧歌,似乎是成心展示自己的清闲、与大伙儿闹别扭。但是,2002年2月24日那天下午,秧歌在我的心目中突然有了新的意义。窗外春光明媚,不远处就是新宿的摩天楼群,而一群国籍暧昧的人在那个大厅里扭秧歌,锣鼓喧天,红绸飞舞……

  秧歌扭完,文化节结束,众人开始收拾大厅。高山女士问我收获如何,我说“抓住了两个女八路,但‘会长’去向不明”。她说会长家住山梨县,路远,正要离去,并把正在从大厅往外走的会长指给我。在大厅的入口处,我追上了正在弯着腰换鞋的会长,与他交换了名片。从他的白发、他的沉默、他肃然的表情、他锐利的目光,我感觉到了一种老军人的气息——那与相原庆子和二森范子的亲切平易完全不同。

  会长名叫中村义光,身份是日中和平友好会本部会长、山梨县会长,名片背面还印着四个头衔,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回想四野会会长;山梨县·四川省友好县民会议理事;中国解放纪念章颁发全国审查员;中国归国者自立指导员。

  1949年5月随军南下到襄樊的中村义光

  寻访“日本老八路”的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