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伪公知刘瑜简历案继续发酵 徐开彬:致刘瑜博士
徐开彬:致刘瑜博士
尊敬的刘瑜博士:
首先,我要感谢你对质疑的及时回应。对你的回应,我既有认同的地方(比如你承认自己论文数量的确不够),也有一些不认同的地方。为了避免对你的回应断章取义,我将你的回应全文附上,也把我的答复逐条附在其后(可惜你没有以这种方式回应我的原文,对我的质疑有曲解和回避的地方)。
1.
刘:我2007-1010年被剑桥大学聘为tenure-track的讲师(University Lecturer),后出于个人选择而离开,此事一个电话打到剑桥大学政治学系即可核实。请造谣传谣者自重。
徐:我没有质疑过你在剑桥的任职经历,你再看看我的文章原文,有提到过这点吗?
既然我没有质疑你这点,你把它作为“致徐开彬”就有误导之嫌了,让读者误以为是我在造你的谣。如果有其他人质疑这点,你应该把这个答复作为一个单独的帖子,回应那些质疑你这点的人,而不是放在答复我的内容。
2.
刘:我发表英文论文的China Quarterly,Modern China为综合类期刊,即其中包括政治学学科内容,另外Washington Quarterly为政治和外交类期刊,皆可作为我就任于政治学系的依据。发表论文的期刊选择与作者的研究方向有关,我主攻中国政治,苏毓淞老师主攻美国政治和定量研究,所以发表论文期刊选择不同。
徐:我没有否认这两家期刊包括政治学科内容,相反,我也认为它们是综合性期刊,还写了这两家期刊“包括文学、历史、政治、社会、宗教、法律等各领域的”。我只是根据SSCI数据库认为,这两家期刊被归类于地域研究的SSCI期刊,没有被归类于政治科学的SSCI期刊(政治科学类的SSCI期刊目前共有141家)。一个好的政治学者,不管是研究中国政治,还是美国政治,都是研究政治学,应该在政治学科的主流专门期刊而且最好是排名较靠前的期刊发表论文的。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比如我认识一些华人社会学教授,他们研究的内容也是中国社会,虽然这些“中国某某”期刊也发表社会学论文,但他们更在乎的首先是要在本学科社会学的专门期刊发表论文,而不仅仅是到这些“中国某某”的期刊去发表文章。就我自己的传播学领域也是如此,我也研究与中国相关的社会传播现象,按说也可以考虑这些“中国某某”之类的期刊,但我们首先考虑的也是美国的主流传播学专门期刊。作为一个留美博士,如果文章全部是发表在这些“中国某某”之类的期刊,是非常不够的。对于你这样的从哥大毕业的政治学者,虽然你做中国政治研究(如同华人社会学者做中国社会学研究,或者我做中国传播研究),但不应该局限于这类“中国某某”期刊,你本来应该更高要求自己在主流的政治学专门期刊发表论文的。当我知道你这么有名的留美政治学者,都没有在美国的主流专门政治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时,那种惊讶与失望你是可以想象的,也是我忍不住发出质疑的原因。
至于Washington Quarterly,因为你在第四点也谈到了,那留待第四点回复。
3.
刘:目前政治学系主页上的论文发表为我入清华时的纪录,后来的发表没有及时更新。会尽快更新。总结来说,我发表英文论文三篇,中文论文两篇。
徐:网页没有及时更新,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总结,是英文三篇,中文两篇。据说你的中文论文有一篇发在学海,一篇发在人大学报。学海我不了解,但这种一听名字就不怎么地道的期刊,估计也不是专门的政治学期刊,我不知道你作为哥大的博士怎么会瞧得上去这种地方发文章。不管四篇也好,五篇也好,5年半的时间,对于你这样的背景来说,确实太少了。你应该了解美国的tenure晋升制度,一般来说,在研究型大学的社会科学领域,博士毕业后5-6年内如果没有至少10篇学术论文,是不能评副教授的,也是必须走人的。所以对清华这样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来说,对你这样美国名校毕业的却没有在清华带好头做好学术,我既要批评,更是惋惜。
4.
刘:论文水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hina Quarterly, Modern China这两个刊物在“中国研究”领域是什么级别的英文刊物,业内人自有公论,妄言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Washington Quarterly虽然不是peer-review的刊物,但在比较政治和外交领域有相当口碑,就中国研究和中国外交这一块来说,Joseph Nye, Bruce Dickson, David Shambaugh, Joseph Fewsmith等本领域一流学者近几年皆曾为其撰文。
徐:前面两家与中国相关的刊物,我没有否认它们的重要性,相反,我还指出它们属于地域研究的SSCI期刊。正如在第二点的回复指出,我只是根据数据库指出它们不是政治学领域的SSCI刊物,在政治学研究上不能象政治学权威的专门期刊那样能得到政治科学领域的同行认可。China Quarterly虽然是“中国研究”的重要刊物,但你作为政治学博士,你的定位是“政治学学者”而不是“中国研究学者”(见你自己的简历),应该要求自己去政治学的专门主流刊物发表文章,这些刊物也发表中国政治研究的论文,也有不少华人政治学者在这些期刊发表论文。例如,如果你能在政治科学的顶尖刊物之一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最新2010年影响因子2.588)发表一篇文章,它的份量就比你在China Quarterly(最新2010年影响因子0.902)发表一篇文章重得多。作为一名政治学者,难道你不希望在政治学的权威主流专门刊物上发表论文吗?为什么总想着在这些带有“中国某某”的期刊发文章呢?是不自信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你在美国读的是东亚研究系的“中国研究”博士,你的文章即使全部发在这类地域研究“中国某某”期刊,都是非常合适的。
至于Washington Quarterly,因为它申明自己不是同行评审刊物,它的学术价值当然令人怀疑。一般的刊物偶尔也会邀请一些知名学者去捧场去那里发文章,但这绝不证明这家期刊的质量就高了,因为在没有同行评审的情况下,其他大多数的文章质量都没有保障。如果这个期刊要保障其学术质量,就会改成同行匿名评审。我也见过传播学领域没有列入SSCI的期刊,也曾邀请知名学者去那里发文章,但这并不证明这家期刊就是好期刊。好的期刊,稿件都要经过主编预审,然后两至三名审稿人匿名评审,初审淘汰90%以上的稿件,初审通过的稿件,也要结合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2-4次。Washington Quarterly连同行评审都没有,作者写什么就照登了,这个期刊和它所刊登文章的学术价值,当然令人不敢相信。我真不懂,如果你对自己的文章有信心,你应该投稿到那些同行匿名评审的学术期刊,怎么把自己的心血投到这种质量无保障的非同行评审刊物?希望你以后看准期刊投稿。
5.
刘:我过去几年发表论文的确不算多。一则因为作为新教师,在剑桥、清华两地开新课占用颇多时间;二则因为在公共领域里的写作占据颇多时间;三则六年跨三洲搬家四处也破费周折。生活颇动荡的情况下,五年半内发表论文5篇,出版书两本,写时评若干,开新课5门,我自认为还算勤奋。两本书的确都不是学术著作,但我并不认为没有社会价值。学者不是我唯一的身份认同,我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我唯一或至高的追求。
徐: 我赞赏你承认自己发表论文“的确不算多”,虽然有点半推半就的承认(如果不客气地说,以你的留美背景,是“的确少了”),而这也是我质疑你的关键所在。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作为知名大学的博士和剑桥的讲师,你5年半发表2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论文,真的少了。至于你后面讲的那些原因,你到处搬家的事我理解,有些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经历,刚毕业的博士也都搬家次数多,开不少新课(我自从博士毕业三年半内就开了8门新课),也有成家和生小孩回国探亲这样的家庭琐事。但这些也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够的原因,因为大多数刚毕业的博士都经历过这些干扰。我没有说你的时政评论没有价值(我还觉得你的文字适合当个作家),我只是诚恳地向你建议,学术是一个学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没有学术,时评写多了,经常在媒体抛头露面,则是本末倒置了,也会让自己的学术更糟。你可以数一数,那些每天在微博、博客和报纸吵吵闹闹的所谓教授,有几个真正学术做的很好的?对他们,我都懒得浪费我的时间去指责。但你,作为与我有类似经历的留美博士,而且还很年轻,这样耗下去可惜,我才不惜花时间还得罪人地来批评你。一个在美国的学者对我说,他对你发在Washington Quarterly的文章内容质疑后,你的代表者周濂先生和合作者丁东东先生直接在微博对他开骂,令人有点寒心。但我仍然选择向您本人提出批评。我们还是都谦虚点吧。既然你选择出名做公众人物,在享受这种声誉的同时,你就要有谦虚的心态面对公众的质疑。
6.
刘:当然目前作为一个大学教研人员,的确应有更多论文和专著产出,这也正是我下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有论文和专著计划若干,有些已经动手。当然这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仅仅是仍有一份对学术的喜爱之心而已。
徐:你认识到这点,很好。正如我在第五点回复所说的,学术是学者安身立命之本,整天在媒体舆论吵吵嚷嚷的人,大多不是真正有水平的学者。
7.
刘:如果认为我没有资格获得清华大学“副教授”职称,请向清华大学有关部门反映。职位职称云云对我来说轻若鸿毛。
徐:我确实认为,只有两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论文,被自称要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最高学府清华评为“副教授”,确实有些勉强,因为在美国的社会科学领域要被评为副教授,至少需要10来篇这样的论文。我是本学院人事委员会的成员,了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职称评审情况。如果是清华、北大以外的学校我觉得很正常。而且,与你同系的苏毓淞老师,他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确实比你多,苏老师从事的实证研究也是美国政治科学的主流(所以美国的政治学被称为“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强调其“科学性”),比如政治科学的权威刊物《美国政治科学学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基本上只发表实证研究论文。不怕献丑,我也在政治科学系上过数据分析课程,也了解点美国的主流政治科学研究方法与热点问题,而且《公共舆论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也是既属政治科学也属传播学的交叉学科的权威刊物,2010年影响因子1.933,也是基本只发表实证研究论文。苏老师这样的从事政治科学实证研究的留美博士是中国的政治学科真正急需的,因为中国的政治学者绝大多数是主观空谈,不懂得采用系统实证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既然你能被评为副教授,他做实证研究的而且论文还要多些,无疑也应有这个资格,但他还是讲师,所以令人觉得清华政治学系对你们两人的考评,是不平等的。仅此而已。我的质疑文章末段语气强烈,正是因为基于我对美国主流政治科学的实证研究长处以及中国政治学的短板之了解,觉得清华政治学系是不公平的,语气上有点过激,我在此致歉。我没有去向清华反映的意思,我对此没有兴趣,只是替类似苏老师这样的研究者觉得不平。
另外,你还有一点没有回应。你于2009年发表在非学术类杂志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国际政治杂志》)的时政评论文章,你在简历上把它写成了政治科学类的学术性期刊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而且还把这篇文章和其他学术论文并列放在一起,是错误的。这种文章和你的中文时政评论性质一样,是不能在学术简历上单独列出来的,否则存在让时政评论冒充学术论文之嫌。希望你在简历上删掉它。
总结:我对你的质疑,是因为对你这样名校毕业的而且名气很大的留美博士,却没有在清华带好头扎实做好学术,既是对你的批评,更是希望及时警醒你。随着理工科的留美博士大量回国,国内的自然科学与美国的差距在渐渐缩小,但社会科学差距仍然很大。如果你这样的知名社科海归都不能在学术上给国内社科学者作出表率,做些扎扎实实的研究,而是象其他不学无术的人经常在媒体抛头露面,那就本末倒置了,太不值得了太对不住你的博士求学经历了,也大才小用了。希望你记住,美国的博士培养主要目标,是培养他们做学术研究的,而不是其他。你可以做其他的(如写时评),但前提是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术研究。既然你承认了自己过去5年半在学术方面做的不够,我的质疑已经警醒了你,也就达到了我的目的,我的质疑到此为止。
谨以此长文,互勉。如有得罪的地方,见谅。我也希望读者不要再谈论和纷扰她,因为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在学术方面的不足。我们都乐于看见刘瑜博士将来在学术上更有成就。
省政协副主席的闺女刘瑜,你还有多少简历注水?刘瑜暂时需要回答两大问题,清华也有必要澄清该问题,以及该问题在对刘瑜的考察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第一,刘瑜2007年被剑桥聘为无任期限制的正职讲师?
第二,刘瑜简历上有意混淆非学术期刊和学术期刊了吗,到底是在非学术类杂志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国际政治杂志》,简称为 IP Journal)https://ip-journal.dgap.org/en/ip-journal/regions/pitfalls- chinese-populism。还是在政治科学类学术性SSCI 期刊 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上发表的文章?
http://weibo.com/2559027122/y7e1E7d4p
@珊璞君: http://t.cn/zOb7Pwc 这个是2008-09学年的剑桥的名单,这上面刘瑜也是在Additional supervisors之列的。先不说刘瑜的所谓的Lecturer究竟是永久职位的讲师,还是其实不过是term-Lecturer(有课才上,没课走人,每学年续约),但从年份时间上来说,也是到了2010年才不是supervisor的。
◆◆@珊璞君 : 2007-08学年剑桥大学的名单 http://t.cn/zObhFEW 上刘瑜还只是supervisor, 到了09-10学年的这份http://t.cn/zOb7vhI 上其才被列为lecturer(讲师)。但清华的介绍却说其“于2007年被剑桥聘为无任期限制的正职讲师”。请问是刘瑜给清华的个人简历有误导?还是说清华分不清何为supervisor何为正职讲师?
@Take西奴down: 她要是以term-lecture 蒙混Tenure track lecture来做Job Market CV的话,那比用IPJ蒙混IP更严重,这就是吃果果的造假了
@双色玫瑰 :建议清华大学着手侦查刘瑜简历涉嫌造假一事。如果此事不属实,那么还刘瑜一个清白。如果属实,则应该向社会公开通报,驱逐出校。 http://weibo.com/1551276407/y7d07ub2x
◆◆@双色玫瑰 : 自称学者,如果简历造假,有意混淆非学术期刊和学术期刊,有意混淆临时教职和正式的tenure track教职,这在任何一个力争学术上游做世界名校的高校,都是自寻死路。
@兼容并包蔡元培:http://t.cn/zObPgSw 国内抄的沸沸扬扬的民主女神哦, 别人都标明了college lecture或者university lecture,她只是一个lecture, 不会真被我猜中了是代课的term lecture吧 http://weibo.com/1551276407/y7cttoPSy
@兼容并包蔡元培:所以,我在想你要不写信问问academic office她到底是term lecture还是什么lecture,还有她的简历写07年就是lecture了,但我查DAES的新闻只有09年有任命她lectureship的公告 http://weibo.com/1551276407/y7cyy5KMn
@兼容并包蔡元培:而且那个文档来自2009年初的DEAS的系内公报新闻pdf,但刘女神确写的是2007年—2010年,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系 讲师, 要么是简历造假09年才当讲师,要么是当的term lectureship每年有课的时候重新appointment一次 http://weibo.com/1551276407/y7cyNrXqi
@jasonGkwok: 刘公知在剑桥的真实身份也要被慢慢浮出水面咯。原来刘公知和薛兆丰一样是临时工,不过刘是在剑桥待不下去的临时工,而薛兆丰是在北大过的舒服自在的临时工。@江天一览景 http://weibo.com/1551276407/y7ctxdRMq
@jasonGkwok: 我不是很清楚,但是你这么一说我就更怀疑她在剑桥拿的是不是tenure-track lectureship了。她毕业以后在费正清中心混post doc(andrew nanthan是费正清的学生)我猜测也是关系在里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总之,她的学术水平毋庸置疑是很低的 http://weibo.com/1551276407/y7ctloAIy
@Take西奴down: 回复@ymaodeng:Ethics Code 就是学术道德条例,是美国高校极度严格规定。相当于高校老师和学生的刑法,触犯一条轻则开除,重则移交司法机关审判。教师简历作假跟学生作弊一样,基本上是开除。刘瑜简历那条,在美国肯定以简历作假处理,至于 @郭于华 老师的简历嘛,她这些在美国连个助教的职位都找不到 http://weibo.com/2559027122/y78zcE5dB
@Take西奴down: 回复@校园民工:刘瑜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质疑学术水平,而是涉嫌Job Market简历作假,违反学术道德。因为她那篇所谓IP的文章是2006年的,这是在进清华之前。如果她在她的CV上有这篇文章名,那就是标准的造假。在美国,这是一个丑闻,要开除的。在我们领域,是要刊登在Newsletter上通报到联盟学校。 http://weibo.com/2559027122/y7c8emWro
@Take西奴down:实际上刘瑜应该感谢@双色玫瑰 @江天一览景 @NSU 张军 等老师对她的批评,因为作为同行,他们是以一个国际一流的标准来跟她对话和批评,说实话那是看得起她。否则,他们怎么不会去跟清华那个 @郭于华 这种根本不入流的人,虽然她是博导去对话,因为根本不在他们的法眼之下。 http://weibo.com/2559027122/y7ctMBbAw
@Take西奴down: 回复@双色玫瑰:不知道清华有没有学术道德审查委员会?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完全是投入多少钱,而是有近乎苛刻的学术道德和伦理审查委员会。在这种高标准的要求下,即使是菜鸟,也会被逼成小牛。或者,干脆就不要进入这一行
http://weibo.com/2559027122/y7cXI0Ctl
@Take西奴down: 回复@jasonGkwok:看刘瑜这些猪一样的队友的发言,就觉得他们在说"三鹿奶粉是名牌,虽然里面有三聚氰胺,但是三鹿奶粉销量大,瓶子漂亮,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你们不喝,我们照样喝,就是香甜可口,今天你喝了没有?“ @双色玫瑰 http://weibo.com/2559027122/y7di44e53
南方周末评论员“李铁博士”:
究竟是水货,还是假货?
肖 鹰
在《南方周末》这期“捍卫人造韩寒”的保卫战中,该报评论员是第一先锋,其敢死队壮士精神,发挥到了疯狂恐怖极点。然而,这位与“天才韩寒”一样“神”的斗士,在表现自己的“大无畏”“大神智”的同时,也暴露了两个疑似自我人造的现象:
1,自称念过“两个硕士,一个博士”,却未查获其有获博士学位的任何官方信息。
2,在凤凰、腾讯等官方认证个人资料中署名“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但该校官方资料并无“李铁”信息。
严重求证:在“捍卫韩寒保卫战”中表现了“大无畏”、“大神智”的《南方周末》评论员李铁难道是在搞“人造博士”?
在这次破除“人造韩寒”骗局中,我从微博网友转贴中知道《南方周末》有个“评论员李铁”。这位“评论员”,在与网友争议中出口成脏、极尽流氓无赖,与回应质疑的“霄小无耻”韩寒堪称兄弟手足。我本很疑心这是冒名玷污《南方周末》的假货,但是求证多方,此微博主确为官方认证的“南方周末评论李铁”。
(1)《南都周刊》(2010.01.29)文章《李铁:古代酷吏的“打黑”往事》,文尾作者简介“(李铁,香港浸会大学西方政治哲学博士,擅与流行的谬误作战。)”http://www.nbweekly.com/column/litie/201001/25398.aspx
念过一个博士?
念过一个博士?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