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为何宁愿被讥“背书帝”也不愿“多说话”

火烧 2011-04-28 00:00:00 网友时评 1031
文章分析官员采访中宁愿背诵材料也不愿多说话的原因,指出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逃避监督的心态,强调揭露真相的重要性。

浦江一兵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武安钢铁调查——难回答的钢铁产能问题”。当地发改局官员面对记者询问钢铁产能的问题,先是无言以对,再答非所问,不管记者怎么问,马科长坚持用“背诵背景材料”回答,并多次表示“不讲了”。

 

  官员接受记者采访,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打太极,不愿意多说一句话,或者答非所问,或者只是一味地背诵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搪塞记者。种种官员采访乱象,其实并不少见,相反很普遍,特别是基层政府官员接受舆论监督性较强的媒体采访时更常见,甚至很多官员干脆直接谢绝采访。

 

  事实上,一些官员接受采访“露怯”,不是因为自身业务能力低,不是因为对工作业务情况不熟悉、不理解,不是不会说话,也不是不愿意多说话,而是不敢多说话,不敢乱说话,害怕话说多了而说错了话。他们不是真“傻”,而是装“傻”。说白了,官员是宁当被广大网友唾骂的“背书帝”,也不愿意因说错话被领导批评。

 

  了解官场潜规则的人知道,官员接受记者采访,被骂为“背书帝”,最多被广大网友和媒体骂骂。但是单位的领导多半不会因此而批评“背书帝”,相反很乐意,毕竟“背书帝”没有“泄密”。

 

  而且,“背书帝”的“背书”行为实际上为单位赢得了应对舆论监督的宝贵时间,单位领导可以利用这个空当,准备应对记者采访的材料和答案,或者展开“形式多样”的公关活动,保护自己。当然有关部门为了平息舆论,也可能会对“背书帝”给予处理,但请“背书帝”们放心,多半也就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罢了,重的也就停职或免职处理,风头过后,照样官复原职,甚至高升。然而,官员不当“背书帝”,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超出事先单位准备好的材料,多说一些话,极有可能说“错话”,说出了不该说的“真话”,将一些秘密泄露出去。这样的不走形式的采访,即使得到广大网友的赞誉,但是领导会很生气,利益部门会很生气,后果就很严重,轻则丢官罢职,重则彻底开除。只要有一点点智商的官员,权衡两者利弊,显然是宁当“背书帝”,也不愿、不会自找麻烦多说一句话,“背书帝”承担的风险远远好过“多说话”、说“错话”。 

 

  官员采访时成为“背书帝”,一是反映其背后肯定有问题,有猫腻,二是反映当地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企图躲避监督的鸵鸟精神。从这个角度说,与其批评“背书帝”,不如挖出让官员成为“背书帝”的深层原因,查清当地小钢铁生产乱象,揪出真正应该为乱象负责的幕后相关官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