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的日子
我上小学的日子(一)
四年小学自然就在自家院子里,所以起床啦,雨雪风霜了,没吃苦头。从五四年秋到五八年夏天,五四年冬大雪大,罕见,五七年洪水大,五十里外的湖里的船开到了家门口,其它就没有更多的灾害天气。而因为大哥仍在服兵役,而且是志愿兵,政府照顾又好,上四年小学就没有作过大难。没怎么挨饿。共产党说了:不许饿死一个人。有一年大水后秋庄家绝产,上级组织种了荞麦。荞麦花开粉白一片,很好看。荞麦面也好吃,只是太粘了。有一年冬天搞以工代赈,我们家和几家人织蒲包、织席子。西屋里面南山头就成了作坊,二哥用石滚子一遍一遍地把秫秸,把席子碾压扁了,蒲草、芦苇、秫秸轧成篾片状,也有了韧性了。母亲
就织,织成了上边来人收。二哥还到湖里拾柴伙,就是干树枝、干芦苇棵子一类。来回三天,用木轮的独轮车推回来。载重的独轮车一推起来,车辆总是磨得“吱扭吱扭”响个不停,很远就能听到,夜间传的更清更远。推独轮车的车把上都挂一个小油壶,插一根鸡的鸰毛,歇息时往车轴上抹一点点油。
也没因为上小学花了多少钱。一年四本书,一年级买块石板,用二年。再买一小把石笔,这也容易,常有到学校摆小摊子的,放学前在校门口摆会儿小货摊,卖点学生急用的石笔、本子、蜡笔,铅笔橡皮、冲墨水的颜料片。偶尔也有刚笔或硬皮本子、小人书,学生中难得有人买,大家差不多穷。如果吵着要,大人就一
顿骂:还不知学成学不成呢,还讲究呢。就这样对付着用吧,用这样的东西能学好了也不错了。完了完了,没希望了。三年级开始使本子,用铅笔或者钢笔写。书或本子还是竖排的。钢笔是最差的,墨水更不行。一片墨水颜料,要用开水中,大锅大马勺,热气腾腾,睁不开眼,一个小墨水瓶,一冲水就多了。完了,水多墨水淡,再沉淀。明明吸了一管子墨水,写字时常常不出水,于是就使劲儿甩一甩,一下子甩出十几滴。能写了,字还没写完,墨水没了。借吧,互相都不敢借,怕“化学”。也真怪,一“化学”,墨水就一点颜色也没有了。那时是手工小作坊,各有配方,不能混用。直到高中学化学时,杨老师好举身边的例子,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上中学时的墨水的生产早就国营了,用料配方标准早就一致化了。
四年之中,上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写作文,就写信给大哥要了三个书包。书包寄来了,因为是我写的信,由我挑吧。还没全展开呢,我挑了个红的,全打开一看,还是三哥的书包机关多,白底蓝花,素一些,可系带长,有盖,有夹层,外边还有兜兜。我的就是两层布,一个底,两根带子。我不高兴。可三哥也不愿意换,再说他年龄大了,背个红书包也不好看。母亲说:你挑的,是好是歹,总是个书包,总比一块布强吧。就这吧。另一个花的书包留给妹妹。我又高兴起来,毕竟班里其他同学没有,至少没有我这样的从大地方寄来的书包!记得还买过一个白色的有一个苹果大小的小皮球,特意到鱼城大百货商店里买的。花了一角多钱。
不知哪一位老师突发奇想,教画画。大家都要买彩色蜡笔(六种颜色!),真好,那么艳丽,那么美好!于是到处涂抹,随意画,总想从自己的笔下飞出小鸟,跑出小狗,走下个大公鸡,见到一栋房子,一棵大树,还有天上的太阳白云、月亮星星!可是不几天蜡笔就完了,断了,画不成了。老师也没再提起,图画课也没有上。此外,就没花钱买过什么学习上的东西,课外书连环画一本没敢买。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可能是父母不让看,上学有上学的书,下学有干不完的活儿,哪有功夫再看什么闲书呢!当然,好奇心驱使也翻过别人的书,连环画。可毕竟没有遇到读课外书的机会,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学校里的课本也还是很热闹的很有兴趣多。算术就不用说了,比较简单,四年学会了四则运算。因为当时的条件与指导思想,心算最常用。这种训练真好。从最简单的加减法、乘法歌诀,到复杂一点的四则运算,都是老师说一遍,学生听一遍,略过片刻,就有脱口而出说出答案的啦。三四年级,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心算特别快,老师的话一落音,他抬头一想:答案就出来了!同学送外号“望天猴”。猴子不是机灵聪明么,他就是一个机灵的小猴子。在班里,我们俩是竞争对手,他略占上风。一九六0年夏天,高小毕业正赶上“大办教育”,各种学校名目繁多。他听老师讲当工程师就入迷了,就报了一所建筑学校,考上了,也高高兴兴报到上学了。可不到半年,这类学校纷纷下马,他就很灰心地回来了。此后多年没有见他。听说后来也在家,也下东北,至今又在家,心里不畅快,过的日子也不自在。
我上小学的日子(二)
农村小学,语文算术之外,其它科目一般不开设:没条件。只有马老师在时,才付出热情与努力,让人们明白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而多数老师所做的不过仅仅是教几个字算算数而已,而村民认为孩子上学就是认几个字、会算个账!两门主课之外最大的科目是唱歌了,马老师的传统,学生吵吵的受不了了,老师也就怪腔野调地唱一支歌,让学生学。我能认得的是学了一首《少年先锋队之歌》,还是杨老师的弟弟临时代课教唱的。“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不怕困难不怕担子重!”怎么唱的呀,和念书差不多。还有一首是《国际六一儿童歌》,记得歌词有“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六一儿童年节,歌儿到处唱……”其它就记不得了,唱也唱不准。哪一位老师教的,也忘了。只记得一位老师给我们讲了六一儿童节、夏令营什么的,听得我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嗬嗬,天底下还有这么美的事!什么时候也让我们开开眼,见一见夏令营,过一回国际六一儿童节!这一等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当我当了一名中学教师,我才知道夏令营为何物,我的女儿如何过六一儿童节。又过了十年,我在某企业教育上管了点事,更看到幼儿们、小学生们庆六一过六一的期盼、兴奋与激动,夏令营给孩子们、少男少女们带来的欢乐与幸福!但我也清楚地知道:现在,许多的农村的孩子仍然与六一节、夏令营无缘,而城里的六一节、夏令营也渐渐变了味,日益商业化,没有了平等,没有了发自内心的欢乐,更没有了呵护和爱!
说一说语文课吧,那可是最有趣的。它带我们进入了生活以外的世界,一个有会讲话的动物与鸟,有山有水有楼房有工厂有工人有汽车火车飞机,更有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故事的世界,全是我们身边没有的,从来没有见过的、闻所未闻的,连大人们也觉得很有意思的,那世界真是好啊!真想从此进入书中的世界,再也不回来!
很美的东西,没进课堂就听来了不少,学校就和俺家一个院子么。两个教室里讲的课都能听得见啦。数学么,抽象,语文就记住了一些。想上学的一个动力就是能坐到教室里直接面对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分享这些有趣的故事。可是第一节语文课就把我难倒了吓跑了,钻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了。第一节课学的什么?就三
个字:开学了。以后第二三四课就是:我们天天上学,学校的同学很多,老师教我们,我们听老师的话。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又比什么“人手口,大羊大,小羊小,大羊小羊吃青草”有趣,这毕竟是写的学校的事,刚刚发生的,眼跟前的,实实在在的。可那时还是繁体字,“开学了”三个字中就有两个(“開學”)笔
画在十笔以上!什么横竖点撇纳一类,笔顺一类,从上到下从里外到里从左到右,等等,一无所知!会念不会写,丢人!上来就丢人,上学早着呢,丢人丢到什么时候?也不知老师说了句什么话,受不了了,哭着跑了。一口气跑到大树阴凉下母亲那里,号啕大哭起来。母亲说:头一天上学,这是咋啦?你看四邻八舍的叔叔婶子大娘都夸你聪明,口舌伶俐。人家正儿八经的学生坐在屋里学的还没会背,你在院子里听听都背下来了。你忘了?几个字就难为的这个样子?不要紧,今里不会,明里还不会?明天就会了!我不哭了,下一堂课又去学,终于学会了。此后,学习上,几乎就再没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一直到高中毕业,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吧。
课文越来越长,内容多,新鲜事多,兴趣也多。留在记忆里的好课文太多了!略举几例吧。
有一篇叫“狗又叫起来了!”是说旧社会地主老财狗腿子欺压剥削穷人的,上门逼债,狗一叫,穷人就心惊肉跳,躲的躲,逃的逃。旧社会刚被推翻没几天,大人们都清楚是个什么样,我们就不明白了。老师一讲,知道了,明白了,那就是旧社会呀!
有一篇是写“我的家”的吧,城市孩子口吻。也是新旧社会对比的。原来住的旧棚子,一下雨就漏,“外边下大的,屋里下小的;外边不下了,屋里仍然滴滴答答下个不停。”现在搬进了“工人新村”,雪白的墙壁,还用上了自来水,一打开水龙头,水就“哗啦啦”地流出来了。我读了,真新鲜真羡慕,尤其是自来水
,真是奇妙啊,想用就有,说没就走,神啊!记得二哥对母亲发牢骚说:你看人家城里人过的啥日子,咱们一家要是不搬回来,不也过上这样的日子啦!都是你和俺爹,一门心思想回家。回家回家,回家有什么好!母亲也是叹口气,吃后悔药有啥用。一大家子人家,南的南,北的北,分开了也不好呀,相互也没个照应
!你看,小学里的一篇课文,如此贴近底层人们的生活,居然能在人们心中引起这样的反应与感慨,编书的也未必想得到吧!
《小五更上学》是写给孩子的,小五更没有恒心,贪玩,迟到,走神,逃学,天上的白云,地下的小河,风摆着杨柳,花香扑鼻,小鸟在唱歌……学校外边的大自然多美多惬意啊!记得这篇课文里有一句“窗外洋溢着洋槐花的香味”。槐花香吗?我只记得槐花好吃,不知道香不香。可“洋溢”一定是个最美最好的词,
反正从我们村子里的人的嘴里是说不出来的。一定要记住它!一定要在一个很合适的场合说一说它!贪玩厌学正是小孩子小学生的天性,《红楼梦》里有个人也是这么为宝玉辩护的。但你要说这是孩子们小学生们最常见的毛病也行。有什么办法呢?再好的书,不愿读也不行啊。上学上学,一心求知向上,才能安心学习
。有兴趣才学得进去,有信心才越学越爱学,比着学,较着劲儿学。如果在学校老师不喜见,同学也不理睬,在家爹妈又嘟嘟囔囔,甚至打骂不让吃饭,整天不得个好脸,抬不起头,打不起精神,怎么学得下去?听了学了也弄不懂记不住。那时的“小五更”少,现在可就多了。现在的教育的功利性太明显了!从入托就
足下目标了,只要有钱,只要上了好的学校一路升上去一直升到宝塔尖---读大学研究生博士出国!孩子听得耳膜起茧,心理压力很大,能学进去才怪呢!不厌学才怪呢!现在我明白了:孩子厌学,是家长老师学校的事,孩子是无辜的。现代的“小五更”们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打造出来的。
《关问应同志在病中》,写了好几个人,主要是毛主席,关向应,护士小刘。关向应养病,毛主席看望,说话时间长了,小刘就提意见,下逐客令吧。毛主席走了,关向应笑着告诉小刘:“小刘,你知道刚才来看我的是谁吗?”小刘说:“知道呀。一定是位首长。可是医生吩咐过的,不管是谁,都要遵守探望纪律!”关向应说:“小刘,他是毛主席呀!”“哎呀,你怎么不早告诉我,让我多看几眼呢。”小刘又跑到门外,朝着毛主席走的方向望去!与这一篇主题相同的还有《列宁与卫兵》,检查通行证的。卫兵不认识列宁,列宁忘记带出席证,被挡在门外。列宁身边的人呵斥卫兵,列宁又表扬了卫兵,批评了自己身边的人。毛主席在开国之初是否也有一回这样的情形。《朱德的扁担》也很好。那时,老百姓的心目中,中央的大官就是朱德与毛泽东,大家都是很崇敬的。伟人与领袖,作风素质是如此相通。这些课文,在孩子的纯洁心灵里,树立了领袖的高大形象,亲切和气,严以律己,平等待人,和普普通通的人在一起,让人亲近,不让人害怕。对领袖的爱戴之情就是这样产生发端的。不是许多技艺都讲究什么“童子功”么,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我和我的同龄人也有童子功!
坛上硝烟天天有,小楼忆旧堪回首!三生有幸今复昔,旌旗又见街上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