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太平洋死亡区,海洋生物的坟场

火烧 2007-11-19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南极臭氧空洞面积和深度创历史纪录,达北美洲面积,同时海洋出现200个死亡区。臭氧层损耗严重,紫外线增强,修复需60年。海洋污染加剧,生态危机凸显。

 

南极臭氧空洞面积深度创纪录 海洋“死亡区”达200个

[ 2006-10-23 09:01 ]

环球在线消息: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的健康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可谓“从头到脚”毛病不少。科学家发现,今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和深度都创下了历史纪录,完全修复需要60年时间。而海洋由于遭受污染也出现了200个“死亡地带”。

***臭氧空洞面积大于北美洲


据英国《卫报》10月20日报道,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9日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今年南极臭氧损耗严重。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极臭氧空洞平均面积为1060万平方英里(约合2745万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积还大。


据悉,NASA“奥拉”卫星上的臭氧观测仪可以测量到整个南极大陆从地表到大气层上部的臭氧总量。该监测设备10月8日在南极东部冰原上空检测到那里的臭氧量值极低,仅为85多布森单位(1个多布森单位是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另外,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还利用气球上携带的设备直接测量南极臭氧量,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南极的臭氧总量已经从7月的约300多布森单位骤降至93多布森单位。


更令科学家吃惊的是,臭氧层中距地表12.9公里至21.9公里范围内的臭氧基本被损耗殆尽。7、8月份时,这一区间的平均臭氧量为125多布森单位,目前已经急剧下降,最低时测到的臭氧量仅为1.2多布森单位,几乎完全耗尽。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危害。当臭氧层厚度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便被认为出现空洞。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头顶上的这把“伞”已出现空洞,并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加剧。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后,消耗臭氧造成的。


“奥拉”卫星的微波分叉发声器测量显示,今年9月中下旬,南极平流层下部的含氯化合物一直处于极高水平。另外,平流层气温也是影响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气温偏低时,空洞面积变大、深度增加。气温偏高时,空洞面积缩减。10月至11月间,臭氧空洞将持续恶化,预计紫外线照射会异常增强。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的释放已经受到国际公约的限制并在持续减少,科学家估计,南极洲臭氧层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复。


***“死亡地带”数量不断增多


10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中“死亡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


由于化肥、粪便、污水等排泄入海,为一些藻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刺激这些海藻的疯狂生长,加上空气污染因素,导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区”(low oxygenated areas)和“缺氧区”(de-oxygenated zones),不但鱼、虾、贝类无法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连海草也难以幸存,因此“低氧区”和“缺氧区”又被称为“死亡区”。


报告指出,从70年代以来,“死亡区”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死亡区”可能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到的“死亡区”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the Kattegat)、黑海和亚得利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南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


海洋“死亡区”对渔业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如果风能够将富有营养的水冲走,“死亡区”就可能复活。环境规划署呼吁沿海国家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遏止“死亡区”持续增多的势头。(康娟)


太平洋死亡区,海洋生物的坟场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如果这些全消失,海洋就只能是——死水

  在一片因缺氧而被科学家称为“死亡区”的海域,鱼类和甲壳类海洋生物正在大量死亡。在俄勒冈的太平洋沿岸监测这一现象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在水下发现了一个“甲壳类生物的坟场”。

  这些死亡事件是由于水下缺氧造成的,2007年7月,科学家们用船只拖着仪器在离海岸一英里到12英里的海域进行检测时发现,海水中的氧含量只有平时的1/6。在这种环境下,海床或海床附近的生物被毁坏的程度十分严重。

  这一现象被称为低氧症,是由北方吹来的季风引起的。这些来自北方的季风改变了洋流方向,导致海洋深处的洋流上涌,流到靠近海岸的区域。这些海水中富含氮及其它营养物质,这种突然到来的富营养使浮游生物迅速繁衍。但当这些微小的动植物死亡和腐化后,海水中的含氧量便会迅速下降。

  俄勒冈沿岸的低氧症连续六年,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他们担心这一现象会成为一年一度的循环中的一个永恒特征。科学家简·卢布琴科说:“的确,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新的常规。连续6年看到这一现象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海岸上,一些基本情况已经发生改变。”

低氧症让俄勒冈州海域变成了“甲壳类生物坟场”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也佐证这一说法,研究人员认为俄勒冈州海域已经形成“死水带”,范围正蔓延至华盛顿州的奥林匹克半岛。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在俄勒冈州佛罗伦萨市至林肯市之间长达70英里的大陆架进行研究海水中的氧含量,发现全球暖化令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激增,这些微细的水生植物死后会沉淀海底,而细菌分解这些沉淀物时会同时吸收水中的氧气,导致海水氧含量下降。由于该区海水每年随北风上涌,将底层养分较高的海水带至水面,浮游植物数量便会增加。

  美国科学家最先于2002年在纽波特附近发现“死水区”,当时一股低氧而含高养份的冰冷海流,罕见地流入北极,导致海水浮游植物激增,此后每年夏天海水上涌时,便出现死水现象。专家发现当地水域今年4月和6月曾经出现上涌,期间海水氧气含量大降。一名参与研究的陈姓华裔教授称:“我们知道这并非污染或红潮,只是海水氧气不足,引致海洋生物死亡。”

相关研究:低氧症让鱼儿雌变雄

  香港海洋专家研究发现,海水含氧量不足会令鱼类荷尔蒙变化,低氧环境会令鱼的性能力大减、畸胎大增,甚至出现“颠龙倒凤”的异常现象。低氧加速鱼类绝种的危机。

鱼卵发育速度很慢,荷尔蒙亦出现异常,导致阳盛阴衰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讲座教授胡绍燊研究海水低氧多年,他发现,鱼类在低氧环境下,荷尔蒙出现异常变化。有关研究于2002年展开,研究员将鱼卵样本分别放在含氧量正常的环境与低氧环境,各自孵化和饲养12周,从而比较两组鱼的孵化率、雌雄比例、性器官发育、精子活跃程度及生存率等。

  结果发现,低氧组的鲤鱼性能力比正常组大为逊色,它们的性器官较小,精子活跃程度是正常组别的一半,孵化率较正常组逊色八成,生存率也减半。其中正常组别的雄鱼占总群61.9%,但在低氧组则占74.1%。

  专家指出,低氧环境会令原本孵化为雌鱼的鱼卵变成雄性,阴阳严重失衡:“若低氧情况持续,再繁衍七代,所有便会都是雄鱼,没有雌鱼,无法传宗接代。”胡教授解释,低氧环境下,一种决定鱼类性别的酵素CYP19受到干扰,令鱼类无法制造雌性荷尔蒙,结果孵化出大部分雄鱼,较正常含氧量组别多出约一成半。

哭泣的海洋:鱼死人也亡

  如果有人说,海洋里的甲壳类生物没了就没了呗,有什么大不了?人类还可以捕鱼嘛。对不起,对于这种回答,我只能说“很无知”。

  从海洋生物链,我们或许会看得更清楚些:由于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食植性动物至各级食肉性动物,依次形成摄食者的营养关系,这种营养关系被称为食物链,亦称为“营养链”。食物网则是食物链的扩大与复杂化。物质和能量经过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转换与流动,是海洋生态系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基本过程。

  食物链的结构有些像金字塔,底座很大,每上一级都缩小很多:第一级是由数量惊人的海洋浮游植物构成的,是食物链金字塔的最基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是海洋生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食物链的第二级是海洋浮游动物,它们以海洋浮游植物为食;第三是摄食浮游动物的海洋动物;第四级则是海洋中的食肉类动物如金枪鱼、鲨鱼等,它们处在金字塔的最高层。

没有生命的美景水域是可怕的

  海洋在人类的入侵下,早已严重污染。人类继续把在陆地上演练纯熟的老手段:“开发——掠夺——破坏”运用在了海洋上。美国每年排放入大海的污水超过200亿吨,排放入海的还有超过7000万吨工业废渣。日本排放入海的污水超过130亿吨,俄罗斯每天有超过300万吨的污水排入波罗的海。中国每年也有100亿吨的污水排放入海洋,1996年7月,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说,中国沿海有200多个排污口,昼夜不停的向大海排放污水,使沿海水域、渔场严重污染,渤海湾的渔民发现:没有鱼了!

  鱼没有了,赤潮来了。随着江河排入海洋的氮、磷等大量富含养分的物质,使海域的水体富氧化,导致一些微小的海洋生物——海藻的过度繁殖,从而形成赤潮。这些过度繁殖的藻类消耗掉大量氧气,使大量海洋生物缺氧致死;一些藻类还会堵塞鱼鳃,使鱼窒息而死;另一些藻类更会分泌毒素,毒死海洋生物,或侵入贝类体内并残留一段时间,如被人食用,就会中毒,严重的导致死亡。

  航运中泄露的原油和排放的污水、陆地排放的污水、向海上倾倒的废弃物、开发-破坏海洋矿物,都时刻严重污染着海洋。而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有的大大减少、有的濒危、有的绝种。而大量人类还没有多少认识的海洋生物就已经消失了。

  污染严重、物种锐减、赤潮频繁,都使海洋蒙上了巨大的灾难。法国著名的学者查卡·伊斯柯瓦斯认为:“近五十年来,由于世界海洋的污染,成千种海洋生物正无影无踪的消亡,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这个过程更加强化了。海洋空间如果继续污染下去,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海洋死亡,人类便不复存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