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郭松民 | 点评一则新闻:拍照重要,还是救人重要?

火烧 2019-07-23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新闻曝光医生在病人病危时忙于拍照,家属多次求救未果,引发对医生责任与生命价值的讨论。文章批评医院抢救不积极,强调生命重于拍照,呼应经典电影情节,引发社会反思。

  01

  —

  新闻:《老人病危家属求救,医生却在忙拍照?

  据新华社报道,7月14日晚上9点多,山西文水县的武先生将突然发病的外婆送到县人民医院,医生初步检查后下了病危通知书。

  

  就在这时,武先生看到心内科所有医生护士都走出病房开始拍照,然而老人突然病情加重,非常难受。

  

 

  就在老人在死亡线上做最后挣扎的这段时间里,病人家属四次向医生求救,医生的反应却令人极度心寒——

  第三次求救,医生一把把家属推开,“你等等不行啊?照完相给你看不行啊?

  

  第四次求救,旁边有个女大夫,直接拽住我们主治大夫衣角,说你急啥了你,咱们照完这张相再去看。

  02

  —

  【郭 评】医院方面后来辩解说,“实实在在说,不是因为照相造成的死亡,但是观察病人肯定受点影响。

  这样的辩解既无力,亦无耻。

  无论是不是由于医生忙于照相而耽误了抢救时间导致病人死亡,都不能改变一个简单的事实:在这些医生看来,病人的生命显然没有照相重要。抢救病人可以不用着急,但照相却必须着急。

  这条新闻,令我想起了1975年上映的电影《春苗》中的一个情节:

  阿芳嫂的女儿小妹已经发了一夜高烧,生命垂危,送到卫生院,“医疗组长”钱济仁医生却不理不睬,继续和院长聊“养生疗法”,后来在阿芳嫂的一再央求下勉强踱到急诊室,却慢条斯理地穿白大褂、戴口罩、看手表、理头发,完全不顾阿芳嫂已心急如焚。

  

  终于,钱医生开始看病了。他拿起听诊器象征性地听了一下,便写了个条子说“送县医院”,起身拂袖而去。就在这个当口,小妹就死在阿芳嫂的怀里。

  

 

  好的艺术作品,真是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

  阿房嫂的哭声,今天仍在回响。

  《春苗》已经拍摄、上映了将近半个世纪了,但这一情节,居然在现实生活中“完美”重演了,只是“小妹”已经换成了“老人”,而钱医生不仅已经调入了县医院,还升任了心内科主任。

  后来,《春苗》被禁止上映了。但质之今天的社会现实,只能说,这部电影还是相当实事求是的。

  03

  —

  在拍摄《春苗》的年代,在医生和患者这一对矛盾中,医生被认为是矛盾的主要的方面。

  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患者的需求缺乏弹性,所以患者基本不具备和医生博弈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判断,当时就强调医生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对钱济仁这样对病人漫不经心的态度持强烈批判态度。

  毛主席甚至提出:医学院的学生,入学后能不能先不要直接进课堂,而是先到医院为病人服务半年,体会病人的痛苦与不易,培养和病人的感情,然后再回学校学习?

  由于毛主席的去世以及后来中国社会的转向,这一构想并没有得到落实。

  不仅如此,后来还走到相反方向。

  医疗产业化的结果,收入了成了医生关注的中心,患者只是获取收入的工具。

  “拉开肚皮要红包”的“谚语”,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的时候,甚至发生过医院暗中抛弃没有钱的危重病人的事。

  

  今天,关于医疗改革,已经谈的很多,甚至过多了,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从《春苗》到山西文水县刚刚发生的悲剧,再次让我们意识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关于医疗行业的一切改革举措,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看来终将是缘木求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