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辩护
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辩护[①]
——论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
石镇平
[摘 要]马克思讲的是实行社会所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长期以来被当作空想而非科学,这是由我们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误区造成的。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并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只是尚未完成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这将有助于恢复马克思学说的科学地位,有助于重塑科学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有助于纠正长期以来在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严重错位的问题;有助于增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主义观 科学性 当代价值
一、当前国内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种种贬低和责难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特别是如何看待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至今仍然是科学的,对现实是有解释力的,因此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后来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曲折负责。[②]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持责难、贬低甚至否定的态度。这种责难、贬低和否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主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一来,马克思的实行社会所有制、没有商品经济、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自然而然就被否定了。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在借马克思主义之名,行否定马克思主义之实。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攻击为暴力社会主义,把马克思说的社会所有制曲解为私有制,崇尚根本不触动资本主义统治根基的民主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一种假社会主义,彻头彻尾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种表现: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对立起来,用前者来贬低或者否定后者。如有人提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生产力,忽视共同富裕,没有回答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等等。其言下之意,就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过时的、错误的;并提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突破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有的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包含着一些不尽符合实际之处,带有一定的空想成分或曰理想主义成分,已经过时了。甚至有一种流传甚广、以讹传讹的说法,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空想,因为他没有预料到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经济。甚至还有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斥之为“左”。
第三种表现:以“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为名,变相地贬低或否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是动态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社会主义认识上不一致的地方,就统统用“发展”来搪塞之。缺乏对马克思及其后继者在社会主义看法上的一以贯之的科学合理的逻辑解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当然需要发展,但是,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如果连坚持都谈不上又怎么能够称得上发展呢?
第四种表现: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称之为“传统社会主义”,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之为“现代社会主义”、“当代社会主义”或“新社会主义”,贬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传统社会主义”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实际上带有一种“过时”、“落后”甚至“错误”的意思在里面。
第五种表现: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解为“功能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并把社会主义解释为“普遍幸福主义”,撇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问题。
第六种表现:还有人认为,应当从现实实践出发,而不应当从抽象原则出发去看待社会主义问题。这种说法貌似有理,但言下之意却是,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就是从抽象原则出发,只有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才是从现实出发,否则就会使社会主义又变成空想。
上述种种说法,或者是由于误读马克思造成的,或者是对社会主义观从马克思到当代缺乏一以贯之的科学的逻辑解释造成的。因此讲清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不是科学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究竟是空想还是科学?
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讨论》中,笔者之所以提出应该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为标准来判断我们今天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科学的,而绝非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空想。
第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这是因为它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③]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使之成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这是因为:(1)空想社会主义是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只是从道德感情出发、凭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恨和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状况的同情,而从头脑中主观臆造出来的,因而也就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他们把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某个天才人物的出现,找不到变革社会的真正依靠力量;(3)他们幻想通过阶级合作来实现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不能不是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以能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就在于:(1)他们揭示了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做出了合乎规律的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这里已经不再是从头脑中臆想出来的,而不过是现实存在的经济和阶级关系的真实反映;(2)他们找到了变革社会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3)他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高度来看问题的。[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实行社会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是已经消灭了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是已经不存在阶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在他们看来,只有达到了这些条件,全人类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相反,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所谓全人类的解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除了马克思的这个标准,还有谁能够提出一个另外的标准也能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呢?难道仍然存在私有制、阶级剥削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吗?难道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吗?
第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这是因为马克思只是论证了社会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并没有给出社会主义实现的具体历史进程。马克思为社会主义规定的这些条件和门槛的确是非常高的,毋庸置疑,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就否认其实现的必然性。恰恰相反,这里体现的正是马克思看待社会主义问题所持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他们所说的都是他们已经科学地解决了的问题,从来不空谈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四,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这是因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经济特征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必然联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他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在他看来,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其必然的结果就是生产资料由全社会的劳动者共同占有;而由于实行社会所有制,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劳动产品直接作为消费品供人们使用,而不需要再通过商品的形式进行买卖和交换,这样一来,商品经济自然就不存在了;阶级实质上就是人们同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而由于实行社会所有制,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已经没有任何区别,所以阶级自然不复存在,作为阶级派生物的国家也就必然随之自行消亡。
第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这是因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以完成了过渡时期任务为前提的。[⑤]马克思在论述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同时,相应地,也就为过渡时期规定了任务,这就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使阶级走向消亡。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完成了过渡时期消灭阶级的任务,才算是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只要尚未完成过渡时期消灭阶级的任务,从科学上讲,是不能够称之为社会主义的。
第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这是由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决定的。[⑥]
我们知道,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都是私有制的社会,那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私有制为什么不会被公有制所代替,而只有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才会必然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所代替呢?这里的关键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也是私有制,但是就这种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总体上是基本相适应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规模非常狭小,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一句话,在资本主义以前,人类社会的生产都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的。因此,无论是奴隶社会的私有制,还是封建社会的私有制,都是基本上同这种低水平的、小规模的生产即小生产、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当然原始社会例外)。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都会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逐步变为生产力的桎梏,并且都会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但是,这种代替只能是以一种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种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这是由当时非常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就会看到:奴隶社会的奴隶主私有制为封建社会的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而封建社会的地主土地私有制最终又被资本主义的资本家私有制所代替。
但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拓展,世界市场的开辟,使社会生产力仿佛用法术一样从地下被呼唤出来。“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⑦]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主要是由其生产的社会化性质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已经变成社会化的了;但是生产资料仍然掌握在资本家私人的手里。这种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不可能停止其发展。而资本的运动是无止境的。资本如果停止运动,不扩大资本积累、不扩大剥削范围,它就不能生存下去,资本也就不再是资本。资本的这种本性决定了它总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⑧]它不把世界卷入它的势力范围就不会罢休。因此,全球化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全球化,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资料也为整个社会所有,即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因此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社会所有制实现之时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到来之日。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⑨]好有一比:我们知道气球的张力是有限的,假如一直给气球充气不止,那么气球就总有一天会爆炸。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关系同空气与气球的关系是一样的道理。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小学生,在读小学的时候发了一套校服,但是现在已经读高中了,已经成长为 1米 8的小伙子,如果仍然要求他穿小学时代那套校服,他能不造反吗?
第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也是因为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被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历史实践所证实。自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其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第一次是从单个私人资本到股份资本;第二次是从股份资本到垄断;第三次是从垄断到国家垄断;第四次是从国家垄断到国际垄断。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家阶级不断妥协让步的历史,就是资产阶级面对经济危机不得不一再对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要求的历史。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最初的单个私人资本性质不断向社会资本性质发展的历史,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向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所有制的进一步靠近。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八,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人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随着人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可能阻止生产力的发展。
第九,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也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未来社会的态度是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只限于揭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从来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 1881年1月6日 荷兰工人领袖斐·多·纽文胡斯写信请教马克思:如果社会党人取得政权,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胜利,他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首要的立法措施应当是什么,马克思 2月22日 在回信中说: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提得不正确。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如果一个方程式的已知各项中不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那我们就无法解这个方程式。”[⑩]1886年恩格斯在致爱·皮斯的信中指出:“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1]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12]只限于揭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看待未来社会科学态度的又一体现。
第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长期以来被我们当作空想而非科学,这是由我们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误区造成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且说这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其实,我们远远没有达到马克思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标准,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框架,我们今天只不过仍然处在过渡时期的一定阶段。实际上我们是混淆了过渡时期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界限,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提前宣布进入了社会主义。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远未完成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任务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由于我们提前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一切从我们今天的现实需要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凡是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有的或者仍然需要的,就认为是社会主义应该有的,比如多种经济成分和商品货币关系;凡是我们今天不需要的或者暂时做不到的,就认为是社会主义不应该有的,比如计划经济。这样一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自然而然地就被贬低或否定了。
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现在,有人提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产生于19世纪,而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今天的人们不应该拘泥于马克思100多年前对社会主义的预测,而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看法是这样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这是因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他的社会主义观只限于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他没有也不可能结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这里有一个如何发展的问题。这里的首要问题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还要不要坚持?是在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去谈发展呢,还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在坚持的基础上来谈发展。也就是说,要在坚持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具体内容。抛弃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来谈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这其实不是在发展,而是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
我认为,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并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只是尚未完成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将有助于恢复马克思学说的科学地位,有助于重塑科学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1936年,当斯大林在苏联宣布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时候,会场报之以长时间的热烈鼓掌,人们奔走欢呼,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然而当人们冷静下来以后,才逐步发现,原来人们心目中美好的社会主义也就不过如此。令人们更加困惑不解的是,在现阶段仍然存在阶级、剥削,甚至还有剥削阶级的情况下,也叫社会主义。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天上跌到地下。社会主义简直成了一根橡皮筋,可以随意地拉长,也可以随意地缩短。加上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和宣传,结果导致今天人们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感兴趣。其实,在我看来,人们普遍不感兴趣的是被严重歪曲了的、“哈哈镜”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而并非科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科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受人们推崇的,世纪之交西方世界“千年伟人”的四次评选就在一定程度上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讲清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为什么是科学的,以及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有助于恢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并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只是尚未完成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这将有助于纠正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工作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严重错位的问题。
现在,我们在理论上认为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尽管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但毕竟已经是社会主义),说的是社会主义的话;但手头上干的仍然是过渡时期该干的事。这样就形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与错位。比如,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既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那就不应该有多种经济成分,不应该有商品经济;但现阶段却非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经济不可。再比如,现实生活中不仅有阶级,而且还有剥削,甚至还有剥削阶级;但理论上却非要以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无阶级为依据来淡化甚至取消本来仍然客观存在的阶级斗争事实。若是对了,功劳全在自己;若是错了,责任全归马克思。
再比如,一个时期以来,在不少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空想,因为他没有预料到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马克思所说的没有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实行社会所有制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必然没有商品经济、没有阶级和国家;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根本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因此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并不违背马克思的逻辑。如果马克思还活着,他一定会起来为自己辩驳:你所说的社会主义和我所说的社会主义不一样,因此我也不否认你的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商品货币关系。不是我空想,而是你鲁莽!打个比方,比如一个人住在哈尔滨,但他忍受不了哈尔滨的冰天雪地,有人就建议他去广州,说广州冬天不下雪。于是他真的坐上了去广州的火车,在火车上迷迷糊糊睡着了,忽然听到广播说好像广州火车站到了,于是匆匆忙忙提着行李跑下车,结果一下火车,发现这里也是鹅毛大雪,于是就非常生气,破口大骂建议他去广州的人。等他清醒过来,才发现原来这里并不是广州,而是郑州。是他误把郑州当作广州,稀里糊涂提前下车了。实际上错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广州冬天是不会下雪的,但是你才来到郑州,下雪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3,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并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只是尚未完成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这将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现在,广大群众和青年之所以对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不感兴趣,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理论不能够科学地解释现实,而现实的实践往往也不以理论为指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这种“两张皮”的现象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缺乏科学力、逻辑力、说服力和战斗力,因而在实践中就显得苍白无力。
比如,关于为什么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以及现实社会主义为什么在许多方面还不如发达资本主义等等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为了阐释这个问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很难说已经有一种令人满意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把本来仍然处在过渡时期的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混同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其实,在笔者看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在各个方面都必然优越于资本主义,但是,由于现阶段我们仍然处在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迂回过渡的时期,[13]所以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也就不足为奇。
4,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并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只是尚未完成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这将有助于我们制定更加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比如,在现阶段发展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并不违背马克思的逻辑,因为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只不过仍然处在过渡时期的一定阶段;但是,我们却在理论上认为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并且说,这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样一来,又是社会主义,又要实行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因为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那里是根本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怎么办呢?于是为了自圆其说,我们只好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空想,因为他没有预料到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经济;于是我们就提出,商品经济是中性的,甚至是社会主义的。这样一来,再要对商品经济进行监督、限制和斗争就没有了理论依据。因为商品经济本身就是中性的,甚至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商品经济就等于发展社会主义,哪里还有必要对商品经济进行限制、监督和斗争呢?结果就造成对商品经济只利用,而不斗争或者斗争不力,这是长期以来贪污腐败、假冒伪劣等等各种社会顽症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仍然处在过渡时期,对于纠正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制定更加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定性的角度讲的;邓小平同志讲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及我们对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等等,是从现实的落后国家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角度讲的。二者都在讲社会主义,但是讲社会主义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角度讲,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无阶级无国家,似乎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角度讲,现阶段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就不能不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和商品经济,不能不利用资本主义。从这样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仍然离不开商品经济,并不矛盾。其实,马克思如果今天仍然在世,也不会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经济。我们今天常常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呢?在笔者看来,这里的“社会主义”,理解为“社会主义道路”,或者“向社会主义过渡”可能更准确,而不应该理解为“社会主义制度”或“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意思。正如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所说的那样:“看来,也没有一个共产主义者否认过‘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这个名称是表明苏维埃政权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决不是表明现在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14]
我们常常说,我们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笔者看来,其实,我们并没有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发展的只是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从十月革命以来,自列宁开始一直到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历史还没有给我们提出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
[①] 200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列的过渡时期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07MLB004]”阶段性成果。
[②] 参见程恩富《论〈资本论〉研究的发展态势》(《世界经济文汇》1987年第2期)、智效和《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解释力》(《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等。
[③]参考智效和《辩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载于《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页。
[12]《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13] 石镇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初级阶段》载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4]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